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成大宦游途中的西南生态观照

2014-02-06

关键词:范成大桂林

杨 昇

(浙江农林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范成大(1126-1193)是南宋诗坛占有重要地位的诗人。他在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之后,仕途上曾有多次外放的经历,先后出任过徽州司户参军、处州知州(治所在今浙江丽水)、静江知府(治所在今广西桂林)、广西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成都知府、明州知州(治所在今浙江宁波)、建康知府(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太平知州(治所在今安徽当涂)等。

乾道六年(1170)夏,范成大因虞允文之荐被命以起居郎借资政殿大学士,为祈请国信使出使金国。自云:“余生东吴,而北抚幽蓟,南宅交广,西使岷峨之下,三方皆走,万里所至,无不登览。”[1]83在38年的仕宦经历中,他留心各地的自然人文风貌,并将其记录下来。他出使金国,留下了《揽辔录》;深入粤地,有《骖鸾录》;出川返京,写下了《吴船录》;即后世所谓“石湖三录”。“石湖三录”是范成大宦游笔记的代表,“凡山川风俗,物产古迹,与所从游论述,可喜可感,随笔占记。事核词雅,实具史法。读之若履其地,觏其人,有不知旷数世、隔千里者。前辈卧游之说,有足征已”。[2]

范成大热爱自然、善于观察的心性使他在很大程度上将关注点放在了各地的生态风貌和物产上,尤其是他在广西、四川为官时所作的诗文笔记,如今已成为我们了解南宋西南地区生态状况的宝贵文献。

乾道七年(1171),范成大使金归来后不久,即被命出知静江府,治所在今广西桂林。次年腊月七日范氏从故乡苏州启程,历经今苏、浙、赣、湘、桂五省区,于乾道九年(1173)三月十日抵达桂林,途中写下了日记集《骖鸾录》。此次出仕,实为贬谪,但心胸阔朗的范成大却不以为意。任职桂林期间,公务之余他遍览山川形胜,并秉承实录的精神,对各地风土民情和百姓生活状态多有记载;后作《桂海虞衡志》,对“以桂林为中心的广大广右地区的植物(花果草木)、动物(禽兽虫鱼)、矿产(金、石)、土产(香、酒)、工技(军器、乐器、其他工艺品)、岩洞(地貌、地质构造)、风俗、气候、文字等”进行了广泛的考察,《桂海虞衡志》因此也堪称是“广右地区的博物志”。[3]范成大在辛勤写日记、记笔记的同时,诗作亦不断。后来他将赴桂途中所写的诗作集为《南征小集》。《骖鸾录》、《桂海虞衡志》、《南征小集》三者颇可对读,诗文兼具,互为参照。

据旅途日记《骖鸾录》,范成大于乾道八年(1172)十二月七日从石湖家中启程,十四日出苏州盘门,十七日至湖州。二十八日发余杭,并在此与随行送别者分离。由于此去将进入俗称的“瘴厉之地”,故分别之状更加凄怆。但天性乐观的范成大似乎并未受到生离死别愁绪的太多影响,沿途记录所见所感不辍,尤其对各地山川草木多有关注。次年二月二十六日,范成大入桂林地界,所见景观皆此前所未见者,可谓大开眼界:“甫入桂林界,平野豁开,两傍各数里,石峰森峭,罗列左右,如排衙,引而南。同行皆动心骇目,相与指似夸叹。又谓来游之晚。夹道高枫古柳,道涂大逵,如安肃故疆,及燕山外城都会。所有自不凡也。”[4]59三月十日,入桂林城交割府事,对郡衙周边的地貌环境也有所描写:“郡治前后万峰环列,与天无际。按桂林自唐以来,山川以奇秀称。”[4]60范成大入桂途中所记,至此而尽,而他对广右风物的探寻记述,即转入《桂海虞衡志》中。

《桂海虞衡志》是其淳熙二年(1175)自桂林赴成都任的途中,本着补方志所未及、以备后来者观览的想法而写。该著是范成大现存规模最为宏大的一部笔记,其中对桂林及周边地区包括地貌气候、矿产和动植物资源等生态风貌,有着非常详尽的记述。他自云写作的缘起和目的:“道中无事,时念昔游,因追记其登临之处,与风物土宜,凡方志所未载者,萃为一书。蛮陬绝徼见闻可纪者,亦附著之,以备土训之图。”[1]81

