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井冈山斗争时期经济建设研究综述

2014-02-03张友良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土地革命井冈山根据地

□张友良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办公厅,江西井冈山 343600)

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和实践。这些探索既有政治、军事上的,也有经济上的。为解读这段历史,许多学者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加以深入研究。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以及其他网络和相关研究资料,目前关于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经济建设的研究论文及相关文章有120多篇。研究者主要从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及其特点,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土地革命、农业生产、工商业政策、金融财税等经济建设各项举措,以及井冈山斗争时期经济建设整体情况及其历史经验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济思想的产生、发展、主要内容及特点

毛泽东的经济思想和实践,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从毛泽东经济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来研究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经济建设,是众多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和主题。

王阿寿提出,毛泽东特别重视经济与政治、经济与军事割据的关系,他在井冈山斗争实践中,回答了两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一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原因;二是井冈山(毛泽东、朱德)式的斗争特点——武装割据的实践意义。关于红色政权存在的原因,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五大条件”论。但仔细比较,在不同背景下,毛泽东对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五大条件论述略有不同,其原因就是经济问题。对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条件表述的侧重面略有不同。但前后两次论述,都十分重视经济问题,这是我们研究毛泽东关于井冈山斗争的理论,关于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时,要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1]

陈胜华结合毛泽东井冈山时期领导边界军民进行经济建设的革命实践,概括了毛泽东井冈山时期经济建设思想的三大特点:一是重视农业生产,始终把发展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二是创建维系和保障战争所需要的军事工业;三是保护工商业、保护中小商人,促进和开发边界的商品贸易。在中国革命和工作重心逐步由城市转向农村这个转变关头,毛泽东成功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根据地斗争需要的经济建设的新路子,它不但奠定了井冈山根据地斗争的物质基础,培养了一批经济管理干部,而且为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经济纲领的制定及党的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宋维提出,毛泽东同志在这一时期的经济实践和经济思想,是他经济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他提出,以新民主主义农业经济为第一位;保护中小工商业;改造旧圩场,创建红色新圩场,发展新民主主义农村集市贸易;依靠群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而依靠群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基本方针,也是根据地经济建设的主导思想,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核心和出发点。毛泽东的经济思想,来源于毛泽东的社会经济实践,而毛泽东的社会经济实践,又是奠定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基石。[3]

此外,张启安对毛泽东江西时期有关经济思想的探讨,主要从宏观上分析了毛泽东关于在国家政权建设中必须重视经济建设的思想,以及毛泽东关于农业经济以及保护城镇工商业经济的思想。[4]苏诚、夏俊锋在全面分析毛泽东农业经济建设思想的基础上,认为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根据地农业经济建设思想应包括土地革命思想和农业生产建设思想两大部分。这些思想理论,不仅为当时的农业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和平年代全国范围的农业经济建设也有着长远的指导作用。[5]

二、井冈山斗争时期经济建设的各项举措

研究者从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土地革命、土地法、民生问题、公营经济、物资供给来源途径、红色圩场建设、农业发展、税收政策、工商业政策、早期工业化实践、富农问题、商贸经济、货币金融实践等方面,对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经济建设进行论述,涵盖面广。

1.土地问题。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也是农民的根本问题。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许多研究者从土地问题着手来加以研究。

梅宏提出,毛泽东在引兵井冈山之后,就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作为井冈山斗争的基本问题。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中探索和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为全面掌握湘赣边界的土地状况和阶级关系,深入宁冈、永新作调查,为制定土地革命政策提供依据;从边界土地占有状况,揭示土地革命的必然性。从边界实际出发,注重斗争策略,制定正确的土地政策。充分发动群众和武装群众;开展分田试点,为全面开展土地革命积累经验;从点到面,全面铺开边界各县的分田运动;制定并颁布我党历史上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以法律形式把边界土地革命的成果固定下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对所得土地的渴望,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6]

王旭宽认为,在领导创立和建设井冈山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坚决贯彻中央土地革命思想的总方针,深入开展根据地土地革命,初步提出了以乡为单位进行土地分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的土地革命路线,为其他革命根据地及后来中央苏区大规模的土地斗争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我们党土地革命路线和政策的形成奠定了开创性的基础。[7]

蒋伯英提出,毛泽东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农村调查,在初步了解农村阶级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土地的没收与分配的政策,实行土地革命。然后又通过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制订《分田临时纲领十七条》,在不断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在理论上加以总结,制订了《井冈山土地法》。[8]

