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海洋文化”教育课堂载体的海洋人才培养研究

2014-08-15李明秋郭艳玲

关键词:海洋文化海洋人才

李明秋,郭艳玲

(大连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3)

21世纪是人类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世纪,以海洋科技教育为引领,加强海洋人才培养,对建设海洋强国、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提高海洋科技水平、提升海洋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海洋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形成与发展依赖于一种充满活力、富于创新、开创意识的“海洋文化”氛围,突出海洋文化教育,培养具有海洋文化内涵的海洋人才应定位在海洋文化教育课堂的本质特点上,即容纳开放、突出海洋特色、自主学习、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海洋文化相对于大陆文化而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人类认识利用海洋与开发海洋过程中形成的精神与物质成果表现为对海洋的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形成的海洋生活方式,在人才培养中融合海洋文化教育就成为一项重要内容。

一、海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海洋事业的振兴离不开海洋人才,海洋人才培养是发展海洋事业的第一资源和根本保证[1]。培养一批结构合理、储备精良的海洋人才队伍是我国从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的有力支撑。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这需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体系完善、知识面广、海洋特色鲜明的人才队伍,把科技与人才培养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点,实现海洋高等教育创新,建构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共同发展的互动机制。

(一)海洋人才培养是建设海洋强国的人才保障

建设海洋强国作为我国海洋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与方向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也是维护海洋政治、经济权益的重要任务。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培养高素质的海洋人才是实施海洋开发战略的必然选择。2007年10月,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欧盟海洋综合政策(蓝皮书)》提出,如果想让海洋行业能够吸引留住欧洲的人才,就应该制定完善的人才政策,推进“优秀海洋人才认证”制度,并将其作为“欧盟海洋综合政策”的优先行动领域[2]。可见,各国都在加强对高素质的优秀海洋人才的培养与争夺来实现海洋强国的梦想。人才教育特别是海洋人才教育需要不懈的努力,进行海洋开发建设需要大量的不同专业行业的海洋人才,这是我国面对海洋竞争,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措施之一。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海洋产业发展要根据海洋经济、海洋科技以人为本的需求作为海洋高校提升人才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人才培养既要满足海洋经济发展的多层次、多功能、多样化的需求,又要为海洋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建设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二)海洋人才培养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海洋经济发展的内核是注入经济体系的新动力和海洋生产力。以我国为例,据初步测算,2012年海洋经济总产值已经超过5万亿元,2013年国家海洋局将继续加强海洋经济规划指导,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和效果评估工作。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海洋人才培养来推动,加大海洋人才培养力度能够促进海洋经济水平的提高,加速海洋经济总产值的提升。与海洋经济相关的各个行业也都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高素质掌握多种专业技能的海洋科技人才。海洋人才的培养是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科学发展依据。

(三)海洋人才培养是提高海洋科技水平的必要支撑

海洋科技水平的竞争实质是海洋知识与海洋人才的竞争[3],集中体现在海洋科技时代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海洋的发展与海洋科技的进步更多依赖于大量具有海洋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在海洋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海洋开发、海洋勘探、海洋管理、海洋运输、海洋医药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海洋人才竞争就是对海洋科技人才的竞争,海洋科技时代发展的目的是培养接受海洋知识体系内容、有着良好的社会从业精神的海洋科技人才。具有国际海洋竞争力的科技人才队伍是发展我国海洋科技的领军者,又是具备高超技能的海洋科技人才。

(四)海洋人才培养是提升海洋教育质量的载体

提升海洋教育质量必须拥有德才兼备的海洋师资,这对海洋人才培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水产、渔业、航海、船舶等海洋领域方面我国目前还缺乏大量高层次的海内外人才,其师资质量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而且对于实践教学层面还缺乏具有海洋经历的高技能教师,要解决这一难题,就需要海洋人才培养中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更多海洋生产力的海洋专业教师。由此,提升塑造一支高水平的具有学术研究高技能、教学能力强的海洋师资队伍是提升海洋教育质量的载体。

二、海洋文化教育的重要地位

“海洋文化”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投身于海洋事业的“90后”一代和“00后”一代,肩上担负着继承和弘扬海洋文化的历史使命。海洋高校作为海洋文化与世界文明连接的桥梁要把海洋文化融入到大学文化体系中,努力探寻一条与海洋精神相通、塑造校园文化精神的途径,领略海洋文明的博大精深,培养海洋人才建设海洋学科体系,增强海洋民族精神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一)海洋文化教育有助于人才素质提升

海洋类高校培养学生的海洋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培养具有良好海洋文化素质的人才是海洋高校的办学目标,可使学校处于良性的发展态势。第二,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不仅是学校教学的着眼点,也是拓展大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增进专业学习的理解力和综合能力来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第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海洋文化渗透着人文精神,在培养海洋文化品性中使学生形成勇于进取的精神,不断积累文化底蕴增强专业学习取向性。第四,易于形成学生认知方面的文化潜能意识。文化素养是知识与思维能力和潜能的重要载体,具有良好的海洋文化素养有利于提高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并提高文化的理解力和潜能性。