范成大对广右地区的考察,首先源于他不为传统观念所局限,对各地风土的差异有着积极正面的认识。范氏在《桂海虞衡志序》中云:“始余自紫薇垣出帅广右,姻亲故人张饮松江,皆以炎荒风土为戚。余取唐人诗考,桂林之地,少陵谓之‘宜人’,乐天谓之‘无瘴’,退之至以湘南江山胜于骖鸾仙去,则宦游之适,宁有逾于此者乎?……既至郡,则风气清淑,果如所闻,而岩岫之奇绝,习俗之醇古,府治之雄胜,又有过所闻者。……居二年,余心安焉。”[1]81可见他对当时被视为炎荒之地的桂林有着很好的适应,生活也比较安心,这也是他深入了解当地情况的前提条件。

在《桂海虞衡志》的写作中,范成大坚持了实用性第一的原则。志岩洞,所涉皆“附郭可日涉者”;[1]86志金石,“亦主为方药所须者”,[1]89其余志酒志器之属,皆本着对读者有实用价值的考虑。书中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对广右地区的生态资源作了第一手的记录,堪称珍贵。

范成大对桂林山水评价极高:“桂之千峰,皆旁无延缘,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笋瑶簪,森列无际,其怪且多如此,诚当为天下第一”,且“山皆中空,故峰下多佳岩洞。有名可纪者三十余所,皆去城不过七八里,近者二三里,一日可以遍至”。[1]83可以想见,范成大在桂林为官时经常去探寻这些溶洞。他曾有诗记录自己的探洞之旅:“竹杖芒鞋俗网疏,每逢绝胜更踟蹰。但随其路东西去,莫记光阴大小余。”该诗诗题本身就是一篇极短小的游记:“与同僚游栖霞,洞极深远,中有数路,相传有通九疑者,烛将尽乃还。饮碧虚上,陈仲思用二华君韵赋诗,即席和之。”[5]186在《桂海虞衡志》中,范成大对这个自己未能穷尽一游的栖霞洞有着更加深入细致的记载:

栖霞洞,在七星山。……石洞在山半腹,入石门下行百余级,得平地,可坐数十人。傍有两路,其一西行,两壁石液凝冱,玉雪晶荧,顶高数十丈,路阔亦三四丈,如行通衢中,顿足曳杖,铿然有声,如鼓钟声,盖洞之下又有洞焉。半里遇大壑,不可进,一路北行,俯偻而入,数步则宽广,两傍十许丈,钟乳垂下累累,凡乳床必因石脉而出,不自顽石出也。进里,余所见益奇。又行食顷则多歧,游者恐迷途不敢进,云通九疑山也。[1]84-85

这段可以看作是前述诗题文字的扩展,如果没有深刻的亲身体会,是难以状貌得如此详尽的。栖霞洞固为范成大所爱;而位于兴安县的石乳洞,由于其地稍远,范成大在淳熙二年(1175)离任时方路经该地,得以一游。他写道:“上中下亦三洞。此洞与栖霞相甲乙,他洞不及也”,[1]86并在诗歌中给予了更为细致的呈现:“山水敦夙好,烟霞痼奇怀。向闻乳洞胜,出岭更徘徊。……系马玉溪桥,嵌根豁崔嵬。荡荡碧瑶宫,冰泉漱墙隈。芝田溉石液,深畦龙所开……” (《兴安乳洞有上中下三岩绝妙南州率同僚饯别者二十一人游之》)[5]189

除山川风貌外,范成大还记录了西南地区的部分珍禽野兽。如其《志禽》云:“南方多珍禽,非君子所问。又予以法禁采捕甚急,故不能多识。”[1]103又《志兽》云:“予治马政,颇补苴漏隙,其说累牍所不能载。”[1]106范成大不仅严令禁止采捕珍禽,而且积极、正面地利用当地特产,勤治马政,为国所用,体现了他颇为进步的生态观念。

范成大虽以爱花著称,但在记录广西的花卉时,他注重的是当地的特色品种,只“著其土产独宜者,凡北州所有,皆不录”。[1]113豆蔻花产于岭南,早在西晋嵇含的《南方草木状》中就有专门记载。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志花》中也对当地特产的红豆蔻花进行了细致的记录:

