浅谈职校计算机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
2014-02-12
(天津市武清区中等职业专业学校,天津 301700)
当今的素质教育提倡有教无类,即对每个学生都要提供公平的教育环境,在教学、教育过程中,应该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某一方面的缺失而轻视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对于这些学生,我们该如何去教学呢?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还要首先揭开“学困生”这个“结”。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方法让“学困生”一同前行呢?如何转化“学困生”就成了我们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下面便对职校计算机“学困生”的成因作深入探究,并提出转化“学困生”的一些有效性策略。
一、职校计算机“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职校计算机“学困生”是指一个智力水平正常,又没有感官障碍,但其职校计算机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的的学生。其实,职校的大部分计算机学困生对计算机课还是很感兴趣的,但他们对计算机课的学习都感到很吃力,缺乏自信,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那么,究其原因是:
(一)社会因素
1.社会舆论。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如“读技校不如读普高”,“技校生是没出息的学生”,“读技校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等,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即使初中时的中等生,最终也成了新的学困生。
2.社会影响。由于受到诸如拜金主义、知识无用论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等,或与不良人群往来,心理产生了对学习的轻视,无视知识的重要性,认为不少人没有知识照样赚大钱, 对学习彻底失去了兴趣。 造成学生学习注意力涣散、放纵享受,不求上进、厌学、不学、弃学等。
(二)家庭因素
大部分职校计算机学困生家里没有计算机,只有在课堂上才能接触到计算机,学习过的知识不能及时复习巩固。有的学生虽然家里有计算机,但由于某些家长不了解计算机课的重要性,常把电脑与游戏机连在一起,以影响孩子学习、影响孩子视力等理由,让孩子远离计算机。
(三)学校因素
职校的计算机课更注重上机实际操作,而有的职校大部分计算机课只能在教室里讲,学生接受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并且每节课讲的内容又比较多,这节课还没有消化,下节课又讲新知识了,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就失去了兴趣,也失去了信心。计算机课是门操作性很强的课,每个同学的基础不同,而教师上课面向的是大部分同学,对于计算机的学困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困难。他们看到别的同学个个都完成好自己的任务而自己却只能在旁边观看别人的成果,这样学困生更易造成自卑心理,出现弱者更弱的恶性循环。
(四)学生自身因素
1.学习目标不明确。不少学生浑浑噩噩,对自己的人生没有做精细打算,学习方面也没有近、中、远期规划,每天虚度光阴,得过且过。
2.学习方法不当,不善于学习。有些学生由于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他们习惯于老师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只希望同学的帮助或让教师写出现成的答案,掌握知识靠死记硬背而不善于动脑筋思考,自学能力低。他们没有兴趣可言,只是机械地学习、听课,因成绩上不去而放弃了学习。
3.行为习惯不良,不愿意学习。某些学困生自控能力差,进入机房就千方百计的想着玩游戏,自己做自己的事情,随意讲话,上课不认真听讲。
4.心理状况不良,无信心学习。某些学困生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有畏难情绪,生怕操作错误被老师说,被同学笑话,不敢大胆的上机尝试操作。
二、职校计算机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有效性策略
(一)走进学生心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古希腊普鲁塔戈在3000年前就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职校计算机教学需要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灵,热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人文关怀。
把爱的甘泉洒向他们的心田,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使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创设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特别是学困生,在教学意识中一定要摒弃传统意义上的好生、差生的概念,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个性迥异的学生。正因为有这些不同,才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也更多了创造和创新。当然,这种爱也会有反馈、有回报。上如何在网上收发《电子邮件》这堂课时,收到了很多同学的信件,其中有部分学困生还特意向同学请教发贺卡。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对于特殊的学困生我们应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去唤起学困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与他们进行有效的交流与互动。
