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保供运筹帷幄—《关于建立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解读
2014-02-04张建
□ 文/本刊记者 张建
天然气保供运筹帷幄—《关于建立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解读
□ 文/本刊记者 张建
西局/图
近年来,我国天然气供应能力不断提升,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强劲拉动了天然气刚性需求的快速增长。为治理雾霾天气,全国多个省份纷纷加快煤改气、油改气进程,天然气需求量迅猛增长,与此同时,需求侧管理薄弱、调峰应急能力不足等诸多因素致使天然气市场供需保持紧平衡的态势。一些地区天然气供需紧张情况时有发生,民生用气保障亟待加强。为保障天然气长期稳定供应,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建立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保障民生用气,努力做到天然气供需基本平衡、长期稳定供应。
长效机制化解供需矛盾
天然气对改善民生、改善环境至关重要,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事关国家大局,要建立保障供应的长效机制。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刘毅军解释说,所谓“长效机制”,就是政府通过制度设计确保制度发挥作用,通过法律,规范化、可预期地应对包括突发情况在内的各种挑战。
为建立保障供应长效机制,《意见》对供应总量提出要求:到2020年天然气供应能力达到4000亿立方米,力争达到4200亿立方米,即“十三五”期间年均新增260—300亿立方米供应能力。此外,保障两个供应方向: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以确保居民用气安全稳定供应为核心,基本满足民生用气需求;到2020年累计满足“煤改气”工程用气需求1120亿立方米。
基于中国天然气产业链发展阶段和具体情况,保障上述两个供应方向的压力将长期化,《意见》指出要完善形成双侧管理制度。在供应侧的长效机制主要体现在:加大对天然气,尤其是页岩气等非
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政策扶持力度,有序推进煤制气示范项目建设等;天然气销售企业、城镇燃气经营企业要履行和落实各自调峰义务等。在需求侧的长效机制主要体现在:按落实气源情况,对“煤改气”工程进行规划、计划控制;强化合同在天然气购销和供用气中的强制力,并完善调峰等合同条款;制定有序用气方案和调度方案,完善应急处置方案。
值得指出的是,建立长效机制的背后,《意见》还旨在推动天然气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深层改革。《意见》将天然气产业链结构改革置于首位,通过做好油气勘探开发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推动上游深层改革。通过研究制定天然气管网和LNG接收、存储设施向第三方公平接入、公平开放的政策措施,推动中游深层改革。通过进一步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价格关系等,推动下游深层改革。
“压非保民”的民生出发点
天然气优先保供的方向,是以民生为出发点和着力点的。
《意见》指出,执行应急处置“压非保民”(压非民生用气、保民生用气)等措施,保证民生用气供应的调度执行到位。
去年冬天,发改委先是在10月接连发文预警可能出现的“气荒”,随后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2013年天然气迎峰度冬工作的补充通知》,提出天然气供需形势严峻,要确保民生重点需求,优先保障民用。为缓解一进入冬天我国就面临天然气用气紧张的局面,《意见》要求建立天然气监测和预测、预警机制,对天然气供应风险做到早发现、早协调、早处置。督促签订天然气购销合同和供气、用气合同,做好合同备案管理,加强对天然气销售企业和城镇燃气经营企业落实合同和保障民生用气情况的监督管理。
随着国内天然气产量增加、进口天然气规模扩大以及管网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天然气利用领域不断拓展,深入到城市燃气、工业燃料、发电、化工等各方面。但正如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助理高世宪所指出的,“现在我国的储气设施规模与需求相比仍显不足”,为确保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储气设施建设亟待提到议事日程。