红豆蔻花,丛生,叶瘦如碧芦。春末发。初开花,先抽一干,有大箨包之,箨解花见,一穗数十蕊,淡红,鲜妍如桃,杏花色。蕊重则下垂,如葡萄,又如火齐缨络。及翦采鸾枝之状。此花无实,不与草豆蔻同种,每蕊心有两瓣相并,词人托兴如“比目”、“连理”云。[1]113

而酷爱植物的范成大入桂后所写的第一首咏物诗,即献给了当地特有的红豆蔻。其《红豆蔻花》诗曰:“绿叶焦心展,红苞竹箨披。贯珠垂宝珞,剪彩倒鸾枝。且入花栏品,休论药裹宜。南方草木状,为尔首题诗。”[5]173既描绘了花色形状,更强调了该花的独特观赏价值。

《桂海虞衡志·志果》在记录当地果木时,则注重其经济功能,“录其可食者五十七种”。[1]116其首即录荔枝,还有各种蕉类,仅《志果》一部所记者,即有“牛蕉子”、“鸡蕉子”、“茅蕉子”三种。桂林金橘,“出营道者为天下冠”;[1]116柚子“皮甚厚,打碑者捲皮蘸墨,以代氈刷,宜墨而不损纸,极便于用。此法可传,但北州无许大柚耳”,[1]118道出了柚子皮对于文人的特殊功用。范成大不仅有心记录当地物产,而且观察极细。如《志草木》中描写广右桂树的叶片:“凡木,叶心皆一纵理,独桂有两纹,形如‘圭’,制字者,意或出此。”[1]123从桂树叶片的纹理来推测植物名称的来源,虽然不免臆测,但其勇于探索、大胆设想的精神,仍然令人钦佩。

对岭南地区的气候风俗,《桂海虞衡志》中也有所涉及。范成大对于桂林“岁岁得雪,或腊中三白”,[1]128印象较为深刻。位于岭南的桂林居然年年下雪,令范成大十分意外。他在《次韵陈仲思经属西峰观雪》一诗中感叹道:“从来峤南北,人谓将无同。那知梁园雪,飞入瑞露中。”[5]176并将桂雪与自己使金途中所遇朔雪作了一番比较:“忆昔北征秋遇雪,穹庐苦寒不堪说。飞花如席暗燕然,把酒悲歌度佳节。……天公恐我愁瘴雾,十日号风吹石裂。同云乃肯度严关,一夜玉峰高巀嵲。老榕蓊密最先缟,稚竹枵虚时一折。须知桂海接蓬瀛,满目三山白银阙。”(《乾道癸巳腊后二日桂林大雪》)[5]176对于当地一些特殊的气象,范成大不仅作了记录,更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理性分析。如《桂海虞衡志·杂志》云:“桂林多风,秋冬大甚,拔木飞瓦,昼夜不息,俗传‘朝作一日止,暮七日,夜半则弥旬’,去海犹千余里,非飓也。土人自不知其说,余试论之,桂林地势,视长沙、番禺,千丈之上,高而多风,理固然也。”[1]128

范成大在广西所作的一系列生态样貌的考察所留下的众多诗文记录,充分体现了他求真务实的个性特征和清新典雅、简淡有致的文字风格。四库馆臣评《桂海虞衡志》“诸篇皆叙述简雅,无夸饰土风、附会古事之习”,[6]最是的论。

孝宗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除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再次踏上征途,“航潇湘,绝洞庭,溯滟滪,驰驱两川,半年达于成都”。[1]81他在四川待了两年,颇有功绩。淳熙四年(1177),范成大从四川制置使任上被召回临安,出任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自五月二十九日到十月三日,取水程数千里,途中写下著名的日记体笔记《吴船录》二卷,记录了五个多月的时间里自己从成都出发,沿长江回到家乡吴县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书名取自杜甫名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吴船录》描写生动细腻,详尽记载了长江沿岸的自然风物和人文概况,“不异丹青图画,读之跃然”。[7]

