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LED 产业发展,打造南昌经济新的“增长极”
2014-02-03强刘征汇喻浩荣
邓 强刘征汇喻浩荣
(1.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31)
一、南昌LED产业分析
(一)南昌LED 产业现状
LED 产业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在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已经形成了相当产值的产业集群,有力地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近几年,南昌市LED 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已经拥有晶能光电、联创光电、颀磊光电、晶和照明等LED 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30 多家,从业人员3200 余人,其中1/3 为工程技术人员。2008年LED 产业产值已超过50 亿元,销售收入连续五年进入全国前五名,预计至2015年南昌市LED 产业产值将达150 亿元;2011年LED 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3 亿元,2012年上半年则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2 亿元,增长幅度稳步上升。
(二)南昌LED 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1.技术优势。南昌LED 产业技术优势集中体现在上游产业中的衬底和外延片生产的工艺上,为“产学研”的一体化研发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撑。其中,晶能光电依托南昌大学开发的硅衬底蓝光LED 技术一举打破了日本、美国所垄断的半导体技术格局,在世界范围内走出了第三条完全自主的技术路线,形成了国际半导体照明上游技术三足鼎立的局面,为南昌发展LED 产业在核心技术层面上提供了关键的领先优势;联创光电则一直致力于外延片材料的生产,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863 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铟镓氮LED 外延片、芯片产业化”的示范工程企业,2013年9 月又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博士后工作;南昌大学教育部发光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高校第一个发光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拥有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专家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江风益教授、博士生导师为首的一支国内一流的科研团队,科研力量极为雄厚。此外,南昌在功率型高亮度LED 芯片制造、大功率白光LED 器件封装及半导体照明光源系统集成技术的研究上均在全国有名,在国内竞争上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同属于第一梯队。
2.产业链优势。南昌市作为我国最早从事LED研发和生产的区域,其发展初期主要致力于上游产业的外延片及芯片的制造研发环节的突破,进而稳步向中下游封闭和市场应用产业推进,这种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使得南昌市LED 产业定位于走技术创新的路子,形成了在生产和研发技术由上游产业向下游产业扩散的效应,同时,产业链的完整使得南昌LED 产业能较好地应对国外的贸易壁垒和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后续影响。目前,在南昌的电子信息产品中,有17 种产品的销售量列为全国前10 位。南昌欣磊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LED 液相红光、黄绿光芯片生产企业;联创光电是目前国内仅有的几个完整的产业链企业之一,所建成的国家“863成果”产业化基地,已实现从芯片外延、封装到应用产品等涵盖上、中、下游产品的完整生产链。南昌产业链的优势还体现在拥有一批熟练的技术队伍和产业工人,为南昌市半导体照明与器件产业未来集群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3.政策优势。国家层面上,早在2004年国家就正式批复了南昌成为国家级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之一,2009年5 月科技部正式批准了南昌市为首批21个国家“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城市,通过国家财政补贴方式鼓励、引导南昌市大规模地应用LED 照明技术及产品,以此引导节能环保照明消费理念的更新,提升LED 照明应用技术集成创新水平,这对推动南昌成为强竞争力的LED 产业化基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省级层面上,2005年将LED 产业纳入《江西省六大支柱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的“十百千亿工程”中的“千亿产业”之一来培育,并相继成立了半导体照明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和咨询专家小组;省级市层面上,市委市政府为企业解决公交配套和减免安监费,出台了《南昌市关于扶持光电子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南昌市支持LED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高新区制定了《南昌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发展规划》、《南昌国家高新区半导体发光材料及器件产业集群及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在税收、金融、人才和财政领域均给予了相当的资金支持。
