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分析及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应对思考
2014-02-05于淑萍康彦芳曹晓霞
于淑萍,康彦芳,曹晓霞
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提升服务产业的职能,如何构建新型助推器为我国的“十二五”经济发展发挥效力,是当下改革中面临的艰巨任务。纵观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保持了30年高速增长后,遭遇了2008年以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成为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方略。
国家发改委2011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明确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在所列1 399条目录中,鼓励类750条、限制类223条、淘汰类426条。石化领域的发展规划是节能、降耗、减排,限制高耗能和非环境友好型石化产品,淘汰严重浪费资源能源、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石化工艺和产品,因此,必然催生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涌现。
产业结构的调整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绝好机遇。以服务为宗旨、需求为导向是职业教育所担负的社会职能。建设符合经济发展的职教体系,将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技术等现代产业理念和技术融入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必由之路。
一、天津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概况
作为老牌石化基地,天津一直将石油和化学工业列为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十二五”期间,天津渤化集团全力推进五大结构调整,即产品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资本结构调整,组织结构调整和人才结构调整。其中,产品结构调整及人才结构调整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
(一)打造世界级石化生态产业基地
虽然,天津在过去的近百年间为中国石化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随着石化工业的飞速发展,能源、资源的日益紧缺以及环境生态问题的日趋凸显,天津石化行业也面临着生存危机。部分产品更新慢、工艺技术落后、环保压力大等已成为制约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瓶颈。因此,重新梳理石化行业的产品结构,构建科学发展的石化产业链,形成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是天津石化发展的总目标。
未来10年,天津将打造世界级石化生态产业基地。从渤海化工园到南港工业区,已完成了“油头—化身—轻纺尾”的规划产业链。科学的产业发展布局,既能完善产业链的发展,又可降低能耗,提升资源的利用率。石化生态产业基地的建设,在产业布局上迈向了绿色化工。上下衔接的产业链规划,最大程度降低了废物排放和资源浪费;废水的综合利用及集中处理,大大降低了处理成本和排放量;新型环保技术的应用标志着石化产业向可持续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建立上下游衔接的产品链
天津渤海化工集团产品涉及原油深加工、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树脂、合成纤维、染料、涂料、化学试剂和助剂、化学医药、橡胶及塑料加工、化学建材等重点行业。渤海化工园建设投资300多亿元,引进了国际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实施建设了煤气化、合成氨、甲醇、聚甲醛、醋酸、丁辛醇、苯乙烯、ABS等化工装置,形成了上下游衔接的产品链。老牌的化工企业天津碱厂经过搬迁改造,实现了由单一无机产品向有机、无机产品相结合的结构转变。此外,投资20多亿元建成了精细化工基地,顺酐及其下游产品、橡胶促进剂、抗氧剂、纺织化学品、汽车交通配套化学品、医药中间体和医用高分子材料等19个项目,形成了一批专用化、系列化、精细化的新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初步构建了多点支撑、相互拉动的产品格局。
(三)应用国际先进工艺、设备
长期以来,中国石化行业工艺及设备的更新速度远不及发达国家,其重要的原因源于劳动力成本的巨大差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席位,一方面,要不断更新产品,提高质量;另一方面,要不断地降低生产成本。由于发达国家高额的劳动力成本,企业更着力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以自动化程度更高的联控设备取代需大量人工操作的旧工艺。在节省了劳动成本的同时,自动化的结果更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品质量的保障。[1]
我国由于充足的劳动力市场供应,导致用工成本低,在对传统工艺进行不断更新的理念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具体表现在一个产品或一个工艺使用年限过长;企业在新产品研发及工艺改造方面投入甚少,技术薄弱,造成在产品市场的竞争中处于被动。经济的腾飞离不开先进工艺及设备的引进,更离不开新型产品研发的后续推进,因此,借鉴、利用发达国家先进的生产技术建设石化生态产业基地,是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的必然选择。
二、化工职业教育应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一)依托行业办学优势,结牢工学结合的利益链条
与我国其他省份相比,天津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示范区,占据了行业办学的资源优势。频繁的校企交流,使双方更深层次领略了产教结合的两个契合点:人才供需契合点和技术交流服务供需契合点。
1.人才供需契合。对企业而言,产业结构的升级导致了先进工艺和设备的引进,随之而来就是在岗人员培训和新型技能人才的招入。集团内大多数企业就资源和成本而言,无力也无需独立承担全部的人员培训。职业院校拥有足够的教育教学资源,每年既可输送一定数量的高职毕业生,也可根据企业要求,为在岗人员提供技术培训。和社会招聘渠道相比,依托行业内职业院校提供的毕业生及技术培训,在运作成本及时间,特别是人才质量上,都更能满足企业的利益需求。[2-3]
对职业院校而言,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教育教学的总目标。为使人才培养不偏离这一目标,研究产业的发展动态,适时调整教学体系,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畅通的就业渠道和良好的毕业生口碑,能为学校赢得更好的社会声誉,也为吸纳优质生源及学院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借助校企人才供需平台,企业获得了人力支撑,学校赢得了社会认同。在提升劳动生产力水平的同时,也带动了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
