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慕课”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

2014-02-05张春平

职教通讯 2014年17期
关键词:慕课院校高职

张春平

目前,世界正处在全球化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和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变革,例如,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下教育现代化的建设有了深层次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慕课”的出现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并面临新的挑战。

一、高职院校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对照“慕课”的要求,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存在以下问题。

(一)信息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的滞后

人类尽管已经进入2l世纪,跨进了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这种培养模式滞后于时代发展所产生的负面作用,正在当今社会中逐步显现出来。目前,审视高等职业教育现行的人才培养方式,从专业培养方案到课程教学目标,再到教材和教法,传统的学校人才培养方式的印记总是伴随着培养规格一致的毕业生。而现在社会所需要的问题解决、团队合作、探究发现等能力却关注不够。这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到企业后,还需花费时间去适应信息时代经济模式下的企业要求。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力度缺乏

从关注教到关注学,是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转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已经深入到教学改革之中。与此同时,伴随着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学科:学习科学。即从多学科交叉的视角研究人类学习发生的复杂机制以建立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系统知识体系。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对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忽视,主要体现在学习目标缺乏指导,学习过程缺少关注,学习内容缺乏设计,学习结果评价过于单一。一所好学校,首先应当为学生创造全面发展的条件,学生应当成为学校的中心,学校的办学优势应当转化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优势和动力,让学生不仅能够在通识教育和专业学习中获取智慧,变得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更能在全面发展中陶冶品性,培养自己的人格、人文精神和社会担当。

(三)教师教学任务与科研要求过重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四大职能。而高职院校是高校的组成部分,并担负这个使命。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在科研中片面追求科研指标,在教师评职称、定岗定位等多方面政策上倾向于科研方面,这使得部分教师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项目申报、论文发表等科研层面上,造成了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相对减少,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对此,学生们抱怨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教学内容陈旧,师生交流较少,学不到东西,等等。

二、“慕课”下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机遇

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形态的出现,本质上体现了人类对教育理想的追求,而新技术让这种追求逐步变成了现实。[1]面向地球上任何地方具备网络接入条件的任何学习者,注册学习几乎不设任何门槛,同时学习同门课程的人数较大,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灵活安排在线学习时间,按时提交作业并通过期末考核即可获得课程结业证书,它必将带来调整人才培养方式的机遇。

(一)教学与学习的方式应更加多元

大数据对“慕课”各种资源(视频、习题、互动等)使用情况的记录和分析已经成为现实。大数据分析植入到教与学过程的各环节中,使教师实时掌握并诊断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进行反馈与指导成为可能;而从记录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的大数据中总结与分析教与学规律,改进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方式以教师主讲为基本形式,由于受到班额和大量教学内容进度的限制,大多数课程师生交互程度不高。有了“慕课”,很多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都是坐那儿听讲,与其到课堂上去,还不如自己观看教学视频,不清楚的地方还可以回放一下。这样一来,教师就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课堂教学中那种面对面交流与指导以及非语言的信息传递是网络教学无法比拟的。“翻转课堂”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学生在课堂外运用“慕课”平台上的课程进行自主学习,这种学习大多以结构良好的知识学习为主,以微视频、小步骤测试形式完成知识的学习;而在师生面对面的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学生围绕一些典型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创设的情境开展项目学习,从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团队协作和探究发现的能力。

(二)教师挑战“慕课”的意识与能力要更强

“慕课”并不会代替教师成为教师,也不会减轻教师教学任务,“慕课”给师生互动等其他教与学活动留下了更大的开放空间,驾驭这样的空间是每个教师的新挑战。在线教育颠覆了传统教育观念,促使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对教与学的过程及其规律进行深刻反思。“慕课”的到来会引发教师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的变化,进而激发广大教师的教学热情。一旦开放学分认证,将选择权交给了学生,同时实行教师教学情况末位淘汰制,会在很大程度上考验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投入和教学水平,刺激高职院校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问与精力改进教学,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面对“慕课”,高职院校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和身份:(1)要转变观念,认识到自己已经不是学生的权威知识源,“慕课”平台上的那些名师名校课程,对于学生们来讲,吸引力或许更大;(2)要转换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术守门人、导师、助学者、促学者和评学者,支持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3)要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适应在网络环境中开展教学与知识的协同创新。

(三)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更加注重

“慕课”本身在知识传授方式上与传统教学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这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倦怠和孤独感,这可能也是众多人选课但仅有少数人获得结业证书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认可学生通过“慕课”得到的证书,是不是就认可了学生在“慕课”学习中有较好的学习体验,并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呢?很显然这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很多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自主学习能力与顺利完成“慕课”学习的要求还是有差距的,如果不加以引导和帮助,必将带来诸多问题,比如作弊行为。为此,首要的是提升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指导,引导其有目的地在“慕课”平台上选课;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给予帮助和鼓励;在学习结束后,及时给予学分认可,并组织“慕课”学习经验交流活动等。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变革的走向

