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敬业
——品牌形象设计大师张少俊专访

2014-02-06撰文王震

创意设计源 2014年3期
关键词:设计师日本传统

撰文:王震

专业·敬业
——品牌形象设计大师张少俊专访

Profession & Dedication

撰文:王震

我国平面设计相对于欧洲、日本等国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到今天,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一过程之中,不乏很多行业先驱,秉承自己的专业和敬业的精神,为国内的设计学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张少俊教授在80年代赴日本留学,后居住于东京,在此期间一直与田中一光,中西元男,黑川雅之等设计大师共事,回国之后在从事设计教育工作之余,将多部日本设计著作介绍并引入中国,也把很多日本较先进的设计思维方法,行业运营模式带入国内。其主持设计的许多案例堪称经典。作为一名海外归来的设计学者,张少俊教授对于国内的设计发展状况与设计教育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同时,他十分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个人设计作品中也大量的融入了中国元素。

与张少俊教授相约的地点是一间咖啡馆,刚一见面,张教授便赠予我们一本黑川雅之的《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这是他最近翻译完成并正式出版的。张教授说,他不断的在往国内引进一些日本设计大师的作品和著作,希望可以经由自己的努力为国内设计行业注入一些新的东西。

伴以一杯暖茶,围绕国内设计行业的现状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设计教育理念,张教授侃侃而谈。

一、设计师的精神

见到张教授之前,我们通过电话进行了一次简单的沟通,电话中张教授首先强调了自己最为注重的是设计师的专业和敬业精神。张教授从事了多年的设计研究以及丰富的企业实战经验,对于现代的设计师和设计产业,张教授提出了很多中肯的看法。

张少俊

笔者:张教授您好,(以下简称张)我们了解到您从事了多年的设计研究,自身也做过很多经典的设计案例,我们想知道,在您眼中设计师是做什么的?

张:很多人也曾经都问我设计师到底是做什么的,那么在我认为,设计师是做“生活”的。生活,即“生出来的活儿”,上海话里讲“做生活”,活不是凭空存在的,是“生”出来的,这就是说,设计师需要去想,去“生”,去寻求挖掘和创造。 进一步讲,我们要生出什么样的“活”?设计师所做的设计,不是用于自我欣赏的,应该为自己所处的社会带来实际的价值,为人带来快乐,为人的生活带来好的东西。比方说你设计了一把勺子,人们觉得很美观,也很好用,一方面,使用者有了一个很愉悦的使用体验,另一方面,提高了销售量,制造商、销售商都很开心。所以说,设计师所找出来的好的“活”,是能够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带来美好并且深远的影响的。当然,也可以做“改良”,其实改良也是另一种挖掘和升华。

笔者:那您觉得,现在国内的设计师“生活”得怎样?您对中国现代的设计行业发展状态有什么看法?

张少俊企业品牌形象设计(部分)

张:我们的古人是很有智慧的,做什么事情都讲究兴趣,例如古代文人的集会,会按照庭院的样式和大小来决定人数和主题,强调的是一种爱好,以兴趣为价值取向。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下,人们往往以金钱为价值取向。很多设计师过于注重利益而忽视了自己的兴趣。当然,这一种价值观的形成跟国情是分不开的。我们也知道由于近代的一些国内外的变故,我们的传统文化现在来看保存的并不是特别完善,古人的一些好的素质。一些所弘扬的品质也没有很好的延续下来。我们讲,一个人只有被爱过,才有可能去爱别人,在一个某些方面有断层的环境当中,一个人的“爱”没有传承自上一代,是不完整的,这样就会衍生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这些东西,后天能够自我完善和弥补的,是高人,可惜的是一般人做不到。所以我觉得,现在我们做设计很多都是浮躁的,是过于重视盈利的,盈利固然重要,但是设计师不能丢失自己最本质的兴趣,因为你足够热爱自己的专业,才能足够专业,足够敬业。

有些人会觉得,现代社会节奏这么快,也是导致我们所做的设计过于浮躁的一个主要原因,我认为不是的,比如像日本东京,韩国首尔,再比如像香港和台北,这些城市的节奏都是很快的,但是他们同时也很讲究生活质量,所做的设计也很扎实很精致,这得益于这些地方把各自的文化当中传统的东西有做一个比较好的延续,使得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得到延续,另外他们的设计师足够专业和敬业。这种精神是我最为注重的,我认为现在的设计师可以多借鉴下古人的价值观念。

笔者:您在回国之后不但主持策划了很多经典案例,也为国内引进了很多您在日本所接触到的一些设计资源,您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有很么比较特殊的心得体会?

