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义地图模型在条件句范畴中的运用初探

2014-02-08佟福奇

关键词:网络图范畴语义

佟福奇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安庆,246011)

一、语义地图理论简说

张敏指出:“‘语义地图模型’是表征跨语言的语法形式-语法意义关联模式的差异与共性的一种强大的分析工具,近年来在类型学界备受关注,但尚未广泛应用于汉语研究”,“这一工具的用途并不限于跨语言比较,它也能有效地用于单个语言的内部比较”。[1]张敏运用语义地图理论结合汉语的实际作出了很好的示范性研究,本文在诸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大胆尝试,运用语义地图来描写和解释条件关系范畴的内部联系和相互区别,旨在揭示汉语条件关系范畴的认知结构,从而更好地认识条件关系的语义及其在语言中的具体实现。

张敏指出:“语义地图模型的研究对象,通俗地说,乃是语法领域例的‘同形多义’。具有这一特征的语法形式在类型学界一般被称作‘多功能语法形式(multifunctional grams)’,其中的‘功能’指的是表义功能或曰表达作用,不是语法分布,亦可译作‘用途、用法’或‘语法意义、语法功用’等。具有两个或以上意义/用法/功能的语法形式主要包括虚词(功能词)和语法构造两大类”,“作为语法形式的句法格式,其常用者(如双宾式、处置式、重叠式、动补结构等)也常常负载多种相关的格式意义。”[1]这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汉语条件句被佟福奇界定为“条件关系范畴”,即“这个条件关系范畴的确立,应该是全新概念的,是从整体上考虑到了语言表现形式所能激活的一种内在的、整体的逻辑推理结构。换句话说,把整体的逻辑推理结构浓缩到表层语言表达,可以概括为一种条件关系范畴”。[2]其语义也是一些具体表达格式的集合,是基于特定逻辑结构的次范畴的聚合。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语义地图来描写这些表达格式,在不具备跨语言考察的前提下,先力争把汉语的条件关系范畴的语义地图描写出来,有条件时再做跨语言的深入研究。即便是做出汉语的条件范畴的语义地图,也能有助于深入理解和认知汉语条件关系范畴语义的概念结构。

二、条件关系范畴的语义网络图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张敏开创可以汉语为本的语义地图研究的“自下而上”模式,该工作模式与类型学家在对世界语言广泛而均衡的取样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的惯常做法不同,“这是因为一般的汉语研究者并不具备进行大规模跨语言比较研究的客观条件(如大规模跨语言语料库、世界各地语言的参考语法等都不易取得),即使具备这些条件,这样的工作也与自身的工作性质不符。因此,对汉语研究者而言,最切实可行的做法乃是一种‘自下而上’(bottom-up)、‘由近及远’的比较方式:从单个方言的内部比较开始,逐步扩展到一片、一区的方言乃至全国的方言,若行有余力则再将汉藏系其他语言纳入考察范围,并逐步扩展到世界其他语言”,事实上,“在自下而上的每一个层面,通过比较都有机会找到蕴含性的规律,并通过建构语义地图提出共性假设”。[1]

鉴于对条件关系范畴的现有研究并未深入到具体格式的语义功能,所以运用语义地图理论分析条件关系范畴的语义尚属尝试,本文预先立足汉语构拟一个条件关系范畴的语义网络图,待以后研究更深入与广泛的时候就可以实现跨语言的比较,进而得出蕴含规律,从而更好地解释人类语言在条件关系范畴方面的共性和差异。虽然只是汉语条件关系范畴的语义草图,但仍能有助于深刻认识汉语条件关系范畴语义的深层次结构,这无疑有助于对条件关系范畴的逻辑特性及认知结构的深入理解,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

结合各个条件关系范畴的语言表达格式的实际意义,对条件关系范畴的语义做了进一步的抽象和概括,提取出语义节点,尝试着绘制出一幅语义网络图,该图可以大致反映汉语条件关系范畴语义的概念结构及不同意义之间的亲疏联系。其中“必然(含必然性)”,“必要(含必要性)”,“充要(必然并且必要)”等意义比较基本,处在核心区域,“评测(包括顺应现状、相关推论,推断,推测,评说,预测,揣测,评述不相容的事实、状况,筛选性评价、判断,筛选性预测、建议,反转性评价或预测等意义)”,“述说缘由”,“差反意义(包括补偿意义,遗憾、不足、不满意,差强人意、另有收获、失外有得,美中不足,出乎意料,违反常理等意义)”,“无法实施”,“失控”,“忌顾(顾忌、顾虑)”、“劝阻”、“主观倾陈(包括提出主张、主观意愿、态度、观点等意义)”,“宣诺(包括宣告、许诺等意义)”,“警慑(包括警示、威慑,警示、提醒等意义)”,“顺势发问”,“子话题切换”等处在非核心区域,它们与核心语义形成各种关系联结起来,构成汉语条件关系范畴的语义关系网络图,具体如下:

