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念活动与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

2014-02-02董海军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民众

董海军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1)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要求全党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制度自信的前提是制度认同,只有把制度的最高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政治信仰,从内心产生的一种对制度的高度信任和肯定,制度自信才可能。在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的今天,面对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的冲击,适时举办重要节日纪念、重大历史纪念活动和大型庆典活动,有助于营造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提升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也是增强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有效形式和载体。

一、纪念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基本概念

1.纪念活动是一种政治仪式,也是一种政治象征。新时期由党和国家组织的纪念活动,依据纪念的对象不同,大体可以分为重大事件、重要节日、重要人物纪念三种类型。重大事件纪念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等;重要节日纪念包括“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重要人物纪念是指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起到重要影响的优秀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如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等重要人物的纪念。纪念活动具有传导性、参与性、感染性等特征[2]。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是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情感、信念和行为的有机统一。就其特征来说,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念认同、制度优势认同、制度发展认同的统一,也是历史自觉、现实评判与未来预期的统一;既是政治意识性、动态稳定性的统一,也是实践性、社会性的统一。就其功能而言,对于中国梦的实现、达成改革共识、实现社会整合、迎接各种挑战、消解西化倾向等具有积极意义[3](P173-17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制度认知——制度情感——制度信念——制度认同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形成过程具体表现为:认同动机——认知——情感——信念——行为——认同结果。一般来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过程中,以上环节是条件关联和条件递进的因果关系。但是,由于制度认同活动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的因素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过程可能会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状况。

二、纪念活动是提升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重要载体

制度认同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没有载体的承接,制度认同的过程就难以呈现。中国共产党人在思考和选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路径时,认识到纪念活动对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特色作用,因而将纪念活动作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重要载体。

1.通过纪念活动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83年开始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过程中。1983年7月,中宣部、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布的《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提出:“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要宣传重大的历史事件和著名的历史人物”[4](P25)。虽然在这里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没有明确提出从纪念活动的视角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问题,但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的方式和方法上,我们可以看到宣传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著名人物包含着纪念的意识。1994年8月,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印发的《爱国主义实施纲要》指出:“各地党委和人们及有关部门、群众团体要注意利用重要法定节日、各民族传统节日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把组织节庆、纪念活动作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群众爱国热情的重要工作。特别是元旦、春节和‘三八’、‘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的庆祝活动要突出爱国主义的内容”[5](P802-813)。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希望借助纪念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路。此后,纪念活动成为新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1996年10月,由中国共产党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也要求“运用重要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社会活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6](P132-153)。可见,纪念活动作为增强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载体,首先运用于爱国主义教育之中。

2.随着纪念活动的增加和纪念意义的升华,中国共产党人对纪念活动提升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认识有所拓展。中共中央1999年9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抓住庆祝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迎接澳门回归祖国、迎接新世纪的到来的有利时机,集中宣传新中国五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展望祖国美好前景,鼓舞士气,振奋精神”[7](P197-198)。这一思路,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已具有通过纪念活动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效果的自觉。中共中央2001年9月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通过开展纪念活动增强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思想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纲要》提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要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革命节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以及民间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举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庆祝、纪念活动,使人们在集体聚会、合家团圆的同时,增强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8](P228-229)。由此我们看出,我们可以用来开展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纪念活动资源,也展现了纪念活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情感培养的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2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也认为:“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人物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建党纪念日、红军长征、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9](P790-805)。重新强调这一点,也就是通过开展纪念活动,强化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增强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举行的各种纪念活动,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重要载体。纪念活动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载体,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纪念活动具有参与性。通过引导民众参与各类纪念活动的过程,也是认知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理解、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的过程。其次,纪念活动具有传导性。纪念活动一般都是围绕特定历史主题、为实现特殊的政治目的而实施的;可向当前中国民众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息,明示制度体系的目标。最后,纪念活动具有感染性。党和国家举行的纪念活动具有特定空间、符号和仪式,使广大民众置身于这一场景,从而可以调动民众的情绪,感染民众的政治态度和信念,给民众以强烈的心理震撼,从而达到从情感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

三、借助纪念活动,增强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

当今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动的“颜色革命”、“茉莉花事件”,强制输出其“普世价值”,对当前我国思想意识形态有不小的冲击。通过纪念活动,有利于消弥民众在认识上的崇洋媚外,坚定民众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选择。

