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困惑与思考

2014-02-05冯清华

职教通讯 2014年11期
关键词:技能型顶岗校企

冯清华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困惑与思考

冯清华

深化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所有职教人高度重视的热门话题和探索实践的核心主题。校企合作之间存在着缺乏深度合作长效机制的问题,为了克服这种现象,职业学校应努力从自身抓起,坚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以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原则,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与新机制。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一、校企合作的认识与困惑

在职业教育的办学实践中,一直存在“三个脱节”现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往往脱节、课程体系与企业典型生产过程或服务往往脱节、教学内容与岗位实际情况往往脱节。究其原因固然很多,其中最为关键、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学校与企业仍然没有稳定合作和深度合作。

学校在办学上自我封闭,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与生产或服务脱节;在教学上片面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忽视职业和岗位的能力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因循守旧,没有形成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的应对机制,许多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标准未能及时走进课堂,以致教学质量还不够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还不够强,职业学校的社会吸引力还不够大。

早在2005年11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就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近年来,职业学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期待深感迫切,对深化校企合作的信念更加坚定,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校企合作中“互利共赢”的“利”字必须找到一个支点,一个能较好地平衡校企双方利益的支点。职业教育不是产业,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根本目标,其根本目的是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与技能型人才。那么,职业学校的根本利益必然只有两个方面:(1)培养德技双馨的合格学生;(2)让广大教师在校企合作中得到锻炼与成长,成为德技兼备的合格教师。作为职业学校这个“利”字不能错位,不能患得患失,不能偏离正确的办学方向,否则,必然会因小失大,丧失一些重要的合作与发展机遇。

然而,在校企合作中,职业学校也曾经面临一系列的困惑:(1)校企难以达成共识。作为学校,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与技能型人才。作为合作的另一方企业,关注的往往又是一时短缺的劳动力和当时的经济效益,不关注学生成人成才的客观需求、不关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政府主导职能体现得还不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人们大多有一个认识误区,那就是“政府不管就是市场,政府参与就是计划”。政府在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中主导作用、推动作用不够,校企间的合作既缺乏相关的激励政策,也缺少相应的行政约束措施;(3)合作形式大于实质。学校对校企合作的意愿普遍比较强烈,满腔热情,而绝大多数企业却缺乏动力与具体措施,往往是轰轰烈烈地举行签协议、挂牌子等活动,后续跟进不够,校企合作实质性进展比较缓慢,甚至合而不作,流于形式;(4)合作不够深入持久。企业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程度不高依然具有普遍性,合作普遍停留在实习或招工等层面上,企业全程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不够,特别在培养目标的制定、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尤为不足。

二、校企合作的思考与体会

(一)实施对学校、学生、企业适应校企合作需要的有效改造

校企合作有效改造的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1)对学校教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造。改变其传统的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改变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及学生管理模式,改变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一套系统的、能够适应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需要的教学计划,积极主动寻求与企业对接专业、与岗位对接课程、与车间对接基地、与用人单位对接评价,着力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2)对学生必须改造。改变学生及其家长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认识,通过教育引导与沟通协调,让学生能够理解并适应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主动遵守校企双方的规章制度,积极完成应知与应会两个方面的学习任务;(3)合作企业的生产管理也必须进行适当“改造”。高度关注并落实学生生产劳动与教育学习相结合,企业管理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二)建立“市场引导、各有所得”的利益驱动机制

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经济,其决策基础的主要方面是获得收益,企业是否愿意参与职业教育,如何配置其职业教育资源,主要基于市场的需要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与职业院校都是利益主体,而不是利益共同体,企业首先是“经济人”,其次才是“社会人”,其最大目标是盈利。因此,要保证校企合作,能够持久地开展,还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依靠经济杠杆激发企业内在的原动力,促进其自主参与职业教育,主动参与职业教育。从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所获得的利益需求看,职业学校应重点培植并发挥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1)以输送企业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与技能型人才为立足点,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等良好品质,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2)以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为切入点,加快提升专业教师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对企业的服务水平;(3)以扩大企业社会影响力为出发点,挖掘、提升职业学校的潜在服务能力与服务意识,加大对企业宣传力度,配合企业提升其知名度与美誉度。只有企业的深度融入,学校才能获得更多的师生教育、培养的效益。

(三)构建“互惠共赢、相互依存”的优势分享机制

发挥企业与学校各自优势,形成优势互补与分享的有效机制[1],可从四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安排:(1)建立双向兼职制度。学校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实质性地到企业兼职,与企业合作开展新项目研发,努力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学校有计划聘请企业管理骨干、技术能手兼任实践指导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制定岗位工艺规程及教学要求、开发项目课程、主持实训基地建设、承担实践技能课教学,提供人才需求信息等;(2)实施双向培训计划。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职能,及时主动为企业员工开展技术培训,有组织有计划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一线顶岗实践锻炼;(3)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学校拥有的学生资源,企业拥有的技术及设备资源,实施有效结合,与企业共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技术、设备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4)开展柔性顶岗实习。在学生培养中既要遵循教育规律,还要适应企业生产,提前了解合作企业的用人需求状况,并且按照企业需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柔性顶岗实习中,学校按照企业实际用人需求把学生进行分组,实现企业顶岗实习和学校理论教学交替,达到企业生产与学校教育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理想境界。

职业教育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而在和企业合作中只有真正的坚持“互利共赢”,切实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理清校企合作工作思路、明确校企工作方向、夯实校企合作基础,在彼此关心的“利”字上找到平衡校企双方的支点,创新工作方法、扎实各项举措才能将校企合作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因而,必须坚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以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原则,不断丰富校企合作手段、合作形式,追求校企的共同发展、科学发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专业建设发展,提升教师能力,促进企业效益的提升。

[1]陈京培.淮安市广播电视大学“融合,做一体”养人才[J].职业技术教育,2013(27):54 -55.

[责任编辑 李 漪]

冯清华,男,淮安市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化学、职业教育教育教学管理。

G710

A

1674-7747(2014)11-0036-02

猜你喜欢

技能型顶岗校企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校企合作五反思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在顶岗实习中加强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