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导游词英译中“受众”意识的实现
2014-02-05吴向前
吴向前
论导游词英译中“受众”意识的实现
吴向前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关于导游词英译,学术界研究较少,尚未形成专著。目前的学术论文也主要是以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为主)、英国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交际翻译法”和“关联翻译法”为主)和跨文化交际理论为理论来源。引入西方修辞学领域的“受众”概念,强调顺应“受众”完成导游词“说服”的重要性,确定“归化”为翻译总原则并分类给出了具体建议。
导游词;英译;受众;说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市场空间巨大。2012年,我国国内出游人数近30亿人次,旅游收入超2万亿元,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第一出境旅游购买力国家,庞大的市场需求形成明显的买方市场[1]。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国及第四大客源国。世界旅游组织认为,考虑到2007年中国已有4000万人出境旅游,这个目标的实现将比该组织所预计的还要早[2]。为推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保驾护航。特别是2013年《旅游法》的实施,必将能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从而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在此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向海外游客们介绍中国文化、推销旅游产品,就成为了国家“大旅游”战略成功实施中的一个基本条件。
一、导游词的“受众”
导游词,是指“导游人员为旅游者提供导游服务过程中,对景点以及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和讲解的文字。……导游词不是各种资料的文字堆砌,而是历史、自然、人文社会知识的融合和再创作过程”[3]。对于来华的外国游客而言,因为文化差异的缘故,导游词是他们旅游体验的首要渠道,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景点或景观本身。导游词的翻译,作为面对外国游客的跨语言、跨文化的实践,可以视为一种对外交流活动,在表达形式上应该是外国游客所习惯的、所喜闻乐见的,应该以他们为目标听众,来完成相关信息的传递和接受,或者称“说服”。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认同。美国学者Kenneth Burke在《动机修辞学》中曾指出“只有当我们能够讲另外一个人的话,在言辞、姿势、声调、语序、形象、态度、思想等方面做到和他并无二致。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认同于这个人的言谈方式时,我们才能说得动他”[4]p110。姚宝荣、韩琪在论及旅游资料的英译时指出,“译者要考虑到译语的可读性及读者的接受效果。……要处理好旅游资料中大量的文化信息,译者必须要以偏向译语、侧重读者的方向为准则”[5]p27。陈刚认为导游词翻译区别于其它文本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其“服务对象明确,即始终以旅游者为出发点(tourist-oriented)”[6]。张光明认为导游词的翻译具有“(向)旅客传递、介绍景点信息”和“打动读者”的功能[7]。上面的“外国游客”、“听众”、“另外一个人/这个人”、“读者”、“旅游者”在这里指向一致,就是导游词英译的接收者,是我们的目标“受众”。
致辞活动的接受者,或称“受众(audience)”,是西方修辞学①①理论和实践领域的一个常用名词。有关受众的理论在西方修辞学中的发展由来已久,不同时期修辞学家们曾提出过不少见解。1958年,比利时修辞学家凯姆·帕尔曼(Chaim Perelman)在其著作《新修辞:关于论辩的探索》一书中推陈立新将“受众”提升为话语理论的核心概念并将其定义为“言说者希望……加以影响的所有人(the ensemble of those whom the speaker wishes to influence)”。提出受众必须是言说活动的核心,“(要达到说服目的)论辩者应做到自己的一切努力无不是在顺应受众、满足其要求”,“使言说和受众相适配”[8]。
“祖国山河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导游词是导游赖以张嘴讲解的“剧本”,因而对于介绍对象涉及的历史掌故、宗教文化、山水风光、园林艺术、饮食讲究、风俗民情等的考虑,对于英译原则的把握,及如何适合英语表达惯例和口头语体,准确有效地向受众(即外国游客)传达信息,应是英译导游词英译的题中之义。但是,综观目前公开出版物上导游词英译处理的情况,还有很多不足。如下例:
例1:来杭州之前,您一定听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名言吧!其实,把杭州比喻成人间天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了西湖。千百年来,西湖风景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她的丰姿倩影,令人一见钟情。就连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离开杭州时还念念不忘西湖,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诗人说他之所以舍不得离开杭州,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杭州有一个美丽迷人的西湖。“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啊![9]
【译文1】Before you visit Hangzhou, you might have heard of the saying “.”It means Suzhou and Hangzhou are as beautiful as Heaven. Why has Hangzhou been described as heaven on the earth? Mostly, because Hangzhou has the West Lake..wrote many poems to describe the beauty of the West Lake. He was reluctant to leave Hangzhou just because of the West Lake.[10]
【译文2】Before you visit Hangzhou City, you might have heard the saying that “”. Describing Hangzhou as paradise has a lot to do with the West Lake, whose woderful scenery has enchanted numberous people at their first sight including. They’ve both highly praised the glamour of this lake.
