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民职业化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发展
2014-02-12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5)
2014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已是既成事实。最新公布的中国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意外下跌,增幅创2008年12月以来新低,发电量也出现年内首次同比下跌。同样,中国农村经济也陷入困境:农产品价格达到“天花板”,乡镇企业渐渐失去当年的光彩而举步维艰,农民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致富之路。为了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开展了“百村千人万户调研——走进甘南”活动,并收集整理出大量第一手数据。根据这一调研的结果,笔者提出“以农民职业化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这一构想,就教于方家。
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机遇
虽然中国农村经济面临巨大的困难,但也要看到时代给了我们良好的机遇。这就是中国正致力于经济转型和新一轮城镇化。只要我们抓住这个机遇,完全可以在困境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1.经济转型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依靠低人工成本并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已是举步维艰。近年来,福建、广东一带的造纸厂、衣帽厂、制革厂,不断发生企业破产、老板跑路的事件。这固然与国际经济大环境导致出口不振有关,但从根本上讲却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历史必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不进行产业升级就无法进一步发展。这警示我们必须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走依靠高劳动生产率提振经济之路。特别是农村,不能再走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应借新一轮国企改革之契机,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而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非常高,为此我们的教育要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本质上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只有具备大量的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和工程师,我们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压缩原有的过剩产能,实现经济平稳转轨。
2.新型城镇化
随着“二元制”的取消和“镇升市”试点的铺开,新一轮城镇化大幕已经拉开。虽然农民进城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怎么进城和留在农村的农民怎么生活却是个大问题,这关系着中国未来百年国运。我们不能发展成拉美、印度的城市化——农民废弃土地,农村土地大量集中在农业资本家手中,可是城市又无力消化这些农民,最终让这些农民进了贫民窟。要避免这一现象发生,一方面要提高农民的收入,使他们不轻易放弃土地,避免因土地过于集中而形成对抗国家的农业大资本;另一方面必须想方设法使进城的农民有一技之长。解决之道在于开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民职业教育,确保职业教育能跟上国家经济发展的步伐,培养农民成为未来高素质的产业工人。这样,进城的农民才是城市真正的主人而不只是打工者,留守的农民同样是新型农业的生产者而非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穷困阶层。城镇化的根本是工业化,是将剩余的农民带入现代工业循环体系,而不是只造楼不改人的土地扩张。
二、农民职业化的理论意义
上述论述说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职业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尤以农民职业教育为重中之重。农民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育职业农民,使农民职业化。这一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农民职业化的内涵
农民职业化的实质是消灭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将农民带入工业化循环。它是农业生产率提高和现代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最具决定意义的一环。完整的农民职业化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高的农业生产率,较少的农民数量,生产要素合理分配和融入工业循环。而这一切的核心,是培养接受过现代职业教育的高素质的职业农民。
1.高的劳动生产率是农民职业化的前提
现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是基于农民劳动生产率不高,大量农民还需要依赖土地谋生这一状况而实施的。当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大部分农民将离开土地进入城市变为工人和城市非农劳动者,小部分将转为新型职业农民。由此可见,农民职业化与城镇化是一个事物的两面,缺一不可,只有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环境下才能实现。
2.较少的农民数量是农民职业化的内在条件
传统农民是一种身份,其区别于市民群体。农民职业化要求农民成为一种职业,充分进入市场,并把农业看作一种产业,利用一切手段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显然不可能容纳太多的人口,因为过多的人口数量必然使得资本收益摊薄,导致资本外逃流向高收益产业。若以行政手段强行投入资本,则有悖于市场法则,且易产生权利寻租。所以,农民上楼是目的而非手段。
3.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农民职业化的外在条件
对中国农业而言,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主要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必须消除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另一个是要形成流畅的土地流转机制。前者意在解放农民,使其自由流动;后者意在松绑土地,让其合理流转。两者结合最终将实现农民职业化、土地集中化。从长远来看,也是为未来土地国有、国营和建立新型的人民公社做好人、财、物的准备。
4.融入工业循环是农民职业化的终极目标
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真正的普世价值。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伟大的工业化史。现今,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把数亿中国人带入工业循环中。而将最后这几亿中国农民全体带入工业循环,就成为中国工业化历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这也就要求新型农民具有工业化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而国家的作用是为农民融入工业循环梳理出一条快捷、高效的通道。
