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突破

2014-02-05

职教通讯 2014年11期
关键词:网格育人院校

秦 峰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突破

秦 峰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质量却逐年下滑,学生管理越来越难。单独招生录取、中高职一体衔接、学生独特的个性特征、虚拟网络的影响等原因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变化的新特点,亟待转变管理策略、战术,因此,在管理理念、管理体系、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创新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此推动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内涵建设。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改革与创新;问题与对策;新形势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单独招生、注册入学等政策的出台实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基本步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特别是在中高职教育相互衔接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层次越来越多样化,生源质量陡然下滑,课堂教学管理越来越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学生管理尤其如此。成人的年龄、不成熟的心理、张扬的个性、跳跃的思想、善变的心态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集中体现。在这部分学生身上,反映着中西文化交汇,传统的和现代的相互交织、碰撞,思想和文化呈多元化趋势,高职院校学生表现出与过去不同甚至迥异的思维行为模式及特点,这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全新挑战。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与特点

(一)生源质量下降,整体素质令人堪忧

近年来,高职院校规模扩张,质量却处于逐年下滑态势。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普通高等教育扩招,相对优质生源进入本科或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招生录取分数较低,有的地区几乎有分就可以就读高职院校。高职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相对薄弱,非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生源更甚。二是高职院校学生构成成分复杂,单独招生、统招春季高考生、统招夏季高考生、统招对口升学考生、三二连读大专转段生、五年一贯制大专生等等,不同层次的学生交织在一起,差异性较大,相互影响。以非示范某院机械电气专业为例,由于这几年机电类专业不为市场或考生、家长认可,招生陷入困境。2013年,统招生仅占学生总数的45%左右,而45%中还有一部分为中职对口升学学生,也就是说,学生中近60%甚至70%的学生为中职生源。现如今,提高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规范学生言行举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维持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等已经成为学生工作的重心。

(二)缺乏自主意识,“三自”管理能力不强

当前,校园里大部分学生为90后或独生子女,他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有的甚至在父母、长辈的溺爱中长大,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自立概念相对淡薄。同时,在信息时代与民主法治理念培塑中形成了多数人独特的个性:多以自我为中心、个性鲜明、特立独行等。他们往往与社会规范、院校规定格格不入,我行我素,言行举止相对随性;心理脆弱,有依赖性,性格倔强不服输,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大局观念;自觉性、主动性差,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及自我服务的能力不足等。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从小学到高中(中专),学习上的不占优势让他们产生了一定程度惰性、自卑,如果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在技术技能和动手能力等优势上得不到体现和认可,熬时间、混日子、碌碌无为、等待拿毕业证的想法就会逐渐漫延。[1]实践证明,多数学生大一时轰轰烈烈,大二时随波逐流,大三时顺其自然,在学习上缺点韧性、坐下来缺点耐性、技术技能缺点实战性,人生规划缺点弹性、交流沟通方面缺点适应性。

(三)自信心不足,自我调节与适应能力差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这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比较少,进入大学后,面对大学校园中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不知所措而又很难融入其中。对于少数家境贫困学生,他们内心充满自卑,不愿意或者说是害怕参与正常的人际交往,久而久之,自卑心理越发根深蒂固。对于成绩较好的应届统招生而言,有些高职院校与学生心中的大学相去甚远,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失落感,加上他们与中专转段学生为伍,还要与已经学习过部分专业知识的对口升学的学生竞争,他们找不到任何骄傲、自豪甚至自信的资本,多数深陷低落情绪之中。以上情况都给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困惑、阻碍。实际情况说明,高职院校各层次学生在校定位不准确,人生发展规划不明确,环境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有待提高。

(四)内心空虚,虚拟空间对学生危害深远

在网络信息时代,手机、电脑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学生的最亲密朋友。多数学生不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宿舍里把大量的时间都消耗在手机、电脑上,整天挂在网上,沉迷于虚拟网络,置学习生活于不顾。而手机、电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如此,它使学生彼此以及与教师的交流减少,个人的活动空间变得狭窄,学生个人也变得冥顽封闭。由于沉湎于虚拟环境,多数学生不再热衷于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白天睡觉晚上上网等管理问题成了学生管理中的最头疼话题。2014年初,对100名在校生在课堂上、宿舍里使用手机、电脑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21%的学生经常用于查阅学习资料,79%的学生偶尔用于查阅学习资料,多数用过上qq、微信、看新闻、打游戏、看电影等。究其原因,68%的学生认为是专业兴趣不浓、知识听不懂、课上无聊、没有事干,只有32%的学生选择了学习或工作需要。

鉴于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我们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这些变化给学生工作带来的直接影响和挑战,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创新僵化的育人工作机制刻不容缓,针对现状积极研究对策,努力探寻适应形势发展和要求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