美国2010年发布的一份针对在线教育的研究报告中提到,近年来,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中发现混合式教学比纯粹的面对面教学或在线教学效果更好。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育人为本,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进程中,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支撑发展与引领创新的重要作用。为此,高职院校应该抓住“慕课”带来的机遇,借此变革学校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应主动践行在线教育与现有教学的整合,推动课堂的教学转型,处理好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的关系,授课与辅导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的关系,规范化培养与因材施教的关系,等等。

(一)研究与创新信息化教学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碎片式学习正逐步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甚至会成为每个人终身学习的主流学习方式。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接入网络,既可以阅读其他人通过社交平台分享的精彩内容,也可以在遇到问题时即时搜索,找到相关内容就可以快速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受时间、场所等的限制,只要有片刻空闲,学习便发生了。而“慕课”正是碎片式学习重要的内容来源,使得知识能够实现结构化前提下的碎片化。最近,很多学者都在提翻转课堂,实际这类教学的传统在西方比较悠久,小班化加上相对民主的师生关系以及诚信系统支撑下的相对开放的评价,使得西方大学一般都有进行开放研讨的授课传统。在前互联网时代,课时的大部分还是必须用来授课,而到了互联网时代,师生都能从网络上获得远远超过课堂的丰富信息。近两年,随着带宽问题的解决和视频技术的发展,大量视频资源的网络传输已经成为常态,授课内容在结构化的前提下碎片化已经成为现实。因此,需要对基于“慕课”的碎片式学习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开发出对所有学习者进行自动跟踪分析的系统,以便发掘更有效的课程设计原则和实施方法。

(二)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在“慕课”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教学应当进一步完善和关注教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的建设,“慕课”意味着改变和打破原有的评价体系。对此,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引导教师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在课堂上进一步加强师生交互,促进学生参与,甚至把绝大多数的面授转变成共同探索与研究,从而改进课堂教学效果。[3]这种改变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新的挑战,开放、合作的研究课题无疑比简单抄写背诵更有利于学习,也更难驾驭。因此,大规模促成教师对“慕课”的理解很重要。同时,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将优秀教师的优质课程放到网络上,既可以放到已有的国际平台上,也可以本校独立或多个学校联合建设一个新的平台。与此同时,还应该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让教育愿意投入其中,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与课程。

(三)建立“慕课”学分认可办法

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上面临的首先还是“慕课”学分认可的问题。评估“慕课”在线课程并给出课程列表,组织学生、任课教师、专业负责人和教学委员会专家等形成一个委员会,对网络上的“慕课”进行梳理、分类和评估,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具体专业的培养计划,给出建议课程列表,给出学分认可方式。(1)直接认可学生所获得结业证书并免修本门课程,但是学校不对学生在网络学习中产生的费用负责;(2)参加“慕课”学习,但要获得本校学分必须参加校内考试,考试通过即使没有拿到“慕课”认证证书。仍然可获得本校学分;(3)两者结合,既要按时提交“慕课”作业,并参加“慕课”考试获得证书,也要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从可操作性角度来说,由学生任选前两种方式之一,可能是比较便捷的策略。从试点到部分再到完全开放,而且即使到了完全开放也不是说所有课程都必须采用“慕课”的方式。当然,随着“慕课”的发展,其隐含着的向全社会深度开放高职院校核心资源的可能性会日趋显露,使得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这两大职能发生更多更深的互动,可以预测,面对“慕课”,几乎所有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部门都面临着不亚于全日制教学部门的挑战,公众对高职院校出于公益开放部分学习资源的愿望也随之高涨,这在广义上也会促进高职院校在终身教育意义上的人才培养。

现代大学教育延绵数百年的教学模式受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挑战,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但高职院校的“育人”本质没有变,培养人才始终是高职院校的首要功能,对“慕课”乃至任何其他新事物的简单跟风都不足取,教学是学校根本中的根本,好教师永远是稀缺的。作为一所高职院校,首要的还是做好自己的份内事,也就是让自己的大部分教师能够上好课,让大部分能上好课的教师愿意上课并努力上课。有了这个基础,再加上教学系统对信息传播方式的适应,高职院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贺斌.慕课:本质、现状及其展望[J].江苏教育研究:职教版,2014(1):3-7.

[2]李晓东.“慕课”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与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9-92.

[3]董玲玲.“慕课”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冲击与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3(23):145-146.

猜你喜欢

慕课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