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理矿山 推进“四边三化”
2014-02-03温州市国土资源局龙湾分局卢乃红
温州市国土资源局龙湾分局 卢乃红 黄 榆
综合治理矿山 推进“四边三化”
温州市国土资源局龙湾分局 卢乃红 黄 榆
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矿产开发中对环境的破坏,是全省实施“四边三化”治理的重要任务和实现“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目标要求。近年来,温州市龙湾区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起来,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龙湾区矿产资源开发概况
龙湾区地形走势自西南向东倾斜,山脉低缓且秀丽。境内山体由于侵蚀风化作用,岩体大多裸露。加上地壳抬升和稳定相互交替变化,形成60余座山峰与数条峡谷。龙湾区矿产资源丰富,被矿业界誉为三大“瑰宝”之一的花岗岩,就约有60亿立方米隐藏在大罗山脉。此外,作为陶瓷工业主要原料的马鞍岭高岭土也是龙湾特色矿产之一,曾有数十年的开采历史。
从矿山分布地形情况来看,一类是建筑用石料、石材等矿山,这类矿山地形陡峭,表土层较薄,植被矮小。因开采损毁地表山体、表土层和植被,岩石裸露,开采后形成陡坡和大坡度开采宕面,岩石边坡以滑移、崩塌型破坏形式为主,高度约8-20米,采空区凹凸不平。另一类是采砂场、砖瓦粘土、高岭土矿山,其山体平坦,表土层较厚,一般为杂草疏木林,开采时损毁地表山岳的表土层和植被,土体裸露,但矿山底板较平整。龙湾区域调整后,现有4个矿山开采区,总资源量为3646.32万吨,年开采总量为272万吨。主要开采生产普通建筑石料、宕碴、块石和条石等产品,以满足海滨围垦工程、工业园、机场扩建等工程需求。一是瑶溪街道底岭下建筑石料开采区,面积0.3平方公里,总资源量2993.59万吨,年开采量200万吨。二是永中街道孙垟建筑石料开采区,面积0.06平方公里,总资源量268.96万吨,年开采量27万吨。三是永中街道坦头普通建筑石料矿区,面积0.028平方公里,总资源量129.77万吨,年开采量15万吨。四是永中街道白水普通建筑石料矿区,开采面积0.055平方公里,总资源量254万吨,年开采量30万吨。
二、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情况
自1999年以来,龙湾区共有15个废弃矿山点。其中有9个废弃矿山为自然复绿,2个废弃矿山治理方案在编制中、3个废弃矿山正在治理中(永中如义采石场、永中黄石山桥北废弃矿山、永中联合采石场)。
自2013年开始,永中黄石山桥北废弃矿区(省重点)、永中联合采石场废弃矿区(市重点)、瑶溪底岭下整合矿绿色矿山创建(省重点)等列入龙湾区“四边三化”治理任务。其中永中黄石山桥北采石场和永中联合采石场为黄石山公园一期采矿点边坡治理工程点。该工程从2013年10月开工,治理面积12.47万平方米,治理经费3603万,工程治理方案采用边坡治理与宕底绿化相结合。截至目前共完成清危11万平方米,清坡8万平方米,主动防护网3.5万平方米,绿化网8.1万平方米,喷播面积8.4万平方米,砂浆锚杆2.1万米,随机锚杆12000米,挡墙1369方,截水沟803米以及临时设施项目等,工程总投入3270万元(边坡1700万和宕底1570万),占工程总造价的91%,预计今年9月份完成总工程量。
瑶溪街道底岭下省级绿色矿山创建累计投入资金约529万元,积极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责任。现矿区办公大楼、员工宿舍、活动室等公共设施进行了装修改造,告示牌、企业铭牌、宣传栏,沉淀池、排水沟、轮胎冲洗池、硬化道路及洒水车等硬件措施一一完善。目前,该矿区北侧部分现已开采完毕,形成五个台阶并完成平整绿化工作。矿区内栽植樟树、桂花树、桃树、柳树和柏树1500株,冬青、非洲茉莉花、浙楠树等植物10万株,绿化区域面积9.21万平方米,植被覆盖面积7.36万平方米,覆盖率为80%,南侧部分正处于开采过程中已形成七个台阶,矿区内碎石场已拆除,已规划建成小公园。近期完成环保“三同时”验收工作,目前准备绿色矿山验收工作。
三、矿产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及原因
1.影响景观。龙湾矿山点多面广,因历史原因导致开采不规范,且都是露天开采,对山体的自然景观和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特别是在瑶溪、天柱寺等风景名胜区及机场大道、瓯海大道交通干线及龙湾中心城区可视范围内,矿产开采导致基岩裸露、青山白化,破坏了旅游资源。
2.破坏植被。露天开采由于作业不规范,未遵循自上而下、分水平台阶开采的方案,且开采坡度陡,岩面落差大,使山体遭受破坏。如地处瑶溪和状元街道的马鞍岭采场边坡呈不规则状,表现为危石凌空,浮石、危石块体残留边坡,植被被毁,破坏了原始地形地貌自然形态和自然生态环境,且造成了一定的水土流失。
3.难以复垦。矿山采场、废石堆放、各种转运占用较多的土地、甚至耕地。采场开采剥离时忽视了对表土的保存,往往造成表土资源的浪费,且复垦难度较大,使矿山生态环境重建的资金投入增大。
4.污染环境。由于前几年露天开采矿山技术较为落后,致使矿山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炮声隆隆、尘土飞扬、污水横流,使周边群众难以摆脱粉尘、噪音等污染,有的甚至看不到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5.诱发灾害。由于矿山作业不规范,开挖时形成边坡坡度陡峻,破坏了原有的山体平衡和岩体力学性能。基岩裸露,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导致局部的山坡失稳,在雨水等长时间的自然作用下,极易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近年来,随着温州城市规模东扩,龙湾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也随之加快,特别是中心城区的建设及海滨围垦工程的推进,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历史遗留下来一些问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致使矿山开采与保护治理难以整体推进。
