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02-05吴千里
□吴千里
党的十八大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吸收西方有益文明,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全面论述,主要体现在“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全新诠释和定位。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信仰教育的重要内容。信仰对于每一位学生个体的重要性已无需讨论,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将价值观教育与每一位现实的学生个体结合起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本界定到个体的理想信念有一个转化的过程,着眼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 我们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联结起来,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职业素质之间的密切关联,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高职化”,唯有如此,才能切实增强在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之“现实”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对高职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宣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主阵地,是引领高职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并最终完成“社会化”的重要环节。 在认识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同时,我们还需认清高职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现实。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区别于普通高校的特征,在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制都是“2+1”的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企业实习,高职学生在校学习的周期短,受限于这一现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教学内容少。 一般而言,高职院校只开设三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即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二是时间跨度小。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都安排在大一阶段,即用两个学期的跨度完成所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覆盖高职学生学业的全过程。
(二)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偏低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这样一个 “悖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是清醒的,但却不可避免地、“没有理由”地对相关课程不感兴趣。 两种态度看上去很矛盾,但从深层次原因来看却有其合理性。 一是实用主义在作祟,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有用无用论”在我国教育领域大有市场,对相关课程的兴趣或接受度往往与这门课程有用或是无用相关联,学生是否愿意学习或愿意下功夫学习首先考虑的是“用度”。从高职学生的角度来看,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他们的就业诉求没有多大关系,即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看上去”是无用的,执着于就业生存的追求,“就算他们被覆盖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和环境之中,却因陷于自己的生存困境,他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和教育总是表现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屏蔽’,人在心不在”[1]。 基于这种认识,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感兴趣就成为必然。二是高职学生群体性学习特点使然,高职教育对理论知识的教学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够用适度”,但什么是“够用”,怎样才“适度”,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当前高职院校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十分明显,再加之项目化教学在高职教育领域大行其道, 使得高职学生习惯于“操作性”的课程,偏好于在“工作现场”学习具体岗位技能,对专业理论知识重视不够,更遑论理论知识比较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了。
高职思政教育的现实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阵地作用的同时,我们应把目光放在高职职业素质教育的大视野下。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在关联
职业素质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核心内容, 着眼于高职学生的长期发展,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方面不仅重视岗位技能的锻炼, 更重视关乎学生职业长期发展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教育主要是指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两方面,前者是高职学生实现就业的基石,后者是高职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和职业长期发展的关键。
(一)职业发展能力是职业素质的核心内容
职业发展能力涵盖通识能力、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内容,其中通识能力是前提,应变能力是基础,创造能力是核心。通识能力是指个体关于国家、社会、职业、组织等领域进行知识储备和价值观构建的基本素养。职业个体首先是作为社会个体存在的,意即每一位学生个体在成为职场人之前应完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在进入职场前应对社会有充分了解,并以符合社会潮流和正能量的姿态做好融入其中的心理准备和价值观建构。应变能力是指个体适应环境变迁并能在新环境中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心理素养和能力, 主要包括环境适应能力、群体合作和交往能力、紧急事件处置能力等,在一定的组织范畴中,这种能力又可分为组织内和组织外两种不同情境下的情势应变能力。对于职业个体而言,应变能力是其维系和谐工作关系,创设稳定工作环境和保持良好工作心态的关键。创造能力是指个体在已有的知识、能力结构基础上对工作内容或任务赋予新内容和新形式的能力和素养,是职业发展能力的核心内容,关乎每一位职业个体的职业发展前途。 创造能力一般表现为个体对新事物、新知识和新方法的高度兴趣感和敏锐性,具有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结合的工作态度,善于转移工作经验解决新的问题,能不断概括总结并提出新的比较深刻的科学思想、观点和方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诉求符合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指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三个倡导”的内容表述,其价值诉求与高等职业素质教育的要求及内容在学生个体成长和发展上是一致的,尤其表现在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上。 第一,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培养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合格接班人,在职业素质教育中,首先应引领学生全面认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现状和愿景,引导学生将中国梦和个人追求结合起来,树立只有国家富强民主、社会文明和谐才有个人发展机遇的正确认识,承继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把个人的职业发展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崇高事业中,这是学生价值观建构的重要内容,亦是学生完成社会化的必然要求。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诉求充分体现在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中,“自由、 平等、 公正、法治”是社会得以良性运转的价值追求和规定,也是个体得以安身立命和工作生活幸福的准则和要求。“自由、平等”是社会主义社会关于“人”的科学规定,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人关系的最高原则,“公正、法治”是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和谐、法治社会成员所必须具备的理念和素养,“诚信、友善”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敬业” 是职业人对待职业、组织和工作任务的忠实态度。 作为“社会性”的人,高职学生在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必然离不开这些价值观的熏陶和内化,离开了这一点,学生就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更谈不上职业素质的培育和提升。第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和要求的内化是提升职业素质核心能力的前提,创造能力是职业素质的核心和关键,其培育和提升有赖于通识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和锻造。 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一个与社会主流背道而驰的人必定无法被其所在的环境所接纳,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与不和谐是个体正常工作和生活的严重障碍,离开稳定的人际和工作环境空谈职业发展是不现实的,离开强烈的事业心和忠诚的职业情感,创造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就丧失了源泉。基于此,在通识能力培育方面,高职学生必须认识并认同符合社会主义主流思想的价值准则,在应变能力培养方面,高职学生必须将这些价值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德性修养和行动准则,在通识能力和应变能力充分提升的基础上为培育创造能力提供坚实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诉求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指向之间的一致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和特征为在职业素质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必要性。 “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2]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在高职视域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高职化”解读,从而完成从文本阐述到教学内容的转化。
