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中部地区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建议

2014-02-02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城市群长江区域

杨 洋

(南昌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9)

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步入了一个缓慢的复苏阶段,我国密集出台了多项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发展由梯度推进向点轴开发转变,区域发展由集聚转为均衡。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和大体趋势,重新审视中部地区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战略地位,并由此提出其健康发展的区域发展政策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也是推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一、中部地区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新战略地位

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提高中国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就国家已有的规划来看,2006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与2009年批准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为中部地区的“止跌回升”提供了强大动力,2012年新发布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若干意见》也是在肯定中部地区已有成就下,提出下一个时期是中部地区巩固成果、发挥优势、加快崛起的关键时期。当前加快发展中部地区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选择,是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

1.实现我国区域格局重大战略调整的关键在中部。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横贯我国大陆东中西部,造就了沿长江一带的重要经济轴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将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支撑带。长江流域30个沿江地级以上城市市域总面积达到36.4万平方公里,1.11亿人口,GDP达8.34万亿元,分别占全国比重的3.77%、12.4%、16%。从沿海来说,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还要继续转型升级,通过提高质量和效益来发展。我国的发展也是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其中一个突出的趋势就是产业逐步由东向西转移。中部地区处于我国“大十字架构”的枢纽和“两大丝绸之路”的交汇地带,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推进的腹地。中部地区就是新时期区域调整的重点所在,它的发展对中国经济今后20-30年新的一轮发展至关重要,是全国区域格局重大战略调整的脊梁。

2013年1月,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1-203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以陇海、沿江和沿海、京哈-京广、包昆为主体的“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到2030年基本形成以“四横四纵”轴带为主干的多中心网络型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目前,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中国在沿江部署了六大区域发展战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两型社会、成都重庆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已经在向长江流域转移,中部地区是承接这次转移的重要板块,必将成为下一轮发展的新支撑。

2.建设产业强国战略实现国家经济转型的关键在中部。中部地区有几个特点:一是人口密集;二是产业承接能力强大;三是消费潜力大。中部地区正是消费升级的时候,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建设在东部已经基本到位,新一轮的深化发展关键在于中部。

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将是未来几年国家的发展大势。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扩展到中西部是配合全国协调发展的需要。李克强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优先发展中部地区正是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的动力来源:第一,中部地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建设基础雄厚,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中部地区既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又是我国能源、重要原材料和主要初级产品的生产输出基地。如果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对全国二次大发展的支撑作用会更大;其次,中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强、产业调整回旋余地大,是我国产业承接的战略基地。中部地区在全国整体布局中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就生产力与资源分布而论,中部地区在环境、资源、市场、区位和经济技术基础等各方面的综合条件较好。只要中部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加强了,就能集东西部长处和优势于一身,可以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既可以为东部地区提供广阔的需求市场,又可以辐射和带动西部地区发展;最后,中部地区重工业比重高、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潜在基地。因此,无论从中部地区所具备的优势、发展潜力看,还是从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趋势看,中部地区都应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可以说,如果中部地区不崛起,如果中部地区重要作用得不到发挥,那么东中西互动、区域协调发展很有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3.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中部。中部地区总人口和农业人口众多,是创新城乡一体化实践的核心地区。截至2012年底,中国城镇人口达到7.12亿,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2.57%,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城镇化质量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5419、0.4860、0.4632、0.4643,城镇化率分别为60.8%、58.7%、45.5%、43.0%。中部城镇化正处于深化实践阶段,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湘鄂赣皖的城市群发展合作,也将城镇化改革试验作为重点领域。面对着东部地区城镇化的基本完成,在新发展理念下应运而生的新型城镇化的道路,首先应该贯彻落实到中部地区。

目前中部多地区已经以各自的形式进行着具体实践,具备着因地制宜的差异性。中部地区省会城市都不约而同的采取构建城市群的方式形成城市综合体系,提升城镇化的总体质量,是不同条件下各区域对城镇化的有益实践探索,形成先行先试的示范。这种实践将不断取得城镇化成效并扩大影响范围,成为全国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同时,已经初具规模的中部城市群,将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新型产业基地和最具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正处于产业和消费双升级的时期。中部地区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改革创新的关键。