1.借助纪念活动,增强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性认知为前提。当前,民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存在不少模糊认识;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知识普及不够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每逢建党节、辛亥革命十周年庆、国庆节等重大事件,党和国家都会举行各种纪念活动,通过举行纪念活动,可以使民众集体回忆历史,使民众置身于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场景、体念历史。如中共中央在1991年7月举行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详细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成立70年以来的艰辛奋斗历程并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是我们党日益发展壮大的七十年,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历史新篇章的七十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伟大胜利的七十年……七十年里,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了许多事情。总起来说,就是三件大事:第一、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第二,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三,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件事情还在做。”[10](P167-168)

通过举行对建党、建军、建国的纪念活动,以历史事实向民众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选择,坚定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南、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改革的决心,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汇聚全国各民族的正能量,动员全国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和首创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但同时,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清醒地认识到,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所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中国大地扎根并初步显示出优越性,但是由于它是一个新生的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10](P174)。通过纪念活动,可以引导民众理性地认识现实经济社会中的一些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在具体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以及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不能因此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由此可见,通过纪念活动,有利于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清醒的认识。

2.借助纪念活动,培育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情感。有情感才有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萌生情感之后,才能生成认同,离开了情感就难有认同可言。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纪念活动来呈现历史成就是生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情感的现实基础。

首先,通过纪念活动引导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敬畏感。通过纪念活动加强历史教育、现实国情教育,引导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感,在实践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心存敬畏。其次,通过纪念活动可以引导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责任感。通过纪念活动,使民众认知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只有把自身的命运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做出业绩、实现自身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时代与人民的选择,中国民众应正确地认识,勇于担当、勇于挑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与奉献。比如,200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奋斗的风雨历程与光辉业绩。指出:“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中国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八十年。在前八十年中,封建统治者丧权辱国,社会战乱不断,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饥寒交迫。在后八十年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空前团结和组织起来,冲破重重难关,革命斗争不断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日益昌盛,人民的社会地位、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其次,通过开展纪念活动,展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为新中国带来的发展、为中华民族带来的繁荣、为各族人民带来的幸福,改变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引导民众对此感恩。如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虽然由于资产阶级软弱性而失败了,但是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在中国进行了民主主义之尝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辛亥革命70周年、80周年、90周年之时,党和国家召开了纪念大会。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1999年5月五四运动80周年纪念,在北京召开了隆重纪念大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是中国国内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中国红军长征60周年、70周年,党和国家召开了纪念大会。抗日战争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取得的第一次彻底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与各民族空前团结,每逢抗日战争胜利40、50、60周年时,中共都召开了隆重的纪念大会。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转折,启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199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之时,党和国家举行了纪念大会。

通过这些纪念活动,能收到激发民众爱国热情、振奋民众民族精神的效果,培育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情感认同。由于纪念活动具有十分明确的原型人物和事件,中国民众在参与纪念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认同,通过纪念活动实现思想整合,比使用灌输方式更加持久而坚定。

3.借助纪念活动,促进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信念的形成。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时空压缩、多元化价值的冲击,各国民众的民族身份、归属感和个人存在感正在逐渐消失。“标准化的信息和消费模式在世界各地传播,引起人们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人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自己的文化,坚持本土文化价值观,把文化作为确定自我身份的一种手段和力量之源”[11](P7)。通过纪念活动,可以破除西方的话语霸权,建立中国式话语体系,让民众从内心深处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适合中国国情显得尤为重要;使民众认知西方制度话语优势的“欺骗”。纪念活动作为一种可以不断运用的仪式与符号化政治行为,“通过符号在历史上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它将传承的观念表现于象征仪式之中。通过文化的符号体系,人与人得以相互沟通、连续传续,并发展出对人生的知识及对生命的态度”[12](P278)。此外,纪念活动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载体,它会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民众价值观念的改变,对纪念活动的阐释和理解也需要不断升华。

总之,通过充分挖掘纪念活动所孕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展好中共和国家历史的重要节日、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的纪念,将有效提升中国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程度,无疑将有助于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实现。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2]陈金龙.纪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纪念活动为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08(7):3.

[3]肖贵清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6]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7]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8]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0]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编.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12]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译林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黑龙江线上线下融合开展十四项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奥斯威辛为何在大屠杀纪念活动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
我也来两圈
政府帮民众排解孤独感
50岁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