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入这场阴影的游戏

2014-01-26傅元峰

青春 2014年1期
关键词:于坚北岛顾城

傅元峰

于坚是个慢腾腾的人。他有一篇很短的文字,题为《阴影的游戏》,那种慢引人注意,似有暗示。我读到,二十岁的他跟着苍山的影子走到洱海边上,走到黑夜之中。1974年的一个下午,有一个很细微的、容易被“文明”忽略的时间颗粒。那些年掩埋的东西太多,在其中,于坚的青春似乎不值一提。但让我惊讶的是,在那天,这个在生活中漫漶无边的云南人竟然私自完成了一次旅行:它丝毫没有罗曼蒂克的骨架,没有任何姿势,却因此在沿途看到了很多风景,诸如牵牛花颜色的变化等。

于坚的云南味道却也就这样形成了:氤氲的南方充满了细节,慢了下来。我约略比照过三位爱写散文的诗人,顾城、北岛、于坚。顾城虚构了自己的一生,尽管散文乐趣多一点,足迹还是一样,脉象沉滑,不食人间烟火。倒是北岛和于坚形成了很好的反差。在北岛的散文里,你能看到离家而不持有风物器皿的贫困,游历中的生命时差便成了游子的精神财富和辞格。北岛的散文里,有巨大的时间,它们不是用生死、就是用时代圈点过,拿出来硬邦邦的一节,不是松脆的枯柴,也是时间的灰烬。北岛是丧失了细节和温度的诗人,看起来是独吟,终究还是流于惨烈的合唱。

对文学来说,相对于生活、仪式、神祗、巫术的纵深存在,历史时间的语源特征并不明显。于坚并不信任后者,因此,游记在他那里是一种新的文体。他的旅行没有干枯过,即使他走到了齐鲁大地或者南亚北欧。不会干枯的旅行,在本质上还是居家。在文明钳制中活着的当代艺术,总应找到当下的一个由头开口说话,于坚的方式是,与我们一起拥有生活。作为山东人,我看到《登泰山记》中那些有关泰山的知识,确认他很缓慢地登了泰山。于坚的泰山日出是活的,他看了“看”,却也一直在“看”中看了。这让游记有种南方精神。在孔孟之乡,娱神的狂欢是足够让人惊讶的。当然,于坚入了经石峪,这山也就同时沉陷为幽深的谷底。山在那一刻,因这个云南人而活,随这个云南人而去。

但不要认为于坚是可从云南取走并放任四方的。正如我们在他的一本又一本散文集中看到的,至今云南还窝藏着于坚。这种互不解放的爱情让于坚大有文章可写:这么慢的步伐,在山川中一咏三叹,在尘世中浮荡迷离,却又没有母亲担心他会丢失。那些“正在眼前的事物”已经足够让他着迷;他写了那么多游历,但并未离家。我发现,无论诗还是散文,摄影还是纪录片,于坚都不习惯游子的口吻。他守望着,匍匐着,比云南更低,做南诏和她的所有生活资料和经验的看门狗。

为什么诗人要写散文?写诗是在写,写散文是在读。云南是于坚手中的一本大书。为什么“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于坚却于云南口若悬河?他在读啊。什么也不能阻止于坚在漫山遍野的生活性和自然法则中凿出一眼深井——他并不观天,而是使劲朝生活和艺术的井底探察,仿佛时光在他背后站着,也舒展开来,对自己的属性有所疑虑。

我们与老于坚的区别是,我们总是猴急,而他经常说:“现在,也许是我一生走得最慢的时候……”

(作者系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猜你喜欢

于坚北岛顾城
事件叙述中的时间与空间
远和近
雨后
睡吧,山谷
远和近
读北岛:一只轮子,寻找另一只轮子
关于于坚诗歌口语化特征的探究
有限景点 无限景致 回味新西兰北岛的自然美
行走在“反叛”的路上
于坚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识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