译文1除了篇幅冗长和部分信息漏译外,还存在明显的中式思维的痕迹。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翻译,且不谈表达的简明与否,单是“天堂”的翻译heaven所带的宗教标签就不如译文2中的paradise来的地道、亲切。另外,“千百年来,……令人一见钟情”和两处引用的诗句是汉语的常见表达手法(夸张和引用),但英语的表达讲究逻辑实证,这三处西方受众可能既听不明白又不感兴趣,不如不译。译文2中笔者做到结构紧凑连接清晰,符合受众的行文思路,效果就要好一些。再看一例:
例2:“故宫耗时14年,整个工程于1420年结束。
如果这份旅游资料针对北美市场发行,译者可处理为: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rbidden City took 14 years, and was finished in 1420,.
若这份资料的目标市场是欧洲,则可在“in 1420”后加上“1”[5]p28.
例2中译者在完成基本信息的翻译后,为便于受众加深印象,特地给他们加上本国耳熟能详的人(对欧洲人:Shakespeare的出生)或事(对美国人:Columbus发现新大陆)做比对。这对于提高沟通效果无疑大有裨益。
通过以上两例可以看出,为最大限度地淡化源语文化的陌生感、“打动”受众,进而提高导游词英译的沟通效果,对汉英翻译表达中遇到的问题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涉及的问题做归化(domestication)的处理是很有必要的。
秉承这一思路,很多汉语的特色词汇可以直接轻松转译。如济公直接译为“Robin Hood in China”、月老“China’s Cupid”、清明节“China’s Easter”、阿弥陀佛“God bless you”、亡羊补牢“Better later than never/Better-late-than-never”、盖浇面“Chinese-style spaghetti”、灰太狼和喜洋洋“China’s Tommy and Jerry”。
毋庸置言,在以上翻译过程中会出现文化或文本信息的变形和扭曲。但译者对此应该有相当的思想认识,导游词追求“现场效果”的本质决定了其偏向译文、偏向受众的选择。就像姚宝荣、韩琪认为的,“译者的自由度相对较大”[5]27。
二、“受众”的实现和翻译
(一) 构筑“普世受众”
凯姆·帕尔曼在《新修辞》中将受众分为三种:“普世受众”(universal audience)、“单一受众”(the audience of the single interlocutor)和“自我受众”(the audience of self)。在现实情况中言说者面对的往往是“混成受众”(composite audience),即其成员在性格、信仰、职业、身份和地位等方面各不相同的一个群体。但在西方的言说实践中,虽然言说者面对的是“混成受众”,却通常将他们当做由世上所有“通情达理”或“有理性”的人构成的一个“普世受众”来展开说服,具体做法就是“每个人都是根据他对周围其他人的了解,在设法超越他感觉得到的某些差异的前提下,构筑起他自己的‘普世受众’”[4]p115。
导游词英译亦是如此。因为英译后文本基本上直接被用于对受众致辞,所以导游词翻译也是一种修辞活动。虽然很多学者对于导游词英译一再强调“针对性”、“因人因时”而变,但在这之前,导游词英译首先必须得有译者构筑起的具体的“普世受众”群体。这不仅是理论上的必然,也是实践操作的要求。这个受众一般应是那些恪守西方思维模式、熟稔西式社会公共规则和文化习俗、有文化修养、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外国游客群体,相对应的,导游词英译的作者(甚至包括导游或讲解员)应该“投射”出的身份是熟悉西方思维模式、尊重西式社会公共规则和文化习俗、乐意沟通、愿意帮助外国受众了解中国的对话者,这样才能赢得他们的“认同”,而不是鸡同鸭语。这才是改善导游词英译质量、提高导游词讲解效果的方向所在。
秉承着“受众”意识,导游词英译策略选择归化(domestication)就顺理成章了。笔者认为,归化的实现应该做到“形神兼备”,“形”为主,“神”为辅。即表达形式必须是英语的,而内容因其客观性及保持民族特性的考虑,可以少做或不做改动。
(二) 翻译建议
1. 句式结构。汉语和英语旅游文本存在很多共同点,比如多用陈述句和祈使句。但两种语言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句式有很多不同之处,汉语多使用小句、无主句②在汉语中,只有谓语部分而没有主语部分的句子叫做无主句。这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句型。,结构并列朗朗上口;英语则多长句,用主从复合结构,显得主次分明逻辑清晰。
例3:地处“闽南金三角”的漳州是著名的“鱼米花果之乡”,青山碧水,山川秀美,气候宜人,物产丰饶。
【译文1】Located in the South Fujian Delta Region, Zhangzhou is the well-renowned “land of fish and rice”; In Zhangzhou, mountains and rivers are graceful, the climate is pleasing and resources are abundant.
