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在《论语》英译中的体现
2014-02-05尹小红
尹小红
(曲阜师范大学 翻译学院,山东日照 276826)
译者主体性在《论语》英译中的体现
尹小红
(曲阜师范大学 翻译学院,山东日照 276826)
传统翻译研究的焦点往往或集中于原作,或集中于译作,而忽视了译者这一活跃因素。以理雅各《论语》英译为语料,借助斯坦纳翻译四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具体分析译者主体性在《论语》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充分反映了译者在典籍翻译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译者主体性;《论语》;翻译过程
传统上的翻译活动一直被理所当然地看作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因而翻译研究一直以语言分析和文本对照为主要任务。[1](P205)译者要做的便是完完全全复制出原作的内容,这样才能称之为合格的译者。从古到今,人们对译者也有很多形象的比喻,比如“舌人”“译匠”“一仆二主” 之“仆人”“戴着镣铐的舞者”“翻译机器”等等。这些比喻无疑否定了译者的能动作用,使译者一直处于“隐形”之中。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翻译理论界出现了“文化转向”,给译学研究带来了春风。以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苏姗·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西奥·赫曼斯(Theo Hermans)为代表的“操纵学派”(manipulation school)理论认为文学翻译实际上是译者做出抉择和摆布文本的过程。[2]女权主义翻译研究则强调译者的存在,强调译者对原文的占有和摆布。[3](P49)这些理论成果给翻译研究带来的震动是极大的,关于译者的主体问题也越来越成为译学研究不可忽视的要素。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学者在译者主体性问题上的研究也突飞猛进。胡庚申教授从“三元”关系、诸“者”关系、译者功能、译品差异、意义构建、适应选择、翻译实践等不同角度论述译者的中心地位。舍弃“译者主体”,提出“译者中心”的翻译观,提出翻译的新定义“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4]将译者加入到翻译的定义中,充分体现了对译者地位的重视。将这些中外翻译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翻译实践中,指导翻译实践,结果必会事半功倍。
中外《论语》英文译本以及对译本的研究从未停歇,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速度极快增长的同时,也面临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极大挑战。《论语》作为中华文明的精华,如何走向世界,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同时与国外优秀文化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这些任务,无疑落在了译者的身上。本文以理雅各英译《论语》为语料,借助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的翻译四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从翻译过程分析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期引起中外译者对《论语》英译乃至中国典籍英译的重视,更加能动地发挥主体作用,不拘囿于原文,理性地进行“创造性叛逆”。
一、译者主体性
要探讨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就不得不提及翻译主体,二者是不同的概念。
(一)翻译主体
许钧对这一问题早有探讨,他提到“从目前我们搜集到的国内外有关资料看,对‘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大致有四种答案:一是认为译者是翻译主体,二是认为原作者与译者是翻译主体,三是认为译者与读者是翻译主体,四是认为原作者、译者与读者均为翻译主体。”[5]从上述总结可以看出,承担翻译主体的必须是参与翻译主要过程的人,而且无论哪一种可能,译者都是不容忽略的要素。
许钧还提到,“我们可以把译者视为狭义的翻译主体,而把作者、译者与读者当作广义的翻译主体。而当我们在定义翻译主体性的时候,我们显然要考虑到作者、读者的主体作用,但居于中心地位的,则是译者这个主体。”[5]本文采取许钧教授的方法,将译者视为狭义的翻译主体,下文中提到的译者主体指的就是翻译主体。
(二)译者主体性内涵
弄清翻译主体,下一步就可以对译者主体进行深入的剖析了。查明建和田雨指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6]屠国元和朱献珑也对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做出了解释:“译者的主体性就是指译者在受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等特点。从中体现出一种艺术人格自觉和文化、审美创造力。可以看出,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体现译者价值,不再‘隐身’,能动的处理翻译中的问题。”[2]
二、阐释学与翻译研究