《吴船录》及范成大沿途所作诗歌,对四川地区的生态以及长江沿岸景物也有着丰富的记录,既富于文采,又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吴船录》起始描写成都郊外的新津:“绿野平林,烟水清远,极似江南”,[8]187“郫邑屋极盛,家家有流水修竹,而杨氏之居为最。县圃大竹万个,流水贯之,浓翠欲滴”;还记录了当地人就地取材用来装酒的“郫筒”:“截大竹,长二尺以下,留一节为底,刻其外为花纹。上有盖,以铁为提梁,或朱或黑,或不漆,大率挈酒竹筒耳。”[8]188

范成大在蜀州(今四川崇州),见郡圃内西湖“荷花正盛,呼湖船泛之。系缆古木修竹间,景物甚野,为西州胜处。湖中多小菱,可食。蜀无菱,至此始见之”。[8]192另有《蜀州西湖》一诗歌咏此景。在眉州,他见到了玻瓈江,“冬时水色如此。方夏,潦怒涛涨,皆黄流耳。江上小山名蟆颐,川原平远似江、浙间”。[8]193此段可与其次韵陆游的诗对读:“雨后蟆颐山色开,玻璃江清已可杯。绿荷红芰香四合,又入芙蓉城里来”(《次韵陆务观编修新津遇雨,不得登修觉山,径过眉州三绝》之三)。[5]252两处文字涵盖了眉州八景中的二景——玻瓈江冬夏迥然不同的面貌和蟆颐山一带独特的景色,无疑是当地山水之美的精华。

六月廿三日到七月一日,范成大途径峨眉。他深入峨眉山的角角落落,登临游赏,对峨眉自然景物之秀有着深入细致的描写:

乱山如屏簇,有两山相对,各有一溪出焉,并流至桥下石堑,深数十丈,窈然沉碧,飞湍喷雪,奔桥外,则人岭岑蔚中。可数十步,两溪合为一,以投大壑,渊渟凝湛,散为溪滩。滩中悉是五色及白质青章石子,水色曲尘,与石色相得,如铺翠锦,非摹写可具。朝日照之,前则有光彩发溪上,倒射岩壑,相传以为大士小现也。[8]198

在峨眉山,范成大见到了当地独有的植物物种娑罗树,“其木叶如海桐,又似杨梅花,红白色,春夏间开,惟此山有之。初登山半即见之,至此,满山皆是”;还见到了许多他处未曾见过的生态奇景:“大抵大峨之上,凡草木禽虫,悉非世间所有,昔固传闻,今亲验之。”[8]200夏天来到峨眉的范成大,不仅看到了雪后的斑驳景象,更看到了许多草木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异状:

余来以季夏,数日前,雪大降,木叶犹有雪渍斓斑之迹。草木之异,有如八仙而探紫,有如牵牛而大数倍,有如蓼而浅青。闻春时异花尤多,但是时山寒,人鲜能识之。草叶之异者,亦不可胜数。山高多风,木不能长,枝悉下垂。古苔如乱发,鬖鬖挂木上,垂至地,长数丈。又有塔松,状似杉而叶圆细,亦不能高,重重偃蹇如浮图,至山顶尤多。又继无鸟雀,盖山高,飞不能上。[8]200

此外,范成大还对长江三峡的自然景物有所关注。他曾在进川和出川时两度经过此地,对当地奇丽的自然风貌颇有感触。如其云:“巫峡山最嘉处,不问阴晴,常多云气,映带飘拂,不可绘画,余两过其下,所见皆然。”[8]219又记载神女庙驯鸦云:“庙有驯鸦,客舟将来,则迓于数里之外,或直至县。下船过,亦送数里。人以饼饵掷空,鸦仰喙承取不失一。土人谓之神鸦,亦谓之迎船鸦。”[8]220其《巫山高》诗中所写的场景,可作为笔记所录的参证:

湿云不收烟雨霏,峡船作滩梢庙矶。杜鹃无声猿叫断,惟有饥鸦迎客飞。西真功高佐禹迹,斧凿鳞皴倚天壁。上有瑶簪十二尖,下有黄湍三百尺。蔓花虬木风烟昏,藓佩翠帷香火寒。玉色頩颜不可干,人间错说高唐梦。[5]215