图1

图2

图3

上面是汉语条件关系范畴的语义关系网络图,为了必要的抽象和简便,我们把具体的语义又做了一定的概括和提升,最终获得了“必然”、“必要”、“充要”、“评测”、“述说缘由”、“差反意义”、“无法实施”、“失控”、“忌顾”、“劝阻”、“主观倾陈”、“宣诺”、“警慑”、“顺势发问”、“子话题切换”等意义,这些意义是说明和描写汉语汉语条件关系范畴语义的恰切节点。这一点似乎很容易被质疑,因为据de Haan指出,“语义地图研究中需确保图上节点必须是‘原始’(primitive)的,即不可继续分解为饿哦两种或更多不同的语法意义或用途。这一要求有两个方面:第一,若语义地图上某个节点X若可细分为两种(或更多)语法用途,例如Y和Z,它们在某个语言里有用两个(或更多)不同的语法形式去负载的现象,那么X即非“原始”;第二,若相邻的两个节点Y和Z在考察范围内的所有语言里都不存在用两种不同形式负载的情形(即从来都是用相同的一个形式去负载),那么Y和Z就不应该是语义地图上的两个节点,而是一个节点,即应该合并为X。[1]以此来衡量前述的节点,似乎这两条都难复合,因为“评测”、“差反意义”、“忌顾”、“主观倾陈”、“宣诺”、“警慑”等意义都是可以细分的,而且分出来的意义显然存在用两个(或更多)不同的语法形式去负载的现象,即它们并非“原始”;再者,本文也没有作跨语言的验证,从而检验“相邻的两个节点Y和Z在考察范围内的所有语言里都不存在用两种不同形式负载的情形(即从来都是用相同的一个形式去负载)”这一情况,这样看来我们的工作似乎毫无意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正如张敏先生论证过的,de Haan界定的第一个要求是难以实现的,因为考察汉语条件关系范畴时“评测”、“差反意义”、“忌顾”、“主观倾陈”、“宣诺”、“警慑”之类意义显然是存在“潜在可分性”的,但是分合要视研究的需要,这里旨在先描绘出基于充分、必要、充要三种条件乃至逻辑推理结构的条件关系范畴语义关系网络的概貌,待日后占有的材料更丰富,考察的范围更广泛时再对每个表达格式在语义关系网络图中的分布情况加以详细描写,这自然需要更多跨语言材料的支撑。

三、进一步讨论

综上述考察,由汉语条件关系范畴的语义关系网络图可以观察到“必然(含必然性)”、“必要(含必要性)”、“充要(必然并且必要)”等意义比较核心,“评测”、“述说缘由”、“差反意义”、“无法实施”、“失控”、“忌顾”、“劝阻”、“主观倾陈”、“警慑”及“顺势发问”、“子话题切换”等意义是在核心意义的基础上引申而来的,其中“评测”、“述说缘由”、“差反意义”、“无法实施”、“失控”、“忌顾”等与核心意义的关系较近,“劝阻”、“主观倾陈”、“警慑”及“顺势发问”、“子话题切换”等更接近言语之力的语用效果,而“顺势发问”、“子话题切换”则更接近篇章衔接的功能,这种由核心意义到边缘意义的渐变形成一个连续统。

就现有的考察来看,汉语条件关系范畴的语义以逻辑语义结构为其底层基础,经由语用化过程凝固为一个个具体的语言表达格式,这些表达格式便负载了特定的语义,而这些语义又是一个整体。在具体语言使用中,特定的表达格式是激活了与之相关联的逻辑语义结构,从而以此为基础表达出实际的语义内容。本文所绘制的语义关系网络图大体可以反映汉语条件关系范畴语义的内在概念结构和语义之间的关联,这些发现是在逻辑规律和语言经验的共同支撑下推求出来的,至于其普遍性及与其他语言的差异,则需要更多的跨语言考察,希冀我们的研究会对后续工作有所启发。

本文分析了假言范畴、选言范畴、负命题范畴及模态条件范畴的整体语义,归纳出核心意义和非核心区域的意义,它们联结起来构成汉语条件关系范畴的语义网络。进而借鉴语义地图理论的操作程序,构拟汉语条件关系范畴的语义关系网络图,用以揭示该范畴的概念结构及相关意义间的心理表征。我们认为语义地图模型的应用是有层级性的,不关适用于词汇范畴,也可以拓展到条件句范畴,这可以概括为“语义地图层级性”。本文的研究是对语义地图理论的尝试性拓展,是否科学合理还有待进一步检验和论证。

[1]张敏.“语义地图模型”:原理、操作及其在汉语多功能语法形式研究中的运用[J].语言学论丛(第四十二辑),2010.

[2] 佟福奇.条件关系范畴的语言表达[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猜你喜欢

网络图范畴语义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网络图计算机算法显示与控制算法理论研究
语言与语义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网络图在汽修业中应用
基于网络图技术的通信工程监理研究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叙事文的写作方法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