【译文2】Located in the South Fujian Delta Region, Zhangzhou, the well-renowned “land of milk and honey”, is endowed with abundant resources because of a pleasing climate and graceful mountains and rivers.
例句后半句除了“青山碧水”,其他的3个短语都属于“话题+评述”的结构,如果将这些部分都直译会显得过于罗嗦,所以在译文2中笔者将其改为英语中常见的偏正结构(abundant resources,a pleasing climate,graceful mountains and rivers);然后将3个并列短语选择一个放入主干,其他的变为从属结构。又因其内在的逻辑,笔者作了处理将“果”(abundant resources)放前“因”(a pleasing climate,graceful mountains and rivers)放后。为便于受众理解,“鱼米(花果)之乡”也归化处理为了“land of milk and honey”。
2. 时态选用。关于时态,汉语没有太多的屈折变化,有的通过用词,有的则要通过上下文的理解。英语则不同,动作发生的不同时间必须通过动词的相应形态体现出来。一般时和过去时是旅游英语中常见的时态形式,但具体使用何种时态则需通过具体语境来判断。
例4:无锡是江苏省的一个小城,位于南京和上海之间。早在六千年前,就有一个原始部落在此定居。现在的无锡始建于公元前二世纪。
【译文1】Wuxi is a small city located between Nanjing and Shanghai. As early as 6,000 years ago, a primitive tribe settled down here and today’s Wuxi is first built in the second century B. C.
【译文2】Wuxi is a small city located between Nanjing and Shanghai. As early as 6,000 years ago, a primitive tribe settled down here and today’s Wuxi was first built in the second century B. C.
例句中三个分句涉及英文不同的时态,必须体现出来。译文1的翻译显得逻辑不通。
3. 语态使用。汉语中多用主动语态,被动语态使用较少。导游词的英译,语态一般直接不做转换。但前文提到的用于表建议的无主句、祈使句英译时需要考虑用被动语态。
例6:可通过您所在国家的旅行社进行团体预定,也可以直接联系预定总部。至少应在旅行之前1年预订,建议提前预订!
【译文1】You can make group reservation via your national operator or directly from the booking headquarter. You should make it at least one year before your travel date, we strongly advise you to do it early!
【译文2】Group reservation can be made via your national operator or directly from the booking headquarter and can be made at least one year before your date of travel. Early reservation is recommended!
例句是汉语中典型的无主句,英译为了更好地还原原句客观、委婉的语气应使用被动语态,如译文2。
例7:有人说,泰山之壮美, 尽在攀登中。
【译文1】Some people said that the magnificence of Mount Tai is to be fully perceived during one’s climbing.
【译文2】It is said that the magnificence of Mount Tai is to be fully perceived during one’s climbing.
