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文化互动研究
2014-02-05汪为春
□汪为春 侯 涵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短短的十几年中走过了迅速发展时期,如今正步入转型升级,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时期。 校企合作作为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也正在走向深度合作。产教合作即校中厂、厂中校、契约合作等一体化办学模式正成为校企合作的新形式,而校企文化互动正是这种办学模式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院校走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指出:“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到教育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融合产业文化的校园文化。 ”校企文化融合,以产业文化育人,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同步养成,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院校校企文化互动的理论认知
(一)校企文化互动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校园文化是以育人为终极价值的一种群体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一种管理文化。校企文化不是相互割裂的文化关系,而是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的逻辑关系,这种内在的逻辑关系决定着校企文化互动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 首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同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属于社会文化分支下的组织文化、管理文化,他们都发挥着对人的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和凝聚作用。 其次,校企文化两者在终极价值取向上存在着一致性,都是以对人的关注、实现人的全面素质发展作为终极价值[1]。再次,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互动的现实必要性。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除了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外,还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 融合企业文化的要求加强和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二)校企文化互动的特点
校企文化互动是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高职教育的自身特征决定了校企文化互动表现为职业性、 行业性、多样性的特点。
1.职业性。 校企文化互动的指导思想体现为职业性。 高职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这就决定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有别于其他普通高校而体现“职业”特点。例如,在育人理念上应体现创新发展、团结协作、服务顾客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在教学环境设计上应为教学工厂模式,营造真实(仿真)职业氛围与环境;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方法上应反映企业需要;在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建设上突出工厂化学校、企业式管理等特点和要求[2]。
2.行业性。 校企文化互动的内容表现为明显的行业性。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 不同专业背景的高职院校体现的是不同校园文化氛围,不同行业也显露出不同企业文化特征,例如生产性企业和服务性企业在企业文化上就存在着差异,所以在校企文化互动中也表现明显的行业特征。
3.多样性。 校企文化互动的形式表现为多样性。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内容都包括物质文化、 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校企文化互动可体现在校园环境的营造、班级文化的建设、寝室环境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使用、学生行为的评价等等,所以校企文化互动的表现内容是多样性的。
(三)校企文化互动的现实意义
1.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培养的不仅是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型、 应用型人才,而且是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能适应社会和企业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校企文化互动一方面内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技能;另一方面通过企业管理文化,实现文化育人,塑造良好品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实现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就业。
2.实现校企合作发展的必由之路。 校企合作能否走向成功, 很大程度上在于校企文化融合的程度。 高职教育的目标决定其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合作,通过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培养出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校园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发挥育人的功能, 有利于建立学习型企业,培养和打造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优秀员工。
3.实现高职院校转型升级走内涵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职院校转型升级包括校企合作的转型升级,而校企文化互动是校企合作深度发展的重要内容。 高职教育内涵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其次才是职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校企文化互动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由原来的学校教育文化加上了企业管理文化,真正做到人的发展培育。 而现实的一项调查结果更凸显了校企文化互动的迫切性,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素质的评价结果是:专业知识满意度为80%,胜任能力达到60%,而对企业相关法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以及企业文化的认知满意度仅为20%~40%[3]。
二、高职院校校企文化互动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马鞍山市三所高职院校为例)
马鞍山市现有三所高职高专院校,分别是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称马鞍山师专)和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在校学生总人数近2 万人。由于各自建校的历史、专业背景、发展现状不同,三所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进程中存在差距,在校企文化互动上也表现出较大差异。
(一)校企文化互动的现状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注重校企文化互动的物质文化建设,现建有校内实训基地32 个、实训室91 个,建有数控大车间、航空仓、航空贵宾室、茶艺、中西餐饮、客服、校内旅行社一体化实训室,在校内营造企业的工作场景,让学生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在校企合作深度发展中该校建有全国首家高职“微软IT 学院”,实现微软文化全面进校园。马鞍山师专注重校企合作、 工学一体的办学体制建设,加强校企合作的紧密度,采取“将企业引进学校”、“把专家请进课堂”、“将教师派到企业”、“把学生送到一线”的方式,大胆进行培养模式改革,提出坚持文化育人,培育凝练大学精神,坚持开放办学,拓展对外交流合作的办学理念。该校的经济管理系提出“校企文化耦合”的发展理念,通过校企合作,不断耦合校企文化,尤其将有关企业的管理规章、管理规范、管理办法等引入校园,该系尝试着与原有的学校制度相互衔接、嫁接和借鉴,形成新的制度文化。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是由马钢企业投资兴办的一所公办高职院校, 由于其背景是企业办学,在校企合作中具有先天优势,在校企文化互动中马钢企业文化全面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马钢作为全国特大型钢铁企业几乎能为学校所有专业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场所,企业制度文化渗透到校园制度文化的多方面(学院的管理层就是企业的管理者),校园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也会通过诸多的具有长期企业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言传身教,让每位学生都能切身感受到企业的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学院大门上挂有的“马钢教育培训中心”几个字就给整个校园营造了浓浓的企业氛围。该校经济管理系还积极将企业文化融入到班级管理中, 提出了“四入(入眼、入脑、入心、入行)”的路径选择。
