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PSC 培训中朗读教学策略探析
2014-04-21周汉清
□周汉清 黄 苓
2001 年国家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地方各级政府及部门应采取措施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为基本教育教学用语。以普通话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演员、教师、公务员的普通话应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别情况进行培训”“国务院语言文字工作部门颁布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该法正式确立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地位, 也使推广、普及普通话成为全社会的一件大事,普通话在经济发展与人际交往中体现出十分重要的作用。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大力推进普通话普及和重点提升学生普通话水平进而强化语言能力方面理应坚定树立义不容辞的责任意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强调高层次技能、应用型素质要求,而语言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通畅准确的语言交际与沟通能力,任何专业技能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都将大打折扣,甚至丧失其应有的作用。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使其在推广普通话,大力强化普通话教学上更具特殊意义和重大作用。 十几年来,随着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持久深入开展,不少职业院校专门开设普通话培训课程,积极开展普通话教学与研究,建立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站,职业院校推普工作在提高认识、完善硬件设施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如何在普通话教学中促进学生高效率提升普通话水平,达到优秀级上尚存较大差距。培训中笔者常遇到学习者反映:当学习普通话到一定程度后想再有所提高十分不易,大多数人经多次测试,水平难突破到一级,有时等级水平还出现倒退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个中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普通话培训方法与策略的简单化应是关键环节。 通常的培训注重应试技巧而不注重实际能力和语言规律的传授, 授之以鱼而忽略授之以渔的教学只能应一时之需, 却不能令学习者在今后学习的道路中发挥自我提升的作用。本文力图从普通话水平测试要求出发,以朗读环节为重点,探寻普通话培训教学的有效途径,着力解决以朗读技能的训练促进其他测试项突进的问题,实现以点带面整体提升学习者普通话水平的目标。
一、朗读在PSC 中的要求及作用
朗读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作用巨大。它着重考查学习者运用普通话朗读书面材料的规范和标准程度,其目的在测查声母、韵母、声调读音准确的同时,重点测查连读音变、语调、停连以及流畅程度[1]。 朗读测试环节是对汉语表达能力测查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朗读能力的强弱往往体现学习者普通话水平的高低。
所谓朗读,就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成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一种语言创作活动,也是一种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2]。 它是学习者深入体味文字作品,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日常语言达到规范的一种有效途径,与读单音节或多音节环节孤立、静止的字词练习相比,朗读是一种动态的练习方式,把握朗读能很好地将静态的词语转变成动态的言语。朗读是中国传统的语言学习的方法,是语言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 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著名语音学家徐世荣先生曾经指出,朗读能够将无声的书面语言文字转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通过“读”可以感受语言的内蕴气势,领略文章的韵味及作者的情感走向,积累丰富的词汇句法、写作技巧。 琅琅成韵的诵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可以让学习者在不知不觉间把别人的语言能力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在《朗诵与诗》一文中也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 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因此,以朗读作为培训强有力的手段,有意识地组织朗读教学,对提升普通话等级水平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朗读有助于词汇量的积累,奠定读准字词基础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词语的积累和练习量,普通话学习亦如此。 没有必要的语言材料积累,词汇贫乏、句式单调便谈不上对语言掌握。 朗读是学习语言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实践活动,学习者依照标准规范的文字语言的读音通过自己清晰响亮的念读,既能把握正确的读音,做好自身发音的纠偏,又能借助书面材料的内容丰富个人在字词、语句、段落等语言素材的积累量,掌握大量、规范的词汇,增强语言素养。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选定的60 篇测试用朗读作品,是经过语言文字专家认真反复筛选的精品美文, 正确性、规范性、权威性程度很高,按照朗读的要求反复练习这60 篇短文,学习者可以掌握大量的、规范的、标准读法的词汇、语句,为普通话水平提升奠定基础。
