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2014-02-05黎志梅
黎志梅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黎志梅
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巧妙设置问题、课后及时反思等方面,探讨如何在化学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化学教学;教学观念;教学有效性
如何在课堂40分钟里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真正使40分钟的能与量得以充分体现,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多年的化学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化学课堂教学实效。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是实现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前提
教师要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和合作者,不再是教师在唱主角,而更应突出体现出师生互动,心理交流与对话。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学习情绪是否高涨,师生、生生思维碰撞中有无新火花的迸现,课堂上是否做到了动口、动手、动脑,知识掌握是否牢固等方面,都要求教师要随时调整课堂的教学行为。因此,在备课时笔者经常就“学生课堂上想什么、怕什么、喜欢什么、希望听什么、在哪些知识点上容易犯错”这几个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明确每一节课应具体解决的问题,教学才能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也经常让学生每天问自己一些问题:“今天,我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今天积极参与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吗?今天我还有什么地方是不明白的?”能够让学生这样来看待教学、思考问题,高效的课堂气氛也就营造起来了,学习也是最有效的。同理,要使课堂高效,笔者也会经常反思下面一些问题:今天我与学生有交流吗?有微笑吗?上课有讨论吗?我忽视学生的反映吗?我关心了学生的哪些方面?我注意到学生的进步或不足了吗?……当老师能够自觉地拥有这些习惯时,相信高效课堂也就已经形成了。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是实现课堂有效性教学的首要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协作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时,笔者还将多媒体手段与传统的“粉笔+黑板”授课方式相结合进行教学,部分文字板书、图表、原子分子模型、动画等通过多媒体展示,而公式推导、习题讲解则利用黑板板书,不仅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信息量大并具生动活泼的教学功能,同时也充分利用了笔者在多年传统教学手段下积累的宝贵经验。
例如,对于难以想象的微观世界的化学知识,笔者会借助多媒体把微观世界运动以生动的图画表现出来,帮助学生将宏观现象与微观变化有机统一起来。[1]教学中,笔者设计运用了许多三维动画,如实验“分子之间的布朗运动”、模拟“醋酸根离子水解的情况”、“有机化学中有机物发生反应时的断键、成键的过程”等,利用计算机的图像和动画直观形象地将微观世界的运动形象化加以再现,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再如,在卤族元素“探究氯水漂白性”的教学活动中,笔者首先通过视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将酚酞试液滴入NaOH溶液中,溶液变红,再向上述溶液中通入Cl2,红色褪为无色;紧接着启发学生讨论原因,得出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Cl2与NaOH溶液反应了;二是有某种漂白性物质将红色溶液漂白;最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求证真实原因。笔者在这三个步骤中灵活采取了了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效果较为显著。
三、巧妙设置问题,是实现课堂有效性教学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困境,诱发学生进行信息的收集活动和探索行为,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并且通过师生交流和合作增进对问题的全面理解,发展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可以说,课堂设置问题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言,是激发学生觉悟的契机,是教学检测的手段。[2]问题设置的质量制约着教学进程能否推进,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目的的问题设置,将引导寓于问题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揭示知识的本质。教师设置问题的思路明晰、有条理性,也对学生思维起着潜在的导向作用。
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学生在初中明确了“得氧即为氧化反应,失氧即为还原反应”,在简单复习完后笔者马上提出问题:“那么Fe2O3+3CO ===△2Fe+3CO2反应属于什么类型呢?”让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并发现矛盾后,笔者再引导学生去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这部分内容,结果有很多学生能够得到正确的认识。
再如,在学习“离子反应”时,笔者就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1)CuSO4、NaCl、BaCl2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
(2)CuSO4溶液分别与 NaCl、BaCl2溶液混合,相混时有何现象?为什么有这些现象?(通过实验得出)
(3)通过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混合的微观示意图,实际上是哪些离子发生反应呢?能不能用化学符号把实际上发生的反应表示出来?
几个问题逐层展开,前面的问题都是为后面的问题作铺垫,这样由浅入深设置问题,降低了坡度,使学生顺利地掌握了方法,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最终达到“跳一跳,摘到桃”的理想境界。
四、课后及时反思,是实现课堂有效性教学的重要保障
在平时的教学中,大家都特别注重备课、讲课、作业的反馈、课下的辅导、考试、讲评,却忽视了教学反思,没能及时对自己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进行重新认识,重新思考,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没有新意,没有进步。笔者认为,每节课后若能及时认真的进行课堂反思、总结得失,是一种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实效的很好办法。反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反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反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3]通过反思,同样的授课内容,在不同的班会有不同的教法,不同的认识体会,新鲜感、进取心会陪伴着整个教书生涯。
笔者通常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1)课堂教学目标是否恰当,是否紧扣考纲;(2)课堂教学导入是否引人入胜,过渡是否自然不突兀;(3)课堂教学环节呈现是否多元化,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有浪费时间的环节;(4)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是否恰到好处,授课的速度是否适度;(5)课堂教学气氛是否动静适宜,学生是否积极参与;(6)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师在瞬间爆发出的灵感,抑或是学生思维方式的独到见解、想法都是难能可贵的,身为教师,在鼓励学生的同时,还应记录下来,为自己的教学锦上添花。
例如,在讲“铁的氢氧化物”时,讲到 Fe(OH)2和Fe(OH)3均能与酸反应生成相应的亚铁盐或铁盐及水,当时有个学生立即提出:不一定。因为Fe(OH)2和硝酸反应就不会生成相应的盐。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终于得出原因:因为硝酸具有强氧化性,类似的还有Fe(OH)3和HI的反应。又如在说明明矾能净水的原理:Al3++3H2O=Al(OH)3+3H+时,有一个学生问“Al3+在水中能与水发生水解,生成A1(OH)3浑浊,那么Al(SO4)2或AlCl3溶液就应该是不存在的。”这样就提醒了笔者在课堂中需解释这种Al3+在溶液中存在的环境和配制方法,同时,也加深和拓宽了学生对这个原理的认识,这就是教与学相长的原因。
[1]曾崇理.有机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刘知新.中学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张多霞.化学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陈国平]
黎志梅,女,广东省新兴中药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学教学。
G712
A
1674-7747(2014)12-00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