(二)农民职业化的作用
农民职业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上益于国,下益于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将起到重大作用。
1.农民职业化可以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社会主义最鲜明的标志,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但在农业生产率低、农民人数众多的时代,无法实行人民公社,只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的发展,农业生产率将大幅度提高,大部分农民进入城市成为新的高技术产业工人,少部分成为职业农民。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国家可以通过收购或合营的方式成立国营农场,使最后的农民也变为农场的管理者或农场工人。特别是一些地处平原地区的农业大省,土地资源丰富,又有国营农场的经验,而且平原土地也有利于机械化操作,完全可以在这些省进行试点,全面铺开国家农场制,将土地集中化经营,把农业真正做大做强。只有这样,土地才能真正成为全体中国人的财富,现存的大量三农发展中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的问题才能逐步解决。
2.农民职业化有助于彻底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正在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三农”问题是制约这一目标实现的最大障碍。没有全体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小康。但在工业化时代,单纯依赖农业,很难让几亿中国农民积累起足够的财富。要想让农民富裕,就得“消灭农民”。只有让农民有一技之长,成为产业工人,成为职业农民,才可能实现城镇化,才可能提高农业生产率,进而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同时,工业时代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也要求农民专业化,以适应新型城镇生活并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化道路。还要看到,大量的职业农民的存在,会有利于外部资本进入新型城镇和新农村,形成资本、土地、商品的良性互动,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3.农民职业化可以重建“乡贤文化”
中国农村社会自古以来就有浓厚的乡贤文化。其实质是熟人文化与士绅文化在农村的交集。相对固定的生活圈再加上勇于担当的优秀知识分子,共同构成了中国农村稳定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大,“秀才都挤进城里”,留守的都是老人、孩子,城里每天都会见到一些新面孔。其结果是带来了一大堆社会问题:春运压力、诚信缺失、留守儿童、治安混乱等等。这就需要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基础,重建乡贤文化。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解决人口大量迁徙的问题。这就需要依托工业的城镇化,就地解决农村剩余人口问题。其次是以相对优越的条件留住“村里的秀才”。而这两条,都离不开农业的发达和农民的富裕,离不开对农民的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
三、农民职业化的实践探索
那么,应该如何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农民又需要哪些职业教育,这种教育能造就什么样的职业农民呢?就这些农民职业化的实践问题,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师生在曹勇安院长的带领下,以甘南县为样板,进行了针对上述问题的调研,探索出一种“以农村合作社为平台,以股份合作制为纽带,以‘三农’急需为切入点”的现代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方式。希望这条适合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的职业教育之路,能够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以合作社为平台
当前,我们要以合作社为平台,把农村合作社建设好,发展好。
1.农村合作社面临的问题
农民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和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从理论上讲,农民合作社对维护、发展好农民的利益有很大的帮助,理应得到农民的积极响应。但从我们所调查的几个乡镇(如查哈阳乡、兴隆乡)的结果来看,情况不尽如人意。当地领导和村民反映,大部分农民还是习惯于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对加入合作社意识不强烈。这主要是千年以来中国农村的生活传统和近年来个体承包土地经营的模式对农民的影响,使他们虽然想极力改变贫穷面貌,却没有融入现代社会的意愿和能力。据查哈阳乡领导介绍,目前全乡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共36个,但真正发挥作用的不足十分之一。简而言之,多数兴办的合作社有“合作”之名而无“合作”之实。反映在农产品销售上,是生产经营能力不足,市场开拓不起来,农民既不了解“种啥好”,更不知道“咋卖好”。一些农民合作化意识淡薄,对政府的政策缺乏理解和支持,甚至起到负面作用。
2.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方向
合作社,首在理解和学会合作。要解决这一问题,离不开教育。我们考虑引入教育学中的伙伴教育应用于农民教育。通过教育,使农民认识到现代社会就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农民不团结起来以团队参与社会分工,就很难有好的出路。
首先,要认清农民“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的心理状态,想方设法以合作社为载体,鼓励、引导一批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社的渠道获得实际利益,使更多农民看到合作社的重要性——不合作就会降低生活质量,合作得好会越过越好。同时要借鉴其他较成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验,激励那些有想法、有能力的人,让他们成为职业农民的带头人和组织者,初步形成能人职业化、百姓专业化。
其次,要有长期的规划,以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布局。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基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载体,以此次调研的明星乡镇兴十四村为例,他们就十分强调产业规划和结构调整,大力推动生产专业化和种植区域化,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他们的经验证明,职业教育的一个突出作用就是服务于规划的顺利实施,并培育出适应于产业规划和结构调整的职业农民。
再次,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有差别地推广合作化。我们主张以种植大户推进合作社规模化生产,以家庭农场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职业教育和农业部门的决策者们应该重点扶持、培训具有典型意义的合作社,让入社的农民都能最大限度地共享合作化的果实。同时,教育机构要与农村政府一道研究、分析、实践不同合作社的合作方法,要善于总结已有成功经验,使这种合作制度化、文本化、规范化。
