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男孩们的麻烦还是女孩们的麻烦?
——从校园“阴盛阳衰”现象反观女性权利问题

2014-02-05顾晓辉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男孩

顾晓辉

男孩们的麻烦还是女孩们的麻烦?
——从校园“阴盛阳衰”现象反观女性权利问题

顾晓辉

近两年在高考招生中某些学校出现的男女生录取分数差异、以“美女团”吸引生源和投资等现象,表面上看是为了实现“校园性别平衡”,实际上是以剥夺女性受教育权利为代价的。反观美国《新闻周刊》刊载的《男孩们的麻烦》一文,通过夸大生物性差异,以美国教育政策对女生的过度关注造成了对男生的“逆向歧视”为由,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女权运动的成果进行申讨,实际上也是目前女性遇到的种种问题的投射和缩影。事实证明,女性看似已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很多权利,但在多方面仍存在着不平等。只有人们认同并接受两性各自存在的独特价值及其构成的多元向度的经验之链,构建出一种和谐包容的社会氛围,才能实现两性真正的平等。

性别平衡;《男孩们的麻烦》;女权主义;女性权利;两性平等

在2012年高考招生中,某些学校曾出现男女生录取分数相差悬殊、女生最低分数线要求比男生高的现象,在有的地区甚至高出五六十分,引起了社会舆论的轩然大波。2013年教育部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其中,杜绝录取歧视,不得擅自规定男女生录取比例,不得以性别为由拒录女生或提高女生的录取要求被写入新版规定。在此要求之下,一些大学又出新招:以“美女团”吸引男生生源和投资。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周育民在名为《美女吸引新生:中国大学精神在堕落》的博文中指出:“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屋’,这是科举时代为升官发财、妻妾成群而激励子弟读书的‘伎俩’。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这种不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早已落伍于时代,也与大学精神格格不入。……大学绝不能因为立足世俗、为世俗服务而沾满世俗的铜臭和情欲,放弃自身的高尚追求。”[1]

上述大学招生中的种种现象,表面上看是为了实现所谓“校园性别平衡”,实际上是以剥夺女性的权利为代价的,本质上是男权社会思想的体现。无独有偶,早在2006年1月份,美国的《新闻周刊》(Newsweek)就曾刊载一篇名为《男孩们的麻烦》(Trouble with Boys)的报道。该报道试图通过跨及美国全国范围的统计数字表明:男孩们在学校的表现一直落后于女孩。小学男生学习能力欠缺者是女孩的两倍,尤其是读写能力;中学男生在各项标准化测试中成绩都落后于女生。1980年至2001年的20年间,表示自己不喜欢上学的男生人数上涨了71%,高中辍学者高出女生33%。大学本科生中男生所占比例为44%,而30年前为58%,甚至有人预计到2016年,女生数将占到60%。美国教育部部长玛格丽特·斯贝灵斯(Margaret Spellings)称:“这一不断扩大的学习成绩差距对经济、社会、家庭和民主具有深刻影响。”[2]

对此,教育学家寻求各种方法来解决“男孩们的问题”。有人认为,美国教育体制以量化标准衡量学习成绩,评定范围狭窄,这种做法对男孩们造成了伤害。还有人提出要从男女生物学差异角度考虑教育模式:女孩发育早于男孩,人类大脑中控制复杂思维、处理信息的额叶前脑皮层,女孩在11岁时密度达到最大,男孩则晚了18个月;男孩比女孩更精力充沛,但注意力集中性差,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低;教师应根据这些差异“因性别施教”。此外,美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也遭到批判。有些专家称许多地方给教师限定了授课时间、内容和方式,从小学时期就强调培养语言能力,重视读写课程,大量削减适合男生的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保持安静,轮流发言,“女孩的举止成为黄金定律,男孩都被当成是有缺陷的女孩(Defective Girls)”。[2]