二、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突破

(一)确立以人为本和精细化管理相结合的学生管理理念

将现代企业管理的以人为本和精细化管理理念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进行有效对接,把现代优秀企业员工管理文化精华引进到学校管理中来,探索和拓展校企合作的新空间。在学生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发展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激励措施,挖掘学生潜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高。[2]与此同时,将精细化管理融入到以人为本的管理之中,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精心的态度、精心的过程落实细节管理,把各项管理规则系统化、规范化、流程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的手段,使各项管理单元精确、精准、高效、协同、有序运行,实现学生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二)借鉴“学徒制”模式创新学生管理体系

当前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综合素质又相对薄弱,如果再按照以前辅导员、班主任过度放手的管理模式明显不合时宜。在管理过程中借鉴企业“学徒制”管理模式,学生管理工作者以“传帮带”的方式教育引领学生,最终实现学生自治为主,学校管治为辅的理想管理状态,不失为一种良策。这里所谓的“传”就是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将院校文化、管理思想、优良传统、核心价值观等潜移默化地传输给学生,奠定学生的思想文化基础;“帮”就是帮助与指导,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仅是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提供解决方法,还要在思想上、理念上以及分析问题的思路上教会学生怎么办,提高学生独立开展工作、处理问题的能力;“带”就是亲自带着学生去实践,以实际行动做示范、做表率,然后再慢慢放手,在实践中让学生领悟。做好这项工作学生管理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会牺牲很多精力和时间,需要下真功夫、慢功夫、细功夫、下大力气。

(三)管理方法要谋求科学化、规范化

管理方法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管理的效果。针对学生思想多元化、个性化特点,若能做到有的放矢,必须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不断革新。要适应当代学生的特点和信息化时代的特征,推行双向平等的面对面的谈心交流与背对背的书面交流,要充分利用qq群、微信、微博等网络虚拟空间开展网上交流;要抽出时间及时与家长双向沟通交流,坦诚布公地交换意见和建议,家校携手教育培养学生;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全面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有时甚至亲自家访,深入了解实情,掌握第一手资料。要尽可能选择合适的场所、时间、交流内容和谈话技巧,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信任并热爱学生。让咨询化、个体化、多层面的双向交流式教育模式渐成为高职院校育人管理工作的主导。

(四)网格化管理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网格化管理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教学管理各层次的教育机构和教育管理工作者划分成各个单元网格,以网格为承载,以职责、事项为管理内容,以网格单元为考核主体,通过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课堂内外全天候全方位的管理格局。将学校各职能部门定为一级网格,院系教学管理部门、教研室为二级网格,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管理员为三级网格,学生自治组织、班级为四级网格,规定各级网格的职责、职权、职能范围及管理督导层次,在各自的领域内围绕学生开展教育管理与服务,形成上下联动,整体统一,全覆盖无缝隙的四级网格管理体系。这种管理体系可以让职能部门的管理重心下移,教学管理部门和教研室的管理触角延伸到班级、学生;各管理工作者间的分工明确、管理节点清晰,时空转移无间断,便于统筹协调、团结协作;学生自治组织和班级按照规章制度落实起来工作更加得心应手。整个管理流程真正实现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五)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职院校改革的突破口和根本任务,是提高内涵建设的关键。牵住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一牛鼻子,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就会事半功倍,也是治本之策。围绕校企合作或者厂校合一的办学模式,需要高职院校在贴近市场设专业、贴近岗位建课程、贴近实践开课堂、贴近就业搞合作、贴近服务作评价上下真功夫;在中高职专业建设上相互贯通衔接并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上下真功夫;要在实习实验的开设、一体化课堂的建设和生产性实训车间上下真功夫;要在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与进修上下真功夫。只有落实了这些,高职院校才能真正体现其“职业性”与“高等性”。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论基础因人而异地选择不同学习内容,掌握不同的技术技能;[3]教师就会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量身定做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个性化学生。学生学会了生存之技、发展之能,其生活充实了,自信心提升了,其综合表现和素质就会不断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转型推进期,所表现出来的教学管理困难不言而喻,学生管理工作的辛苦不言而喻。面对新形势、新问题,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引起足够重视,深入调研认真研讨、加强交流,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为开拓高职教育育人工作的新局面不懈努力。

[1]陈嘉慧.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初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6):20.

[2]王雅静.浅谈高职类院校学生的管理方法[J].商,2013(10):23.

[3]刘青.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2(7):7.

[责任编辑 秦 涛]

秦峰,男,枣庄科技职业学院高级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面为思政教育、行政管理。

G715

A

1674-7747(2014)11-0057-03

猜你喜欢

网格育人院校
用全等三角形破解网格题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反射的椭圆随机偏微分方程的网格逼近
重叠网格装配中的一种改进ADT搜索方法
基于曲面展开的自由曲面网格划分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