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党史人物研究的特点与思考
2014-02-03王玉瑾
王玉瑾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局面的形成推动了学术研究的繁荣发展,伴随着中共党史研究的科学发展,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也有了更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更为广阔的学术平台。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党史人物研究视域逐步扩大,研究内容日益深化,研究主体日趋多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中共党史人物研究历程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其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思考。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党史人物研究的回顾
1.1980—1990年中共党史人物研究
这一时期,在拨乱反正的历史背景下中共党史人物研究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在一些重要领域和方面都孕育着新的突破。
首先是大量领袖人物文集、选集的出版。20 世纪80年代初期,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当时的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更名为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除继续编辑出版毛泽东主席著作外,还编辑出版其他领导人的著作。随后,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领导人的文选、选集、文集陆续出版。党的早期领导人和著名革命人物的文集,如李大钊、瞿秋白、恽代英、张闻天、邓中夏、王稼祥、李维汉、李立三等人的文集也相继编辑出版。大量领袖人物文集、选集的出版开启了党史人物研究有组织有系统的宏伟工程。
其次是回忆史料的整理出版。这一时期,李维汉撰写的《回忆与思考》一书,回忆了从1918年到1964年的历史事件。这本书既是一部回忆录,又是一部研究的著作。由于1984年李维汉病逝,因此他的回忆录没有完全写完,他完成的部分以《回忆与思考》为书名于1986年出版。此书成为20 世纪8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党内高层领导人的回忆录。这一时期还出版了《徐向前回忆录》、《聂荣臻回忆录》,推进了有组织、有系统地撰写回忆史料的研究进展。
再次是老一辈革命家传记、年谱的出版。1986年12 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王向立和力平主编的《朱德年谱》出版。《贺龙年谱》编写组编的《贺龙年谱》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力平和方铭主编的《周恩来年谱(1898—1949)》于1988年和1989年相继出版。1989年,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金冲及主编的《周恩来传(1898—1949)》出版,这是第一部系统完整反映老一辈革命家生平和思想的传记。该部传记获得了国家图书奖,也被译成日文等在国外出版。
这一时期,有关中共党史人物的研究专著和论文相继出版发表,并对中共党史人物研究的方法等问题展开了研讨。
2.1991—2000年中共党史人物研究
这一时期的中共党史人物研究是在第一个十年探索和积累的基础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和丰硕成果。大量的档案文献的公布和运用,推动中共党史人物研究日趋符合学术规范并不断深入。
当代人物回忆系列。首先是《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于1994年出版,这本著作分为“谈话”和“书稿”两个部分,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档案以及胡乔木对毛泽东的特殊观察和了解,使得这部著作对毛泽东同志的研究和回忆为任何著作难以替代。受此鼓舞,吴冷西著《忆毛主席——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于1995年出版。1993年邓小平女儿邓榕所著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出版,作者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对邓小平迭宕起伏的政治历程和他的家庭生活做了生动而理性的记述,以许多鲜为人知的情节受到关注。
老一辈革命家年谱、传记系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逄先知任主编的《毛泽东年谱(1893─1949)》于1993年由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公布了大批档案资料,是研究毛泽东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权威著作。《周恩来年谱(1949—1976)》于1997年5 月出版,该书也公布了大量档案文献,是这一时期党史人物研究的重要著作。《毛泽东传(1893—1949)》、《周恩来传(1949—1976)》、《刘少奇传》、《朱德传》、《任弼时传》、《张闻天传》、《王稼祥传》、《博古传》也相继编辑出版等。
这一时期对中共党史人物的综合性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对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与发展研究,对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比较研究,对中共领导人同共产国际关系研究等。对其他中共党史人物的研究,如李大钊、陈独秀、李达、瞿秋白、恽代英、张太雷、蔡和森、李立三等,也在各个方面展开,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3.2001年至今中共党史人物研究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在前两个十年全面展开,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继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2001年以来,中共党史人物研究在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生平和思想的研究上取得了新的进展,同时中共党史人物研究总结性、归纳性成果大量涌现,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更加符合学术规范。
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成果,在2003年12 月纪念毛泽东诞辰110 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逄先知和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1949—1976)》。这部传记材料丰富扎实,其中相当部分史料是第一次公布,运用了大量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毛泽东文稿、批件、讲话和谈话记录,中央会议记录。这部著作一经出版就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是多年来对毛泽东生平事迹研究的最大成果之一。