因此,《男孩们的麻烦》一文的作者佩格·泰尔(Peg Tyre)呼吁,“帮助成绩差的男生已经成为主要任务”。[2]同时,她分析了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在她看来,女权主义的错误导向是男孩们受到伤害的罪魁祸首。30年前,由于女孩在教育上落后于男孩,联邦法案第九条(1972)强制规定男女受教育机会均等,学校要在教室里和活动场所为女孩提供平等机会。此后美国政府投入几十亿美元用于提高女孩的成绩。1992年,美国大学女性联合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Women)曾报告说,提高成绩的目标尚未达到,女孩在数理化方面仍落后。但到90年代中期女孩已逐步赶上,而女权主义者们却仍将她们描绘成“处于不利境地”[2],要求给予她们更多的支持和关注。与此同时,却忽视已明显恶化的男孩问题并使之持续恶化。更有甚者,泰尔称,学校过去给男孩提供大量展示自己领导才能的活动,如做班干部、学刊编辑、参加辩论赛等,而目前这些活动都由女孩主导,女孩抢占了男孩的机会,造成“大批男性学生流失”。另一方面,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离婚率居高不下,法律通常把孩子判给女方监护抚养,制造了一代“没有父亲”的男孩。心理学家分析道,男孩的成长没有父亲陪伴如同“没有地图的探险”[2],缺乏男性引导者(Tutor)会造成男孩的诸多问题。

两年后,佩格·泰尔又将文章编撰成书出版,受到美国主流媒体的一致推崇:《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称其解释了为何男孩在美国学校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正派人》报(Clevel and Plain Dealer)将此称为“男孩的异化”;《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赞同重新回到男女分校制度,认为女教师对男生耐心少,课堂教学方式对男生不利,男孩的失败已成为一种无法改变的事实。[3]i这些媒体似乎想表明,学校校长和教师们由于害怕犯政治上的错误(Politically Incorrect)而不愿改变现状,他们正在断送男孩们的前程。

但是,男生的“危机”是否真的是由女生造成的?女性真的已经威胁到男性的地位了吗?事实上,杰弗里·托马斯(Jeffrey Thomas)在2008年为美国国务部国际信息局(the Bureau of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Programs)撰写的调查报告《女生进步了,男生也一样》(When Girls Do Better in School,So Do Boys, Study Finds)表明,近几十年来,美国的男生女生在教育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并无确切证据表明女孩的成功是以男生的失败为代价的,或只有男生存在问题。[4]这无疑是对《男孩们的麻烦》一文的有力反驳。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当今校园出现的所谓“阴盛阳衰”现象为什么会在社会中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呢?究其原因,它呈现出当今社会的一种心态:女性超越男性有违常理。一旦女性影响和损害了男性群体的利益,便会遭受各种阻挠和攻击。但倘若我们回顾女性教育的坎坷历程,这无疑成为莫大的讽刺。以美国为例,二战前,美国社会一直对女性施加各种传统观念的桎梏,灌输男女有别理念,要求女性扮演“贤妻良母”的家庭和社会角色。受教育的优先权也给予男性,同时限制女生入学人数和课程专业选择,以避免出现男女社会性别混淆现象。上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初,社会主流民意仍“倾向于保持男女社会性别的差异性,以便使他(她)们各自学习和掌握与自己性别‘相适宜’的知识和技能,满足社会对他(她)们的不同期待”。[5]163教育体制“表面上看是在为女孩们提供一种开放、自由的婚姻生活和职业生活”[5]163,但从小学至大学一直借助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向学生灌输性别歧视观念,教导女性如何去承担为妻为母的角色。直至70年代美国妇女运动向教育领域的歧视宣战,要求男女生享受共同教育,迫使美国国会通过一系列保障男女平等的法律,才使社会对女性刻板化的偏见得以矫正,也促使女性对自身角色的认识产生重大转变。到了90年代,“85%以上的美国女孩可以进高中读书,22%的女生完成大学教育”。[5]423也就是说,在美国,女性真正享受到平等教育的机会也才不过短短40年。

