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审美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2014-02-05蒋丽萍
蒋丽萍
当今职业高中美术教学普遍存在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表现为:老师讲绘画的基础知识,学生听绘画的基础知识;老师板书绘画技巧的要点,学生记绘画技巧的要点;老师示范作画步骤,学生观看作画步骤;老师示范结束,学生开始练习。这种“填鸭式”完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易处于被动地位,这不仅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还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亟待改革:(1)应该将中心转移,把“以教师为中心”转移为“以学生为中心”;(2)将重点转移,把“以讲授知识为重点”转移为“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使师生之间的情感得以交流和呼应。课堂上充满浓厚的艺术氛围,不仅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听觉感官,还可以调动他们的触觉感官甚至味觉感官。学生自主投入并全身心融入课堂的审美活动中,才算是一堂成功的美术课。这需要教师对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以“润物细无声”使学生进入审美感知状态,教学顺理成章地进入“引人入胜”的境界。而“潜意识审美”就是一条达到这种教学境界的有效途径。
一、“潜意识审美”的意义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指潜藏在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是人类原本具备却忘了使用的能力,这种能力被称为“潜力”,也就是存在但却未被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潜能的动力深藏在深层意识当中,也就是潜意识。柏拉图认为审美与原始生命力、理念有关。审美需要是审美经验动力系统的心理基础,是审美意向性的内在动力;审美需要最深层的心理基础就是潜意识。潜意识应该是审美经验动力系统的原初动力,因而“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对象,不知不觉地作用于人的感官,通过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所产生的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即为“潜意识审美”。
在课堂教学中好象信手拈来,没有进行集中的思维,但又似乎是即兴创作般的没有特定思维目标,但其简洁、变幻、饱满的过程中已无意间地缩短了教学内容和学生间的距离,无意间的构建起了一个多方位进入教学审美高潮的台阶,无意间的勾勒出一幅幅指向教学目标的“画外音”,这就是教学中的“潜意识审美”。
二、“潜意识审美”的作用
潜意识审美是保证课堂教学在丰富多彩的前提下,使求知者的艺术美感从“无意识”进入“有意识”。由于在教学中直接的动机,真正调动学生对学科的内在兴趣比较困难,或者美感的体验和美感的获得非常短暂及浅显,这就需要教师在知识点的“横向领域”采取“梯度”的手段来刺激和丰富他们。如果课堂教学以审美作为最高的表现形式,那么,这种“潜意识”的审美便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三、“潜意识审美”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堂教学前的“潜意识审美”
一堂完整的课一般由课前、课堂、课后三大环节构成。三者既独立又紧密相连,缺一不可。课堂教学之前主要任务是课前准备。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针对性的思考、发现,查找相关资料、图片或相关的学习用品等,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由于课前准备是在课堂以外的时空里进行,所以它具有两大特点:自由性与体验性。自由性体现在学生心灵的自由性和探索学习的时空的自由性。体验性则体现在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学生根据学要求,在课前进行充分观察、感受、体验生活。教师应该避免带结论性的说教式教学方法,可采用潜意识审美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自己的摸索、思考去获得知识,走进大自然感受生活,找一找、想一想、比一比,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感受视觉艺术的美。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工艺美术作品走进了家庭,在进行平面设计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发动学生利用生活之余,去寻找、收集身边的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在老师的稍加指导,学生精心布置后,一个“平面设计作品展览”出现在课前。从时尚的、个性的、绚丽的、古朴的、风格迥异的各类设计的展品中,学生在潜移默化地接受着平面设计图的艺术性和实用性熏染。看到这些来自于家里和自己身边的物件,竟能汇聚成如此丰富多彩的美术世界,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给教学审美提供了潜在的动力。
(二)课堂教学中的“潜意识审美”
为了使理论更好的为实践服务。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新授环节需及时进行巩固,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巧妙运用潜意识审美的方法,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填鸭式”单向信息交流模式,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指点江山,激昂文字”,让学生在相互对话、相互切磋或引导学生将学的新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中,将取得事半功倍的巩固效果。
在进行静物写生时,教师首先要意识到这是将具有现实美的一组静物,变为艺术美画面的教学过程。教师所摆的内容,从色彩的配置、布局及内容到形式,都要唤起学生的美感。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动手作画前自己动手“摆摆”,学生在选择写生对象和摆放静物的过程中,教师给以鼓励和要领性指导。这种画前的充分参与,为其接下来的写生埋下了积极的情绪,怀着这份情绪投入绘画的操作中,于是很平常的静物写生即能转换成审美的动态创作中。
曾经听过这样一堂色彩基础课,在讲色彩三要素——明度时,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把事先准备的几张方形白色的硬纸块直线粘在黑板上,先从中间开始涂本色,左右依次均匀的加白加黑调色并涂在纸块上,不一会黑板上就出现了一条由浅到深的明度推移图,所谓明度变化,学生一目了然。此时,喜剧的一幕出现了,突然,教师在擦黑板时,一不小心碰到刚才演示的纸块,刚做好的明度推移撒落一地,明度推移被破坏了,教师的“无心之失”乍看是一件“教学事故”,却自然引出怎样恢复原来明度渐变的色彩规律,此时教师积极鼓励学生来尝试。同学们自告奋勇,边比较边摆放,逐步还原。学生在活动中,既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又更深刻的感受了明度推移的秩序美,而教师“无心之失”的“教学事故”不仅仅是教学智慧的体现,无疑更是引领学生进入审美的关键。
(三)课堂教学后的“潜意识审美”
在中职美术课堂中,经常提到“做中学,学中做”,学生完成阶段项目任务后,往往要进行交流。事实上一堂完整的美术课也应该包括学生作画之后的教学,即作业评讲,这时需激发学生的潜意识审美,或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或进行作业展示、小组竞赛;或鼓励学生把优秀作品赠送给亲友的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绘画的技能,培养学生的潜意识审美,达到强化知识和技能的目的。
审美的心理过程,既是一个理性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尤其是思维时的原始意象,无意注意占着很大的优势,教师不仅可以运用于本学科课堂,还可以运用在学科与学科之间;不仅可以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还可以运用到课外教学中去。如此,在横向上达成目标的设计越上丰富多彩、变幻莫测,那么纵向的目标达成就越深入,审美感受就越强烈。
然而,潜意识审美的应用绝非临场凭感觉,靠灵感的随意发挥,必须有充分的案头工作、充分的深入学生、充分的自我感受和材料积累,潜心钻研教材教法,及时总结规律,才能从模糊、等待的过程进入清晰、主动之中,才能在教育教学中使潜在审美无意中进入事实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