(二)朗读有助于良好语感的形成,提升语言敏感性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和领悟能力,它包括人们对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是语言学习中最关键的要素。 语感强的人理解力强,语言表达流畅得体,反应迅速,表现出来就是语言学习的高效率。但是语感是一种感性经验,学习者如果仅凭识记语言材料,只听教师的讲授是难以获得的,必须靠自己的反复朗读,从长期对语言材料的感悟、 品味和反复实践中逐步习得。 学习者坚持反复朗读,可以让自己的发音器官适应并习惯于普通话的发音,思维方式适应普通话的规范表达要求, 这样不仅提高了语音练习的效率,更重要的是有效强化了对普通话语言组合规律的把握,形成正确的语言感受能力,从而使学习者在语言交流中具备一种不假思索地从感知语音、字形而迅速理解语音、 字形所表示的意义的能力,提高对语言理解的敏感性。
(三)朗读有助于文本理解,减少语调偏误
朗读有助于学习者对文本的理解,是培养学习者精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朗读中,能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特别是文本中具有一定深度含义的语句段落, 反复地朗读可以让学习者体会、品味从而加深理解。语调是指语音的高低、宽窄、升降、与长短、快慢、强弱和松紧的抑扬顿挫的动态韵律模式,其实质就是言语的韵律[3]。语调偏误主要指语流中显现的与普通话语调不一致的现象,主要由重音不当、词语轻重格式不对、声调、句调不自然等影响。在教师的指导下,辅以名家音频范读,强调学习者的反复朗读,能不断地为大脑提供语言刺激信号,经过长期的训练之后,学习者就可以基本掌握作品语调的表达形式,最终实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的具体化,即形成规范的语气语调、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韵律模式。
(四)朗读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掌握语言的信心
朗读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也是一种语言能力。把握朗读训练既是把握语言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的重要方法,又是把握理解作者、丰富自己、吸引听者的有力手段。 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再创造地运用有声语言的艺术手段揭示朗读作品(文本)所蕴含的思想内容、观点立场、情绪情感,不但能使人际间沟通交流的面得以延伸和扩大,使沟通交流的明确性、顺畅性得以増强,又因其字正腔圆、抑扬顿挫、音色优美,使听者入情入境,在音韵和谐、轻重有致的语言表现的情境中充分感受多方面的审美因素的陶冶,顿时令人肃然起敬,令人心生效仿以致产生渴望掌握普通话朗读技能的念头,激发出强烈的学好普通话的兴趣。另外由于反复朗读促进学习者对文本的熟悉, 对作品深入的理解,能够很好地避免产生停连不当、不流畅现象,提高普通话口语交际的意思的清晰度和流畅度,达到提升等级水平的目的。
二、PSC 培训中朗读教学常出现的问题
朗读教学是以朗读方式启发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文本言语形式和思想情感,实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其要求在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已有较成熟的研究。职业院校多数是从原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来,普通话培训师资多为负责教授语文基础科目的教师承担, 教学上自然就承继了中学语文的讲授模式,教学过程虽有学生朗读的环节,但教师标准优美的范读少、分析多于学生的实践训练使得培训收效甚微。为了准确掌握学习者朗读的现状及对朗读知识的了解程度, 笔者利用两年的时间对参加PSC 课程学习及培训的二百多名学习者进行了访谈及问卷调查。调查从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朗读效果,朗读技巧四方面内容入手, 力求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学习者朗读情况。 同时,为了解普通话培训教师的情况,利用听课观察的方式参加同行教师的普通话测试培训辅导课,了解教师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 通过问卷分析、观摩教学, 笔者发现不少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中师生方面存在着对朗读教学把握的偏差:
(一)教师方面
