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2014-02-05崔喜艳党钟李璐王囡

职教通讯 2014年11期
关键词:技能职业专业

崔喜艳,党钟,李璐,王囡

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在:(1)实践教学实效性有待加强。其表现在教师实践能力缺乏,实验实训设备不完善,企业实践效果差等;(2)人人发展落实不足。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方法有待探索;(3)课程开发与社会要求、学生发展、职业能力间有差距。课程结构注重系统性,缺乏职业能力培养内容。教材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实用知识和技能训练,职业教育的特点体现不明显,学生学得没有兴趣;(4)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缺乏与学生互动,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基于以上原因,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一、设置课程结构,建立效用型课程体系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是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具体表现,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和经验的主要来源,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职业教育应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建立以国家标准、企业要求、学生要求为课程的设置标准和教育内涵,以文化基础平台、大类专业平台、专业核心课程平台为载体,以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为主体框架,建立由“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的“适应职业技能需求驱动的效用型”课程体系。根据行业要求对专业培养目标和专门化方向做动态调整,将课程内涵的更新、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企业对学生的需求等及时反映出来,使之具有开放性和效用性,并将课程价值取向、课程目标和课程功能实现优化。课程设置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课程设置模块化

专业依据生产过程,采取模块化设置课程,将专业课整合成相应模块。例如,海水生态养殖专业将专业课整合成水域生态、育苗养成及饵料三个模块。模块设置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课程,但模块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其不断研究问题、总结经验。从企业反馈和学生就业情况来看,整合后的课程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效果较好。

(二)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

国家职业标准属于工作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工种)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它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以及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的基本依据。中职学校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和经营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因此,课程设置以职业为导向,将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学生在做中学会知识、获得技能。例如,为食品检验工设置的专业课程有“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微生物检验”,学生学习后可直接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较好效果。

(三)完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及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与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它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生学习以及评估与考试的依据。在实施教学时,依据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和职业能力标准编制“焊接工艺实习”、“船舶电工”等课程标准,在标准指导下实施教学,学生技能得到培养,获得职业资格的通过率明显提高。

(四)开发校本教材

按照企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引进企业实用的先进生产技术,开发校本教材,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方面具有指导性和实用性,为学生技能培养提供帮助。开发的校本教材有《观赏水生生物养殖技术》、《海水生态养殖技能实训》等。为确保其内容与生产实践相一致,聘请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审核,使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体现职业教育。

(五)实施精品课工程

精品课建设是一项重要工程,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品课开发和建设,激发广大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设置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鱼类增养殖”、“焊接工艺”等精品课的开发,调动教师积极性,积极投入到学习、研究与设计当中,推动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改变学科体系,以工作领域设置教学情境,由知识向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适应职业教育“双做”的任务驱动法等。[3]倡导教法多元化,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地、因人、因材制宜,多种方法相结合。积极探索以行动为导向的模式和方法,通过具体的项目或明确的任务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模拟企业的生产行为,通过工作任务自主建构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一)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不仅影响着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对学生智能和个性的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专业课教学以行动导向为理念,实施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模拟教学法等。文化基础课实施以头脑风暴法、导学案教学法等。通过听评课、比赛等形式,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真正把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二)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实施小班化教学

以关注“每一个”为教育策略,实施小班化教学改革。小班化教学,实现人人参与,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师生的互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另外,小班化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力。将海水生态养殖专业“养殖环境”、“海水生态养殖技能实训”课程实施小班化教学,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在市技能大赛中有3人获一等奖、6人获二等奖、9人获三等奖,取得较好成绩。

(三)组织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高

技能大赛能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推动学校积极寻求行业、企业在技术、设备、资金支持上加大对教学投入,进一步改善实习实训条件,促进职业教育专业调整、课程改革、教材建设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是实践教学的一种检验,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锻炼,不仅巩固专业知识,也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比赛时通过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共同完成作品,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三、积极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强化实践教学,完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使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做中学、做中教”就是要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课程内容与职业内容紧密结合。扩建校实验实训室,增加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紧紧围绕企业需求,以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切实做到产教结合。

(一)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校企合作是学校根据企业需求,主动适应并为企业服务的合作,学校已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按照企业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同时组织学生分阶段有步骤的进行实习,这与以往先讲理论再找企业实习的教学方式产生极大挑战,使教学更加灵活和具有针对性。学生能在具体岗位上进行锻炼,学习后直接上岗,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4]

(二)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提高学生岗位能力

实验和实训室是进行实践教学、训练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实验和实训室,为学生岗位能力培养创造条件,努力实现教师和技术人员融通、教学实训和生产过程相结合。专业课程力争在实验实训室进行,边生产边教学,学生通过参与生产全过程了解技术,掌握技能,实现教学做合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加大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学生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加大教师培训和企业实践锻炼,成为学生知识和技能缔造者,又是行业专家。

(一)组织教师培训

教师是教育学生的先行者,必须不断学习。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如国外、国家、省、市和学校培训,聘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等。培训内容涉及现代教育技术、师德培训、专业技能培训、教学常规管理等。通过各级各类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从而推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教师进行企业实践

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06〕11号]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教师到企业实践,了解企业的工艺流程、操作规范、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三)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比赛

通过参加国家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信息化大赛、省市优质课比赛、校内课堂教学比赛等活动,开阔教师视野,更新教师教育理念,以赛促使教师教学能力提高。[5]

五、加强学生专业意识教育,提高就业质量

中职招收的学生年龄在15岁~16岁左右,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形成,选择专业是依据父母的想法,对专业不是很了解,经过学习和企业实践,对本专业有了充分认识,当不合自己的兴趣和想象相符时,会放弃本专业进行择业。但有的学生当初不愿意学习这个专业,当对这个专业有了充分了解后,反而喜欢这个专业。如2004级食品检验与分析专业有一学生,家住内蒙古,没有见过大海,想看大海而选择大连海洋学校,当初对其专业并不了解,通过学习喜欢并且从事了这个专业,现已是其单位研发的主要技术人员。因此,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加强专业意识教育和职业指导,将专业意识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就业方向,从而确立择业和发展方向,提高就业质量。

总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全校共同参与,包括人员、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而课程设置是灵魂,学校人才培养功能是以课程为依托来实现的。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职业发展需要,为学生就业和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同时,教师理念转变是前提,更为关键的在于教师的具体实施。采取行之有效措施,促使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1]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理论与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王键,等.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张俊英.学校与企业校企互动上相介入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刘玉锋.面向世界的职业教育新探索[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5]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技能职业专业
高级技能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职业写作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