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探析※
2014-02-05车志英樊蔚虹
程 凯 车志英 樊蔚虹
(河南中医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郑州 450046)
学科作为一种学术分类,一般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学科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对学科研究的内容进行定位,即对该学科的内涵与外延要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界定。只有准确把握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才能明确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产生清晰的学科建设思路,并逐步形成本学科的特色和优势[1]。
1 关于中医诊断学学科的内涵
内涵是一个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即事物的内容[2]。学科的内涵建设主要包括本学科的理论基础、学术研究方向、研究对象、研究的手段与方法、研究的总体目标、预期研究结果以及学科的任务和发展规划等等[3]。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其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案书写等[4]。其内涵主要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其一、研究中医诊察疾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其二、研究中医揭示病证机理及其相关规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其三、研究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在中医基础学科与临床各学科之间,中医诊断学担任着重要的桥梁作用。由于中医诊断学学科所包含的知识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完整知识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因而成为近些年来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从外界吸取营养,借鉴和运用声学、光学、电学、磁学等知识和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技术等其它研究方法来不断发展自己,在保证四诊资料客观性的同时,中医诊断学的科学内涵也不断的深化。
2 关于中医诊断学学科的外延
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范围[2]。学科外延是在界定内涵建设内容基础上,依据学科建设需要与学术发展特点,并认真考察其它相关学科对其带来的可能受益,开阔研究思路、革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领域,将研究成果与其相关学科互相渗透、相互交融,在充实和完善学术内涵基础上,形成新的学术理论体系[3]。中医诊断学作为一门研究诊察疾病、判断病种、分析疾病的变化及病变规律、了解和掌握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及规律的学科,不但是衔接中医基础理论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临床学科的桥梁,也是中医临床立法、处方、用药的基础,更是中医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外延可简单定义为:与中医诊断学学科内涵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新的交叉学科领域都属于其外延。这就要求我们能综合应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对其进行研究。
在这种全方位的研究中,中医诊断学必须深入到某一具体领域,与某个学科发生关系进行专门的研究,并与其方法、理论相互作用和融合,从而产生某一领域条理化和系统化知识的集合,进而形成特定的分支学科,这是对中医诊断学学科综合研究的必然结果。例如:《中医误诊学》就是在中医诊断学理论指导下,对中医临床各科误诊误治及其防范处理措施进行深入研究而形成的一个外延。如此还有,中医诊断学理论与全息生物学相结合之《中医全息诊断学》、与计量学相结合之《中医计量诊断学》、与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五行理论相结合之《五行诊断学》、与心理学相结合之《中医心理诊断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之《分子/基因证候诊断学》等。
3 讨论
一门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之间应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和联系,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辩证统一的,内涵发展离不开适宜的外延基础,外延建设同样也不能背离内涵发展。一门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应致力于在更深入、更科学、更现代、更宽广的领域中探索、发现,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等才能不断丰富和创新。一门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不是静止不变的,随着人类认识层次的不断提高,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也会发生变化,并且不断地向前发展。
中医诊断学想要获得突破性的进展,就不能只着眼于细枝末节上的修修补补或拘泥于对原有理法的重新排列组合。在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重要原则的指导下,根据中医诊断学学科的特点,研究中医诊断学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对于不断补充完善中医诊断学知识体系、提升中医诊断学学科水平、促进中医诊断学学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要在学科内涵建设的基础上,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充分利用中医学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博大精深的学科内涵,合理接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借助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手段进行思考与研究,加强与相关学科的密切合作,大胆突破原有学科界限,在其他学科中寻求相关与交叉,不断从其他学科领域汲取营养,培养新的学科方向或领域,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只有科学把握中医诊断学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有目的地大力进行改革、创新,在本学科研究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和新的理论,使学科的内涵不断得到充实,学科的外延不断得到发展,才能使中医诊断学学科有更好更快的发展。
[1]蔡宝昌,丁安伟,李伟东.中药制药学科建设的内涵与外延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2):69-7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91.
[3]陈信义.论中医内科血液学科建设内涵与外延[J].中医教育,2005,24(1):41-44.
[4]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