张:前面说到了国内的一些设计状况,我刚从日本回来的时候,感觉不是太适应这种大环境,但是,慢慢的我认为我可以适应它,影响它,融入它,改变它。我跟学生在讲课的时候说,我没有什么经验可谈,更多的是失败的教训,每一次课题或者项目,对我来说都是新的挑战。我个人做过什么并不重要,我希望为国内设计行业引入一些有用的东西,比如最早在1997年我策划引进了田中一光来国内办展览和做讲座,到现在我监修翻译出版了黑川雅之的著作和他的介绍他的作品,希望为国内的设计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帮助。

张少俊跨界东方元素系列作品 摄影:夏书亮

张少俊跨界东方元素系列作品2 摄影:夏书亮

张少俊跨界东方元素系列作品3 摄影:夏书亮

我做过的案例也和“引进”有关,之前我主持设计的一些企业品牌形象,所注重的就是思考国外品牌的形态模式结合中国文化要怎么去做,国外的品牌,要如何跟中国的特殊文化对接。举个例子来说,三得利这个品牌来自其老板姓名的日语发音,只不过是像西方人一样倒过来念的,这样如果直接引进中国,消费者肯定是有困惑的,那么我根据谐音,为他起了“三得利”这样一个中文名称,字音为了跟日语发音的首字母“s”保持一致,我们想到了有“山”,“水”,“生”,“山水”好说,生可以代表他们的生啤,这样合在一起变成“三得利”,寓意大家都得利,我们中国文化中自古以来就喜欢听“吉祥话”,这样一来即保留了其原品牌的本质,又赋予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笔者:企业老板与设计师之间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在业界时有发生,当甲方不接受作为乙方的设计师的方案时,我们设计师应该怎么办?

张:无论是针对国外的企业还是本土的企业,我觉得首先需要保证设计师本人是专业和敬业的,如果企业的老板不满意你的方案,你一定要从自身找原因。一般来讲,一个企业的老板并不是专业的设计师,他们来找你帮忙进行品牌策划,往往是需要进行一些较大的挑战,是要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并且,有的老板可能并不明确自己的未来方向。曾经有家策划公司的设计总监来找我咨询,说他们最近的一单业务,业主无论如何都不满意他们的提案,于是我带他们到东京找到中西元男老师来咨询,中西元男一针见血的点出他们的问题:他们在迎合老板,猜测老板,这个从方向上面就是错误的,因为企业的老板往往是不知道自己具体希望得到什么的。设计师需要的是切实为企业未来考虑,用智慧来为企业服务,需要有挑战精神,这就关系到之前我所说到的专业和敬业的精神,不可以只为了拿到合同薪金而去迎合老板。

二、先辈的财富需要传承

多年的日本留学和工作经验,使张教授对于中日两国的设计风格分别有着深刻的体会,日本对于传统文化有着很好的继承和运用,张教授无论是在他的设计项目还是个人艺术作品当中也主张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心挖掘,张教授可谓是不遗余力。采访中我们深入了解了张教授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笔者:我们国内的设计特别是平面设计受到日本的影响很大,现在很多设计师都借鉴国外的设计,体现我们中国自身文化特点的一些好的设计相对较少,在您的作品中我们看到融入了很多的中国传统元素,您是怎么看待国外设计和中国本土文化之间关系的呢?

