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观运营中的“3+1人才培养模式”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手工艺研究院人才培养探索

2014-02-06撰文姚诞

创意设计源 2014年3期
关键词:大师工艺人才

撰文:姚诞

直观运营中的“3+1人才培养模式”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手工艺研究院人才培养探索

Watching "3+1 Student Training Mode" Operation

撰文:姚诞

3+1大师班成果研讨会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通过“手工艺艺术研究院”平台的架设,实现以“工作室化人才培养”为抓手的高端人才聚集。为保持高端人才培养在专业范畴的领衔性、行业排位的先进性等特色,通过分析,优化选择出以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领衔的教学实践计划,其特征为:高职后为期一年的工作室化“人才升华培养”企划 ,简称“3+1人才培养模式”。

手工艺 人才培养 “3+1模式”

一、“模式”生成的渊源

1.职教系统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职业教育的大框架较为贴近德国双元制教育理论。建国初期在国有化浪潮中,培养的技能端被设定在能够适应国营与集团所有制企业的用人标准上,各大国营企业纷纷在内部设置了贴合企业发展的新兴人才培养模式,俗称为“技校”(个性化极强),以行业群为背景的集体所有制单位也集聚起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职业类中等学校(适应面较大),而地方更以产业发展特点为主导承办起各种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工科性高职院校与大学,从而形成高、中、低三级人才培养框架。尽管模式的粘合因国体制度的差异,在培养的过程中也显现过彷徨与纠结,但是社会主义体制下强有力的执行力保障了国有体制职业教育模式的顺畅实施,几十年的实践也为新中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成果。

2.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旧模式的虚化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经济转型的变化,私营经济开始抬头、外国企业的内地化发展,带来了产业结构、经济模式的整体化改观,市场经济逐步成为主导,社会全方位的转型使得原有的人才培养框架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人口的密集化聚拢,造成区域性人才过剩,尤其在发达城市,人才的使用处于廉价比拼状态,培养根本比不上招集来的便利,在公有制逐步转型的前提下,人才上岗的竞争直接导致了培养需求的冷却,原有体系培养下的人才已经不能跟上时代高速发展的步伐,改革或改良已成必须。

3.构建适应未来发展的模式

20世纪末的经济经历了感性的腾飞时期,21世纪开局已恢复到理性的宏观调整阶段,在经济的沸腾处于转缓状态时各种需求又显现了出来,应对改革中经济所处的临界状态,人才的后续力支撑将构成未来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应对国家在宏观方面的调整,培养各行急需的技艺传承人才,重塑我国职业教育的蓝图,是国家经济后续发展力保障的关键。

通过反思德国双元制教育特色,考察当今德国职业教育状况、结合国家宏观经济调整的未来发展计划,提出了以工艺美术行为背景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计划设想通过一年的后教育缓冲、积淀专业领域的特色技能、弥补及启动职业教育高端人才的培养计划。在留住工艺、保护工艺、传承工艺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参与训练计划的实践者传递优秀的工艺文化,为地域文化的保护与光大积累“种源”。工艺传承,人才递进,文化发展,这些是人才培养新模式的使命。

二、“3+1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启

2011年11月11日是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的启始之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通过“手工艺艺术研究院”平台的架设,实现以“工作室化人才培养”为抓手的高端人才聚集。为保持高端人才培养在专业范畴的领衔性、行业排位的先进性等特色,对行业协会、研究机构、著名企业开展了长时间的走访,通过系列分析、优化选择出以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领衔的教学实践计划,其特征为:高职后为期一年的工作室化“人才升华培养”企划,简称“3+1人才培养模式”。

1.筹备阶段

(1)师资团队的优化组合

何锦章作品—银饰漆艺复合工艺手镯“古韵今风”

项军大师作品

在师资方面,直接与各专业领域特色人物对位(国家级大师优先),经严格挑选,第1期选择了7位“品艺双优”的大师级专家,参与工作室教育实践。他们包括:玉雕工艺国大师吴德昇,吴德昇是区域中的代表人物,也是行业间的佼佼者,技艺特色鲜明,艺术个性张扬,有公益心;牙雕工艺国大师周柏俊,周柏俊作为业内专家级人物,有大企业工作室支撑,更有母校情节;刺绣工艺大师陈水琴,陈水琴有学院背景,是国家级大师评选专家,对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有独到的经验;雕版工艺国大师陈宜时,陈宜时是国家级专家人选,有“雕版修复活化石”之誉,承担着国家博物馆雕版维护任务;漆器工艺省大师项军,项军是空间软装饰工程的点睛者,承担着多项五星级场所装饰工程,作为工艺美术活态传承的实施者,有极强的公益心和责任感;绒绣工艺省级大师许凤英,许凤英是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的国家级技艺传承人,擅长人物绣件的制作,作品曾被选作国礼;银饰工艺省大师吴智,他是苗族银饰工匠中的首席大师级人物,为民俗文化的都市化转型作出较大的贡献。

(2)教学手段的创新

采取“工作室化”技艺传承作为教学手段,实施动态化跟踪式教学研究。充分利用好大师光环、社会影响力以及大师的社会资源渠道,启动以大师领衔的工作室化教学进程。在实践教育、理论教学双重的呵护之下,经项目任务外在压力的催化,构成为期一年高端技能培育过程。通过实验,已初步形成案例式课程纲要,编制出实验性教案,制作了可供视频传播的公益性课件等内容,这些都将成为工艺文化、工艺美术技能传承与传播的铺路基石。

