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井穴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概况

2014-02-05苏思颖万文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22期
关键词:井穴刺络脑缺血

苏思颖万文蓉

(1福建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08级,厦门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针灸科,厦门 361009)

中风,在现代医学中称为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等特点,且具有年轻化的趋势。目前我国平均年发病率在城市为219/10万,在农村为185/10万[1]。据统计,脑卒中满6个月后,约30%的患者行走时需要他人扶持,约25%的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时需要他人帮助[2]。偏瘫是脑卒中最广泛的后遗症,目前治疗多以针灸治疗和现代康复为主。井穴作为治疗方法的一种,越来越受瞩目。

1 中风偏瘫的中医认识

1.1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中风病是以肝肾阴虚为病理基础,其病因可概括为风、火、痰、瘀、气、虚,病机可概括为素体虚弱,五志过极,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方面。其病位在脑府。《素问·生气通天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素体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内动生风;五志过极,引动肝阳肝风上亢,引动心火,致气血上冲;《丹溪心法·论中风》指出:“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脾胃运化不及,致痰浊内生,阻碍气机,气滞而血运不畅,或气虚无力运化致血瘀。诸多原因导致经脉气血运行不利,脉道变小,“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发中风。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是由气虚血癖而成”,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血滞经脉。

1.2运用井穴治疗中风偏瘫 历代医家早在《内经》就记载,在中风早期以井穴放血为主的治疗。明代医家杨继洲在《针灸大成》引朱权所撰《乾坤生意》中详细论述:“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雍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一井穴,当去恶血。”《卫生宝鉴》中亦有记载采用针刺十二井穴治疗中风偏瘫的病例,彭荣琛教授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逐步探索,完善了大接经疗法的使用方法,在临床上治疗效果显著。

吴佶等认为中风偏瘫2个月以内存在气虚血滞,脉络瘀阻的病机,在井穴上施针或艾灸能取得调和阴阳,回阳固脱的作用,采用井穴治疗偏瘫上肢功能障碍迟缓期的患者,试验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较对照组明显[5]。

刘东生等[6]研究也表明了井穴刺络对针刺治疗急性缺血中风偏瘫有增效作用。唐英等[7]刺络主要取曲泽、委中、十宣、十井等穴放血法治疗中风偏瘫56例,分析有效率达91.1%。

蔡玉梅[8]在偏瘫患者的井穴上采用麦粒灸治疗,观察手足功能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对比治疗10次、20次后的评分,结果两组治疗20次后手功能简化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P<0.05)。治疗组治疗20次后手功能简化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程浩[9]在中风发病72小时以内对患者进行井穴放血,经比较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较对照组低,治疗有效率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P<0.05)。

陈夏燕认为井穴刺血疗法可起到活血化瘀,温经通脉,振奋阳气,改善末梢的血液循环状态,使组织得到营养,用于经脉痹阻,阳气不能通达四末的病症常获良效。采用井穴治疗雷诺病,效果显著,疗效至少可持续半年[10]。同样用于四肢麻木患者28例,经2个疗程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2.9%,痊愈15例[11]。

魏明等用井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组的神经症状、体征和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可达86.7%,并无明显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发生,进一步证明针灸对于神经系统的恢复具有明显效果[12]。

董伯瑛认为井穴缪刺可调节阴阳气血,将其用于治疗女性患者近期头痛,有效率为93.3%,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13]。

文献表明现井穴刺络对针刺治疗急性缺血中风偏瘫有一定的增效作用。研究中发现井穴刺络能改善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特别对于改善手指运动功能有优势;而对神经功能缺损的评价上也体现出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井穴刺络能增强醒脑开窍法的治疗作用[14]。

1.3井穴治疗中风偏瘫的机理 《素问·厥论》则明确指出:“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气起于五指之里”,此处“阳气、起于”分别指手足阴阳经之脉气,阐述了阴阳经脉之气的起始部位为四肢末端。井穴位于表里阴阳经交接处,具有行气活血,疏通经络,沟通阴阳之功效。十二井穴均位于四肢末端,爪甲之旁,是十二经脉之气“始生始发”的部位,亦是十二经脉气血循环最初之处,经脉气血的源泉。《灵枢·九针十二原》“经脉十二,络脉十五,……所出为井。”《类经》云:“脉气由此而出,如井泉之发,其气正深也”。针刺井穴是从经络根部治疗。因此临床上,针刺井穴易于激发经气,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人体阴阳十二经脉在四肢末端有交接,针刺位于四末端的井穴可使十二经气血相通,阴气生阳,阳气生阴,左右环周,不失为治疗偏枯证的有效疗法[4]。

2 现代医学对中风偏瘫的认识

脑卒中主要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梗死等三种;[15]主要是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症状持续至少24小时;脑卒中所导致的损伤大部分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为中枢性(痉挛性)瘫痪,上运动元损伤后使其相应的运动系统失去其高位中枢神经的控制,出现偏瘫,并出现异常运动模式。针对中风偏瘫的治疗,现代医学以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为主。目前认为坏死的神经组织无法恢复,而半暗带的神经细胞则可以通过恢复血供而避免坏死。神经可塑性的提出大大提高了对于康复训练的认识,通过学习和训练,其肢体功能可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常用的技术有Bobath法、Brunnstrom疗法、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facilitation+PNF)、Rood法和运动再学习技术等。