2.农业生产建设。“边界的经济是农业经济”,这是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作出的科学判断。因此,发展农业生产,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成为井冈山斗争时期经济建设和战胜困难的头等重要任务。

张秀丽就土地革命之后边界政党在农业生产方面进行的民生建设加以论述。边界政党对农业生产建设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方针政策并身体力行加入到农业生产建设中去:不仅组织妇女耕田队以及耕牛、农具互助合作以保证粮食按时、按季播种,还切实开展兴修农田水利等相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兴起植树造林活动,为边界农业生产建设的增产增收提供了必要保障,有效化解了根据地群众的民生难题。[9]

黄国勤从农业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农业发展问题。他在简述井冈山斗争时期严峻的形势及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当时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重点对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解决根据地生活、生存和发展问题采取的对策、措施和成效进行了探讨,并从中得出两点启示:一是农业问题至关重要,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二是新时期我们要用“井冈山精神”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10]

3.工商业政策。王旭宽、匡胜从大陇红色圩场开辟的背景、经过及其历史作用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大陇红色圩场的创建和有效管理,活跃了农村经济,改善了军民生活;沟通了根据地内外贸易,打破了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封锁;是湘赣边界党组织解决经济问题的一次成功尝试,不仅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后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经济政策的制定和经济问题的解决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也为根据地的经济建设锻炼了人才。[11]

谢敬霞、饶道良从“根据地创建前井冈山经济状况”、“根据地初创时期的经济政策”、“红色经济政策”、“土地革命与粮食经济政策”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当年毛泽东等人并非有意识地要在此发展经济建设,而是客观形势使然,不得不将经济建设在主观上重视起来,否则就不可能在井冈山站稳脚跟。当时的经济工作比较原始,根据地内人们也不可能有什么高深的理论来指导经济工作,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措施,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就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总结经验,这种方法对我们今天在初级阶段发展经济建设有很好的借鉴作用。[12]

吴晓荣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红色圩场”为题,从“红色圩场兴起的时代背景”、“草林圩场的恢复改造”、“大陇红色圩场的开辟”、“红色圩场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的重要作用”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认为红色圩场建立后,不仅活跃了当地经济,沟通了根据地内外贸易,打破了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封锁,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也为根据地做好经济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3]

刘付春对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工商政策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认为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工业政策有兴办军需工业,包括红军军械所、桃寮被服厂、红军印刷厂的创办;开办生产合作社,引导小工业生产者;推行工(商)业减免税,并提供财政、金融支持;商业政策有发展公营商业、繁荣私营商业、建立合作社商业、开展对外贸易。他认为,在极端艰苦的战争环境下,根据地推行的工商政策是一项原创性的举措,为坚持井冈山斗争、保障根据地军需民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和军事支持;促成了根据地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4]

4.早期工业化实践。刘义程认为,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赣南中央苏区,中共在江西进行了一次全新的革命道路的探索,同时也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工业化实践。这既是中共为实现国家工业化所作的最早尝试,也是中共探索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运动,是中共走与国民政府不同的工业化道路的预演。这些尝试和预演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的工业化理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中共以后的工业化实践具有重要借鉴意义。[15]

5.税收政策。关于土地税问题,陈胜华、肖华孝认为,毛泽东的农民土地税收政策,是伴随着湘赣边界土命革命的逐步深入开展而制定并实施的。从《井冈山土地法》、“二七”土地法,到《苏堆埃土地法》,以及中央苏区时期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税则》,毛泽东对农业税、工业税以及商业税等不断加以修改完善,并最终用法律加以固定。井冈山斗争时期和中央苏区时期,党和毛泽东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制定和实施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减轻农民土地税收的政策,使苏区农民从国民党繁重的捐税中解脱出来,解放并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而获得解放的根据地农民则以积极的姿态,支援了红色政权的建设和红军的发展壮大。[16]

陈胜华认为,关注农民、注重减轻农民负担,是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土地革命战争前期,毛泽东在实施土地革命斗争中所制定的减轻农民负担的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农民土地税收政策,使苏区农民从国民党繁重的捐税中解脱出来,解放并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而获得解放的根据地农民则以积极的姿态,支援了红色政权的建设和红军的发展壮大。同时,这也为解决中国农民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农民减负问题始终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18]

6.货币金融。钟春华认为,井冈山斗争时期为解决部队财务困难问题,毛泽东带领根据地军民进行了创办上井红军花边厂(造币厂),铸造墨西哥“工”字银元;“‘工’字银元的发行、包装、运输及货币兑换等货币金融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虽然在时间上非常短暂;在范围上,只限根据地内;在数量上,只用了‘千把斤料’,生产了‘万把块’银元,但它对于保证工农革命军在根据地的给养,以及外线作战的现金供给,乃至根据地经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18]

