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卫校“医用化学”兴趣实验的开发与利用
2014-02-05周汉锋
周汉锋
“医用化学”作为高职卫生类学校的一门基础课,具有普及文化基础知识和为专业服务的双重任务。在做好普及化学文化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必须与专业接轨,适应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知识,培养学生一定的职业能力。化学实验又是化学的基础和灵魂,化学基本概念原理的建立离不开实验的探究和实验的验证,因此,在“医用化学”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实验的作用。“医用化学”兴趣实验作为实验的重要组成和补充部分,有着其他实验难以比拟的优势,不仅是化学学习的一种调味剂,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让学生把学得的医用化学知识、技能运用于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养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优良的科学品质。
一、“医用化学”兴趣实验内容的选择原则
“医用化学”兴趣实验是集趣味性、知识性、实践性为一体的活动,其内容选择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
(一)趣味性原则
兴趣实验活动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所选内容必须有趣,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
(二)开放性原则
兴趣实验活动是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特征的,所以内容必须是开放的,应注意与现实生活和医学专业相结合,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积极挖掘兴趣实验资源,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实验结论,利于学生自主决策、自主操作、自我体验。
(三)可行性原则
兴趣实验内容应具有可行性,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不需要过多的原料和仪器,也不需过分繁杂的步骤,所需时间适宜,否则会降低学生的兴趣。
(四)安全性原则
兴趣实验中使用有毒、腐蚀性、易燃、易爆等试剂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遵守化学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注意事项,要有安全防范意识。
(五)医用性原则
兴趣实验不能仅停留于化学层面,要为医学相关专业服务,应根据化学知识和医学知识的相关性,表现为利用化学知识了解常见医学试剂,解决医学有关问题,通过化学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
(六)全面性原则
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其全面性。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有知识的介绍,又有技能的训练;既有个体独立的操作,又有群体的合作;既是兴趣体验,又是探究求真的研究活动。
二、“医用化学”兴趣实验内容的选择
各种“医用化学”教材的体系可能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教师和学生可在遵循“医用化学”兴趣实验内容选择原则的基础上,针对“医用化学”内容特征和专业实际情况,通过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实验资源,确定兴趣实验内容。
笔者所在学校在使用2011年江苏教育出版社许颂安、别同玉主编的全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化学》规划教材(该教材2013年被教育部立项为“十二五”规划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以下相关“医用化学”兴趣实验:
无机化学部分:根据分子间作用力,设计了“25+25=50?”实验;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设计了魔棒点灯实验;根据溶液的溶解性,设计了引晶出液;利用密度的不同,设计了会踩水的鸡蛋;利用等渗、低渗、高渗现象,探讨红细胞的变化;利用碘的升华制备变色导管;等等。
有机化学部分:利用松节油的性质,设计杯中烈烟;利用碘溶于手指的油脂等分泌物中进行指纹检验;利用葡萄糖的性质,进行一色变四色实验;利用蔗糖的性质,设计神奇的烟灰实验;等等。
三、“医用化学”兴趣实验示例
在学生学习了渗透现象和等渗、低渗、高渗溶液概念,以及红细胞在等渗、低渗、高渗溶液中的现象之后,可以设计如下兴趣实验。[2]
实验内容:探究红细胞在等渗、低渗、高渗氯化钠溶液中的现象及原因。
实验步骤:(1)制备浓度分别为9g/L、5g/L、15g/L的氯化钠溶液50ml。(2)分别用试管取上述溶液2ml,向每支试管内滴入1滴血,使血液与氯化钠溶液充分混匀,在室温下放置1小时,使红细胞下沉。
实验现象:第一支试管中上层清液无色,管底为浑浊红色,表示红细胞没有破裂;第二支试管中管内液体完全变成透明红色,管底无细胞沉积,为完全溶血;第三支试管中上层清液无色,管底有细胞沉积,为胞浆分离。
实验分析:9g/L氯化钠溶液为等渗溶液,红细胞滴入时,内、外渗透压相同,细胞形态不变。5g/L氯化钠溶液为低渗溶液,水分子通过红细胞膜进入到细胞内,而Na+、Cl-不能自由出入红细胞膜,使红细胞膨胀破裂。15g/L的氯化钠溶液为高渗溶液,红细胞内水分子通过红细胞膜进入氯化钠溶液中,而Na+、Cl-同样不能自由出入红细胞膜,使红细胞膨胀皱缩。
实验效果:不仅让学生复习和操作了溶液的配制,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探究中加深了对渗透现象的理解,为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平台,对今后医疗工作中合理使用不同浓度的溶液提供了经验支持。
四、“医用化学”兴趣实验教学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在“医用化学”兴趣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实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就是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即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和动耳去思维和实践,主动接受教育影响,不断充实、丰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样学生的观察、语言、实践和思维等能力就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时,要把“医用化学”兴趣实验活动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进程之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准备、设计、操作、改进实验等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贯彻活动性原则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1)要坚持整体性。要根据具体的化学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2)要坚持学生活动的自主性。要运用各种方式、途径与策略,引发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使学生会选择、会设计和会操作;(3)让每位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教学全过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全身心参与的机会,不仅智力因素发展,非智力因素也应充分调动起来;(4)要促进学生有效的交往互动。建立良好的活动小组,分工协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5)教师要积极发挥互动过程中组织者和促进者等角色的作用,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民主性原则
“医用化学”兴趣实验活动是学生个性化选择的活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的是“内驱力”,而不是“压力”,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教师应该采取民主平等的领导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努力做到教学民主化。(1)要使学生能直言不讳的提出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与教师、同学不同
的见解,并展开讨论和争辩;(2)教师对待每位学生要有爱心、耐心和恒心,要以鼓励和奖励为主,以温和、商量的语气向他们提出建议;(3)耐心回答学生的提问,虚心接受学生的建议,宽容学生的幼稚和错误。
五、“医用化学”兴趣实验活动的意义
“医用化学”兴趣实验活动不仅是对化学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补充,还能丰富学生们校园课余生活,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有着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3]
(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高职学校培养的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突出职业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兴趣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养成不畏艰苦、严谨求实等优良作风,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提高兴趣,发挥专长,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
化学兴趣实验是学生个性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活动中通过非常有趣且与日常生活接轨的趣味实验,在实践中发挥学生的专长,让大家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喜悦。
(三)提高操作能力,为技能大赛推选优秀人才
职业学校每年都有各种化学和专业的技能大赛。通过“医用化学”兴趣实验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会促进其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的提升。活动成绩优秀者可作为技能大赛的推荐选手,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医用化学”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医学专业实际,深刻领会“医用化学”兴趣实验内容的选择原则,选择出适当的趣味实验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往往更有利于学生职业知识的掌握,职业能力的锻炼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赵海玉.谈普通高中化学兴趣小组活动的内容[J].教育教学论坛,2011(9):256-257.
[2]李晓彬.医用化学兴趣实验教学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5(8):125-127.
[3]杨剑春.化学教学前沿的智慧[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