三、高职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的表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和生活化,在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着眼于高职院校现实,特别是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 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领域的“三进”,就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职业素质教育中,依托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解构和重读,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多高职色彩和内容。职业发展能力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内容,其包括通识能力、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三大部分,基于这种界定,为试图在高职视域下重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表述进行了重新整合,并联系高职教育的现实从“国家与社会”大环境、“组织与人际”小环境、“个人成长和追求”微观环境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重读。
(一)富强、民主、公正、法治——基于高职教育通识能力的解读
国家与社会是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环境,在通识能力培养过程中,学生必须了解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与远景,要认可并接纳作为意识形态的国家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追求,要认识到作为社会人应具备的科学理念和价值取向。
富强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物质发展方面的应然追求,为个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是中华民族全体人民的美好夙愿,同时富裕也属于个人职业发展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要义是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在凝聚强大力量的同时提供给每个社会成员发展的平等机会,从职业素质教育的角度看,“民主”意味着个体能力才干的充分发挥和个体间的沟通和协作,每一个学生必须认识到职业发展不是单打独斗,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在一个成功的团队中获取自身发展的机遇。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价值理念,它尊重每个社会公民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高职学生必须认识到在公平正义的光辉下任何污垢都无处藏身,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努力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获得自己的位置,要学会走正路,不要走歪路,更不能走邪路;法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治国方式,它强调通过法律制度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转和公民的正当利益。法治意识在高职素质教育中体现为学生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敬畏,对技术规范和工作标准的严格执行,科学严谨的学习理念和心态的养成。
(二)平等、和谐、诚信、友善——基于高职教育应变能力的解读
职场是绝大多数人主要的活动空间,是每一位高职学生将来发挥展现才干的舞台。在一定的组织环境内,沟通和变化是永恒的主题,应变能力的培养对于高职学生适应职场、驰骋职场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平等”的内涵界定意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价值取向是努力实现公民的实质平等,在高职视域下,平等还可以理解为职场人际关系处理的原则,亦可理解为付出与收益的竞争平等,高职学生还应在“平等”的价值取向中获得关于职场人际处理和公平竞争的有益认识;“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建设方面的价值诉求,一般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在一定的职业组织环境内考察“和谐”二字,我们必须意识到组织环境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舒畅是个人获取发展成功的重要保障, 组织内和人际间冲突的存在是一种必然, 高职学生必须做好相应的应变准备和能力提升, 注重将各种不利的情势变化和人际冲突逐一化解,营造有利于自身职业发展的环境。
“诚信、友善”属于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范畴,是评价个人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标准,也是人际关系处理的基本要求。在职场内,诚信、友善是一种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对于组织和个人而言都是应对竞争的一大利器,善待工作对象、勤恳工作,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不糊弄顾客和上级,在工作中不弄虚作假,是每一位高职学生应有的职业品质和道德情操,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竞争中,始终保持诚信的品质和谦逊的态度是职业长久弥新的源泉。
(三)文明、自由、爱国、敬业——基于高职教育创造能力的解读
在职业和事业上的发展与成功是每一位个体的正当诉求,高职学生在关切自身成长和追求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创造能力的培养对于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创造力是一种隐性的、潜在的力量,表现为知识、智能和人格的结合。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中,“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概括,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和价值取向,于高职学生而言,文明不但是指个体修养的目标指向,还包括对待科学文化知识的正确态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是文化教育的一大主旨,在越来越强调实训和实践的高职教育现实面前,不能忽略知识作为源泉的重要意义,文化修养的缺失和专业知识的匮乏是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缺乏后劲的重要原因, 要帮助学生养成热爱文化、尊重知识的心理习惯,树立吸收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是获得创造力基础的正确认识。
“自由”指人的存在状态,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自由”力求实现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自由,在这种价值取向下, 社会为个体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在这个前提下,高职学生应有关于学习与创造的自由和开放心态,思想要自由,心态要开放,思维要活跃,不能受限于书本和课堂,在掌握本专业学科的同时学习交叉学科、 相邻学科的知识,在接受老师教育的同时注重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知识转化、运用、创造能力的培养。
爱国和敬业是个体对于国家和职业的深刻情感和心理态势,虽然对象不同,但核心价值相通,“爱”和“敬”在人格意义上是一致的。 爱和敬是获取创造力的品质前提, 离开了对职业的热爱和忠诚,工作中必然会丧失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也谈不上漫长事业路途中所需坚韧不拔之意志,亦必然缺乏积极主动的心理态度, 创造力更加无从谈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个体的心理特征,使个体能够在尊严和荣誉方面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满足”。[3]高职毕业生在人才竞争中有其较强技能的优势, 但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却往往处于劣势,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高职学生缺乏科学思想和理念的建树和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科学思想和理念为我们开展职业素质教育提供了思想源泉。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高职化”解读,其用意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偏少和学生接受度偏低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现实背景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义渗透到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为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另一方面为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育提供思想保障。
[1]孙颖,杨燕.在幸福体验中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思考[J].学术论坛,2011(6):36-4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67.
[3]汪立夏,李曦.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的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