4.区位优势。南昌市的地理位置优势非常明显,在全国是唯一的一个与我国三大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经济区)相毗邻的省会城市,还正在与武汉、长沙、合肥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南昌紧连闽浙,深延港澳台的独特区位优势,水、陆、空交通十分方便,这给LED 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区位条件,利于企业减少运输成本。随着以南昌为中心的6 小时经济圈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的完成,连接周边六七个省、市的高速公路网络正在加快形成,同时,伴随着向莆铁路的开通和南昌西站的建立,南昌到我国北方、西南、东部和南部地区的速度加快,可享受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南昌LED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式发展能够大大加强城市经济带的“增长极”功能,因而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再上台阶具有重要意义。但南昌LED 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着规模小、企业数量不多、中下游产品产业化能力弱和市场开拓力度不强等普遍性问题,这极大地阻碍了LED 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产业集群的构建,更无法充分发挥南昌市LED 产业的区位、技术和产业链优势,制约南昌LED 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产业下游领域竞争力不强。虽然南昌市的LED产业已经有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链,在上游外延材料研发和芯片制造方面技术上有较强实力,但在相应的部分环节上竞争实力有所欠缺,特别是LED 应用领域方面如照明光源、特种照明、高端全彩显示应用产品缺乏,相关的企业规模和技术力量偏弱,尚未形成大规模应用产品的产业化生产能力。在应用产品中不论是规模还是技术做到“全国第一”少之又少,极大地限制了上游产业的技术向下游扩散,大大延缓了产业链间的技术发挥,同时,还会对上游产业的技术革新形成制约。受南昌及周边城市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影响,产业配套能力不强,和其他国家、发达地区半导体照明基地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导致不能有效形成同类企业的集聚效应,城市综合竞争优势不明显。
产业间相关度不强。LED 产业属于光电子信息产业,构成了电子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基础,还与诸多产业的交叉性、相关性非常紧密,未来的用途将会非常广泛。但目前南昌市整体经济发展格局中却缺乏产业间的相关和交叉,如南昌市汽车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LED 汽车照明作为相关的配套产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高新区中具备研发、生产汽车照明的LED 企业却非常少。
人才发展体系尚未建成。南昌市LED 产业创新人才尤其是高端领军人才缺乏,尤其是熟悉LED 生产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管理和高级技术人才匮乏,已成为产业实现高端化、规模化的一大制肘。在省内的高校中,开设LED 相关专业的很少,使得后备人力资本储备量不足,而且在多数企业和科研单位中也尚未形成系统的LED 高级、中级、基础级各类人才培养体系,这给南昌国家高新区LED 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影响了其未来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产业服务体系不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要依靠企业的发展、政府的支持,而且还依赖于有效、科学的产业服务体系。目前,南昌市LED 中小企业上中下游合作紧密度不够,使得企业间的横向合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南昌市行业协会组织尚不完善和市场中介机构缺失,使得相关的行业组织标准和信息共享机制难以建成,而企业所需相关服务如品牌建设、上市融资等难以满足,各类创新性资源还未实现有效整合,LED 产业服务体系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南昌LED 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发展。
政府支持力度有所欠缺。与发达省份或地区所出台的政策相比较,江西省对于LED 产业的发展支持力度有所欠缺。其一,缺乏上层长远规划。目前,江西省在省级层面上只出台了《江西省节能减排“十二五”专项规划》文件明确提出了建设一批绿色照明示范城市,支持南昌市深入实施国家“十城万盏”LED照明应用试点;在市级层面上只有南昌出台了LED产业发展规划,其他相关的发展举措远远不足。而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对于LED 产业的顶层设计较为欠缺,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广东省于2009年9月发布了《广东省LED 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明确提出广东LED 产业的技术升级路线;并于2011年出台LED 产业的配套政策《关于加快发展LED 产业的若干意见》和《广东省LED 产业发展规划》,这在某种程度上对LED 产业的投资与生产带来积极的影响作用。其二,政府统计数据和研究报告较少。准确、及时的数据有助于政府部门了解产业的发展动态,并可根据产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制定不同的支持政策,从而避免政府决策的盲目性与滞后性。目前,南昌市相关的LED 产业的统计数据(如产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就业人数等)和相关的产业研究发展报告极度匮乏,这就使得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缺乏目标性、有效性。
三、南昌LED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充分发挥市场在LED 产业中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LED 产业中各微观层面数量众多的企业个体,对生产经营和有效需求具备敏锐的市场嗅觉,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推进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理顺产业链,降低产业成本。产业链的精髓在于分工协作,能最大程度上减少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南昌市在高新区规划建成800 亩用地的特色产业园区,这是形成产业链的硬件基础。但是,LED 产业链中的各环节上游、中上游、中游和中下游中,产业内的各企业的产品存在交叉重叠,企业间的生产工序可以优化重组,借助行业协会的协调,可以实现行业产能的合理配置。
提升技术创新水平。通过对我国主要城市LED产业规划的证据显示,南昌市LED 产品专利数明显滞后。LED 产业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专利数量及其在LED 产品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市场份额。相关企业可以在产业内部建立激励机制,完善研发平台,优化研发氛围,让更多的技术创新成果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重视市场定位,积极开拓LED 产业市场。随着LED 产业技术和产品的不断发展,LED 领域的应用范围也愈加广泛,市场的广阔性需要进行相应的市场细分,寻找适合南昌LED 产业的细分市场,快速占领以达到领先地位。因此,LED 企业应该时刻牢记创新,通过创新来开拓市场。除了研发领域的创新,还可以包括运营模式的创新、产品组合创新和销售模式创新,企业可以通过劳动分工的细化来做大做强市场。
