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初探——解读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改革实践
2014-04-21徐国莉程忠国
□徐国莉 程忠国
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实践训练及环境熏陶等教育活动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1]。 学制仅三年的高职院校如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国内高职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本校”)作为以工科专业为主的民办高职院校,近几年来在探索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实践中初显成效。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在经济全球化、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变革时代,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的重大部署,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然而受实用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和历史的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 我国高职教育过于偏重实用知识、技能的训练,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弱化,人才培养过程呈现“重专业、轻素质”倾向。 一些学者批评高职培养目标的工具化倾向,培养的是“工具人”或“机器人”。 这直接导致很多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堪忧,学生的学历与素养不相称。 表现为目标意识不强、学习能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自控能力较差,组织纪律涣散、人格修养缺乏,缺少对周围事物的关心与思考,以及毕业生就业不稳定,自主学习和职业迁移能力不足等。 因此,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弱化对于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对于高职院校的健康持续发展,以致社会和谐发展极为不利。
面对上述问题,全面发展和人人成才的“全人教育”理念逐渐为人们接受。 “全人教育”源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它强调人的整体发展,强调个体的多样性,强调经验和个体之间的合作。 “全人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教育目标的转变: 培养完整的人,使人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具有尊严和价值的人。 这与教育部倡导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相契合。
人文素质教育是“全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研究与历史事实均证明:人的原创性思维主要来源于人文文化,来源于直觉、灵感、顿悟、形象思维。 人文素质教育广泛涉及语言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社会与经济、哲理与道德等,其核心是人的精神,它有助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把处理工程技术问题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并贯穿教育全过程,实现“职业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当前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缺乏良好有效的“顶层设计”[5],对学生人文关怀不够,没有仔细调查和分析时代社会需求与学生素质状况的差距,没有根据“全人教育”理念规划人文素质课程的知识体系并设计结构模块,甚至将很多人文课程视为无用。因此,高职院校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迫在眉睫。
二、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设计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校秉承“以质量特色立校、以学生成才为本”的办学宗旨,从教育目标、制度设计、课程改革、组织实施等层面,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一)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与定位
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首先从校正教育目标入手。 围绕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立足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状况,贯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支柱的“全人教育”理念。 通过知识传授、实践训练及环境熏陶等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在学会做事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发展,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人。
(二)构建“两块四层一贯穿”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目标,各专业构建“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图1)。 即: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构建“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课程模块,包含职业群基础知识与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与认证、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四类课程;按照合格社会主义劳动者、优秀职业人要求构建“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课程模块,包含基本素质教育、通用能力训练、人文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拓展四类课程。两大模块互为支撑和补充,将人文素质教育主线贯穿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全过程。
图1 本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三)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在上述框架下,形成涵盖文史哲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见图2)。
图2 本校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三、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实施途径
(一)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学分制管理
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学分制管理。 统一制定“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课程模块,共40 学分左右,占总学分的30.5%,包括必修课程29-30学分,公共选修课程3 分,素质拓展课程8 分。
(二)实施“三证书”教育制度
制定了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综合素质拓展证书相结合的“三证书”教育制度,规定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素质拓展合格证书”方可毕业。
为落实“三证书”制度,本校制定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并根据每届学生特点制定《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成立校、院、班三级素质拓展认证机构,完善素质拓展认证流程,开展素质拓展认证工作。 学校统筹组织职业技能大赛、专题讲座、社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各种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 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通过走进社会、服务社会的实践磨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品位。学生参加每项活动计入相应学分, 作为获取素质拓展证书的依据。实施以“使命承担、团队协作、领导决策、高效沟通、带动团队、与人分享、阳光心态”为主题的“培鹰工程”,着力提升学生干部综合素质。
(三)深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全人教育”强调经验和个体之间的合作,因此,教学过程必定是“理论和实践”一体、“学与做”并进。本校以此为切入点推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①课程整合。 如母语教育原先后设置“社交口才与礼仪”、“应用写作”、“大学语文” 等课程, 整合为“表达与沟通”必修课;思想政治教育课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类社团活动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②教学方法改革。改革现行教学内容单一、方法陈旧、考核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倡导“行动引导型教学法”,如思政课中开设“模拟法庭”,编写“我爸是李刚”、“药家鑫故意杀人案”等剧本,由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模拟庭审;“表达与沟通”课要求学生自主组队创作融语言、音乐、图片等技术的多媒体作品,注重学生创意能力与团队精神的培养。学校组织开展优秀课程设计、说课、“教学做”一体化观摩教学、“精彩一课”等教学竞赛评比活动, 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③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关注学生成长过程,采取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综合性评价,学业成绩、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考证相结合的多维度评价等;④引入开放式教学模式,鼓励建设人文素质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特色课程,并引导学生利用“爱课程网”等优质网络教学资源自主学习。
(四)实现专业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
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精神。 学校引导教师既教书又育人,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要求每位教师的课程教学设计突出能力、知识、素质三个目标。 人文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等)多引用专业案例,专业课程(如专业英语课等)融入人文思维,并加大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将工程实际问题、社会热点、焦点及学生身边的问题与课程教学结合, 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自主学习、探究钻研、实事求是、团队协作等精神。
(五)构建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育人环境
“全人教育”包括“教化—示范—养成”三个环节,难点在“养成”。 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术精神、规章制度、校风校貌等所形成的人文氛围对学生精神与品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本校践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理念,逐步构建包含四个子体系(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体系,着力于综合素质提高的学生工作体系,以教学为中心的服务保障体系和感化人、激励人的校园文化体系)的齐抓共管全员育人体系,构建“两节两会”(校园文化节、科技节,文艺晚会、运动会)育人平台,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多层面努力,努力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
产教融合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共识。学校文化侧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企业文化更关注责任、服务、质量、竞争与合作、创新等企业核心价值观。只有将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核心元素有效融合,互相支撑和补充,形成一种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高职特色的“跨界文化生态共同体”,才能促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跨界文化培育。本校建筑工程学院与深圳华阳国际设计集团深度合作,将企业“平等、尊重、沟通、合作”价值观与“创意、自由”的设计文化观融入育人过程,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人文素质教育改革成效
本校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极大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得到政府、 社会的广泛赞誉。 如澳门汇邦集团建设有限公司企业老总亲笔写信,盛赞学校选派到公司实习的学生“爱岗敬业,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尊敬他人,待人诚恳,团结同事;工作能力强、 效率高, 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积极参加本校创业创新教育活动, 在校期间创办的梅州太兴商业广场后来发展成为梅州地区的重要企业。 移动通信专业同学参加“培鹰工程”,成长为校学生会主席,当选为广东省第十三次团代会代表,成为全省49 所省属民办高校中唯一的代表。 广东省教育厅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麦可思公司公布的《广东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培养质量、专业预警和产业需求2013 年度报告》显示,本校2012 届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半年内离职率、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毕业时掌握的核心知识水平、对母校满意度等6项关键指标综合排名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第一。
[1]王森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0.
[2]刘宝存.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4(9):17-22.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 号)[Z].2012-03-16.
[4]刘德恩,等.职业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庞海芍.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6]王明伦.高职院校跨界文化的培育路径[N].光明日报,201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