重视和加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生平思想研究,是这一时期中共党史人物研究的突出特点。值得关注的有:2004年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之际出版的《邓小平年谱(1975—1997)》,2005年纪念陈云诞辰100 周年之际出版的《陈云传》,2007年纪念叶剑英诞辰110 周年之际出版的《叶剑英年谱》,2007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杨尚昆年谱(1907—1998)》上卷,2007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习仲勋主政广东》以及2009年纪念李先念诞辰100 周年之际出版的《李先念传(1949—1992)》。
这一时期的又一个突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的出版。中央正式批准编写这部书是1995年,至今已有18年。如果从1977年叶剑英、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提出要编写一部信史,到现在已36年。历时悠久而精心编写的这部著作推动了中共党史研究,在党史人物研究方面也有重要突破,在党史人物评价方面,注重从更加详实的史料出发,在挖掘史料的同时加强了对史料的鉴别与分析,更加客观还原历时人物的特定历史环境,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据实分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对犯有错误和过失的人物不再是简单的斥责,而是在具体的研究中注重总结与提升,注重汲取历史经验;对于尚难定论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鼓励学术界充分的探讨,不回避不一概而论。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党史人物研究的特点
1.党的领袖人物、政治人物研究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党的领袖人物、政治人物研究是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范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课题。中共领袖人物研究的丰硕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党史人物研究的繁荣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史人物研究的突出特点。改革开放以前,中共领袖人物的研究成果较少、水平较低。改革开放以来,在思想解放局面下对中共领袖人物研究的研究规模不断扩大,研究视域不断展开,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对象方面从基本上只集中在毛泽东一个人的研究发展为对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叶剑英、胡耀邦、李先念等多位中共领袖人物的研究。另外对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恽代英、邓中夏、张太雷、张闻天、李立三、王稼祥等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共领袖人物的研究不仅停留在对具体人物的生平的叙述上,对重要领袖人物的理论贡献、思想体系都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一些重要领袖人物的研究著作达百种左右。
2.党史人物研究日趋公正、客观,一些疑难问题得到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局面的形成为学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各级档案馆的陆续开放以及大量档案史料的公布,推动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对一些疑难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化。在党史人物评价方面,学者们的观点日趋公正、客观,在许多方面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这里以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为例,略作评述。关于陈独秀的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学界对陈独秀其思想发展轨迹方面的研究不断出现新进展,研究更加系统和完整,在分析和研究陈独秀在大革命失败中的错误时更加客观与严谨,在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把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改为“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推动了学界对于陈独秀研究的深入。关于李大钊未能出席中共“一大”的问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改革开放以来,对李大钊未能出席中共“一大”的原因有了更多层面的解读。有学者对学界已有观点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直接原因,公务繁忙;根本原因,对中共‘一大’不重视;个人原因,性格低调,没被推选参加‘一大’,怕带来不安全,另外他所兼任的各所大学的课程都要进行考试。”因此李大钊没有参加党的“一大”。[1]学界对瞿秋白的个人思想和理论贡献有了更多的挖掘,对瞿秋白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贡献有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有学者认为,瞿秋白是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重要奠基人,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主要启动者之一。
3.中共党史人物纪念性研究的特点明显
由于党史人物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中共党史人物研究呈现出纪念性研究的特点。每逢一些重要党史人物的诞辰日、逝世日,党和国家以及学术团体都会组织纪念大会、学术研讨会等活动,相关部门更是在纪念活动时出版发行一批党史人物的文集、文选、年谱、日记,特别是逢十周年、五十周年、一百周年大型的纪念活动都会引发学者们的关注和积极参与,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党史人物研究,为党史人物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和学术氛围。2003年以来,中央相关部门围绕毛泽东、邓小平、任弼时、陈云等领袖人物的诞辰纪念,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会,有关部门也推出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的《毛泽东传(1949—1976)》、《邓小平年 谱(1975—1997)》、《任弼时传》和《陈云传》等。中共党史人物纪念性研究一方面推动了党史人物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也带动人民群众关注党史人物,促进了党史人物研究向群众性研究的发展。
4.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主体的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党史人物研究虽然仍以开展中共党史文献研究的官方机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为主,但是随着学术界思想解放局面的形成以及党史人物研究规模的扩大,各类群众性学术团体纷纷成立,开启了群众性研究中共党史人物的热潮。1979年,全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成立,相继撰写和出版了近百卷的《中共党史人物传》,为1200 多名著名党史人物立传。2001年又出版了《中共党史人物传》(精选本)。《中共党史人物传》的出版不仅是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成果,更是群众性开展党史人物研究的重要成果。全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以群众为主开展党史人物研究的学术团体。各省、市、自治区有关科研单位也相继建立了各类研究会,各种专题性的研究会更是不胜枚举。这些群众性学术团体的成立使党史人物的研究主体不再限于专家、学者,使普通群众也能够参与研究,参与学术讨论与学术交流,一些学者的思想见解和研究成果体现了较高的水准。群众参与党史人物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术开放和思想碰撞,推动了党史人物研究的发展。