4.实现农业安全和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关键在中部。中部地区农业自然资源分布比较丰富,再加上良好的气候条件,具有农业发展的先天优势。中部地区以全国九分之一的土地,提供了三分之一的农产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正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产品有效供应的重任。近些年来中部地区农业生产能力稳中有升,地位日益凸显,中部地区的农业问题,不仅是解决中部问题的关键,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

我国农业发展正面临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的新阶段,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应对当前农业经营方式面临新挑战的有效举措。近年来中部地区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以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为着力点,结合各地实际贯彻落实,把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引向深入。

5.建设和谐社会的抓手在中部。中部是华夏文明主要发祥地,具有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古以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就占有重要地位,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三晋文化、徽文化等在历史上都曾经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然而现在中部地区发展滞后于东部,要消除地区差距、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区域统筹进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就不能不优先发展中部,实现中部地区的全面崛起。中部地区是我国革命老区和连片贫困集中区域,贫困落后面大、贫富差别严重、获取改革红利较少,是我国社会矛盾比较聚焦的地区。“中原定则天下定”,中部地区和谐稳定是全国和谐稳定的关键。

总而言之,中部地区的社会发展涵盖了区域发展、经济转型、城镇建设、农业发展、社会和谐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在我国下一个时期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具有的战略地位将日益凸显。无论从中部地区所具备的优势、发展潜力,还是从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趋势来看,中部地区都必将成为我国下一时期经济增长的新支撑、新动力。如果没有实现中部地区在新时期的崛起,如果中部地区新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得不到发挥,那么东中西互动、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二、中部地区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发展策略

中国经济已经依靠东部地区的率先发展,取得并保持了一个长时期、高速度的经济发展成效,促进中部地区接过新一期的发展重任,是推进我国经济二次大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在继续发挥东部龙头的强大带动作用下,发挥出中部地区应该起到的支撑作用,就要在认清中部地区在全国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和历史责任的基础上,针对中部地区具体实际,提出有利于中部发展的政策建议。

1.强力打造长江经济新支撑带,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质量和竞争力。长江中游城市群以长沙、南昌、武汉三个省会城市为中心,主要包括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城市群、武汉城市圈所属的55个市、县城市群,人口近1亿,面积约20.9万平方公里。要启动编制国家层面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规划》以及综合交通、旅游、农业现代化、生态环境保护、区域一体化等重点专项规划,上报国务院批准,使得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通过一体化的规划编制,明确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方向,确定近中期推进区域合作和一体化的重点领域、实施路径和具体措施,为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提供规划保障。加大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着力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信息、水利和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解决好城市群基础设施的对接和融合,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互联互通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支持城市群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区域合作发展的产业支撑,布局全国性内需市场要素配置功能,指导支持中心城市在财政、税收、土地管理等方面开展试点。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两型”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给予优惠的财税、金融和人才政策。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环境保护合作。以生态建设和江河湖泊治理为重点,支持三省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和共建。

2.构建长江黄金水道为主干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改造升级中部物流基地和电子商务平台。充分利用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交通运输优势,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强中部省份特别是沿江省市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将对内开放向深度和广度推进。推进中部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强化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为国家东中西联动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以南北铁路和东西长江为主轴,以交通综合城市为枢纽,发挥承东启西、接南纳北、得中独优、得水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建设各省市综合交通核心和有效交通辐射范围,彰显大交通功能作用,突出支点和枢纽效应。促进区域交通一体化,推进城市间高速铁路网、城际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航空客运网的建设,形成环状快速铁路网,构建中心城市2小时经济圈。提高长江中游邮轮通航标准,推进航道整治。加大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运输跨界大通道、航空港群、内河航运港口群、客货集散枢纽和交通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建设力度,将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纳入国家试点示范。实现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现代物流与大交通建设形成复合,满足我国生产资料特别是大宗物资跨区域快捷、经济、可靠运输的需要,冲破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的关键“瓶颈”,支持设立国家级现代物流发展示范区,发挥中部地区交通区位优势。

