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匮要略》中风病浅识※

2014-02-05赵惠琴王中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22期
关键词:金匮要略络脉干姜

赵惠琴王中琳

(1山东中医药大学保健科,济南 250014;2山东省中医院脑病科,济南 250011)

中风,又称“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不足、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导致的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不经昏仆,而表现为半身不遂、手足麻木、口舌㖞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古今医家论述中风者颇多,但在中医最早的经典文献《黄帝内经》中尚未出现“中风”病名,据其所论,“薄厥”、“偏枯”、“风痱”等与中风相似。至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始出“中风”之病名,并对中风病的发病机理及其证治等做了重要阐述,对后世中风病的诊治产生了深远影响。笔者谨就学习该篇所得浅述如下,冀对中风病的辨治能有所裨益。

1 发病倡正虚邪中

1.1病因病机,主正虚邪中 《金匮要略》秉承《内经》之要旨,认为中风的病机为正虚邪中。《灵枢·刺节真邪》有言:“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故《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开篇即点明,中风的主要病因是“风之为病”,同时认为其内在的病理基础是“络脉空虚”,即由气血不足,络脉失养,贼邪乘虚侵袭,邪入经络脏腑而发病。笔者认为仲景所论之邪,盖主要指风邪,包括外风与内风,然更侧重于外风立论,这点从其所附方药中可以窥见。

仲景将脉象视为辨证的关键并提示病机,综合“紧则为寒,浮则为虚”,“浮者血虚,络脉空虚”以及“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可以推断体内的整体状况是气血亏虚,病邪有余,邪盛正衰,络脉痹阻。

后世医家在正虚邪中说的启示下,进一步探求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如在“风之为病”的基础上,金元时期的医家将重点转至对内风的认识;至清代叶天士才明确以“内风”立论;随之王清任又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其症结乃由于“气虚血瘀”所致。金人刘河间倡火热致中论,与续命汤、侯氏黑散、风引汤中应用清热药不谋而合;另外,现代药理研究,人参及其制剂对脑血管病有多方面药理作用,也是受张仲景于中风篇配伍人参的启示。

1.2病情轻重,在经络脏腑 《金匮要略》将中风病按病情浅深分为在络、在经、入腑、入脏。中风病在肢体经络上表现为肌肤麻木、偏身感觉障碍、偏身运动障碍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即“肌肤不仁”、“重不胜”;表现在脏腑功能异常上为意识昏迷、语言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病变,即“不识人”、“舌即难言,口吐涎”。中络、中经者病情轻,中腑、中脏者病情重,尤怡有云:“是则络浅而经深,络小而经大,故络邪病于肌肤,而经邪病连筋骨,甚而入腑又甚而入脏,则邪递深矣”。这种分类方法对中风病情轻重浅深的描述准确细致,故为后世医家所援用。

2 治疗主扶正祛邪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常使用侯氏黑散、风引汤及《古今录验》续命汤三方,疗效确切,兹浅析如下。

2.1侯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关于本方出处,多认为是仲景收录侯氏之方。原文未详解病机,根据方药组成推测,用黄芩、牡蛎、矾石以降浮张之阳气,人参、白术、干姜、桂枝、茯苓、防风以化气行水,运脾除湿;菊花、细辛、桂枝以祛风散邪,特别重用菊花,以能并去内外之风邪也;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此“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细辛搜刮在经络之寒邪,针对“紧则为寒”;桔梗“除寒热风痹”,以使风邪无所恋。全方共奏温阳益气、活血祛风、扶正祛邪之功。以方测证,本方适用于中风病见以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伴有面色无华,四肢重滞,步履维艰,咳唾痰多,舌淡苔白腻或微黄等脾虚风痰入中经络之证。临床中用本方治疗中风以四肢苦重、恶风寒为症状特点者收到良好的疗效。

2.2风引汤 除热瘫痫。“风引”,乃风痫掣引之义。徐彬论注:“风邪内并则火热内生,五脏亢甚迸归入心。故以桂甘龙牡通阳气安心肾为君。然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居,火发必风生,风生必挟木势侮其脾土,故脾气不行,聚液成痰,流注四末,因成瘫痪。故用大黄荡涤风火湿热之邪为臣,随用干姜之止而不行者,以补之为反佐,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厚土以除其湿,寒水石以助肾水之阴,紫石英以补心神之虚为使”。该方适用于肝阳亢盛,风火痰瘀内闭清窍者,为治疗热极生风或阳亢化风之中风病的常用方剂。张锡纯谓中风偏热者宜用本方(干姜、桂枝量减半)治疗,其自创镇肝熄风汤与此方有异曲同工之妙。

2.3《古今录验》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据考,本方原为仲景方。中风痱,即中风偏枯,《医学纲目》云:“痱,废也。”尤在泾云:“痱者,废也,精神不持,筋骨不用,非特邪气之扰,亦真气之衰也。麻黄、桂枝所以散邪,人参、当归所以养正,石膏合杏仁助散邪之力,甘草合干姜,为复气之虚,乃攻补兼行之法也。”全方共奏祛风散寒,益气养血之功,适用于中风病气血亏虚有寒象者。

3 小结

仲景之后各医家,对中风的认识不同,形成了各自的学术思想,逐渐丰富和完善了中风的理论体系,对中风病的临床治疗确有较好参考依据。然而溯本求源则发现他们的认识都与《金匮要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金匮要略》中风篇的内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金匮要略络脉干姜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新方八阵·热阵》中干姜应用特色探析
UPLC-TQD-MS法探讨关木通配伍干姜减毒存效机制
望“纹”知病,“掌”握小儿健康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