范成大平生十分留心各地农事和农民的生活状况,对于四川地区的农业生产,他也有一种自然而然的关注。作者在秦岷山中,看到“流渠汤汤,声震四野,新秧勃然郁茂。前两旬大旱,种几不入土。临行,连日得雨,道见田翁,欣然曰:‘今年又熟矣’”。[8]187在《劳畲耕》诗序中,范成大提到:“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火之,借其灰以粪。明日再作,乘热土下种,即苗盛倍收,无雨反是。山多硗确,地力薄则一再斫烧始可艺。”[5]217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长期采用的是相对落后的刀耕火种的方式,直至经济相对发达的南宋时期,长江流域仍然普遍采取这种种植方式,并称为“畲田”。范成大的这段记载,成为古代农业史研究者十分珍视的材料。

竹枝词本是四川本地的民间歌谣,范成大在蜀地时,也写有一组《夔州竹枝歌》,以民歌口吻摹写当地物产民情,细致入微,其中多首将关注点放在了当地的特产植物上。此处撮录其中四首:

赤甲白盐碧丛丛,半山人家草木风。

榴花满山红似火,荔子天凉未肯红。

新城果树连瀼西,枇杷压枝杏子肥。

半青半黄朝出卖。日午买盐沽酒归。

白头老媪参红花,黑头女郎三髻丫。

背上儿眠上山去,采桑已闲当采茶。

百衲畲山青间红,粟茎成穗豆成丛。

东平屯田梗米软,不到贫民饭甄中。[5]220

这组诗写的是夔州地区的生态样貌和相应的民间风俗。有的描写当地出产较多的果品如石榴、荔枝、杏等,虽非独此一地的特产,比较中原和江南地区,还是显得别有特色;有的记录了当地妇女“采桑已闲当采茶”的生产景象。从这些充满当地特色和生活气息的作品中,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兴趣和关注点所在。范成大是一个有探索精神的诗人,这就导致了他的目光不仅仅投向传统的诗材,而是拓展到了更为广阔的领域。

范成大精力充沛,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好友杨万里言其“风神英迈,意气倾倒,拔新领异之谈,登峰造极之理,萧然如晋宋间人物”。[9]由于见识广博,善于思辨,范氏的诗文达到了“非能工也,不能不工耳”[9]的境界。范成大对自己常年流转各地为官的经历不无自得之情,在词作《水调歌头》中他说道:“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5]466-467

范氏的西南之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生态资料,同时,关注环境、留意大自然、记录所见的点滴之美又是他留给我们的另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在古时的著名文人中,像范成大这样奔走南北、阅历丰富的,并不多见。更难得的是,他善于观察,勤于笔记,留下的实录颇多。他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远不是一个诗人头衔所能涵盖的。范成大是一个做事极其认真的人,尤其讲究章法。他做官讲究法度,出使讲究气节,时刻保持冷静的观察和缜密的思考,包括写诗、著述时也概不例外。举例而言,他颇好种植,曾于石湖玉雪坡植梅数百株,又把自家“范村”三分之一的土地留出来种植梅树,所植菊花多达三十六种。他不仅悉心照料这些植物,还深入此道,进行物种和植法的研究,写下了《梅谱》和《菊谱》等专书。

正是因为范成大如此细致地记载了南宋时期的西南生态状况,我们才有可能了解该地区的环境在岁月游走间的万千变化。范成大之所以成为一个全才,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今天我们学习、赏鉴范成大的作品,不仅要关注其高超的艺术技巧,更要继承他广博的知识储备、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科学钻研的精神。

参考文献:

[1]范成大.桂海虞衡志[M]//范成大笔记六种.北京:中华书局, 2002.

[2]卢襄.石湖纪行三录跋[M]//范成大笔记六种.北京:中华书局, 2002:30.

[3]孔凡礼.桂海虞衡志点校说明[M]//范成大笔记六种.北京:中华书局, 2002:73.

[4]范成大.骖鸾录[M]//范成大笔记六种.北京:中华书局, 2002.

[5]范成大.范石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6]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 1965:625.

[7]何宇度.益部谈资:卷上[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范成大.吴船录[M]//范成大笔记六种.北京:中华书局, 2002.

[9]杨万里.石湖先生大资参政范公文集序[M]//杨万里集笺校.北京:中华书局, 2007:3296.

猜你喜欢

范成大桂林
桂林行
乐!乘动车,看桂林
桂林师范大学与桂林王城、雁山园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桂林:击浪现代理化技术
居住桂林很潇洒
喜晴
天堂口
范成大:文人中的超级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