张:首先借鉴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现在中国文化元素运用的很好的韩家英老师,其早期的作品也是受到日本浓厚的影响。日本的平面设计之所以对中国影响很大,除了其自身做的很好之外,还离不开中国与日本文化当中的共性。就拿文字来讲,日本对于本国文字的设计,改造以及美感的塑造都做的很棒,由于日本文字和中文是具备共性的,所以对于他们这套字体设计体系理解透彻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现在很多设计师喜欢在设计中上使用罗马字,认为这样更加的美观、简洁,但这脱离了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体系,不符合我们国情的。

“对话.多元”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014届毕业设计汇报展 指导教师:张少俊

“对话.多元”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014届毕业设计汇报展 指导教师:张少俊

张少俊试行错误作品系列

张少俊试行错误作品系列

可能由于这种借鉴的方式使国内的设计显得有些混乱,但是国内现在的这种设计阶段是非常正常的。早期日本也有着这样的一个迷茫的时期。田中一光当年去美军基地收集过香烟盒跟罐头,回来进行研究,研究其比例、形态,然后替代上日本字,后来才慢慢的发展成他的一些经典作品,因此我对于国内设计行业的未来非常乐观,我们设计师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现在的一些问题。

日本的设计能够有现今的成就,离不开在借鉴其它国家的同时也注重自身文化的传承。日本的设计原先向美国学习,后来觉得他们的东西有点过于注重大工业生产,有些粗糙,日本相对于美国,是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的,美国总共就没有多少年的历史,他们的运作模式不是很适合日本,于是转而面向欧洲学习,这样一来,日本人即学到了美国的适合大批量升产的设计方式,又融合了欧洲设计的个性与精致,最重要的是他们保持了日本的文化,三者合理的结合才形成了现在的日本设计。我们国内现在在借鉴之余,已经开始弘扬传统文化,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进步。

笔者:现在很多人也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再设计,您觉得我们应该如何去正确的传承并运用传统文化呢?

张:现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固然是非常好的,但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的原因是很多国内的设计师和学者对于传统文化其实并没有吃透,理解较为肤浅。比如说祥云图案,这个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受到媒体的大力宣传,因此在当时是时尚的,但是当脱离那个时段之后,祥云对于有些人是难以理解的。我们曾经的大白兔奶糖和五香豆,小的时候大白兔是舍不得吃的,现在看来反而觉得会太黏,太腻不想吃了,五香豆现代人也会觉得太硬,太咸。我们的丝绸围巾是很好的东西,可惜上面的图案多少年来一直是这种很艳丽的图案,因此很少会有年轻女生喜欢这些。这些和我们现在运用中国传统元素是一样的,我们需要与时俱进,不可以草率的嫁接,不动脑筋。

现代人由于缺乏传承,好的东西看的太少,缺乏比较,盲目使用传统元素,我们应该扎扎实实的将古代的东西拿出来鉴赏,然后再与民国的、当今的以及西方的等等进行对比,我们在一个不断持续的对比环境中,可以慢慢的明确自己的方向和定位。

三、设计教育的方式

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张少俊很注重学生的培养方式。也承担着学校精品课程的讲授,对于国内的设计教育应当如何开展,他有着独到的见解。

笔者:以您在中日两国的从教经历来看,您觉得中国和日本之间在设计教育方面有什么不同,我们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努力?

张:我觉得中国和日本在教育方面是有差距的,但是这个差距越来越小,就拿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讲,我们经常会有跟日本的学生交流的机会,你会发现他们在着装和兴趣爱好上跟日本的学生基本上是区分不出来的,原先可能语言是障碍,现在渐渐的语言障碍也解决了,通过和国外学生的广泛交流,我们的理念和观念也越来越和国际接轨,学生需要多和国外的同代人的相互交流。对于我们国内的设计教育的未来发展,我非常的乐观。

同时,我很倡导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多参与实际的项目,我在上课的时候会将学生分组, 会和企业、设计公司对接,每一组要做的都是实打实的项目,就是项目制教育,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为自己的未来创立品牌。

我觉得日本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对设计影响是很大的。渗透到它整个体系当中,这一点我们目前做的可能不如日本,当然这又和整个社会环境是离不开的。而我们作为今天的设计师,要从自我做起,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要让自身的境界提高,为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添砖加瓦,辩证的学习老祖宗的智慧。

笔者:先前您提到过我们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那么您觉得对于这种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如何来更好的展开?