对此,《意见》给出了较为明确的支持方式,包括优先支持天然气销售企业和所供区域用气峰谷差超过3∶1、民生用气占比超过40%的城镇燃气经营企业建设储气设施。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发行项目收益债券筹集资金用于储气设施建设。对独立经营的储气设施,按补偿成本、合理收益的原则确定储气价格。对储气设施建设用地优先予以支持。各地区要加强储气调峰设施和LNG接收、存储设施建设,有效提高应急储备能力,至少形成不低于保障本地区平均3天需求量的应急储气能力。对城镇燃气经营企业的储气设施,将投资、运营成本纳入配气成本统筹考虑。
合力保供共担责任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天然气市场需求是强劲的。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信息显示,2013年我国天然气产量121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8%。天然气表观消费量1692亿立方米,增长12.9%。天然气进口量534亿立方米,增长25.6%,对外依存度升至31.6%,比上年同期增长2.8个百分点。
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是当前天然气市场最大的特点。面对大规模煤改气、油改气压力,三大石油公司合力担起保供之责。
4月23日,新疆乌鲁木齐突遭大到暴雪,气温骤降20多摄氏度。针对部分地区恢复供暖、用气量上升的情况,中国石油西部管道公司及时应对,多措并举确保西气东输管道系统平稳供气。
就在此前,中国石油西部管道公司已于4月18日紧急下发《关于做好新疆管道雨雪、大风和降温天气工作的通知》,对站场运行监控、管线巡护频次、项目施工安全等进行全面部署。连日来,西二线首
站霍尔果斯压气站加开压缩机组,日供气量达8400万立方米,接近满负荷运行,出站压力达到历史最高值。
中国石油一直致力于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责任的有机统一,春耕、“三夏”、秋收时节,送油到田间地头;冬季油气消费高峰期,开足马力开采油气,多方引进资源保供;洪灾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救灾现场一定能感受到宝石花的温暖。
2013年,作为天然气供应量占全国70%以上的中国石油积极发挥上游优势,加大生产,投产唐山LNG接收站,全力保供,高峰期每天增加800多万立方米的供应量。除了增加生产和引入进口资源之外,中国石油每天压减自用气约1500万立方米、协调压减工业用户用气4000万立方米,占供应总量15%左右。
中国海油加快发展液化天然气产业,2013年全年进口LNG达到1300万吨。过去7年间,中国海油累计进口LNG量已超过5000万吨,相当于 700亿立方米天然气。经过10年努力,中国海油奠定了国内LNG行业的领军地位,已经成为国际上LNG第三大主力买家。
在南方,中国海油第五座LNG接收站—珠海LNG于2013年10月成功接卸首船LNG,与已投产的广东大鹏LNG及在建的深圳LNG项目,在珠三角形成天然气供应互补之势;在北方,国内首个浮式LNG项目—天津浮式LNG项目于2013年12月正式供气,清洁能源开始以40亿立方米的年输送能力直供京津、惠及环渤海;近200座LNG加气站则贯通南北,辐射全国22个省级行政区,LNG物流大通道雏形已现。
2013年9月,中国海油与国家能源局签订《首都大气污染防治重大能源保障项目任务书》,四项目剑指愈发严重的雾霾;2013年底,中国海油又成立了两个煤制气项目组,加快天然气项目进展,有序供给保障能源安全。
昨冬今春,中国石化安排天然气商品量75.83亿立方米,同比增加7.2亿立方米,增长10.5%。2013年11月份进入供暖期后,中国石化安排榆济管道日均进气量3050万立方米,较供暖期前每日增加150万立方米,储运设施基本达到满负荷运行。并提前组织中原文96储气库试采作业,以缓解山东、河南等地迎峰度冬的供需矛盾。
为优化供气流向,中国石化严格控制内部企业用气量,加强与各地政府的沟通协调,适度调减部分工业用户供气量,将工业用户轮停检修时间由30天延长到45天,最大限度满足民用气需求。
近几年来,随着西气东输、川气东送、陕京、中缅、中贵天然气管道的投产,我国基本实现天然气管网化和气源地多元化,为保证天然气安全供应提供了可靠的通道。为避免天然气供应可能出现紧张局面,三大石油公司管网互联协调保供。中国石油积极组织与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大规模资源串供,免收管输费,让外部资源进入管网,以保障京、津、冀、鲁、川等重点地区用气。通过管网优势,全国资源得到盘活,三大石油公司合力下好天然气保供一盘棋,尽显央企担当。
胡庆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