李春祥提出,为粉碎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频繁的军事“会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保证红军军需给养,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后,在井冈山上井村创办了红军造币厂,铸造“工”字银元,并使其在根据地内各个红色圩场、乡村、市镇大量流通。“工”字银元深受广大工农兵群众的欢迎。外地商人来根据地内搞物资交易,也都纷纷将官府银元兑换成“工”字银元,“工”字银元在井冈山根据地内外广泛流通使用。这标志着我们工农群众在红色区域内开始拥有自己的铸币。[19]

三、井冈山斗争时期经济建设的整体情况及其历史作用

经济斗争是井冈山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问题一直是建立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的基本问题。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许多研究者就井冈山斗争时期经济建设的整体情况、主要措施及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这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和认识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周榜师以宏观的角度,从六个方面总结了井冈山经济建设的举措,并由此得出启示:第一,经济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是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保障。井冈山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摇篮。第二,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敢为天下先”也是经济建设出现超常规发展的前提和关键。第三,民主平等是经济建设取得成功的一个法宝。第四,经济是凝聚民心强有力的粘合剂。[20]

刘付春从“制定正确的农业政策”、“制定正确的工商政策”、“积极拓展外贸领域”、“制定根据地内的金融货币政策”四个方面对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经济建设进行了梳理和论述。他认为,毛泽东和边界党采取的这些经济建设措施,战胜了意想不到的经济困难,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边界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为支援革命战争提供了可靠的物资保证;执行正确的工商政策和拓展外贸领域,调动了商人做生意的积极性,繁荣了根据地的经济;铸造“工”字银元沟通了红色区域内外的货币流通,活跃了根据地经济。[21]

黄惠运、刘仁衍、黄廉传从“经济建设为革命战争服务”、“巩固传统市场与开拓新兴市场相结合”、“‘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经济建设与文化互动相结合”、“依靠科技教育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相结合”、“调查研究和试点推广相结合”、“反腐倡廉和艰苦奋斗相结合”、“领导垂范和军民一体相结合”、“发展生产与厉行节约相结合”十个方面,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现实指导意义进行了阐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具有长远指导意义。[22]

四、研究的不足及拓展方向

目前已有的论文虽然对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经济建设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研究视角仍可以拓展,研究角度和思路可以进一步创新,应以问题为导向,自觉弘扬史学的时代精神。

(一)以更宏大视角,加强对井冈山斗争时期经济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

一是加强经济建设与政权建设、军事斗争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在这方面,王阿寿从毛泽东军事斗争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毛泽东的经济与政治、经济与军事割据的思想。他提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人民通过武装斗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成功开端,这中间有着十分深刻的历史逻辑。其中尤其突出的是经济与政治、经济与军事割据的关系,毛泽东作了深刻阐述。[1]目前,这方面的文章还比较少,力度比较小,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二是加强经济建设各个方面,比如土地革命、农业发展、工商业政策、货币金融之间的内在相互关联性的系统研究。比如,冯寿林结合以毛泽东为主的革命者的实践,运用社区工作课程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井冈山根据地的开创活动,并揭示井冈山根据地与现代社区发展理论的可融合性,分析以毛泽东为主的革命者的本土化社区实践,深化和扩展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发掘了本土化社区资源在新时期的社区建设中的作用。[23]

三是加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与其他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横向纵向比较研究,以更加宏大的视野来深入研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四围白色恐怖下如何实现武装割据并星火燎原的。横向方面,比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闽浙赣根据地、湘鄂西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左右江根据地等,在经济建设方面有着哪些相同点,有着哪些不同的做法和经验;以及与“白区”如何开展经济联系,等等,让我们在更宏大的视野中,看到与井冈山根据地遥相呼应的这些根据地的星星之火是如何燎原的。纵向方面,比如,井冈山斗争时期与中央苏区时期经济建设的联系与区别。王沛然、何奇松从井冈山根据地和中央苏区经济地理情况入手,对当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中央苏区军事经济动员的方式与手段进行对比研究。他们认为,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取之于敌,如打土豪和战争缴获;取之于民,如征收土地税;取之于己,如开办工厂、商店和合作社三个方面。到了中央苏区时期,无论动员手段还是动员能力,比井冈山斗争时期显著提高。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动员更是中央苏区动员的一大特色,例如发行战争公债以及经济建设公债。而根本原因在于中央苏区时期形成了国家财政体系的雏形。正因为有比较稳定的财政收入,才能形成支持战争的经济能力,同时也才能以经济手段进行动员。[24]因此,我们还需要加强纵向比较研究,以便更深刻地认识井冈山斗争时期与中央苏区时期,我们党在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如何根据形势的变化,实事求是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处理好军事与经济的关系,发展生产,为革命胜利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

