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苏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2014-02-05阚雅晗
阚雅晗
一、苏州经济发展现状
苏州,古称吴,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太湖之滨,长江南岸的入海口处,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高铁和多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苏州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逾4000年,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是中国的特大城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商务部国家级开发区(苏州)培训基地,其经济总量全省最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中国城市前列。解放初期,苏州生产力布局仍承袭了农耕时代和水利条件下的历史特点,农业占绝对优势。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苏州的GDP增长总体缓慢,经济地位在江苏省位居中游。苏州是职业教育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
2013年,苏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超过12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近2万美元。全年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31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各项税收收入1138.3亿元,增长11.2%;税收收入占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85.5%。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207.1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673.1亿元,增长13.8%,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5.8%。经济结构提档升级。服务经济发展提速。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940亿元,增长10.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7%,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制造业领域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3735亿元,比上年增长6.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5.2%,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新材料、新型平板显示、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分别达到3807亿元、2761亿元和2836亿元。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以及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增长高于新兴产业产值平均增速,分别增长11.4%、10.1% 、10.2% 和 12.6% 。[1]
二、苏州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1981年成立的苏州市职业大学,成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行者之一。1989年,苏州被国家教委指定为移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试点城市。20世纪90年代,苏州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苏州模式”应运而生。经济发展极大地带动了苏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1995年,苏州被国家教委、江苏省政府确定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改革试验区。然而,“苏州模式”只适用于经济发展的初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外资拉动出口加工时期的积累,激发本土企业的活力,实现经济模式的及时转型,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苏州未来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成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与难点。进入21世纪,苏州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经过“十五”、“十一五”的发展,苏州经济稳中求进,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2002年,苏州创立了苏州国际教育园。至此,苏州高职教育体系初步形成,苏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规模、质量等方面呈现良好态势。截止2012年底,苏州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共有17所。[1]其中公办院校10所,民办院校7所。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苏州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研究。2011年,苏州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苏州市关于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中充分发挥人才支撑和引领作用的若干意见》、《苏州市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实施细则》(试行)、《苏州市姑苏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计划实施细则》(试行)、《苏州市关于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苏州市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政策措施,营造更加优良的投资创业环境,为高层次人才搭建施展抱负的舞台,为新兴产业营造舒适的安家富土,为苏州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三、苏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发人力资源的重要阵地,是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保障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基本形成与普通高等教育各占半壁江山的模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也是一项长远大计。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技术支持。经济的发展也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劳动力市场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两者互相支持,互相促进,才能共同发展。
(一)借鉴德国“双元制”促进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德国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上的成功经验,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全国职业院校也开始积极寻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开展企业及毕业生跟踪调查是高职教育按需办学的基本要求。根据毕业生及相关企业的反馈情况适当调整专业建设方案,可以使专业建设方案更合理、更有效。按企业需求制定培训框架计划、课程标准及学习领域,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企业参与学校教学内容的安排和管理,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形成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相互合作、共同促进的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其次,完善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是训练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方式。高职院校要逐步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增强实训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校内实训基地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按照工厂车间实际环境进行布局和设备选型,营造企业化的职业氛围、模拟操作过程和工艺流程。使学生在校期间最大限度地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
(二)高等职业教育主导专业与主导产业吻合
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要围绕地方(经济)或行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本地企业所急需的技术型、技能型应用人才,定不移地加快转型升级仍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为核心任务。着力推动增长动力由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经济结构由制造业为主向服务经济为主转变、工业经济由传统产业主导向新兴产业主导转变。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促进经济发展。[2]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为以经济转型升级为导向,专业设置应以适应第二产业相关的专业为基本专业,同时,突出主导产业的相关专业群和专业链的设置,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进行专业目录的调整,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
(三)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增加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促进师资队伍水平提高
通过制定科学的培训、培养制度,提高高职院校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包括院校长的综合素质,开发新的领导与教师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设立师资培养专项基金,鼓励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保证教师的进修时间。改革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聘制度,在职称评审中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强调实际的专业教学水平。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开展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对口支援与交流,为区域内职业院校培训师资。对需求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由中央财政安排经费支持研制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由示范性建设院校牵头与开设同一专业的各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教学团队广泛合作,形成可供不同高职院校同类专业教学共享的成果。[3]
(四)办学模式上探索集团化发展
在高职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高阶段,集团化发展高职教育已成为一种历史大趋势,这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谋求多赢的新举措;也是实现高等教育为经济服务,构建高职教育培训连锁超市的新途径;还是实现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推动高职教育向规模化、连锁化、集团化方向发展的新模式。职教集团的强势发展已成为江苏高职教育发展的又一大亮点,形成了规模效应、分工效应和品牌效应。以江苏省为例,江苏集团化发展高职教育的主要模式有:(1)集团式。具有行业特征,以专业为纽带,以高职院校为龙头,以重点职业学校为骨干,以行业与企业为依托,实现资源共享,如江苏现代服务业、商贸、农业、信息、旅游、建筑、纺织等职教集团;(2)集群式。具有园区特征,借鉴工业向开发区集中的经济发展思路,以优质高职资源向高教园区集聚的方式,形成数校一地的集群发展态势,实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如常州高职大学城等;(3)集合式。具有聚合特征,以学制为纽带,统筹管理和整合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教育,形成总校和分校统分相结合的办学优势,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等;(4)集约式。具有功能特征,主要开展南北合作和东西互助,促进区域经济和教育共同发展,如无锡的江苏立信(会计)职教集团等。
[1]百度文库.2013年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wZzM8uSatW7QM J2-oAW-9Dc9xp4VRu_42S9O_DGitkJQjFLgrtoxQ51 r9fbPNoVsxxWbgjaY9Ui5c4wJDAdhd_nFGLgGm1UJj WTyHAv4VBO.
[2]杨海华.苏州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互动关系评析[J].职教通讯,2010(1):55.
[3]侯长林,周鸿,蒋波.高职教育转型及其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