1.个人朗读水平局限,示范性朗读弱。 示范性朗读即“范读”,是普通话教学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生动地范读能调动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准确地范读能起到纠正错误、 示范引导学习者的作用,教师要重视范读,在吃透教材、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进行范读。 由于教师个人普通话水平的局限性,许多教师因自身朗读能力不强而放弃示范读书或不敢朗读,较认真的也仅仅依赖电子音像资料进行放音示范,这都不能代替培训教师的声音,反而弱化朗读的示范性。
2.朗读形式机械单一,课堂朗读氛围不浓。 与示范性朗读弱的情形相反,有些普通话水平高、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教师则热衷于自我展示, 常常喜欢以个人带读方式教课而忽略了朗读形式是纷繁多样的要求,忽略了朗读教学必须加强学习者实践性要求,结果导致教学陷入朗读形式机械单一的境地, 长时间之后致使课堂朗读氛围单调乏味、了无生气。
3.朗读评价少或浅,缺乏针对性。 朗读教学必须及时对学习者的朗读训练予以准确恰当的评价,朗读评价的指导对促进学习者普通话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实践教学或培训中,我们有些教师往往容易忽视细致评价,有时即便给予评价也只是浅尝辄止,泛泛而论,仅仅用些简单的话语诸如 “好”、“很好”、“不错”、“不好”、“不太好”等予以评价,教学指导缺乏针对性,没有指出学习者读得好在哪,不好在哪,应该如何有效改进,简单一句好与坏不利于学习者的进步。
(二)学习者方面
1.朗读认识缺失,缺乏浓厚兴趣。 不少学习者由于对朗读重要性及地位的认识存在缺失,认为朗读作用不大,任何人只要认识字词、懂得拼音就自然能读会读,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花费专门时间组织朗读。 至于朗读训练,则认为那更是小学生接受的一项学习任务,对于大学生或者高职生特别是中文系的学生来说,则早已掌握了这一技能,无需浪费时间无效重复加以练习。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生都没有养成朗读的习惯,更没有体会到朗读对于普通话学习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了学习者对朗读的兴趣也不浓。
2.气息锻炼缺失,缺乏朗读基础。 气息是发声的基础和动力,所谓“气乃音之帅”,气息与声音的关系密不可分[4]。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PSC)培训中学习者忽视气息训练甚至根本不屑的现象尤显突出。 从发声的效果来考察,气息足不足与音量大小有很大的关联性,气息足则声音就响亮,停连自然,抑扬顿挫明显,反之则弱。 实践教学中不少学习者朗读时因喉头过于紧张、气息不稳定、呼吸不顺畅、共鸣位置不正确等问题影响朗读效果的情形比比皆是。 因此就朗读要求而言,学习者应注重气息的锻炼,掌握正确的呼吸发声方法,从而增强学好普通话的信心。
3.朗读方法缺失,缺乏系统训练。 学习者由于忽视朗读方法的把握,加之训练缺乏系统性,朗读中固定腔调、无抑扬顿挫问题突出。固定腔调,指的是使用某种固定不变的声音形式,把词语纳入一种单一的格式,以固定不变的声音形式对应形态各异的朗读文本,不顾文本的内容、体裁、情感区别都同样以一种腔调对待。 固定腔调表现有不同类型,其实质是朗读的声音和文本内容、情感相脱节,声音形式固定,缺乏变化。
三、PSC 培训中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朗读是一种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艺术表达活动,也是朗读者(主体)对书面语言(客体)进行再创作的一种言语活动。良好的朗读效果是朗读主体与朗读客体之间的有机统一。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必须对朗读的主客体进行认真分析,从激发主体的学习热情、 细致研究客体的特点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灵活采取有效策略实现教学目标。 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拟制PSC 培训朗读教学流程图以供参考(见图1)。
(一)明确朗读目的、激发朗读兴趣
图1 朗读教学流程图
朗读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习者兴趣的产生,激起学习者对优美语言控制的冲动,才会有朗读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者如果没有朗读的热情与兴趣,要实现朗读水平乃至语言表达水平有所提高,那只能是虚幻之想。 PSC 培训应该始终扭住朗读这一关键环节,明确朗读目的,以最大限度激发学习者兴趣为根本,采取丰富多样的朗读教学形式实现培训的高效率。诸如变换朗读方式,采用教师范读、个人单读、集体齐读、角色演读、小组评读……;变换教学手段,采用配乐朗读、图画展示、视频欣赏、实物展示,组织影视配音、模仿录音活动等等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当然,要充分激发学习者对朗读的浓厚兴趣、爱好,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水平,使自己可成为学习者掌握朗读知识、积累规范语言的示范者和引领者。 教师除了具备标准的普通话和专业水准的语音知识外,还必须在朗读方面勤加研究,懂得教学示范,让学习者在模仿中培养兴趣,获得能力;同时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大量的语言材料反反复复强化训练,不断启发学习者运用掌握的语言词汇,增加朗读的机会,在朗读中积累语言。有意识地为学习者营造朗读训练的语言环境,极大利于学习者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能促进学习者对自身朗读水平的提高产生较大的内趋力。
(二)贯穿朗读指导,反复技能训练