2.培育行业中介组织的自我管理功能。南昌市LED 产业已初具规模,作为全国最早从事LED 研究和生产的城市,在企业数量、从业人员和市场份额上均相当可观,因此,成为一个区域性的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的行业协会组织至关重要。
依托科研院所的研发力量,建立会员制的信息共享平台。在推动南昌市LED 产业发展中,必须构建资源共享的研发平台及测试中心,加强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以共同面对来自外部环境的冲击。探索缴费制的平台建设,推行会员进入退出机制,使得平台的运作有章可循,激活平台共享信息资源的功能。
成立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行业协会组织。行业协会对微观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设计具有监督权,督促行业产品性能的提高,并推行“集体放逐”机制。行业协会可以设立理事会作为其常设机构,管理监督LED 产业的整体运作。
密切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加大各种投融资渠道对LED 产业的投融资力度。现阶段LED 企业的生产运营主要由单个企业家的风险资本投入来完成,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手段对LED 产业的支持严重不足。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应该分析江西联创上市的案例,更多地通过资本市场和银行借贷来筹集资金,更好地发展LED 产业。
3.重新定位政府职能,专注基础性的公共服务和倾斜性的全方位支持。各级政府通过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推动LED 产业逐渐成为南昌的主导产业之一,从而打造LED 产业成为南昌新的经济“增长极”,可以从以下方面履行政府职能:
政府应制定强有力的产业集群发展路径。从近些年来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来看,通过产业集群来打造区域经济的“增长极”一直是决策者的主流观点,但是主导产业的选择方面并未达成共识。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发挥其对社会的引导性作用,在政府采购方面财政部门应该优先考虑购买本地达标的LED 相关产品,在科研立项领域科技部门的扶持政策应多向LED 产业倾斜,以保证政府用于LED 产业的专项资金成指数型增长,形成政府部门发展LED 产业的强大合力。
履行好LED 产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公共服务职能。政府引导行业协会等组织发挥好应有的功能,在平台信息共享、行业标准制定、与科研院所的研究合作等方面努力创造条件,防止政府职能越位和错位,取代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直接参与行业资源的分配。
相关部门重视LED 产业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学术界对LED 产业的研究,迫切需要该领域准确的统计数据,包括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群的年产值、产品销量、主营业务收入、科研资金投入,行业的年产值、专利成果数、市场所占份额等指标,以期完善LED产业的产学研体系,并能够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有效的帮助。
政府在LED 产业投融资领域和人才培养方面要更加注重长期效果。现有的研究表明,投融资和人才已经成为LED 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在投融资方面,从当前南昌市LED 产业主要龙头企业的融资方式来看,主要依靠风险资金的支持,其他融资渠道较少,因而很大程度地限制了产业规模的扩张。鼓励和扶持LED 产业的企业通过中小板融资,拓宽企业的投融资渠道,才能增强产业的竞争能力。现阶段LED 产业的技术人才主要通过人员引进的方式实现,这在短期内和企业的萌芽阶段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和成熟期后,技术人才的供给捉襟见肘。最好的办法在于,以现在阶段具备的科研条件和研究平台为基础,进行战略性的技术人才培养,实现本地培养、本地消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为南昌LED 产业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
[1]刘耀彬.南昌国家高新区LED 产业的SWOT 分析及对策建议[J].科学管理研究,2010(7).
[2]郑春蕊.我国LED 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1).
[3]刘耀彬.我国LED 产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及战略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2).
[4]刘耀彬,张安军.江西省LED 产业发展阶段与趋势分析--基于高新技术产业演进规律[J].华东经济管理,2009(6).
[5]何广军.广东LED 产业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J].广东经济,2012(2).
[6]董建忠,王琳,贾志琦.山西省LED 照明产业SWOT 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2(10).
[7]丘海雄,李敢.我国LED 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基于产业集群网络范式的解读[J].经济地理,2010(10).
[8]陈翠文.我国主要城市LED 产业发展模式比较—-来自上海、深圳、厦门、南昌产业规划的证据[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8).
[9]李悦.产业经济学[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0]薛伟贤,陈小辉,张月华.高技术产业集群模式比较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09).
[11]汪浩.LED 产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9).
[12]李欣蔚,吴静芬,张晓东.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运行机理研究--基于主导产业的视角[J].科技创业月刊,2009(8).
[13]李世杰,李凯.产业集群治理逻辑:一个分析框架[J].产业经济评论,2009(9).
[14]牛立超,祝尔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主导产业变迁的关系[J].发展研究,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