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肝硬化代偿期单纯右侧胸腔积液一例
2014-02-10葛存锦向光明郑世华仝巧云
葛存锦 向光明 郑世华 仝巧云
血吸虫肝硬化代偿期单纯右侧胸腔积液一例
葛存锦 向光明 郑世华 仝巧云△
胸腔积液;肝硬化;血吸虫病;病例报告;肝性胸腔积液;肝硬化代偿期
1 病例报告
患者 男,72岁。主因胸闷1个月,于2013年6月15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体检发现右侧胸腔积液,有轻度胸闷症状,无明显胸痛、呼吸困难、咯血、发热等不适,在外院行胸腔闭式引流等诊疗措施后未能明确病因。既往有肝血吸虫病史,1989年曾行脾切除术,1998年因食管静脉曲张行门静脉断流术,无其他病史。查体提示右侧呼吸音低。入院后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生化、肺癌标志物、血脂、血糖、淀粉酶正常。风湿三项及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阴性。肝功能提示白蛋白30.26 g∕L,总蛋白64.20 g∕L,余正常。痰病原学检查正常。心脏彩超及肝胆、双肾彩超无异常。双肺CT提示:右侧胸腔积液,右肺少量感染,见图1。多次胸水检查提示为漏出液,为明确诊断,于2013年6月24日行胸腔镜检查示胸膜腔内见少许浅黄色胸腔积液,壁层胸膜轻度充血,膈肌明显充血,表面见静脉血管扩张增粗,见图2。考虑为肝血吸虫病史所致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肝性胸腔积液,经胸腔闭式引流、输入白蛋白、利尿治疗后,患者胸腔积液明显减少,病情好转出院。
2 讨论
肝性胸腔积液是指肝硬化等肝脏疾病患者出现胸腔积液并排除心、肺、肾等疾病引起的胸水[1]。肝性胸腔积液的发生率国外报道为0.4%~30.0%,国内报道为2.1%~30.3%,以右侧多见,双侧次之,左侧最少[2-3]。肝性胸腔积液多发生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代偿期发生胸腔积液罕有报道。因代偿期肝硬化胸腔积液患者缺少腹水、黄疸、肝性脑病等晚期肝硬化表现,而仅表现为胸腔积液,临床上易误诊为肺部疾病所致胸腔积液。
目前肝性胸腔积液的产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出现胸腔积液与下列因素有关[3]:(1)低白蛋白血症。肝硬化患者因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造成低白蛋白血症,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体液漏出到胸腔。(2)门静脉奇静脉系统高压。肝硬化患者因门脉高压,奇静脉和半奇静脉压力升高,壁层胸膜的血液瘀滞,在胸腔负压作用下导致胸水的产生。(3)横膈裂孔。这是目前认为肝性胸腔积液形成的主要原因,肝硬化腹腔积液时,腹腔内压升高,横隔腱索部的胶原囊分开,覆盖在膈肌表面的浆膜变薄,外翻形成小泡,一旦小泡破裂,相对正压的腹内压就可驱动腹腔积液进入处于负压的胸腔,形成胸腔积液。本例患者为血吸虫肝硬化代偿期,无明显低白蛋白血症,胸腔镜检查未见横隔小泡,并且无腹腔积液,考虑胸腔积液的形成原因主要为门脉高压。门脉高压时,门静脉与腔静脉之间形成侧支循环,收集食管静脉丛的奇静脉压力升高,膈肌及壁层胸膜的血液瘀滞,体液漏出至胸腔形成胸腔积液。本例胸腔镜检查提示膈肌表面静脉扩张、增粗、迂回明显,符合门静脉压力升高所致静脉瘀滞的表现。
单纯肝性胸腔积液的治疗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4],包括纠正低白蛋白血症、胸腔闭式引流、利尿、限制水钠摄入等综合措施,对于反复发生胸腔积液患者,可考虑行化学性胸膜腔封闭术,胸腔内注入高渗糖、滑石粉等可使胸膜粘连,达到减少或根治肝性胸腔积液的目的。本例经补充白蛋白、胸腔闭式引流、利尿等治疗后,胸腔积液明显好转,符合肝性胸腔积液的特点。
表现为单纯胸腔积液的的肝硬化患者诊断较困难,容易误诊。临床上无肝硬化所致的腹水、肝酶升高、黄疸、肝性脑病等表现,仅因胸水表现为胸闷、气短等,容易误诊为肺部疾病所致胸腔积液。笔者结合本例及文献学习,建议:(1)重视病史的采集,尤其是其他系统疾病,包括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病史的采集。(2)重视胸腔积液检查,可考虑多次复查胸腔积液。(3)对于怀疑肝硬化门脉高压的胸腔积液患者,必要时可考虑行胸腔镜检查。
(图1、2见插页)
[1]董莉,朱海萍,陈成水.单纯性肝性胸水的胸腔镜表现及文献复习[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6):872-873.
[2]王惠国,韩梅花.肝性胸腔积液39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0,19(1):66-67.
[3]Kiafar C,Gilani N.Hepatic hydrothorax:current concepts of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options[J].Ann Hepatol,2008,7(4):313-320.
[4]Singh A,Bajwa A,Shujaat A.Evidence-based review of the management of hepatic hydrothorax[J].Respiration,2013,86(2):155-173.
(2013-12-23收稿 2014-05-13修回)
(本文编辑 李国琪)
R561.3
D
10.3969∕j.issn.0253-9896.2014.10.029
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邮编443000)
△通讯作者 E-mail:tqyts@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