三、对中共党史人物研究的几点思考
1.发挥党史人物研究“资政育人”的意识形态功能,努力推出更多的优秀成果
对党史工作、党史研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功能与属性,江泽民曾在全国党史系统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召开之际致信中央党史研究室,对党史工作做了重要指示:“我希望各级党委重视党史工作,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2]此后,胡锦涛、习近平等又多次对党史工作的重要性做了阐释,进一步明确了党史工作“资政育人”的社会职能,为党史研究、党史人物研究指明了方向。党史人物研究有其特殊性,是一个党性和政治性很强的研究范畴,也就是说,党史人物研究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必须弘扬和宣传党的历史功绩,总结和提炼重要党史人物的思想、理论,在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的同时为执政党更好地提高执政水平提供思想准备和理论借鉴,这是其不可推卸的任务和责任。因此,一方面中共党史人物研究要在其学术研究层面上继续深化,努力推出更多的优秀成果,同时也要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发挥其“资政育人”的社会职能,注重学术成果的转化,通过宣传与教育,发挥党史人物研究在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用党史人物的革命精神、崇高理想和信念教育党员、教育人民,形成全社会的意识形态共识,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2.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客观评价党史人物,科学总结历史经验
习近平在2010年召开的全国党史工作会上指出:“对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失误和曲折,应着重分析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研究防止重犯的办法、措施和制度”,“既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坚持和发展党史工作积累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也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史学研究的有益经验和方法,还要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党史研究的手段、方法、载体。[3]这对中共党史人物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党史人物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公正的评价党史人物。这就要求研究者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为背景,把党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和历史背景中去考察,一切从历史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得出客观的、符合实际的学术观点,这样的结论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例如在评价陈独秀方面,毛泽东认为:“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我说陈独秀在某几点上,好像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将来修党史的时候,还是要讲到他。”[4]这体现了毛泽东对陈独秀早期活动客观公正的评价。
3.放宽研究视阈,不断扩大对党史人物研究的范围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进程是不断延续的,这是推动党史人物研究取之不尽的源泉,党史人物研究应该与时俱进,放宽研究视域,不断扩大研究范围。已有研究成果中学者们对党的领袖人物、政治人物和军事人物的研究较为深入,成果较多。党史人物的研究还应不断扩展对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党史人物的研究,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模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并不只是党的会议和文件,党的领袖和英雄,而且是人民群众参与革命斗争和总体命运的描述,人民群众的故事和经历未必能写进党史,而研究党史则不能不研究人民群众的历史。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研究党史,研究党史人物要多读些各种人写的、写各种人在这个时代中经历的书,不断扩宽研究视域,以更为宽泛学术视野推动党史人物研究的不断深入。
4.坚持严谨的学术精神,努力克服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中的不良倾向
在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中存在一些不够严谨的错误倾向,对于复杂的历史资料,有研究者只注重对“一手资料”的运用,而缺乏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和考据,忽视史料与史料之间的联系,对相互矛盾的资料不作比较研究,从而出现对党史人物歪曲的叙述。党史人物研究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求研究者要做到:“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这是党史工作必须遵循的党性原则,也是每一个党史工作者应该履行的政治责任。”[5]也有研究者存在“研究谁,爱上谁”的错误倾向,对党史人物研究不够客观全面,具体研究中只作肯定的评价,即使提到错误、过失,也是百般狡辩,并且评价党史人物存在着拔高的现象,不够客观公正。另外,一些研究者研究视角单一,研究的思想内涵不够深刻,只注重历史过程的叙述,缺乏横向对比研究。这些错误倾向都是应该引起研究者重视和克服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共党史人物研究需要继续紧扣时代发展和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步伐,加强自身的学科建设,在进一步发挥党史人物研究“资政育人”的社会职能方面,发挥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势。
[1]汪云生,尤国珍.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之最新进展[N].北京日报,2011-01-17(20).
[2]江泽民.致信希望发挥党史资政育人作用——全国党史系统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N].人民日报,1998-11-17(4).
[3]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0-07-22(1).
[4]毛泽东文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94.
[5]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0-07-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