(二)海洋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海洋意识的养成

大学生的海洋文化教育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营造海洋意识氛围的有效载体,是提倡海洋意识形成、发展海洋文化教育的重要举措。发展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前提首先要具有海洋意识,增强对海洋权益的敏感性。提高大学生的海洋意识必须站在海洋文化教育的高度进行,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海洋。海洋文化教育的培养与海洋意识提高、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裙带关系,海洋文化教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海洋意识的提升与作用发挥。

(三)海洋文化教育战略是提升人与海洋生态关系的依托

海洋作为巨大的生态系统,其本身存在着对人类的服务功能与价值,基于人类对海洋认识的有限性,提升海洋文化教育是加强海洋探索与研究的有效渠道。维持良好的人海之间关系的发展链条需要人类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维护海洋生态性的和谐水平。海洋文化教育是提升这种依托的外在与内在教育模式的双重体现。

(四)突出海洋特色的海洋文化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向心力

具有海洋特色的海洋文化教育是海洋高校在办学与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向心力和支撑点。有针对性地面向海洋经济,发挥人才培养的海洋特色的海洋文化教育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应然举措[4]。进行海洋文化教育,从整体上实现海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把海洋文化教育融入进课堂、进书本、进头脑、进人才的培养理念之中。

(五)海洋文化教育是提升海洋人才博大精神的源泉

海洋人才培养是以本科生培养为主、研究生教育为辅的课程教育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具有博大精神的海洋人才是海洋文化教育课堂的重点。海洋博大精神的培育,要求将人才培养融入到广博知识结构体系和海洋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的工作之中,融入到真正体现海洋文化精髓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之中。

三、体现海洋文化教育课堂内容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海洋文化具有开放、开拓、进取、向上的精神,海洋文化教育课堂建设要充分体现出博大精深的教育内容。将海洋文化融入到课堂教育理念之中,不断发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是人才培养建设的中心工作。

(一)依据海洋特色完善人才素质结构设计

海洋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构设计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5],建立海洋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首先要正确认识海洋特色人才所需的素质结构,在教育实践中培养海洋文化素质。海洋事业对海洋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是具有多范畴的知识技能、思想品格;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创新型海洋人才;完善人才素质结构设计类型。

(二)追求海洋文化课堂的理想境界

富于海洋精神的海洋文化课堂内涵具有向上进取、和谐融洽的海洋文化氛围特征。深入探索海洋文化思维探索型教学构建,需要创造一种温暖意义的课堂文化氛围。海洋文化有着有形与无形的概念,无形的方面涉及价值观、海洋观、人生观等,在深层内蕴学习中不断形成。需要通过海洋高校深入挖掘海洋文化课堂,进行教学研究式的文化输入阐释,从而引导学生热衷于海洋文化的传承,继而注入新的活力。

(三)海洋经济建设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

促进现代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中,海洋人才培养结构建设尤为重要。人才培养要以紧紧围绕海洋学科设置与海洋文化相关的专业培养为目标进行,高校要主动进行海洋科学学科建设,海洋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要以海洋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为背景,加强海洋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加快适应以海洋文化为沟通纽带的结构调整和教育教学改革,使海洋高校成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同时,大力加强海洋文化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主旨结构教育。

(四)海洋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

优化海洋文化教育体系是拓展海洋文化教育课堂的内涵要求。海洋人才培养依赖于海洋文化教学内容的逐步衔接,海洋高校应在人文学科专业建设上着力进行开放性拓展,以多样性和多元性来延展海洋专业人才知识的汲取。将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人文科学和海洋自然科学学科内容相互融合,发展海洋文化内涵的综合性和广泛性。将海洋文化教学资源在海洋人才培养模式之下充分利用。

(五)构建朝气蓬勃的海洋文化课堂氛围

人才培养过程中,海洋文化教育承载着积极向上、和谐进取的主流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品质是构建朝气蓬勃的海洋文化课堂氛围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愉悦、奋发、进取、向上的海洋文化教育是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知识体系内容。

(六)加强海洋文化教育的人文元素培养

海洋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目标在于加强海洋文化教育的人文元素培养。人文元素包括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升大学生正确的海洋观和学习观,注重科学精神与海洋人文精神互为促进的教育模式,了解海洋文化是海洋人才教育的人文精神的体现。人文精神的培养在于积极营造思维严谨的海洋课堂文化,实施思维型教学。将课堂教学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温暖的、具有人文精神的课堂氛围。

加强海洋文化教育课堂建设是海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在以创造多元海洋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海洋文化课堂教育中,海洋高校应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下将海洋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传承开来,以彰显海洋特色的文化教育来促进海洋人才的培养。

[1]王璇,刘小杰.我国海洋储备人才队伍的现状、问题与完善对策[J].中国渔业经济,2012(5):140.

[2]周达军,崔旺来.海洋公共政策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210-225.

[3]王琪,李凤至.我国海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学与管理,2011(2):31.

[4]林年冬.彰显海洋特色:地方海洋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6):151.

[5]游家胜.浙江海洋人才培养体系建构中的结构性问题探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1(6):70.

猜你喜欢

海洋文化海洋人才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海南省海洋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沿海高校学生海洋观培养与塑造浅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跨文化城市建设研究
近十五年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