30年前女权主义者认为,行为举止是社会化的结果。西蒙·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在其著作《第二性》(The Second Sex)中提出了著名论断:“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6]iii《男孩们的麻烦》的作者借助夸大男女生物性差异来攻击美国教育体制,将男孩的问题绝大部分归咎到女孩身上,实际目的是对60年代以来女权运动成果进行申讨。自20世纪初美国妇女争取选举权运动以来,右翼保守力量始终存在。无论是20年代反对妇女参政的社会保守势力,还是50年代“老右翼”、70年代“新右翼”、80年代共和党上台,都曾对女权运动的各种计划和法案进行阻挠、破坏和遏制。1994年共和党竞选纲领——“美利坚契约”(Contract with America)成为保守派宣言,内容包括:对共产主义、工会、学生采取强硬立场,强调家庭价值、社会伦理,在学校教育上重新青睐昔日的课程设置和权威式教学等。[7]这种保守思潮一直延续至今。美国的报纸、电视、网络上经常出现讽刺女权主义的漫画和卡通形象,甚至有人发出“救救男人”的呼声。而实际上,历经几十载斗争,妇女虽然已从政治边缘逐步进入权力中心,政府中也出现了数位担任内阁重要成员的女性,但在决策过程中的介入程度和影响力却都远不足以充分提高女性的权益和利益。[5]430在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时,有人制作视频《如果女人当了总统》(If A Woman Were President),抨击希拉里(Hillary Clinton)极尽恶搞之能事,认为女性一旦成为总统,美国将面临一片混乱,甚至遭受覆灭的命运。

更令人失望的是,当下的众多年轻女性断然否认自己是女权主义者。如玛格丽特·沃尔特斯(Margaret Walters)在《女权主义简史》(Feminism: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中阐释了其中缘由:很多人觉得这个词听起来陈腐过时,是不受欢迎或备受鄙视的女性代名词,唯恐避之不及;有人将女权主义看作极端分子的口号;还有人觉得它总是搞思想灌输,让人去信奉它的一套笼统的思想体系。女权主义似乎已失去群众基础。[8]4-5

那么,女权主义思想在今天是否依然有其价值?女性现在真的已超越男性、威胁到男性的存在了吗?我们可以看一看如下事实:在代表发达国家的美国,目前绝大多数女性从事的仍然是收入低、地位低的“女性职业”(如教师、护士、店员、文秘等),在技术领域人数极少;女大学生人数虽接近甚至超过男生,但商业、法律、医学等行业女性难以涉足,比例少得可怜;科研和学术文化中几乎所有课题都为男性设置和掌控,据统计,美国研究机构中的教授只有约15%是女性。[9]201职业女性承担着既要干家务、养育孩子又要外出工作的巨大压力,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或者说根本不存在所谓公平竞争。最明显的例证是商界女性面临的“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境遇,意指看得见上面的位置,但却难以在公司中得到晋升;直至2009年,美国女性的平均收入还只有男性的77%。[10]许多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面临身份危机,在实现自身价值、追求成功目标时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轻视。[11]这并不是资质问题,而是因为女性通常不够自信,会为是否要争取权威地位感到焦虑;更多的或许是社会结构的原因,男性掌控着领导地位,即使女性走到顶峰,也会被认为失去了女性特征。[9]202与此同时,妇女还要应对各种不同形式的暴力,尤其是家庭暴力、非法性交易和工作场所的性骚扰。2011年10月,联合国在每五年发表一次的全球妇女状况报告中指出,妇女社会地位仍需提升,妇女受生理、心理及性方面的伤害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普遍。报告称:在150个国家和地区中,女性担任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只有14人;全球平均而言,每6个政府部长中才产生1位女性,尽管该比例较1998年的12:1改善了不少;在生意场上,女性获得的机遇也较男性少,2009年公布的全球500强企业中,仅有13家企业首席执行官为女性,“性别的有色眼镜在一些大企业内依旧存在”。[12]

