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思想的再思考

2014-02-02李海龙毕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战略国家发展

李海龙毕 颖

(1.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 济南 250103)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是邓小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战略的提出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成熟与进步,推动了外交实践的新发展,并为自身发展谋求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个十年的时期以来,国际局势和中国自身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一新的背景下,是否以及如何继续坚持“韬光养晦”策略,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成为决定中国未来外交走向的重要问题。当下国内外学界、政界对这一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下国内外局势的现实,剖析新时期中国“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思想的内涵,使其更加清晰明了。

一、“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提出及其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社会中相继发生了一系列大变革,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维系近半个世纪的两极格局瓦解,世界秩序面临重新洗牌,国际局势进入一个各种力量分化组合的新时期。同时,苏东剧变导致社会主义阵营遭受沉重打击,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继续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形势极为严峻,面临重重困难。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给中国制造麻烦,妄图借苏东剧变产生的巨大冲击波一鼓作气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向中国施加了巨大压力,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则对中国寄予厚望,希望中国能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挺身而出,携手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合理利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可以说,当时的国际局势非常复杂,挑战与机遇同在,危机中蕴藏转机。此时,社会主义中国能否顶住来自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充分利用国际政治力量对比所带来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良机,继续推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闯出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成为牵动中国乃至全世界脉搏的问题。

基于上述情形,邓小平审时度势,拨云见日,准确研判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中国的应对策略,制定出韬光养晦的战略决策。1989年9月4日,他在同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提出:“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1](P324)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现在国际形势不可测的因素多得很,矛盾越来越突出。过去两霸争夺世界,现在比那个时候要复杂得多,乱得多。怎样收拾,谁也没有个好主张。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2](P1437)在这些谈话中,邓小平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韬光养晦”,但这一说法经过政界和学界的总结和提炼,慢慢流传开来,成为这一时期各界普遍认同的对外战略。1995年,时任外交部长的钱其琛将邓小平的外交思想概括为“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二十字战略方针。[3](P6-7)后来也有人将其补充归纳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抓住机遇、有所作为。”[4](P376)而这些说法可以简称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仔细剖析“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可以理解为:不管国际环境如何风云变化,错综复杂,中国都要沉着隐忍,处之泰然,集中精力,苦练内功,抓住一切机遇,发展好自己。韬光养晦的重点是“不当头”、“不称霸”,但这并不意味着被动消极,相反,从邓小平在这段时期的系列讲话中可以看出,这一战略具有很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参加任何集团。”[1](P162)同时,“中国不打别人的牌,也不允许任何人打中国牌。”[1](P128)对于国家关系问题要搁置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争议,“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1](P236)“对别的党、别的国家的事情不应该随便指手画脚。”[1](P330)在对外交往方面,邓小平强调:“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1](P330)“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1](P162)要务实发展,不吹牛,不打笔墨官司,“越发展越要谦虚”。[1](P320)

从实践来看,“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思想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成熟与进步,推动了中国外交实践的新发展。在两极格局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严峻形势下,这一战略思想为中国争取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使饱受磨难的中华民族抓住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经济社会建设成绩骄人,人民群众生活得以改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二、国际局势的新变化和新挑战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中国人民的团结努力下,中国在第一个十年很好的利用“战略机遇期”,实现了自身的大发展、大嬗变。并在第二个十年,继续保持突飞猛进的发展速度。2011年,中国超过日本,一跃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举世瞩目的新兴大国。

然而,发展起来的中国又迎来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国际局势也发生巨大变化,形势错综复杂,不容乐观。从自身国情来看,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集中显现,各种社会矛盾多发。中国经济总量虽然已跃居世界第二,但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较低,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压力较大。地区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亟待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根本改变。这些问题说明,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较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需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发展和完善自身。

从中国所面对的国际环境来看,任何新兴大国在崛起的过程中都很容易受到来自守成大国的排挤和遏制,中国的崛起之路也不例外,其快速发展引发了周边国家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焦虑,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西方发达国家遭受重创,地位相对下降,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国家的地位则有所提升,此消彼长的变化引起了守成大国的不适。虽然“中国崩溃论”的说法逐渐式微,但“中国责任论”“中国威胁论”却在这段时期内甚上尘嚣,致使中国的对外关系发展受到阻碍。最近几年,中国在对外关系上麻烦不断,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本不断同中国叫板;在南海问题上,菲律宾等国也不断挑衅;甚至一些昔日同中国关系良好的国家也风云突变,例如缅甸与中资的纠纷,朝鲜与中国在东亚政策方面的分歧等等,一度导致中国陷入颇为尴尬的境地。在这些复杂的局势背后,既有当事国的实质利益纠纷,也有某些大国牵制、遏制中国的企图。