阐释学(Hermeneutics)是20世纪60年代后广泛流行于西方的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它是一种探究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2]但是究竟阐释学和翻译学之间有何关联呢?阐释学又是如何影响翻译研究的呢?二者可以相互借鉴吗?针对这些疑问,唐培做出了解释:“阐释学作为一种探究‘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对翻译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视角:理解是历史的,从文本理解的历史性出发,重新审视文本,允许合理的存在,其中包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误读’,文本具有历史性,其中包含了文本意义的开放性,阐释的多元性,因而文学作品的重译具有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者和文本都具有各自的视界,理解应将两种视界交融在一起,达到‘视界融合’,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视界。”[7]对于一个翻译文本来说,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理解,进而会产生不同的阐释。即使是对同一个译者来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对这一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也可能产生差异。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贯穿翻译活动的始终,从作品的选择到理解阐述,再到翻译策略的选择,处处都彰显着译者的主体意识,而翻译过程最能集中体现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Gorge Steiner)在他的成名作《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中运用阐释学阐释了翻译的四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8](P216-219)如何理解这四个步骤呢?谭载喜在《西方翻译简史》一书中做出了详细的解释:“在着手阅读和翻译之前,译者会自觉或不自觉的经历‘信赖’这一步骤,即相信原文是有意思的,译者必须加以透彻理解。”建立信赖之后就要着手翻译了,“这种侵入可理解为译者直觉中两种语言之间、两种思想形式之间的冲突。在语际翻译中,对原文的理解、认识和解释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入侵活动。”[8]作为一个有主体意识的人,译者一定会将自己的思想带入到原文中,而之后要进行更加深入的加工,吸收消化原文语言和风格。“原文的意思和形式被移植过来,不是在真空中移植,也不是移植到真空中去。译文语言的语义场已经挤满了语义。对于引进的成分会有各种各样的同化和应用。”翻译不单纯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确切的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碰撞。这个碰撞过程需要译者发挥能动作用,化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仿若太极拳大师般,将太极图阴阳鱼的黑白两半揉在一起,和而不同。最后一步就是进行补偿,“即把原有的东西归还到原来的地方。”由于中西语言文化的差距悬殊,不论如何,译者都不可能完全复制出作者的意思,在翻译过程中总会或多或少的出现信息遗失。译者要做的便是尽力进行补偿,让读者最大程度上读到作者的初始表达意图。
三、《论语》翻译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的,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儒家经典著作,内容涉及政治思想、教育理念、道德伦理等方面,是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古今中外对《论语》的翻译和研究从未停止过,其中以英译本为主要阵地。其中不乏经典优秀的译本,本文采用传教士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本ConfucianAnalects为文本,分析译者主体性如何在译本中体现,又达到了何种效果。
(一)信赖
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英国著名汉学家和传教士,1838年师从伦敦大学首任汉学教授Samuel Kidd学习汉语,很快认识到了解中国经典对于传教工作的重要性,从1840年开始学习《论语》并进行翻译。随着他对儒家思想研究的深入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增加,理雅各对孔子产生了尊敬和崇拜。[9]就这样,理雅各对原文的“信赖”就建立了起来。
(二)侵入
侵入即理解。译者带着自己的主观意识去理解原文,势必与原文发生冲突,对于两种文化来说这种碰撞在所难免。对于译者来说,受不同文化环境的影响,他和原作者的思想不可能完全一致,甚至有时会迥然相异。译者这样去理解原文,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原文的一种入侵。
例1.不学礼,无以立。(论语·李氏16.13)
If you do not learn the rules of Propriety, your character cannot be established.
孔子说的“立”指的是在社会上立足,站稳脚跟,融入社会,侧重于对人对环境的适应。而理雅各的理解则是从自身出发,侧重于个体性格的养成。理雅各的这种理解实则是受到自身文化结构的影响,更加重视自我。译者的这种理解,直接导致译文受到操控,将原文隐含的主语“你”换成“your character”。
例2.子曰: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2.4)
The master said, at fifteen, I had my mind bent on learning. At thirty, I stand firm. At forty, I had no doubts. At fifty, I know the decrees of Heaven. At sixty, my ear was obedient organ for the reception of truth. At seventy, I could follow what my heart desired, without transgressing what was right.