朗读教学必须以朗读为着力点,注重加强方法的指导,用科学有效的办法强化技能的训练。 指导上教师授之以法,从声母发音部位、发音方法,韵母舌位、唇形、动程,声调调型、调值, 音变形式规则等等基础做起,教给学习者发音吐字技巧,纠正口齿不清、 字音含混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着重加强对朗读教材和示范朗读具体、 深入的分析。 教学采用的文本应该是国家通行的、 规范性极高的书面材料,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所划定的60 篇名家名篇,著名朗诵艺术家为普通话教材录制的朗读录音带,语言规范,声情并茂,都是较好的示范材料。 朗读教学中强调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不能使朗读成为念字的方式而应体现为一种表达。 这样学习者的语音训练不仅可得到强化提高,达到自然、流利,而且词汇和句式也可以大量积累,同时获得普通话语感。技能训练上强调朗读的语言艺术再创作实质要求, 也要排除简单的念字或割裂句子的现象, 在尊重朗读文本总体基调的前提下加以技巧性的音声化,把握好停连、重音、语调、节奏等技能要素。 为此要训练学习者掌握好停连、重音、语调、节奏在朗读作品中的确定、运用的技能,同时把握好朗读过程中的分清文体、理解作品内涵;明确作品基调,深化情感等基本规律,使学习者的朗读水平达到声情并茂、意蕴悠长、感染力强的高境界,让学习者在美文的艺术熏陶下, 在艺术感染力的激发下,轻松、愉悦、能动地提升普通话水平。
(三)精心设计教学,创设朗读氛围
朗读教学要求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在引导学习者通过朗读理解课文,把握情感时不能机械单一地让学习者齐读或自由读,朗读始终必须与文本的语言文字、思想情感紧密相连,所以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课堂朗读氛围,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性。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教师范读、个人单读、集体齐读、模仿性朗读、配乐朗读等方法引导学习者理解文本。 例如教师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其教学主题思路设计体现了朗读的多样性,在创设朗读氛围上很有特色,富有感染力。 教师精心设计了六个步骤:一是学习者初读文本,个别体会文本的基本语调。 二是配乐朗读文本,感受文本的大致脉络。三是教师启发,指导性串读文本,品析文本思想。四是自由选读,品味美词佳句好段落。五是个性演读,展示情感。六是自选内容进行背读。一节课下来, 我们发现学习者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后,对《春》 理解得比较透彻, 对文本语感的把握也较到位,朗读的抑扬顿挫、流畅性都表现的比较熟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另外精心设计教学还可以充分运用电教手段,发挥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及多功能语音室功效,给学习者创设一种与课程内容相符的氛围,使教学手段多样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在组织PSC 培训时, 都将课程安排在文科综合实验中心同声传译教室,注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拓宽学习者学习训练的范围,发挥现代化语音设备提升语言技能的作用。
(四)评价及时准确,师生互评互动
朗读教学属于实践性很强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中及时准确地把握学习者训练的正确度,随时做出反馈是十分重要的。 对学习者的朗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学习者先评,教师终评、师生互评的多样方式实现激发思维,记忆深刻,改正及时的目的。不管何种方式都应适时给予恰当指导与评价,要力戒“读得不错”、“读得还可以”、“读得太好了”之类的评语。缺乏针对性、不能直陈存在问题的评价语只能让我们仅见其表,不见其里,要解决好“为什么不错、哪里不错、哪里太好了”等问题。简单而笼统的评价模式、模棱两可的概念提示对学习者而言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学习者缺乏明确方向的指引就无从“发力”,也找不到解决自身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法,自然就只是一遍一遍地盲目模仿着别人的朗读语调、语气、节奏、感情。 如此无效的“朗读推进” 式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是对课堂时间的无谓耗费。因此,强调朗读教学过程中评价及时准确,师生互评互动需要教师努力实现评价内容与知识点的融合,把评价有机地渗透、化解于学习内容中,使它们浑然一体, 摈弃形式上的为评价而评价的虚幻之举,针对学习者的评价尽力体现多份感性与灵动,少份理性与机械,多份想象和意境,少份程序与呆板要求,达到画龙点睛的境界。同时教师进行点评时要多从正面引导,能善于发现学习者的闪光点,善于肯定和激励学习者。 当然,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安排专门时间重点纠正,不能有错不纠,要杜绝学习中出现习惯成自然而难以纠正的现象。
[1]国家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2]张颂.朗读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3]吴洁敏,吕士楠.试论感情语调的超常韵律特征[C].第九届中国语音学会会议论文集, 2011.
[4]朱敏.高师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6.
[5]苟建华.高师普通话朗读教学方法探讨[J].甘肃高师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