2.技术交流供需契合。进入“十二五”以来,我们在企业看到了一个新的变化:集团内的所有企业在不同程度上都加大了技术研发的投入。企业在坐稳现有产品市场的同时,也投入大笔资金用于新产品研发和工艺技术的改进。其外部推力主要源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和环保压力的不断增加。但就目前的企业研发水平,还远远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一是研发队伍年轻,以新招聘的硕士研究生为主;二是研发人员数量不足,形成项目等人的尴尬局面。
对职业院校而言,10年来,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使其羽翼渐丰,服务产业的能力大增。目前,职业院校已拥有足够的研发资源,主要体现在:(1)师资队伍中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比例快速提升,特别是优势专业,研究生比例可达90%;(2)教授作为领军人物,成为研发团队的核心;(3)硬件水平的快速提升,为研发工作提供了先进的仪器、设备支撑。这些资源无论从哪一方面,都远远超过企业的研发能力。因此,新的迹象表明:未来职业教育对产业的服务,将不仅仅是提供劳动力输出,技术服务将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通过与企业的技术交流合作,可快速提升教师对教学改革的掌控能力。关注产业发展并及时了解最新的生产工艺技术,为实现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更新提供了一手基础材料。过去,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职业教育远离企业。当教师面临课程改革和内容更新时,因长期脱离生产实际,致使自身“功力不足”而无力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这也是至今为止课程改革推进速度慢的重要原因。单从“十五”以来的高职高专教材建设看,改革更流于体例格式的变化,在内容的更新以及技能教学元素的提炼上,精品甚少。
(二)构建服务产业的课程体系
化工产业结构升级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从根本上说,职业教育的水平取决于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度。构建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化工职教体系,离不开课程体系的调整及教学内容的更新,也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资源完善。如何将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技术的理念及先进技术引入课程建设,是构建服务产业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
1.课程体系调整。课程体系的调整是逐渐完善的过程。只有深入分析产业结构调整给企业带来的新变化以及人才的新需求,才能使课程体系建设符合服务产业发展的要求。调整要选择适宜的突破口,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寻找与生产实际最贴近的课程进行。
例如,天津石化生态产业基地的建设,在设计理念以及技术支撑方面如何实现绿色化工。对此,在化工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应设置“绿色化工”的相关课程,同时,选择生态基地的典型案例,提炼其中的知识、能力素养等教学元素,构建该课程的课程标准。
再如,传统课设中工艺类课程和控制类课程分别开设,且长久以来教材内容陈旧,有些甚至早已淘汰。而现代化生产早已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且随着产业逐步升级,自控设备越来越先进。因此,有必要对课程进行整合,还原工艺、设备及控制一体的本来面目。
2.体现先进生产技术的课程标准。过去,课程标准的制定多以经典的生产工艺为参考,因此,不乏出现落后的技术、淘汰的工艺等,这些问题限制了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职能的发挥。改变这一现状,就要不断搜集先进的工艺素材,以代替落后的或即将淘汰的工艺技术。当然,锁定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既是未来石化领域的发展方向,也是职业教育必须关注的重要内容。
课程标准的制定,既要瞄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要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即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4]如上述化工工艺课程的课程标准,应是培养学生对自控设备的使用、维护、常见故障的判断及排除的能力。
3.教材建设。教学过程离不开教材,职教改革的成果如何最终应体现于教材建设。当下职业院校教学中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局面:一方面,要求打破学科体系,突出能力培养;而另一方面,使用的依然还是学科体系的教材。因此,教改的深入,必然要推动教材的创新。
教材的创新包括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1)内容创新。一方面,要对传统的理论知识进行必要的筛选重构,并结合新技术、新工艺赋予其新内容;另一方面,还要将生产工艺及岗位的技术技能进行归纳、提炼,构架成能力教学元素,成为创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2)形式创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知识和技能的恰当组合、交融,形成合理的教学链条,以便于教学组织及实施;另一方面,在表现形式上要区分知识和技能教学的不同。知识教学启发人脑的思维,具有“阐述”的特点,表现形式以文字、图表等见长。技能教学指导肢体行动,具有“表演”特色,表现形式应立体多样,如文字、图表、照片、动画、影像等等。
总之,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需要一个建设过程,在这方面,既要加强编写队伍的专业基本功和增加其生产实践经历,也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刍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9):11-15.
[2]朱其忠.职业化教育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12(2):79-81.
[3]张丽萍,谢俊国.产业结构升级与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研究[J].科技风,2010(21):39.
[4]鲁昕.进一步做好职教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试点工作[N].中国教育报,2013-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