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教育在高校学生思想工作中的运用
2014-02-05温婉华
温婉华
“时事”是指最近期内的大事,时事教育是指结合特定的时事素材,加以学习、分析、思考而对学生的思想形态起到引导作用的教育工作。时事教育因其素材的新鲜感和针对性而具有独特魅力。在高等学校这个培养国家建设主力军的圣地,时事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时事教育的必要性
受大众文化思潮的影响,个性鲜明、本我扩张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显著特点之一,伴随的是责任意识降低、道德冷漠加剧;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各种思潮交织,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文化不断渗透,伴随的是大学生价值观的模糊和人生方向的迷失;在节奏加快的时代,快餐文化受到大众欢迎,伴随的是思考的浅薄甚至陷入误区。大学生由于思想形态还没有成型,容易受到这三大思潮的影响。可见,时事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加强责任感,辨别是非,明确价值观,提高思维是深度,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据北京市部分高校的有关调查,报告显示,对“你是否会主动关注发生的国家大事”选择“偶然会”和“不会”的占53%,对“当你获得一个热点时事新闻,你会怎样?”选择“看过就算了”的占26%,对“你是否认为时事政治与自己有切身的关系?”选择“有,但是关系不大”和“没有关系”的高达47%。[1]可见,当代大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度较低,缺乏深入思考,甚至对时事产生冷漠现象。这种现象在高职高专院校更为明显,他们学习积极性不高,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在高等学校中开展时事教育是迫切而必须的。
二、时事教育在高校学生思想工作中的具体实施
当前,时事教育在高等学校中比重甚少,往往限于部分老师是思政课堂中,而网络平台的建设,也是内容单一、更新缓慢。传统的说教形式,也会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辨性,达不到目标教育效果。笔者将结合以上几个弊端,开展四个方面的实践性尝试。
(一)构建多元化的宣传平台,实现“认知”
时事教育在课程建设工作中应做到:(1)在思想政治课、历史课、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中,可运用时事材料将理论和学生的思想相结合,既能激发学生对时事的认知,也能提高学生的觉悟。[2]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人际关系一节中,将复旦投毒案结合,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尊重、平等、沟通、关爱”的重要性;(2)在其他课程,利用课堂前五分钟,开展时事学习,既提高了学生对时事的了解,也能调动课堂气氛,起到热身作用;(3)重视高校网络平台的传播功能,在校园网中设置时事学习专栏,含时事介绍、专家评析、师生感悟、师生交流等,并实时更新;(4)在校道宣传栏、校园广播、bbs等平台,也要有意识地将一些重要时事进行宣传。通过多元化的宣传平台,有形无形之中增加时事教育在学生知识库中的比例,进而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胸怀国家。
(二)寓时事教育于课外活动中,激发“兴趣”
目前,琳琅满目的校园活动占据着当今高校学生的业余生活,学生喜欢这类节目,并热衷于此。如果不加以引导,只是纯粹的“文艺表演”,机械地举办某一个活动,那么造成的是“人人都渴望成为聚焦灯下的明星”行为取向,引导的是本我的价值取向,只顾眼前利益,只想自己的利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容易导致责任感和集体感的淡化,大学生本应具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在消失。[1]为此,笔者将时事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有意识地利用时事实现某一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例如,笔者曾指导学生在定向越野中用时事问答作为通关的关卡,结合时事热点开展有意义的光盘行动、文明过马路等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知行统一的效果。而在文艺活动中,用歌舞、话剧表达禁烟令、社会公德、感恩等热点话题,达到寓教于乐效果,激发学生对时事阅读的兴趣。这种“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质和学生的特点,创新时事教育形式”的做法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三)专题学习,培养“思辨”
学生对当今各种时事信息的阅读并不以为意味着通晓天下事,只有具备选择能力、思辨能力才能很好地消费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上述课堂内外的有意识引导,只是停留在被动了解和产生兴趣的表层。如何让学生主动去关注时事,辩证看待各种现象,从而能动地分析国内外发展趋势,明确个人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是时事教育的精髓所在。这正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时事教育的体现。笔者认为,专题学习就是实现建构主义教学的有效途径。
基于此,笔者在学生组织中,采取“读、讲、议、评、行”五个环节开展时事专题学习。[3](1)读,即阅读,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网络、报纸杂志等相关时事材料,并从中选取最值得思考与讨论的专题,开展横向和纵向的阅读积累,为讲和议作准备,这扩展了学生的眼界;(2)讲,将学生组织的成员分成若干个团队,每次指定一个团队讲时事,不仅要陈述事件背景,讲述事件本身,还要概况社会各界的时评,并提出几个具有价值的议论点,这培养了学生的演讲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3)议,即议论,基于上个环节抛出的几个议论点,引发在场学生的思考和自由讨论,既可以就事件本身提出观点,也可以结合同学们的观点、各界时评提出赞成或反对,多维的观点将会在这环节激发,也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4)评,即老师点评,学生自由讨论后,存在片面的、错误的观点,也存在观点凌乱的情况,这就需要老师加以引导与分类总结,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甚至点出更深层次的原因,也培养了学生理性分析事物的能力;(5)行,大学生肩负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使命,还应以身作则,表达正确的言论,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做爱党爱国、有责任、有公民意识的接班人。
(四)着眼教育频道,助于专业学习
在高等学校,这个培养高端知识人才,培养专业人才的育人场所,专业认同和专业学习举足轻重。若能捕捉时事中的特有专业教育素材,加以宣传和学习,将能利用时事的新鲜感和独特魅力,推动专业认知。如中央于2013年播出的六集大型高清纪录片“大国重器”,这部记录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历程的片子,对机电类专业的学生有很强的专业学习启发意义;而“舌尖上的中国”,对食品、烹饪、酒店管理等专业学生也有鲜明的专业教育意义。
经调查发现,在高等学校课堂内外结合时事教育,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得到提高,学生能更加理性看待社会现象,能更有思想地开展有意义的校园活动,责任感也在加强。
参考文献:
[1]李孟君.构建高校时事教育平台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J].中国成人教育,2013(8):74-76.
[2]朱婷.浅谈中学政治课结合时事材料进行教学的意义[J].学理论,2013(33):296-297.
[3]徐敏.开展课前时事讲评促进学生思维发展[J].文学教育,2013(8):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