理雅各将“三十而立”翻译为‘At thirty, I stand firm.’在解释“三十而立”到底是什么意思之前,不妨先来看一看stand firm是如何定义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2010)的解释是“坚定立场、站稳立场。”而“三十而立”指的是三十岁的时候在社会上站稳脚跟,能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可以看出,译者在理解上是有失偏颇的。原文的三十岁,似乎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从此有了人生的奋斗目标,这与译者的坚定立场似乎还有一定距离。这种差距主要归因于译者与原作者思想意识的差距。
可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能做到“隐形”,一定会发挥主观能动性,而这种能动性,既可以拉近原文与译文的差距,同时也可能扩大这一差距。
(三)吸收
为了更完美地译出原作的信息,译者不仅要吸收语言文字,还要汲取原文的行文风格,也就是神韵。
例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1.1)
Is it not pleasant to learn with a constant perseverance and application? 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Is he not a man of complete virtue,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though men may take no note of him?
原文使用三个反问句,句式上排比,使表达更加有气势。理雅各翻译时仍然保留原文的形式,表达出原文字面之外的语气。而在翻译“君子”这样的文化空缺词时,解释成“一个道德完全的人”,极大程度上表达出了原文的语义。
例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6.20)
They who know the truth are not equal to those who love it, and they who love it are not equal to those who delight in it.
从语义上看,译者几乎完全复制出了原作的信息。不仅如此,原文语句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为了译出这种感觉,译者选择使用为英语国家的人所熟悉的格言警句句型。比如“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和译文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补偿
任何高超的译者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翻译出原作的信息,能做到的就是无限趋近,或者通过加注等其他形式来补偿。
例5.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1.12)
The philosopher Yu said, in practicing the rules of propriety, a natural ease is to be prized.
有子是孔子的门徒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大哲学家。但是这种信息对于一般英语读者来说,是不熟悉的。如果不进行解释,这种潜在信息就造成了中英文读者理解的不对等。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依靠译者充分了解原文,提取出这一潜在信息,进而传达给读者,这样才能使译文信息流失得到补偿。
信赖是译者相信原文是有意义的,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原文中去,是一个移情的过程;而在理解和表达原文意义时,译者的主观因素不免侵入到其中,侵入的目的便是吸收;但吸收过程中难免丧失译语本色,因而补偿就很必要。[10](P70)在翻译过程中,这四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环环相扣的,译者的每一步都要对原作进行吸收补偿。不可否认的是,译者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责任,是翻译活动的重要一环,要做的不仅是保证语言信息传达的准确无误,更要兼顾文化层面信息的完整。
四、结语
译者主体性贯穿翻译活动的始终,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论语》作为中国文化的精华,其影响和地位是不可估量的。在汉译外时,译者的作用举足轻重,只有冲破原作的束缚,摆脱“仆人”身份,进行创造性的发挥,才能译出更好的译文。
[1]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6).
[3]韩加明.“翻译研究”学派的发展[J].中国翻译,1996.
[4]胡庚申.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J].中国翻译,2004,(3).
[5]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 2003,(1).
[6]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
[7]唐培.从阐释学视角探讨译者的主体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
[8]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杨平.中西文化交流视域下的《论语》英译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10] Legge James. The ChineseClassics, Vol. I[M].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60.
(责任编辑:王丽)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studies used to focus on the source texts or target texts without paying enough attention to translator, the active factor. Based on James Legge's English translation oftheAnalectsofConfucius, this paper takes advantage of Steiner's translation theory to examine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theAnalectsofConfuciu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Chinese classic translati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TheAnalectsofConfucius; translation process
2014-07-04
尹小红(1989-),女,山东日照人,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英汉翻译研究。
H315.9
A
(2014)04-006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