在大脑皮质运动区(Brodmann)中,手的投射区域是最大的,人体四肢中手的活动较精细,感觉、运动灵敏,具有较多的感受装置,故与皮层相联系的神经元数量较多,因而通过对灵敏部位的感觉运动刺激,可以反射性地提高与其相联系的神经元的活性。

现代对针刺井穴治疗中风的机理逐渐深入,通过多种实验研究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研究发现[16],脑梗死时易导致大脑神经细胞物质和能量代谢紊乱,引起Ca2+超载,促使脑部神经元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或丢失,使Ca2+依赖性蛋白酶、磷脂酶、蛋白激酶C等激活,产生炎性反应,又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引起细胞坏死或神经细胞凋亡而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Ca2+的浓度升降对调节细胞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针刺井穴也可抑制脑缺血导致的缺血区细胞内钙调素的含量增高[17],钙调素是介导神经细胞内Ca2+超载引起脑缺血性损害的主要介质,钙调素活性增高,与Ca2+结合成Ca2+-CaM复合物,启动靶酶,引起脑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损害[18]。TNF-Q的异常表达通过。马惠芳等[19]通过针刺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十二井穴,有降低脑缺血大鼠脑组织及血清TNF-Q的作用,抑制炎症反应、氧化损伤、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脑缺血后钙超载损伤、多种凋亡途径、血脑屏障的通透性等多种机制减轻脑血管的损伤[20]。此外,针刺井穴时,还可抑制缺血后NO含量和NOS活性的加强,减轻自由基对脑细胞的损伤[21];改善半暗带区细胞内外K+,Na+浓度差,缓解脑水肿发生和发展[22]并可调整缺血区的血液流变学及血运情况,抑制缺血区H+浓度堆积,调整缺血处的酸碱平衡延缓酸中毒发展。

3 小结与展望

综上,目前临床上运用井穴治疗中风偏瘫越来越受医家的重视,针刺井穴可调整气血阴阳,改善患者脑部的血液循环和脑部代谢,为脑中风的患者赢得宝贵时间并提供一条直接刺激脑部的路径。其前景广阔,值得让人期待。但是针灸在治疗该病的过程中,仍然有一些缺点值得我们临床逐渐改善。众多报道存在一些共性:①井穴的选择未形成统一,针刺的顺序及方法未明确说明;②科研数据客观指标说服力不强;③井穴针刺时的现代医学研究较少,未能在更多方面阐释井穴治疗的机制。在今后的针灸临床研究中,应当统一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疗效评估标准,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制定出针灸治疗本病的标准化方案,并与现代神经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相结合,进一步揭示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原理,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更广阔的前景。

[1]南登崑,黄晓琳.实用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19.

[2]Heart and stroke statistical.Heart and stroke statistical update[M].Dallas: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08.

[3]吴江.神经病学[M].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50.

[4]陈以国.传统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的商榷[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5):681-682.

[5]吴佶,崔晓,周翠侠,等.点压井穴对卒中弛缓期患者上肢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3,31(1):129-131.

[6]刘东生,郭元琦,符文彬.井穴刺络对针刺治疗急性缺血中风偏瘫增效作用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2):430-433.

[7]唐英,严晓慧.刺络拔罐放血法治疗中风偏瘫56例分析[J].中医药学刊,2005,24(1):122-123.

[8]蔡玉梅,郑继范,王灿,等.麦粒灸井穴为主治疗脑卒中患者手功能障碍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5):334-336.

[9]程浩,皮兴文,洪茂林,等.井穴放血对中风72小时内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2):46-48.

[10]陈夏燕.井穴刺血法治疗雷诺病8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8):605.

[11]陈夏燕.井穴刺血法治指端麻木28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1,26(2):126.

[12]魏明,时国臣.以针刺井穴、背俞穴为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2013(8):48-49.

[13]童伯瑛,董晓燕,赵建国.井穴缪刺法治疗经期头痛15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4):660.

[14]刘东生,郭元琦,符文彬,等.井穴刺络对针刺治疗急性缺血中风偏瘫增效作用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2):430-433.

[15]贾建平.临床痴呆病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1(1):213.

[16]李飞,程红亮,张闻东,等.针刺井穴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神经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3):268-270.

[17]马岩,郭义.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脑组织钙调素活性影响的实验观察[J].针刺研究,1999:24(2):10.

[18]闰国平,减大维.十二井穴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20(11):1014.

[19]马惠芳,郭长青,马文珠.十二井穴实验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03,28(3):234-236.

[20]马惠芳,图娅,马文珠.十二井穴针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皮质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 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6,31(1):35-37.

[21]黄碧兰,程静.“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人鼠局灶性脑缺血后NO含量和NOS 活性的影响[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4,18(5):312.

[22]马岩瑶,郭义.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脑缺血人鼠缺血区组织Na+,K+影响的动态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6,(12):1.

猜你喜欢

井穴刺络脑缺血
从“阴井木,阳井金”浅析井穴的主治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浅谈中医拔罐法治疗头痛
井穴刺络放血对中风大鼠缺血后脑水肿影响的实验研究※
探讨针刺、拔罐结合刺络放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
揉肩井,活肩颈
大黄总蒽醌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古代刺络理论的历史演变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细胞外组蛋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