(二)校企文化互动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机制保障。马鞍山市三所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积极拓展和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校企文化互动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新进展。 但在校企合作和校企文化互动中,缺乏机制保障是制约其深入推进的重要因素。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应是政府、院校、行业协会、企业的共同责任,但目前在这四者中唯高职院校一者在积极推动,缺乏政府引领、行业协会协调、企业参与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机制。
2.缺乏全面互动。 校企文化互动应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全面对接,是企业文化进校园、校园文化进企业的双向过程。 马鞍山市三所高职院校在实现校企文化互动中注重企业物质文化的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都模拟企业的工作场景, 给学生营造企业工作的氛围。 在“校中厂、厂中校”的合作模式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部分地得到体现,但这仅局限于部分专业或者是某个班级。
3.缺乏校园文化内核(特别是企业办院校)。 校企文化互动的核心是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进校园是以校园文化为本,深厚积淀的校园文化包容企业文化,吸收企业文化中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合理文化内核, 而不是高职校园文化的过度职业化(企业化)[4]。高职院校普遍建校时间不长,缺乏文化积淀。 马鞍山市三所高职院校都是2000 年后挂牌建校的,且都是易地建校,谈不上校园文化累积,尤其是企业办高职院校。 企业办高职院校由于其历史、 背景和现行管理体制不同于一般高职院校,导致其校园文化体现更多的是企业化,而缺乏校园文化应有的内核。
三、高职院校校企文化互动的路径探索
(一)加强校企文化互动的机制建设
机制是保障。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和加快校企文化互动的重要保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指出“要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政府主导主要通过政府制定政策法规来引导、调整、规范、约束校企合作利益主体的责任和权利。政策制度是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依据,这也是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普遍做法。 明确企业进行职业培训、参与职业教育是履行劳动力再生产的一项社会责任。设立校企合作基金,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从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看,国家可通过专项资助、税收减免、专项基金等经济手段激发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5]。
(二)构建校企文化互动的“四入”模式
1.以校园环境建设为载体,实现企业文化“入眼”。大学校园环境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潜课堂,在教育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以校园环境建设为载体,实现企业文化“入眼”。 校园环境包括校园大环境和校园小环境。校园大环境是指校园内的外在空间环境,校园小环境是指教室、寝室、阅览室等内在空间环境。 高职校园环境建设除了体现历史、人文等文化底蕴外,还应适当体现与专业相近的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特征。如校园内设立优秀企业家的雕塑、班级或走廊悬挂优秀企业精神标语、橱窗内有优秀企业介绍、寝室里体现的“5s”管理等。 在“入眼”中,让每位学生时刻感知企业文化。
2.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实现企业文化“入脑”。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实现企业文化“入脑”。企业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一是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机地介绍企业文化知识,二是在专业课堂教学的组织中体现企业文化的价值诉求,三是开展企业文化的专题讲座。 通过企业文化知识的传授, 让学生认识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通过课堂教学的组织中体现企业文化价值诉求,让学生明确自己与企业要求的差距,确立努力的方向;通过邀请行业企业(特别是校企合作单位) 精英人士开设企业文化专题讲座,让学生分享企业文化内涵和职业素养要求。 在“入脑”中,让每位学生全面认识企业文化。
3.以文化活动为平台,实现企业文化“入心”。校园文化活动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 以文化活动为平台,实现企业文化“入心”。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是充满现代意识的,也是充满创造力的,将企业文化的内在价值诉求贯穿于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在参与中自觉不自觉地将企业文化的价值诉求铭刻于心。 例如学生会、社团的换届选举中采用模拟企业竞聘上岗的形式; 校园文化艺术节中表现企业文化的表演内容;在开展以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技能大赛中体现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在送科技、送文化、送卫生等为主要内容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体现关爱社会肩负社会责任的企业精神等等。 在“入心”中,让每位学生不断体味企业文化。
4.以专业实践教学为历练,实现企业文化“入行”。企业文化是一种实践文化,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 以专业实践教学为历练,实现企业文化“入心”。高职院校一般采取“2+1”的教学模式,即2 年的校内学习和1 年的企业实践。有的院校或专业采取“工学交替”的模式,将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这不仅使学生学以致用,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也是检验和培养高职学生是否适应岗位所具备的专业技能、 是否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否能融入并接受企业文化的好机会。学生在企业真实场景内工作,与企业老员工的密切相处,让企业文化的元素真正“入行”。 在“入行”中,让每位学生时刻自觉践行企业文化。
(三)在校企人员互动中实现文化互动
校企人员互动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在学校中教师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或指导者, 在企业中老板和员工是企业文化的创立者或践行者, 校企文化融合必须调动校企双方人的力量,共同参与,共同建设。 一方面学校邀请企业优秀管理者、技术骨干走进校园,参与到学院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中。 同时学院可聘请企业的专业人士担任学院的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的教学和实践课的指导。 这些企业的优秀人士走进校园,给学校带来的不仅是人才资源,更重要的是从他们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上体现的是企业文化的内涵。 另一方面建立专业教师进企业轮训制度。 教师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 高职院校加强教师建设不仅是学历、 学位或职称的提升, 还需要不断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尤其是企业实践技能建设。 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 是提高这一能力的最好选择。 通过教师进企业不仅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也让教师切身感受到企业文化, 同时也给企业带去校园文化中企业容易忽视的“育人”成分。
[1]陈德峰.论校企文化互动的教育价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3):34-35.
[2]蒲爱东.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互动论[J].职业教育研究,2013(5):19-21.
[3]雷宇.职业教育亟待补上“产业文化这一课”[N].中国青年报,2014-03-24.
[4]童学敏.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N].光明日报,2010-12-22.
[5]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以体制机制创新引领校企合作深入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3-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