(二)以股份合作制为纽带
当前,农村职教的现状要求我们要以股份合作制为纽带进行针对农民的职业教育。
1.当前农村职教现状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科技培训的只有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3.7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及以上者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由此可见,我国绝大多数农民只具有传统农业经验与技能,对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的理解能力差,接受能力低,实践能力几乎为零。可以说,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绝大多数属于体力型和传统型农民,仍处在现代社会分工的底层。以我们调研的兴十四村为例,该村设有二中分校、兴十四学校、富华职业技术学校和齐齐哈尔市特别职业培训学校,看起来似乎搞得有声有色,但农民职业教育缺乏针对性的问题依然存在。该村每年1300多名初中毕业生,其中还有一部分毕业后就不再接受任何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低学历的现象普遍存在。该镇农机合作社就有10多名初中毕业生未接受相关职业教育,合作也是低水平的合作,难有发展动力。
2.以股份合作制为纽带进行职业教育
以农民的股份合作制为纽带组建的职业教育机构,是通过各教育资源重组的途径建成的一种产权明晰、责任明确、风险配置合理的新型教育组织,是股份经济与合作经济相互融合的结果,其实质也是一种职业教育集团。我们通过调研认为,针对农民的职业教育不但要吸收各教育方,也要吸收相关方面的加入,包括农村各级政府、农村合作社、农村各生产机构,甚至包括部分农民本身。股份合作制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的参与积极性,使教育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积极投身于这场教育大改革中,利用学校多年来在职业教育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建立新型的职教集团。其间,也得到了有志于发展农民职业教育的甘南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合作。为建成适合职业农民培训的职业教育机构,2014年2月17日,甘南县人民政府与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签署委托管理协议,由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委托管理甘南职教中心(综合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双方将合作推进甘南县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同时,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与兴十四村也达成合作协议,于7月间成立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兴十四乡村学院,目标是建设一所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具有完善新农村教育体系的乡村学院。
合理配置与利用职业教育集团资源,充分宣传农民受教育者的社会带头作用,才能让地方领导认识到,要想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小康社会,就必须走职业教育之路;才能让群众意识到,要想摘掉贫困的帽子,过上富裕的日子,就必须到职校学一技之长。
(三)以“三农”急需为切入点
当前,农村急需培养专业人才和以办好适宜专业为方向的职业教育。
1.农村专业人才现状
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农民目前急需的是专业技术。我们发现,在农村,一方面是生产资料、供水系统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但另一方面却是农村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相关专业人才不足。其原因是农村缺乏职业教育,使得扎根土地的农民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不强,离乡务工农民承担技术型工作的能力不足。以条件相对不错的农村企事业单位为例,他们的财务人员业务知识、能力都需要更新和提升,特别是需要针对米业、粮库等企业税收方面知识能力的职业培训。由于得不到应有的培训,使得农民十分欠缺市场化运作经验,缺乏现代化的农产品的营销手段,对特色农产品的营销更显乏力。有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霁朗米业花费1.5万元建立公司网站,但网站维护、更新等方面做得都不好,起不到应有的宣传、沟通作用,网站俨然成了一幅“平面广告”,更不用提与商家互动和线上买卖了。这种专业人才匮乏的结果是:农民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多打粮不一定多赚钱,多养殖可能赔得更多。即使有了一定收获,也由于缺乏收购、仓储及其相关知识和必要指导,造成很多损失。最严重问题是干部、职工的理论水平不高,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错失了很多发展的大好机遇。
2.以专业服务为方向进行职业教育
首先,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项目、人才、基地统筹发展。根据农业科技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付诸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与地方高校深入合作,引进相关人才,洽谈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项目。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依据此情况做了相应的课程开发,准备针对农民进行培训。
其次,高校承担起职业教育的责任,充分利用学校现有专业进行技能培训。如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参与协助企业搭建物联网电商平台,承担了查哈阳农场的场情、农业生产、物流和销售的相关调查和网络建设。学院管理工程系物流专业师生团队提供仓储、物流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信息工程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原产地标识物流链标准,使绿色有机农产品具有可追溯性,并帮助完成平台搭建、标识注册、产品追溯等相关工作。
高校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各级农村政府可组织干部、职工就近到对口高校集中进行理论学习。通过培养视野开阔、勇于创新的农村干部,快速提高农村专业人才的水平,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
总之,职业农民的产生不是一个自然产生过程。农业和其他产业一样,已发生了从“单纯农业生产”向“农业经营”的转变,故培养经营者的模式也应发生相应转变,不能再依赖单纯的家庭传授。了解了这样的“双情”,就要找到农民的兴奋点,让他们更乐于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最终得益于职业教育培训。深入农场和企业开展农民职业教育,要有长短期之分,学校根据每个农场或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每个学员的具体情况制定培训方案和课程,建立灵活且实用的农业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