此外,传统思想、习俗和价值观念也继续以新的形式对女性施加影响,成为阻止她们全面参与社会事务的障碍。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南方浸信会(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发起的“真爱需等待”(True Love Waits)运动。该运动号召青少年签署婚前禁欲自律誓言[13],实际上是复活了传统南方的白人少女神话,即对贞节、纯净女神的崇拜思想,其倡导的口号“二次童贞”(Secondary Virginity)也无疑满足了男人对女人的性幻想。更严重的是,女性在教育和职业上的发展阻碍了她们在婚姻和家庭上的展望。2010年,皮尤研究中心报告表明,受过高等教育、事业成功的女性和相似条件男性结婚的可能性在变小。根据1983年《女性太多——性别比例问题》(Too Many Women?The Sex Ratio Question)一书中提出的古汀达—赛考德理论(Guttentag-Secord),在男性数量远超女性的社会里,即所谓“高性别比社会”,女性作为母亲和主妇的地位受到高度尊重,但这种社会里,男性利用数量上的优势限制女性经济和政治力量的发展,女性教育程度和参与工作比例都不高。而女性数量超过男性的“低性别比社会”情况更糟,因为男性有很多选择,不愿做出承诺,由此造成女性组建婚姻和家庭的困难,女性无法依靠她们的另一半在社会上立足,只能更多地投身于家庭之外的抱负中去,如学业和事业。这种传统婚姻的变味以及家庭模式的变化造成女性婚姻市场的“缩水”和越来越多“大龄剩女”的出现。[14]

由上可知,妇女经过长期的奋斗,看似已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很多权利,但在很多方面仍存在不平等,无论是我国大学招生中的男女生录取分数差异问题,还是《男孩们的麻烦》一文引起的社会反响,都只是女性遇到的种种问题的投射和缩影。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新闻周刊》不久前刊出了一则有关“全球最适宜生活的国家”的榜单,其中的数据提醒我们,在排名前20位的国家中,女性具有较高社会、政治地位的地方,其经济都比较繁荣,因为女性把90%的收入再投资给社区和家庭,而男性的投入只占其总收入的40%。[15]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曾在亚太经合妇女与经济峰会上说:“我们的经济在未来数十年中获得动力的必不可少的增长源泉就是妇女。通过增加妇女的经济参与并提高她们的效率和生产力,我们就能给各经济体的竞争力和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影响。……我们在解放女性的经济潜能时,也提高了社区、国家和世界的经济表现。……当妇女在工作和经济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机会时,会产生刺激性的涟漪效应,那就是更多的政治稳定,更少的军事冲突,更多的食物,孩子拥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利用所有女性的经济潜力,我们为所有人创造机会。”[16]世界经济论坛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也发表了这样的结论:“一个国家若要发展和繁荣,妇女和女孩必须获得平等的待遇。”[16]

社会学家李银河教授曾说过,倘若没有性别歧视,不论是在校学生、就业人员,还是任何选举的候选人都应是男女各半,什么时候人们不再特意强调“女性官员”、“女性企业家”、“女性科学家”等修饰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①转引自杨扬:《女性地位---位高权不重》,载于《上海壹周》,2011年10月31日新闻07版。2007年德鲁·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被任命为哈佛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校长,媒体特别强调了她的性别。福斯特在就职仪式上如此回应:“我希望我的任职象征着开放的机会,让上一代人觉得无法想象的事成为现实。……我不是哈佛的女校长,我是哈佛的校长。”[17]9由此可见,正式权力与女性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的差距使我们更强烈地意识到平等化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如今,我们正面临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事实,也面临着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社会文化转型,性别问题对整个社会的组织原则、文化态度和个体身份的确立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家庭地位还是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理想的终极目标是人们认同并接受两性各自存在价值的独特形态及其构成的多元向度的经验之链,以更开放、更创新的方式看待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多样性的性别话语得以进入,构建出一种和谐、包容的社会氛围。而实现这一目标仍任重而道远,需要几代人齐心协力、不懈奋斗。

[1]周育民.美女吸引新生:中国大学精神在堕落[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043a5801019hlo.html?tj=1,2013-06-26.