(二)利用情境教学,让课堂充满乐趣
玩是孩子的天性,学困生也一样。我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强调一个“乐”字,突出一个“玩”字。利用计算机游戏和网络对孩子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轻松的气氛中感知职校计算机的魅力。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接近“学困生”的问题,让他们能主动参与回答,从而激起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将思维集中在学习探求上,在自卑的心中树立起“我能行”的信心。
例如,在讲《计算机图形图像photoshop—照片处理》时,这节课要求学生能利用photoshop软件处理图片。利用学生午休时间,每组五个人为集体,拍集体照。课堂中要求学生先自学书本内容,然后通过闯关游戏来检验学生的自学情况。第一关:把自己从集体照中裁减出来。第二关:调节自己的照片(亮度、曝光度、色彩等)。第三关:给自己的照片取名。第四关:给自己的照片添加艺术效果。本课一直围绕着学生们自己的照片进行教学设计,每位同学为了让自己更漂亮,都非常认真的学习,同时课堂中从始到终笑声四溢,学困生们当然也乐在其中,谁不想自己漂亮呢!下课后,学困生过来跟教师说:老师,看看我的照片,我自己处理的。这是他的第一次独立完成的一个作品。通过使用闯关游戏,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兴趣性极高,玩中有学,学中有乐,回味无穷。作为教师,有什么比学生的进步更能感到高兴的呢。
在教学中,还应该经常进行一些比赛。比如:组织电脑绘画比赛,使不爱动手的“女困生”也愿积极参加,感受电脑的乐趣;组织金山打字通中的打字游戏比赛,使爱玩电脑游戏的“男困生”在玩中得到好成绩,培养自信。还有Word、Excel等的一些知识按小组进行竞赛,让学困生更多的参与进来,增加他们的自信。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
(三)实施“分层教学”,尊重个体差异
分层教学,基本上消除了学困生“陪读”的现象,承认差异,因材施教,不但让学生在学科上得到培养和发展,同时让学困生达到起码的合格水平,腾出时间和精力,扬长避短,发展自己的特长。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可望又可及的奋斗目标,又可以使学困生逐渐达到“爱学”、“乐学”的境界。
例如在教《制作演示文稿》时,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初级目标:能根据视觉效果选择合适的幻灯片版式,并正确插入和编辑文本。中级目标:可掌握学困生目标以外,熟练掌握图片插入,更改图片的大小和位置,并鼓励学生达到精益求精。高级目标:在初级、中级目标都达到的情况下,要求学生修改色彩搭配、位置协调等,同时还要掌握好“叠放次序”调整;并尝试声音视频的插入。通过这三个目标的落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整堂课下来,各层次的学生掌握的都相当不错,整个课堂效果很好。
(四)开放机房,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
每周一节课的时间对于学困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你无法保证学困生每节课的内容都可以消化,每节课的操作任务都可以完成。因此教师可以开放机房,让学困生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到计算机,完成课上未完成的任务。教师对于学困生的操作应该耐心的指导,帮助学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学困生进行恰如其分地分析,深入观察,查漏补缺,因材施教,耐心教育,真正促使学困生发生根本性的转化。
(五)开展过程性评价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一般情况下教师看到学生完成的作品后,迅速地对它作出评定,只重视作品结果的好坏,很少关心学生是如何完成作品的,不清楚学生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是怎样进行自我评估,自我调节的。只有了解“学困生”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为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寻找突破口。
比如,在教Excel公式计算时,先将各种计算方法教授给同学们,然后将不同的题型展示给大家,让学生自己去做。对于“学困生”要进行鼓励,提出指导性的建议,让“学困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增强信心。当然,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一份作品,对“学困生”的评价更应该是全面的。从培养学生能力这一角度来说,过程评价重于结果评价。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职校计算机教师,不能只注重班级中思维灵活、操作能力强的优等生,忽视思维慢、操作能力差的学困生,应该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只要教师对学困生怀着真诚的爱,充分尊重、信任学困生,善于发掘学困生的闪光点,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就能找到启迪学困生心灵的金钥匙,使他们不断进步,成为健康、蓬勃发展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