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4-02-05张翠红
张翠红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张翠红
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南京财经学校信息技术专业探索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使毕业生与未来岗位无缝对接,满足社会需求。
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项目教学;管理机制
近年来,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为满足社会需求,使毕业生与未来岗位无缝对接,南京财经学校在信息技术类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实施工作室制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工作室为载体[1],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将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变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学生与校外企业之间互通的开放式平台。
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以就业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工作室教学团队根据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依托校企合作关系开展深入的市场调研,明确了市场对专业人才的结构性需求,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前提下,制定了工作室教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确定工作室的学生培养分为四个方向进行,分别是电子商务与网站、网络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和影视后期处理,各工作室都形成了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明确了培养目标,并根据行业需求及时调整。
(二)建立工作室模式下职业技能培养体系
根据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结合基于专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开展了工作室模式下的职业技能培养体系研究,优化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体系,如动漫工作室就是以动画片制作的工序组织课程体系的。
(三)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采用项目教学,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工作室实施教学的核心理念,打破独立课程的教学体系,建立起综合化的项目课程体系,实现项目教学。
1.时间安排。学生进入工作室后,在第二年的学习过程中,在学习文化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的同时穿插实施仿真项目,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仿真项目的开发中,通过实践找到问题和不足,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在第三、四、五两年半的学习过程中,统筹安排,除了文化基础课之外,学生将全程参与真实项目,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缩短和行业的差距,这也正是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目的所在。
2.人员安排。实行工作室负责人制,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作为工作室的主干技术力量,学生的角色也转变为工作室的成员,以行业标准实施和控制整个项目。
3.项目组织。项目是工作室教学的核心。工作室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承接工作室的项目和一些企业的真实外包项目。专业专任教师和学生共同承接企业相关项目,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担任技术指导,参与项目制作的全过程,达到学生在学校就能完成实习以及实训项目的目的,同时工作室承接企业真实项目。
项目引进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工作室模式下职业技能培养体系建设能否成功。[2]通过大量调研和研讨,结合区域经济的建设,了解公司对于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学生岗位能力的具体要求,确定专业核心岗位,以及这些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依据以上岗位能力要求,工作室确立引进和选择项目的标准,工作室项目组织情况,见表1。
表1 工作室项目组织内容
(四)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运行的管理机制
建立起有效运行管理机制:(1)组建工作室制项目领导小组,制定《工作室制项目实施管理办法》;(2)组建以分管领导为首,相关系部负责人、专业负责人、班主任为成员的工作室制项目工作组,具体实施工作室制项目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质量监控等工作。[3]
三、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和拓展的思考
(一)让工作室运行模式突出产学研赛互动融合
工作室优良的学习环境为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科研和学习的平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一批优秀专业选手,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省市级和全国的比赛,在比赛中不断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自主创新能力。
(二)让工作室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助推器
工作室教学中的项目对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出了高要求,通过有效机制,使青年教师通过实践、钻研,提高专业综合能力,成长为有双师素养的双师型专业教师。
(三)让工作室成为促进学生就业的桥梁
进一步拓宽工作室合作范围,和更多与行业有影响的企业建立密切稳定的合作关系,引入项目,让学生得到充分锻炼,与未来的岗位无缝对接,促进高质量对口就业。
[1]温振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探索——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17-19.
[2]张玉伟,姚红玲.多媒体专业“工作室”模式下的职业技能培养体系建设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9):12-14.
[3]王平.现代“游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3(11):5 -8.
[责任编辑 李 漪]
张翠红,女,南京财经学校高级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G717
A
1674-7747(2014)11-00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