[2]Peg Tyre.The Trouble with Boys[EB/OL].http://www.thedailybeast.com/newsweek/2006/01/29/the-trouble-with-boys.html,2011-12-09.

[3]Peg Tyre.The Trouble with Boys:A Surprising Report Card on Our Sons,Their Problems at School,and What Parents and Educators Must Do[M].New York:Three Rivers Press,2008.

[4]Jeffrey Thomas.When Girls Do Better in School,So Do Boys,Study Finds[EB/OL].http://www.america.gov/st/educ-english/2008/ May/200805221445501CJsamohT0.5239679.html,2011-12-10.

[5]王恩铭.二十世纪美国妇女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舒小菲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9.

[7]Kathy Gill.Republican Contract with America:Election Promises—1994[EB/OL].http://uspolitics.about.com/od/elections/a/contractAmerica.htm,2012-12-25.

[8]玛格丽特·沃尔特斯.女权主义简史[M].朱刚,麻晓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9]何成洲.性别研究的未来——与托莉·莫伊的访谈[A].何成洲,王玲珍.性别、理论与文化(2010年第1卷)[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0]U.S.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Highlights of Women’s Earnings in 2009[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Male%E2%80% 93female_income_disparity_in_the_United_States,2011-11-03.

[11]Victoria C.Dickerson.Young Women Struggling for an Identity[J].Family Process,September,2004.

[12]中国妇女研究网.联合国发布《世界妇女2010》报告:妇女地位待提高[EB/OL].http://www.wsic.ac.cn/academicnews/74064. htm,2011-11-15.

[13]Life Way Student Ministry.True Love Waits[EB/OL].http://www.lifeway.com/ArticleView?storeId=10054&catalogId=10001 &langId=-1&article=true-love-waits,2011-12-01.

[14]Kate Bolick.All the Single Ladies[J].Atlantic Magzine,November,2011.

[15]Daily Burn.The Best and Worst Places for Women[EB/OL].http://www.thedailybeast.com/articles/2011/09/20/best-and-worstcountries-for-women-the-full-list.html,2011-12-09.

[16]希拉里.希拉里在亚太经合妇女与经济峰会上发表讲话[EB/OL].里维宁译.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Blog/2011-09-19/835696.aspx,2011-09-19.

[17]托莉·莫伊.我不是女作家——关于当今女性、文学和女权主义理论[A].陈旭译.何成洲,王玲珍.性别、理论与文化(2010年第1卷)[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董力婕

Trouble with Boys or Girls:A Reflection on Women’s Rights from the Problem of‘Girls Performing Better than Boys’

GU Xiaohui

Over the last two years,the practice of differing admission scores and attracting male students and investments by females has become popular.Despite aiming to balance genders on campus,it actually deprives women of their rights.On the other side,by exaggerating the biological differences Trouble with Boys in Newsweek accused feminism of pushing the US government to pay too much attention to girls in education while ignoring boys’trouble and hurting them.This project has many problems that women have encountered recently.It also proves that although women seem to have acquired some rights,different kinds of inequality linger.Only when people acknowledge and accept the unique value and experience of each gender and construct a harmonious and tolerant social atmosphere can real gender equality be achieved.

gender balance;Trouble withBoys;feminism;women’s rights;gender equality

10.13277/j.cnki.jcwu.0006

2013-11-20

G776

A

1007-3698(2014)01-0050-05

顾晓辉,女,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文化。221000

猜你喜欢

男孩
Effect of Grammatical Class:What Role does a Chinese Background Play in Bilinguals?
男孩的『自信缺失症』
黄昏里的男孩
偷身高的男孩
八爪男孩
男孩向前冲
扭打碰撞是男孩的一种表达方式
一个90后男孩的不解“琴”缘
千纸鹤男孩
男孩胆小不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