例句中的“有人说”是引用一种未经证实的说法,借此强调后面的内容。译文1翻译成“some people”,西方游客听了可能会发问“who are they?”,而这恰恰是我们无法回答的。所以,为了顺应受众的理解也为了忠实原句的含义,选用译文2中的被动句式比较恰当。类似的翻译还有“It is told……”(有人说)、“It is believed……”(人们相信)、“It is reported……”(据报道)、“It is expected/ estimated……”(据估计)、“It is claimed……”(据称)等。
4. 用词选择。
① 精简用词
汉语用词讲求“高大上”,大量使用四字结构,辞藻华丽洋洋洒洒,而英语用词讲究简练准确。为符合西方受众的习惯,导游词英译需要对汉语原句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删掉一些冗余的、重复的修饰成分或信息。
例8:当你步入沟(九寨沟)中, 便可见林中碧海, 瀑布。一到金秋,满山枫叶绛红。盛夏,湖山幽翠。仲春,树绿花艳……四时都呈现出它的,。
【译文】lakes andwaterfalls captivate your eyes as you enter the ravine. The trees are in their greenest in spring when intensified by colorful flowers. In summer, warm tints spread over the hills and the lakes and in autumn, the maples trees turn fiery red.pervadesJiuzhaigou throughout the year.[10]
例句句首的“碧海淡荡生辉, 瀑布舒洒碧玉”两个主谓短语辞藻华丽,还综合运用了夸张、借喻的修辞手法,其含义无非是九寨沟中湖泊清澈(lakes are limpid)、瀑流晶莹(waterfalls are sparkling);句中的“金秋”、“盛夏”、“仲春”、都是非常细节化的信息,翻译起来琐碎冗长,不符合导游词讲解即时性的性质;“满”山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句末的“天然原始,宁静幽深”两个四字短语其核心意思落在“天然”和“宁静”上,所以英译文对以上信息点均做了较明显的简化或省略处理。
② 逻辑连接词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讲究“形散神不散”,汉语导游词中多用小句,各句子成分、各分句之间没有明显的连接词;西方哲学讲究理性、逻辑,英语的句子构成明显带有这种痕迹,多形态变化重语法规则,表现在句子连接上就是多用逻辑连接词来表达句子各成分、各分句之间的关系。因此导游词英译应适时地添加连接词,在篇幅较长或汉语特有词汇较多时尤为如此。
如例1关于扬州西湖的导游词中,一段译文中就使用了“before”、“just as”、“including”、“both”等四个连接词。
③ 年代和度量衡单位
汉语使用编年体记事,但因为朝代更迭频繁,对于不熟悉中国历史的西方受众而言是一大负担,导游词英译中建议统一换成公元记事(兼注释);汉语里市制单位如古代的“钱”、“两”、“斤”、“寸”、“尺”、“亩”等和公制单位如“公斤”、“公升”、“公顷”、“摄氏度”并用,而英美国家游客所熟悉的是“盎司”、“镑”、“英寸”、“英尺”、“英里”、“加仑”、华氏温度等英制单位。因此在导游词英译过程中,也有必要根据受众的接受习惯进行转换。如下例:
例9:(景德镇古窑瓷厂)瓷和陶相比,……瓷以瓷矿石为原料,陶则以陶土为原料,瓷的烧成温度一般在左右,而陶不到。
【译文】Porcelain, with procelain ore its raw material, is made at a temperatures of, while pottery, with clay its raw material,.
导游词英译涉及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面对新时期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如何有效地传递导游词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外国受众更好地了解中国,促进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是导游词翻译的一个大问题。导游词英译中偏向译语、顺应受众实现的如何,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问题解决的如何。
[1] 中国旅游报数字报.《旅游法》带来的影响与启示[EB/OL]. (2013-10-09)[2014-03-20]. http://www.ctnews.com.cn/zglyb/html/2013-10/09/content_79492.htm?div=-1.
[2] 新华网. 中国将早于202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国[EB/OL]. (2008-12-13)[2014-03-20].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12/13/content_10500277.htm.
[3] 本书编委会. 导游实务[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4] 刘亚猛. 追求象征的力量:关于西方修辞思想的思考[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5] 姚宝荣,韩琪. 旅游资料英译浅谈[J]. 中国翻译,1998(5): 27-28.
[6] 陈刚. 涉外导游词翻译的特点及策略[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2): 69.
[7] 张光明,等. 英语实用文体翻译[M].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
[8] 刘亚猛. 西方修辞学史[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9] 国家旅游局. 走遍中国—中国优秀导游词精选(综合篇)[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10] 国家旅游局. Touring China: Selected Tour Commentaries[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马圳炜)
①西方修辞学不同于国内以辞格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修辞学,是一门关于“说服艺术(art of persuasion)”的学科,是“通过象征手段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态度、行为的一门实践”(刘亚猛,2004:2)。
②在汉语中,只有谓语部分而没有主语部分的句子叫做无主句。这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句型。
On the Realization of Audience Concept in C-E Translation of Tour Commentaries
WU Xiang-qian
(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China)
China’s academias have yet not much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tour commentary. The theory source of their papers have been mainly focused on German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Skopos), Peter New mark’s translation theory(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and correlative approach) and theories from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however,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audience” from Western Rhetoric and claim that “domestication” as the general translation strategy on the basis of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conceiving the contents of tour commentaries by catering audience
Tour commentary; C-E translation; Audience; Persuasion
1673-1417(2014)02-0090-06
10.13908/j.cnki.issn1673-1417.2014.02.0019
H315.9
A
2014-03-28
吴向前(1982—),男,湖北黄冈人,助教,研究方向:旅游英语、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