时下,中国正众志成城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面对敌对势力的不断挑衅,出于维护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一些人认为“韬光养晦”战略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需求,应该适时调整,必要时甚至应当放弃。总结一下,这一主张的提出主要基于三方面的理由:首先,从主观上来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中国的实力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昔日“东亚病夫”如凤凰涅槃成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大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使中国在应对国际问题时底气更足。因而,中国没有必要再韬光养晦,面对挑衅和某些国家蓄意制造的争端,中国有能力、有实力同敌对势力叫板。此外,中国如果想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必然要勇于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一味韬光养晦无益于中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其次,有人认为从客观局势来看中国已经不具备继续实施“韬光养晦”战略的外部环境。相关国家早已对发展起来的中国产生防范戒备之心,不会允许中国继续韬光养晦,独善其身,必然不断给中国制造麻烦,挑起事端,甚至会拿领土、主权等牵涉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做文章,钓鱼岛问题和南海之争充分证明了这一点。2012年,奥巴马在其国情咨文演说中直言不讳地表示中国对美国来说是潜在威胁。[5]一些观察人士认为,这是引发中国周边环境恶化的症结之一。“中国威胁论”倡导者约翰·米尔斯海默更直接地指出:美国绝不会容忍竞争者,会尽力防止中国控制亚洲;中国越强大,周边邻国对中国的崛起越恐惧担忧,中国寻求和周边国家建立经济圈的做法很聪明,但肯定会失败。[6]

第三,韬光养晦在西方语境中存在误读。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韬光养晦强调隐忍自保、低调奋发,禁忌争强好胜、招摇自大,是中华民族忍辱负重、奋发图强文化精神的体现。然而,韬光养晦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西方所倡导的理念相去甚远。长期以来,这个表述的英文翻译为“hide one’s capabilities and bideone’s time”,再经别有用心的歪曲,很容易在国际社会遭致误解,与中国的初衷和期望背道而驰。2002年,美国国防部的《中国军力报告》中就有过这样一段论述:“邓小平对中国(负责)安全与发展(事务)的领导层的一项重要指示是所谓的‘24字战略’:‘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绝不当头,有所作为’(额外强调)。这一经常被引用的格言不仅表明中国试图隐藏自己的雄心壮志,它也证实了中国的一项长期战略:即致力于GNP(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以图实现未来战略选择的最优化……。在北京看来,战略模糊,包括战略否认和战略欺骗,是一种可以影响外国政府政策以及该国普通公众和精英们的选择的机制。”[7](P7-8)显然,美国人眼中的“韬光养晦”是一种战略欺骗行为,他们认为:“邓小平的建议至今仍被采纳。在中国唯一真正存在的争议是美国何时会衰败。中国的领导人们保持耐心,忍受美国对中国所做的任何事,以换取在未来二十年的发展。”[8]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等国家怎么可能坐视中国继续“韬光养晦”而无动于衷呢?

因此,面对新形势、新问题,韬光养晦的存废问题在学术界引发的争论越来越激烈。客观而言,上述这些理念的提出的确有其主客观依据。然而,冷静思考,扪心自问,中国是否真的到了应该摒弃“韬光养晦”的时候?中国能否承担这一战略变化所带来的成本?但是,只要客观分析中国的现实境况、真正弄清“韬光养晦”的内涵和精髓,就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中国必须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

首先,中国虽然发展了,但是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中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这就决定了中国必须继续首先办好自己的事情,集中力量解决发展和民生问题,集中精力推进现代化建设。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其实现都必须要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作为保障。因此,坚持韬光养晦,在国际上保持谦逊、低调,维护和处理好与各国的友好关系,避免和一些国家发生正面冲突,这是必要的战略决策。诚如习近平所言:“‘满招损,谦受益。’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还有许多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9]因此,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国必须“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10]

其次,对“韬光养晦”的理解,不能拘泥于其字面意思,更不能因外部世界的曲解或鼓噪而心烦意乱。必须弄清楚“韬光养晦”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国家战略方针的内涵和外延,特别是弄清楚“韬光养晦”的精髓所在。正如戴秉国曾强调的那样,韬光养晦的“主要内涵是中国要保持谦虚谨慎,不当头、不扛旗、不扩张、不称霸,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是一致的。”[11]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则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做了更详尽地解读,他指出:“这8个字里有三个核心词:光、晦、为。理解这8个字的关键是搞清楚韬什么光、养什么晦、作什么为。邓小平的思想非常清楚,即我们要韬意识形态之光,在外交政策中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养经济建设之晦,即埋头进行经济建设;作秩序建设之为,即在国际上推动建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里面有形势研判,有力量配置,有目标设定,符合‘战略’的基本要素。”[12]因此,综合分析中国的内外状况,“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作为一种对外战略,应该长期坚持下去。

