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医经典教学及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2014-02-05蒋跃文曾江琴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时数伤寒论理论

蒋跃文 曾江琴

对中医经典教学及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蒋跃文1曾江琴2*

(1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430061;2湖北省武汉市第三医院中医科,武汉430060)

中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经典课程的教学,中医经典课程对于学生辨治思维模式的建立至关重要。然而,当今各大中医院校面临经典课程压缩,经典人才培养后继乏力的尴尬局面。笔者认为应该从增加经典课程的教学时数、建设完善的临床教学基地、提高经典课程教师的水平等几方面入手,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质量的中医合格人才。

人才培养;经典教学;中医经典

中医学为中国医学的瑰宝,从其有完善的理论体系的形成距今已经两千两百多年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及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学作为我国的一门传统医学发展至今,却不得不面对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作为一名在中医药院校一线教学达七年之久的青年教师,对于中医经典教学及人才培养略有感触,特表述如下。

1 目前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现状

当前中医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的四大经典。当然,也有部分中医教材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当作四大经典。而当今中医药院校中,与经典课程相关的主要有《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门主要课程,这四门课程中除温病学是综合了明清主要著名温病学家著作中的学术思想而编成的课本以外,其余三门均以某一本书为蓝本编写而成,其中《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的内容合并在一起就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综观全国各大中医院校,能够将中医的四大经典课程单独成立教研室、分开教学的高等院校不多,据笔者所知,只有北京、广州、湖北等几所老牌的中医药院校仍在坚持经典课程的单独教学并能保证一定的教学时数外,其他兄弟院校的经典课程要么合并,要么严重的压缩了教学时数。例如,笔者所知的西北某一所中医院校,《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课程就被合并为一门课程,且整体的教学时数加起来才不到100学时。如此压缩经典课程,试问怎能保持中医特色?怎能让我们的学生将来在临床上辨证施治?难道仅靠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等基础课程就够了吗?就能说自己是一个继承了中医2000多年中医理论的合格中医人才吗?

2 中医经典人才的临床教学现状

目前,中医经典人才的教学和培养面临的一个尴尬境地就是没有一个培养中医经典人才的临床基地。如今,各大中医院校基本都有附属的中医院,为中医学生见习、实习提供了平台。但不得不指出的是,我们的学生无论是见习还是实习都是以学习西医的理论及诊疗为主。许多中医院虽然叫“中医院”,但其分科仍然是沿用西医的做法,如消化科、呼吸科、心血管科、内分泌科,我们的学生在临床上看的、学的也是纯西医,有的带教老师(中医院校毕业的)很少讲中医,其收治病人所开的中草药,有的只是限于书写在病历上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患者根本就没有服用;有的带教老师(西医院校毕业的)不但不讲中医知识,反而借机诋毁中医,严重打消了学生学习中医的积极性。因此,从总体上,我们每年毕业的中医学生,他们的中医理论功底及中医临证辨治思维的建立都是不足的,很多学生学了《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课程,临毕业时都不知道什么叫六经辨证、脏腑经络辨证,更不知道如何运用经典理论去诊治病人。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缺少一个能够用纯中医治疗病人的中医临床教学基地。笔者所在学校虽然有国医堂、黄家湖医院等临床教学基地,但面临着中医带教老师不足、没有病房(只是单纯门诊)或有病床但病源较少的境地,无法承担全校中医经典人才培养的大规模需要。据个人所知,能够将中医经典理论教学和临床示范教学相结合,并做得非常好的非广州中医药大学莫属,其伤寒、金匮、温病等教研室都有独立的病区,有足够的床位收治病人,但最为可贵的是其能做到对患者以中医治疗为主,西医治疗为辅,使学生对中医治疗病人的疗效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这对于中医经典人才辨证思维模式的建立、激发学习经典的兴趣及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并进行融会贯通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3 目前中医经典教学教师的现状

作为一名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师,个人感受最深的是中医临床对自身发展提高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临床,那么经典教学就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你的理论研究得再透彻,而不能将它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那也将是毫无意义的。很多学生在课后向我提过意见,说:“老师,您能不能多讲讲临床方面的知识?我们很喜欢听。”其实像我们这样中级职称的年轻教师,非常渴望上临床,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校未能为我们提供这样的场所,因此也造就了很多年轻老师在讲授经典课程的时候很难有切身的临床体会,内容显得苍白无力。这也是当前各大中医药院校中医经典课程年轻教师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如果古人知道当今从事中医教学的年轻教师们直到30岁都没有临床的机会,估计会唏嘘不已。

