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麻黄发散有百用※

2014-02-05陈四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麻黄汤咳喘麻黄

陈四清

麻黄发散有百用※

陈四清

(江苏省中医院感染科,南京210029)

麻黄十二经无处不到,发越阳气是麻黄作用之根本,麻黄经与不同药物配伍,可以发挥诸多用途,对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运用得当则可治疗诸多疑难杂症,如水肿、无汗、咳喘、鼻塞、痛证、皮肤疾患、眼疾、胃痉挛、阳痿、忧郁、黄疸、厥逆等。但凡有高血压、心脏病、神经官能症、糖尿病、疮口破溃而肌肤松软、小便涩少、尺脉沉涩、久病体虚或有大量失血史者都要慎用麻黄,久治不愈的慢性咳喘病、老年咳喘病、虚人咳喘病亦不可久用麻黄。

麻黄;水肿;无汗;咳喘;鼻塞;痛证;皮肤疾患;眼疾;胃痉挛;阳痿;忧郁;黄疸;厥逆

麻黄始载于《本经》,是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性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一般认为其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三大功效。其实麻黄十二经无处不到,发越阳气是麻黄作用之根本,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大力推崇麻黄,为后世留下了麻黄汤、麻黄加术汤等众多麻黄名方。笔者发现,麻黄与不同药物配伍,可以发挥诸多用途,对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运用得当则可治疗诸多疑难杂症,现结合临床体会,谈谈麻黄的临床应用,以与诸君共磋。

1 治疗水肿

麻黄有发汗、利尿的作用,主要用于头面四肢水肿,上半身水肿明显者,以及外受风邪、内有水湿的全身性水肿,能达到使水邪从汗与小便分解而消的目的。常配合白术、生姜、茯苓等,如麻黄加术汤、麻黄附子汤、麻黄甘草汤。还可配伍石膏、白术、甘草,或配黄芪、防己等,方如越婢汤、防己黄芪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治疗肾病、黏液性水肿,或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笔者常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晚期肝硬化腹水患者,发现通过麻黄的宣肺利水作用,不但能有助于消减腹水,还可提振患者精气神,有防治肝性脑病、上呼吸道感染之功。

2 治疗无汗

《珍珠囊》中载麻黄能“泄卫中实,去营中寒,发太阳、少阴之汗”,临床常配伍甘草、桂枝等,治疗风寒感冒、疮毒初起、皮肤病、无脉症等,方如麻黄汤、葛根汤、麻黄甘草汤、大青龙汤。清代名医舒驰远治疗一例难产,发动6日,儿已出胞,头已向下,而竟不产,医用催生诸方无效。后视其身壮热无汗,头项腰背强痛,认为是太阳寒伤营,用麻黄汤一大剂投之,令温服,少顷得汗,热退身安,乃索食,食讫豁然而生。

3 治疗咳喘

麻黄有宣肺平喘的作用,可与杏仁同用,增强止咳平喘效果。治疗肺热咳喘加石膏、黄芩,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肺寒咳喘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姜半夏,如小青龙汤。因蜜炙麻黄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增强了润肺止咳之功,以宣肺平喘止咳力胜,故平喘多用蜜炙麻黄。临床不少亚健康患者,稍有受凉则感冒迁延、咳嗽缠绵难愈,笔者每喜在玉屏风散基础上加以麻黄、苍耳草等祛风通窍之品,每效若桴鼓。近年来,各地运用麻杏石甘汤救治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之痰热闭肺证,效果明显,彰显了中医异病同治的特色。

4 治疗鼻塞

麻黄所含伪麻黄碱有抑制过敏递质释放,收缩鼻黏膜血管之作用,临床常配合黄芪、细辛、防风、甘草等,方如玉屏风加味、小青龙汤等,治疗过敏性鼻炎等以鼻塞为特征的疾病有显效。

5 治疗痛证

麻黄通过发汗和利尿作用,能祛除风湿,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痹证疼痛,常与羌活、秦艽、白术、桂枝、当归等祛风湿、养血活血通络药同用,如麻杏薏甘汤、麻黄加术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汤、桂枝芍药知母汤、葛根汤及葛根加半夏汤。麻黄温通发散,外可疏通肌肤经络,内可深入积痰凝血,实乃活血化瘀之佳品,如《外科证治全生集》的阳和汤,方用熟地黄、白芥子、鹿角胶、姜炭、麻黄、肉桂、生甘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可治一切阴疽、贴骨疽、流注、鹤膝风等症。

麻黄与乌头同用,发散寒湿,温经止痛,用治寒湿历节,不可屈伸之证,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之乌头汤,取麻黄发汗宣痹,乌头祛寒解痛,治疗寒湿留于关节,经脉痹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之关节疼痛,不能屈伸症。

6 治疗皮肤病患

麻黄宣肺走表,开腠理,又能治疗皮肌炎、荨麻疹、皮肤干燥症等皮肤病,如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唐朝《药性论》中曰:麻黄,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如《千金方》卷七之“麻黄汤”,用麻黄、升麻、川芎、桂心、麦冬、甘草各6g,茯苓12g,杏仁、防风、白术、当归、芍药、黄芩各9g,大枣4枚。水煎分服。复令小汗,避风。治恶风毒气、脚弱无力、顽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语、毒气冲心之症。同书卷五之“麻黄汤”,用麻黄、升麻、葛根各6g,射干、鸡舌香、甘草各3g,石膏12g。水煎分服,治小儿恶毒丹及风疹等。皆取麻黄辛散解表祛邪之功。《医学心悟》中麻黄膏一方,用雄猪油120g,斑蝥3个、麻黄15g,蓖麻子(去壳研烂)、大枫子(去壳研烂)各100粒。先将猪油化开,下斑蝥煎数沸,随去斑蝥,再下麻黄,煎枯滤去渣,将大枫子、蓖麻肉和匀,外用治疥癣。