当然,世界万物,变动不居。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理论和政策。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份量更重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越来越难以“超脱”,更不用说“搭便车”。针对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国在坚持原有战略的基础上,适时地进行战略调整和战略创新。对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中国也应该进行创新性地继承和发展,才能使这一战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保持生命力,在外交事务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三、创新性继承和发展“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自助者天助之,一个国家如果总想逃避责任、“搭便车”就难以有效地实现民族与国家利益,只有自强自立才能长足发展免遭淘汰。但是,一个国家实力再强大,如果在对外关系中不能保持谦虚谨慎,忽视韬光养晦,都难免招致四面树敌的战略窘境。所以,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是一个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上世纪90年代,正值新旧格局交替的大变动时期,相对落后的中国面临西方国家联合施压和制裁的威胁,所以那段时期内在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付诸实践时,中国更偏重于前者,冷静谨慎,埋头苦干,独善其身。但是,在今天的国际大环境下,中国要为自身发展谋取更为宽广的空间,要真正成长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就必须在韬光养晦的基础上更加积极有所作为,具体来说:

一方面,韬光养晦绝不是挂“免战牌”,一味委曲求全、息事宁人。在涉及领土、主权、国家安全等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中国绝不退让妥协。维护本国国家安全、捍卫主权和领土、保护国家核心利益,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对苦难的记忆刻骨铭心,对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倍加珍惜,全体国人都不会容忍侵害中国核心利益、破坏中国发展成果的事情发生。正如习近平所言:“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然而,“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以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10]这两句掷地有声之音,再次向国际社会中某些别有用心者宣誓了中国坚定捍卫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的决心。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绝不会拿原则当交易,对于任何侵害国家核心利益、破坏国家安全的挑衅,中国必将予以最强烈的谴责和坚决反击。

另一方面,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更加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更加勇于承担国际责任,在国际上树立起和平友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第一,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国强必霸”是西方国家根深蒂固的思维,但中国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中国一直致力于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不断以自身的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习近平指出:“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10]和平发展,永不称霸,既是中国政府和人民自觉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和世界人民的庄严承诺。第二,从实际出发,理性维护国家利益,构建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不能只靠中国的一厢情愿,同样需要外部世界特别是一些长期奉行消极对华政策的国家的理解和配合。因此,中国以身作则,在拓展国家利益的过程中努力践行互利共赢理念,构建利益攸关的命运共同体,建立更加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与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共同利益。例如在谈到周边外交基本方针时习近平就曾指出:要“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要“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周边国际得益于我国发展,使我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13]第三,积极参与、勇于担当,彰显负责任大国风度。十八大报告首次在党代会中正式提出“负责任大国”[14]的说法,而在近年的实践中,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过程中,中国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积极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在南北问题上,中国秉承“义利观”,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不断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在国际安全问题上,中国坚定地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例如,在荷兰海牙举行的核安全峰会上习近平首次提出了中国的核安全观,即:“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治标和治本并重”,[15]呼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实现核能持久安全和发展。

结束语

总之,“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是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做出的正确战略决策,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智慧结晶,是一项应该继续坚持的根本国策。但时代在发展,世情国情也会不断出现新变化,因此中国必须创造性地继承“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要创造性地继承,要针对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在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方面不断反思、适时调整,加大创新力度,坚定战略自觉,最大限度地保持政策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统一,使这一战略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应当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1]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钱其琛.深入学习邓小平外交思想,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外交工作[A].王泰平.邓小平外交思想研究论文集[M].上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

[4]郑必坚等.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和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5]January 2012-President Obama’s Fourth State of the Union Speech[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a1a663d0360cba1aa811 dad9.html.2014-03-08.

[6]中国周边外交打造“命运共同体”[J].京华时报,2013-11-8(06).

[7]Report to Congress-Pursuant to the FY2000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EB/OL].http://www.defenselink.mil/news/Jul 2002/d20020712china.pdf.2014-2-27.

[8]July 2002-Report to Congress of the U.S.-China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the National Security Implications of the 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EB/OL].http://www.uscc.gov/researchpapers/2000_2003/reports/ch1_02.htm.2014-3-18.

[9]习近平.中国绝不称霸扩张[N].人民日报,2012-12-06(1).

[10]习近平.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N].人民日报,2013-01-30(1).

[11]戴秉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EB/OL].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zyxw/t774662·htm.2014-03-18.

[12]2012:“世界变局·中国战略”年会第一议题对话内容缩编[EB/OL].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1-12/2287357.html.2014-03-18

[13]钱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 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N].人民日报2013-10-26(1).

[1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杜尚泽,丁大伟.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首次阐述中国核安全观 推动实现持久核安全[N].人民日报,2014-03-25(1).

猜你喜欢

战略国家发展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把国家“租”出去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