(二)在继续加强领导人物经济思想研究的同时,拓展其他有重要影响人物的经济思想的研究

在继续深入研究毛泽东井冈山时期经济建设思想的同时,拓展其他有重要影响人物经济思想的研究。黄桃红、黄惠运就曾山在江西苏区和中央苏区时期进行的为民谋利、围绕工作重心开展经济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反腐倡廉、求实创新、科学发展、和谐创业、知荣明耻等经济建设思想与实践阐述了其当代价值。[25]井冈山时期其他重要人物的经济思想也可以进行梳理和总结。

(三)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自觉弘扬史学的时代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因此,历史研究,无论其研究的内容是多么遥远的过去,在本质上却从不曾脱离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史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就是倾听时代的呼声,弘扬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要求解决的重大问题。[26]

通过梳理、总结发现,许多研究者在回顾总结井冈山斗争时期经济建设时,以历史事实为起点,最后回到现实实际,这体现了研究者的时代意识和历史责任担当。但某些论述在探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经济建设时,往往局限于就历史谈历史,只是堆砌一些历史素材和历史资料,没有让这些历史素材、历史资料“活”起来,服务当下经济社会。笔者认为,研究历史,既要立足于历史,又要跳出历史,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为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扰和难题提供借鉴,资政育人,真正弘扬史学的时代精神。

[1]王阿寿.毛泽东的军事斗争与政治经济学——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例[J].军事历史研究,2013(2).

[2]陈胜华.毛泽东井冈山经济建设思想特点初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10).

[3]宋维.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经济思想的研究[J].江西财经学院学报,1984(1).

[4]张启安.江西时期毛泽东的经济思想[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5]苏诚,夏俊锋.略论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根据地农业经济建设思想[J].乡镇经济,2007(5).

[6]梅宏.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对土地问题的探索及其历史经验[J].党史文苑(下半月),2008(12).

[7]王旭宽.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土地革命思想及其实践[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5(11).

[8]蒋伯英.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关于土地革命的探索[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02).

[9]张秀丽.井冈山时期中共解决民生问题的举措及启示——以农业生产建设为例[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1).

[10]黄国勤.井冈山斗争时期农业发展问题探讨[J].党史文苑(下半月),2008(07).

[11]王旭宽,匡胜.大陇红色圩场的开辟及其历史作用[J].福建党史月刊,2006(8).

[12]谢敬霞,饶道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红色经济[J].南方文物,2007(1).

[13]吴晓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红色圩场[J].党史文苑(下半月),2009(8).

[14]刘付春.浅析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工商政策[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5(4).

[15]刘义程.论中共早期工业化实践的特点——以江西苏区为中心的考察[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16]陈胜华,肖华孝.井冈山斗争时期和中央苏区时期党的农民土地税收政策评析[J].党史文苑,2007(5).

[17]陈胜华.土地革命前期毛泽东农民土地税收政策评析[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5(5).

[18]钟春华.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货币金融实践[J].上海金融,1997(10).

[19]李春祥.井冈山红军造币厂的“工”字银元及其历史作用[J].中国钱币,1988(4).

[20]周榜师.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经济建设及其历史经验[J].求实,2005(2).

[21]刘付春.井冈山时期的经济建设[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2]黄惠运,刘仁衍,黄廉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现实指导意义[J].企业经济,2004(3).

[23]冯寿林.简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对地区发展理论的启示[J].老区建设,2013(02).

[24]王沛然,何奇松.井冈山根据地与中央苏区军事经济动员之比较[J].党史文苑,2006(9).

[25]黄桃红,黄惠运.曾山在苏区时期经济建设思想与实践的当代价值[J].商场现代化,2006(10).

[26]于沛.史学的时代精神[N].人民日报,2014-03-07.

猜你喜欢

土地革命井冈山根据地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窗台上的妈妈
星火燎原的井冈山记忆
习仲勋与西北地区的土地改革
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廉政建设探析
井冈山抒怀
简析建国前后的农村经济变迁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和土地革命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七绝 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