民间有用生麻黄煎汤外洗治疗顽癣的偏方,江苏常州已故名老中医张效良先生治疗荨麻疹、湿疹、药疹的“三净汤”(净麻黄10g,净黄连9g,净蝉衣15g,白鲜皮20g,地肤子20g,紫背浮萍20g)即以麻黄为君。民间治疗老年性皮肤干燥症验方,用麻黄15g,猪皮100g,同煎,去滓后调入人中白10g,1日内分3次服。对于一些体质壮实、大便秘结的荨麻疹,麻黄可与大黄、栀子等服用,方如防风通圣散,服药后往往汗出而大便通畅、皮肤的痒疹也随之消散。刘爱民教授[1]治疗面部湿疹,擅用麻黄,取麻黄善发散风寒,通调水道之功,根据病人素体禀赋,配合温阳补气、清热利湿等法,使毛腠开,湿邪易去,湿疹自愈。

7 治疗眼疾

《本草纲目》中指出麻黄能“散目赤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眼科奇书》中的“四味大发散”即由麻黄、藁本、细辛、蔓荆子四物组成,治风寒目病,常用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浅层病变。

8 治胃痉挛

麻黄碱能使胃肠道平滑肌松弛,抑制蠕动[1],延缓胃肠道内容物的推进和排空。故麻黄既可解支气管痉挛,亦可解平滑肌痉挛,可伍他药治疗寒性胃痛。

9 治疗阳痿

一患者阳痿久治无效,一次感冒后施以麻黄汤治之,数日后相遇询问是否给他用了什么壮阳药,因其服药当天不但汗出热退,是夜久未勃起的阴茎竟也雄起了。研究表明,麻黄碱有兴奋膀胱内括约肌作用,还能兴奋离体子宫[1],其可能对盆腔内器官及肌肉均有兴奋作用,因此有人戏称麻黄附子细辛汤就是中国的“伟哥”,确非妄言。

10 治忧郁症

《黄帝内经》中云“诸气膹郁,皆属于肺”,临床上对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所致的气、血、痰、火、湿、食诸郁证,在疏肝方中加入少许麻黄开提肺气,能显著提高疗效。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麻黄升发阳气、附子温补肾阳、细辛可以通阳,临床用来治疗肾阳虚型的忧郁症患者有显效。不少慢性肝病患者久受疾病困扰,情绪抑郁不乐,笔者每在辨证施治的处方中,加入少量麻黄,有忘忧解郁之奇功。

11 治疗黄疸

麻黄上可开腠理发汗以透邪,下可肃肺利尿以排邪外出,中可通调血脉祛瘀滞,故又可用于黄疸病的治疗,无论有无表证都可应用,可加速黄疸消退,缩短疗程,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

12 救厥逆

《千金方》中载有“还魂散”(亦名追魂汤)一方,由麻黄、桂心、甘草、杏仁组成,主治“卒感忤,鬼击飞尸,诸奄忽气绝,无复觉,或已死咬口,口噤不开。”《千金方衍义》解释说:此即《伤寒论》“太阳例”中麻黄汤,以桂心易桂枝入肝以招其魂,麻黄入肺以通其魄,杏仁入络以降其逆,甘草入腑以缓其暴,暴逆散而魂魄安矣。结合其用法“以水8升,煮取3升,分3服。口噤不开,去齿下汤,汤入口不下者,分病人发左右捉踏肩引之药下,复增,取尽1升,须臾立苏”的记载,可能是“癔症性晕厥”。《日华子本草》中载麻黄能“通九窍,调血脉,御山岚瘴气”,亦提示麻黄有通阳救厥的作用。

当然,麻黄一药,《神农本草经》定位于“中品”,《景岳全书·本草正》认为“麻黄以轻扬之味,而兼辛温之性。”《别录》则认为:“不可久服,令人虚。”而据现代药理报道,麻黄中的麻黄碱具有收缩周围血管,升高血压等与肾上腺素相似的作用,还有强心作用等,这些认识在临床应用麻黄时不可忽视,凡有高血压、心脏病、神经官能症、糖尿病、疮口破溃而肌肤松软、小便涩少、尺脉沉涩、久病体虚或有大量失血史者都要慎用麻黄。另外,麻黄亦不可长期服用,尤其是针对一些久治不愈的慢性咳喘病、老年咳喘病、虚人咳喘病时,更要跳出麻黄治喘的惯性思维,以免伐阴动阳、拔动肾根。

[1]刘瑞红.刘爱民教授治疗面部湿疹的经验[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4):136.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4.068

:1672-2779(2014)-04-0107-03

张文娟 本文校对:白 浩

2013-11-0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

猜你喜欢

麻黄汤咳喘麻黄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蒙古“活肺”秘方现身快速治疗咳喘
论麻黄汤不是发汗峻剂※
麻黄汤证与伤寒的对比研究
麻黄-杏仁药对成分-效应间变化规律
以《伤寒论》为纲探析麻黄汤新用❋
浅谈老年咳喘病的临床护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小儿咳喘灵口服液中微量钙
麻黄多糖提取工艺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