张:我认为这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正确的去引导,多一些“传递者”,多一些能够通过视觉,通过故事来传播传统文化的人。研究历史,研究传统文化的优秀学者国内有很多,但是能够将这些以一种大众能够接受,适合现代社会的方式传播出来的人不多。我在上一门民间美术课的时候,会将一些好玩的,含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日常用品拿出来给学生们看,学生们分组所选择的课题也很有意思,有一组做剪纸,有一组做蜡染,有一组做美食,还有一组做皮影和木刻的,都是将这些传统元素以现代人的审美方式应用的课题,这样一来便会好玩很多,人们也更容易接受。也理解到了传统民间美术中的智慧。

像这样把传统文化现代化应用,形成创意产业,北京和上海等城市已经开始去做了,我们这一代人经过努力,下一代人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可以促成设计的进步,甚至于整个社会的进步。我们对此需要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

“对话.多元”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014届毕业设计汇报展 指导教师:张少俊

张少俊水墨实验作品,吃茶系列

“对话.多元”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014届毕业设计汇报展 指导教师:张少俊

笔者:时间关系再问您最后一个问题,您觉得,什么样的设计是好的设计?

张:我认为,贴近生活的设计就是好的设计。设计不单纯是设计,设计应当考虑如何将创意、产业、社会相融合,好的设计需要对社会产生正面的影响。椅子设计的好,不光光是美观舒适,还影响了人的坐姿。在人的日常生活中,通过设计来制约你的行为,最终形成一种礼仪,一种好的仪态、仪表,这都和整个社会是有关联的。所以作为设计师,我们需要从自身做起,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结语:

张少俊教授在访谈过程中,谈吐优雅,态度谦和,不断强调着设计师应当具有专业和敬业的精神,对于国内设计中的一些现象,张教授表现出的除了不满和担忧,更多的是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信心,言语间透露出的是张教授作为设计师和设计从教者所具备的专业的行业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身体力行,用他的富有魅力的语气告诉了我们,中国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我们设计工作者们应当秉承一种专业和敬业的精神,去爱生活,去开拓和挖掘我们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所丢失的宝贵精神财富,去传承老祖宗的智慧,传承对生活,对设计的大爱。

主要案例:

■1998年,创立上海PAOSNET企业形象设计公司,任中国区艺术总监。

■2003年,创立张少俊艺术工作室(担任多家中外知名企业视觉形象及品牌战略顾问)。

■主持策划设计了淘宝网,蚌埠卷烟厂,洽洽食品,江苏广电,三得利,中国银行,麒麟啤酒,大金空调等中外知名企业的视觉品牌形象。

主要著作以及艺术活动

■《世界CI设计精选》(上海辞书出版社)

■《鲁迅小说白光精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世界设计经典图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世纪设计提案--设计的未来考古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国宝鉴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艺术风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1世纪顶级产品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超越CI-企业新形象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推荐为全国艺术类高校CI指定教材)

■作品被日本集英社、讲谈社等多家著名出版社出版

■连续多年被日本邮政省及多家出版社连名推荐为有影响的10大插画艺术家

■1991年以来联展出品数十次,个展30余次,各类国际全国性联展获奖入选多次。

■策划和主持一系列国际国内设计艺术展览会及讲演和文化活动数十次。

■ 2007年来连续在中国,日本,法国,奥地利等国举办以中国元素为主题的《墨韵》,《大地》,《跨界》,《山水》《茶游》等个展。深受媒体的关注。

■作品被美术馆、画廊及个人收藏多数。

张少俊

1980年毕业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

1988赴东京留学, 毕业于日本多摩美术大学研究生院设计专业,获艺术硕士学位

日本WGD创立成员,日本物学研究会会员

现任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设计师日本传统
小小设计师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设计师访谈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黄金时代》日本版
老传统当传承
设计师的存在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