3.大力发展中部地区农村金融,推进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改革。要解决以融资难为代表的农村金融困境,破除制约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瓶颈。支持处于创业期资金需求旺盛的农业新兴企业,为技术密集型的发展方向提供雄厚的资金依托。推进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健全金融生态组织体系。继续发展村镇银行,特别是遵循优先照顾金融服务空白地区的原则,通过新型中小金融机构的设立,在中部地区实现普惠性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创造条件,创设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其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完善农村金融产权制度,构建具有股份制特点的民营金融体系。大力发展银保合作,健全农村金融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破解融资难问题,结合中部地区农村金融需求特点,需要发展“供给创造需求”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用新的金融产品,引导农民产生新的金融需求,同时立足地方特色,大力推进金融服务创新,满足农村市场需求。增强农户金融意识,大力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多方合力,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制度环境和信用环境等,强化政府对信用制度建立的调控作用。加强社会信用的法制建设,利用法律来规范和约束社会各方的行为,建立统一的农村信用制度和评价体系,从而达到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

4.建立跨江内河自由贸易区。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2013年10月业已开放,是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必将对长江沿岸港口和内地经济带来更大的影响,标志着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的开放开发时期的到来。自由贸易区的新动向使得更大步伐地加快长江沿岸港口开放发展成为必然,在不远的未来建设长江内港自由贸易区,沿江重要港口城市形成良性互动将成为未来的趋势。中部地区的沿江开发,要发挥内河自由贸易区的导向作用。跨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要营造开放氛围、强化对外发展、引导经贸交流、建立协调机制、形成强集聚格局、保育好生态环境。要加快长江沿岸港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转口贸易以及航运、金融等事业的发展,推动全地区经济发展壮大。依托自由贸易区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吸引外商和投资的进入,大力发展“三资”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自由贸易区与区域核心城市的联系,调配地区发展,发挥资源优势,共享经济腹地。沿江自由贸易区之间加强合作协同,形成跨江内河自由贸易区,促进沿线发展,实现共同开发。给予内河贸易港政策支持,批准设立保税港区,进一步推动内河城市及沿岸地区对外开放。

5.建立内陆地区临空经济区。临空经济区被称为“撬动经济升级的杠杆”,中国早期的对外开放主要是沿海城市,其后扩展到内陆,但内陆开放又不具备港口条件,而交通又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指引,所以机场这个内陆城市的对外窗口的交通区位就受到空前重视。合理规划临空经济区。协调临空区内城市发展,在合理分工基础上配置资源。建设临空经济区需要吸引有潜力的新型产业进驻,提升区域内产业发展结构水平。最大程度发挥出临空经济区交通通达性优势,发展航空业、物流业等。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形成高端化经济发展趋势,发挥出交通区位优势。加快临空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符合发展规划的产业园区,形成工业内相关产业集聚,优势积累,资源共享,信心互通,良性发展。打造综合交通体系,强化核心竞争力。

6.扶持发展农业现代化。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构建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建立现代农业建设专项资金,整合各类惠农资金,重点用于扶持主要建设项目。完善扶持政策,创新财政投入方式,以奖代补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的投入,构建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创新金融服务,建立与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加强基本农田保护,避免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过度占用耕地。积极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合理引导土地流转,整合提升现有农业龙头企业资源,拓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延伸农业服务领域,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强化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应用。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现代农业持续高效发展。围绕打造国家农业强区的目标,集聚整合城市群内农业优势资源,整体规划布局,形成结构更加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构建更加可靠的农业支撑保障体系。启动实施长江中游地区中低产田改造和粮食增产工程,依靠科技进步和中低产田改造,确保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支持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开展基本农田保护补偿试点,统筹规划,加强交流合作,建立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猜你喜欢

城市群长江区域
分割区域
长江之头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为世界级城市群铺路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区域发展篇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