灯罩 20X20X124.5cm 漆艺大师班:杨钧淇

罗甸玉 山竹幽幽 顾张悦 指导大师:赵丕成 80x60x20mm

(3)教学目标与要求的专业化

参与者面对的不再是系统化的模拟教案,而是活生生的项目案例,课题就是任务,指导大师不会系统传授任务实施计划、步骤,而只是提出需达到的目标与要求,课程中没有标准答案,正确与否取决于客户的喜好,答案是动态的、可变的,是依赖于你的表达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对客户对此案例期望点的认知与理解层面上的综合评价。

2.定位阶段

(1)教学成果与评判标准的转变

技艺不再表现为可供自我完善的作业,工作内容有了更多的限制(如时间、资金、风格、材料、色泽、肌理等),如何应对、适应并完善作品的表达,都需要独立去面对与判断。大师的作为仅停留在规划设计好工作进度,提示及维持好案例的表现程度方面。对作品的评价只有“是”或“否”之分,与普及教育中打分数似的“模凌两可”性质毫无关联。

(2)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

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技术标准始终有人把持,工作进度也有人设计与监管,技术完善度有人评判及考量。完整的工作业绩体现在项目作品对工艺技巧的掌控、技术表现的熟练程度之中。训练是为完成强化型高级技能,塑造职业教育模式实验,“结果形态”近似于就业前期对高端技能型工作的适应性锻炼,“磨合期锻炼”正是“3+1模式”投入试运,急需兑现的目标之一。

(3)注重独立工作能力塑造

工作室化教学不仅体现为技艺性传授的特征,更多的是让参与者了解工作过程,掌握独立思考、独立应对项目任务的能力,让项目的压力转化为工作的动力与成功自我要求,通过高节奏的工艺学习传承与创意过程,把单纯的技艺传授升华为自我研习与完善的过程,也将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研学的工作状态与创作状态,工作室教育是一段由学习能力转换成工作能力的成长过渡,帮助参与者在专业领域的未来发展起到引领及启示的作用。

(4)关心教学成果的推广

每次研修班的结业通常是以一次综合性汇报展,在社会文化窗口推出,以社会评论及专家意见作为对办学过程的测评依据,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获取更多的社会以及来自专业领域的反馈信息,就信息的内容作为模式评估的参考,充实模式的空缺,真正做好模式的修编与普及工作。

三、“3+1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营与验证

任何模式的实施都是为了将多种方法编织成一套相对合理的人才培养方略,为适时的需求提供合理的人才配备。“3+1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分段的方式加以尝试的,分段是为了预留出可供模式及时总结经验、修整教训的空间,以保障模式的完整成型,更贴合现实的需求。通过行业协会、社会专家的多方关注,对3+1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系统的认证、鉴定与评价;对课程体系加以多视角的认证;以独立工作室成果展示,对“3+1人才培养模式”做初步的鉴定;通过综合汇报展,对“3+1人才培养模式”做系统的评价。

(1)就业品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验证机制

沃土接纳良种,等候季节的适宜,也是“3+1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研究的关键议题。为人才的发展预设谋略,模式的投入才显得更有意义,有出路的培养模式才会激起人们对未来发展的希望和信心。人才培养的理想体现是通过“模式”的培养可以获得与培养目标相一致或相接近的工作机会。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培养计划实施期间就开始着手人才输出端的联络工作,分批走访各种社会机构、团体与相关专业领域的著名单位,把“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宣传工作送到了人才使用窗口,信息的反馈更坚定了让3+1模式加速推行的信念;首批学员纷纷被省市级工艺美术博物馆、工艺美术行业著名企业大师工作室、学院工作室、慈善机构等单位录用。

脱胎碗2 直径:16.5-17cm 漆艺大师班:杨钧淇

王莉作品—银饰手镯装饰表“孔雀”

脱胎贝壳 1 长65CM 宽25CM,2 长55CM宽 20CM,3 长45CM 宽15CM 3个 漆艺大师班:季振江

(2)关注人才成长的信念培养

人才的发展其中心点是个人能够树立起成功的信念,环境可以营造机会、专业部门对其适时的扶持。人才投入社会市场,如同新生学步的道理一样,要先有走的愿望,可供学步的空间与不断扶持的热心之手之呵护。信心源之于参与实验的学员与老师的相互启示,各种可供实验的机会与条件、“搀护者”恰是学院的基础条件与相伴的师资队伍。其实以往的模式都能够提供信念与技巧的传授,并自认为这就是教育的有限范畴,不敢也不愿跨越半步,环顾现实,就有大批的毕业生奔波于执业的迷茫之中。而“3+1模式”恰不认同这类答案,教育的本位虽然是传授知识,教育的手段是塑造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教育的“希望”是培育对社会发展有用与有贡献的人才;之所以将其称之为希望,似乎在标注、把捏着教育责限范围,目标应该设在是与不是之间。大学如是,职业教育也取之同源。“3+1模式”的不同在于它规避了学历阶段的大同,添加了1年的磨合期锻炼,避免了责限与职责的冲突,把职责视同为教育的延展部分,职责的圆满体现对责限也是一种有利的旁白。今天模式的实验没有停步,继续沿着人才发展的可行路径探寻,正在为工艺美术共享平台的搭建,人才职称进阶的培养做好预案,随时准备着为工艺美术人才向理想化的目标进阶服务。

姚诞

副教授 工艺美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专题图片提供: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工艺美术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大师工艺人才
人才云
大师剪我也剪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
大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