此外,当今年轻教师们不得不面临的另外一个与自身息息相关的问题——那就是科研课题。如今很多中医院校都将科研与职称评定挂钩,似乎科研课题的多少将直接影响着教授职称的评定,这也就造成广大年轻教师为了升职称而将过多的精力放在科研课题的申报与研究方面,而忽略了对中医经典理论的研究。因此,他们在总体专业理论素养上无法与过去的前辈们相提并论。很多教《伤寒论》的老师不熟悉《金匮要略》,或者对温病学的理论理解不深,这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事实。而在古代,任何一位有名的中医大家从来不会只读《伤寒论》而不研究其他的经典理论。

4 对于经典课程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4.1增加经典课程的教学时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直以来提倡读经典,多临床,某些省份还提出“读经典、学名家、做‘明医’”的口号。个人认为,读经典要从学生抓起,要让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打下较深的理论基础。因此,不但不能压缩经典课程的学时,还要提高各大经典课程的教学时数。只有如此,才能打好基础,为将来的临床做好准备。

4.2建立经典课程等级考试制度笔者认为,要成为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就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只有熟练掌握经典,才能不断提高中医的临床诊疗水平。如何熟练掌握经典呢?除了熟读和理解外,还需要记忆和背诵。古代很多成名的中医名家都能熟练背诵《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在临床诊病时一旦遇见与经典书籍有关条文的症状,皆能信手拈来、随口背出,这也是他们临床水平高的重要原因。而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有的学完了经典后很多都背不出几句经典条文出来。有鉴于此,个人认为可根据课程的设置,建立不同类型的等级考试模式,在考试中可选用选择题、判断改错题、名词解释题、原文填空等题型,利用多种题型从不同角度来测试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别是原文背诵,尽可能不间断抽查其背诵的熟练程度。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学生有一个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令人可喜的是,以辽宁中医药大学为代表的兄弟院校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1]。

4.3建设纯中医临床教学基地为了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各大中医院校应该大力建设中医临床教学基地,不能只停留在口号和形式上,国家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和监管。中医之所以能屹立几千年而不倒,靠的就是疗效,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理论而不会临床,或者只会实验而不懂中医,那我们现在培养的不是接班人,而将是掘墓人。

4.4加强对中医经典课程教师的培养针对当前中医经典课程年轻教师普遍专业素养较低的现象,个人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对年轻教师四大经典理论的培养,例如可开展诸如“经典课程理论研究班”之类的提高班,聘请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的校内外专家,重新为他们讲授经典课程,这对他们理论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此外,笔者认为可让经典课程的年轻教师轮流授课。例如,教《伤寒论》的教师可与教《金匮要略》的教师进行部分互换,这样会让他们对于另外一门并不熟悉的经典课程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对于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是非常有帮助的。除了理论上提高外,临床也必不可少。学校应该提供机会和政策让年轻教师更早接触临床,决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只有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的老师才是一名合格的中医院校教师!

此外,各大中医院校应该放宽职称评定对于科研课题的要求,应该多元化,对从事理论研究的中医工作者在职称评定时可放低对科研课题的硬性要求,这样才能提高大家对理论研究的积极性,才能实现中医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以上是笔者对于中医经典教学及中医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不成熟之处还请广大同道批评指正。

[1]王树鹏,朱辉,林大勇.《伤寒论》等级考试题库建设思路与自动抽题系统的建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7):248-249.

Thought on The Classic Teach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alent Cultivation

Jiang Yuew en1Zeng Jiangqin2✫
(1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ubei Province,WuHan,430061,China;2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partment of the third Wuhan Hospital,Wuhan,430060,China)

The talent cultiv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teaching of classical courses,the classic courses of TCM are essential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inking mode of students.However,the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facing the embarrassing situation of classic courses were reduced and classic talent training was weak.The author think that we should do from increasing the classic teaching hours,building perfect clinical teaching bases,raising the level of classic course teachers,which could culture high quality talents of TCM.

Talent cultivation;Classic teaching;Classic of TCM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4.045

:1672-2779(2014)-04-0071-02

张文娟 本文校对:陶春晖

2013-10-31)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时数伤寒论理论
自然冷却节能潜力的修正度时数评价方法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DEM空间尺度对可照时数模拟结果的影响——以浙江省仙居县为例*
治驼背的3种运动方式
《伤寒论》中甘草的运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