一是开采规划不够健全。矿产资源开发必须有统一完善、详细具体的规划,且要按照要求进行适度合理开发。但多年前,由于规划缺乏前瞻性、预见性、科学性,很多当时规划的偏僻采矿点现在已处于中心城区之内,加上不合理及破坏性开发,一些废弃矿山已成为城市的疮疤。
二是相关法规不够完善。涉及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较多,但多数为客观的指导性条款,操作性不强,实际运用难,导致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监督管理缺乏具体依据。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不履行矿山治理责任和义务、不办理闭坑手续的采矿权人,还缺乏有效的、强制性的办法和措施。
三是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涉及环境保护、边坡稳定、植树造林、土地利用等多个领域,牵涉到国土、林业、公安、安监等多个部门,给管理造成较大困难。特别是在打击非法盗矿时,多采用突击式、运动式,没有真正建立长效联合执法机制。
四是思想意识有待提高。一方面是矿山开采业主把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存在只开发不治理等现象,甚至为牟取暴利实施越界等破坏性开采;另一方面是部分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存在乱开乱挖现象。如温州国际网球中心北侧山体,自60年代到90年代期间,永胜村村民对山体进行开采用于房屋建设,停采后形成废弃矿山。
四、加强矿山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对策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应当由企业、政府共同参与,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由企业承担主要的治理责任。但是,作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充分履行职责,进一步加强引导、监督和管理,努力使全区的矿产业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轨道。
1.强化领导,捆绑责任。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是省、市、区“四边三化”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施“三生融合·幸福温州”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按照“政府牵头,部门联动,企业主体,社会监督”的要求,在区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省、市“四边三化”行动方案及考核办法,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把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任务列入相关部门和街道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同时,参照征地时给予乡镇街道征地政策处理费的做法,积极探索乡镇街道监管废弃矿山等补助经费。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合理地确定矿区范围,坚持资源开发利用、矿地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三者有机统一,严格按照“禁采区内关停,限采区内收缩,开采区内集聚”的原则,尽可能选择在资源条件允许、环境影响小、区位较隐蔽的地区设置采矿点,避开公路、铁路、航道、风景名胜区等可视区域。此外,对可以整体开发的山体,不实施分割划界,尽可能实现整座山体移平式开采,以利矿地综合利用;对不能整体开发的山体,可按照等高线进行划定,不将山脊线作为矿界,最大程度地减少终了边坡或不留边坡。
3.加大投入,综合治理。据核算,龙湾区矿山治理成本平均每平方米高达160元。近年来,在区政府的扶持下,一些民营企业基本上走出了资本缩水的低谷,信贷、集资、融资的卡口也逐步放宽。因此,要用足用好现有资金支持的各项政策,加强督促矿山企业自筹治理经费;对于历史遗留、责任主体灭失的矿山,治理经费由政府采矿权有偿出让金中提取部分;对于治理后能产出综合效益的废弃矿山,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治理。
4.严格监管,巩固成效。积极探索建立当地群众参与监督管理的联动机制,变“内部监督”为“社会监督”;建立国土、森林公安、交通运输、水利、铁路等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变“部门监督”为“综合监督”;建立与日常动态巡查、年度检查相融合的互动机制,变“单项监督”为“综合监督”。同时,将废弃矿山治理与卫片执法监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有机结合起来,继续推进龙湾区“全球眼”24小时监管盗矿行为的做法,将科技管理手段运用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于治理之中,进一步增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