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走在“反叛”的路上

2016-12-23李艳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9期
关键词:反叛于坚

李艳

摘 要 “反叛”,是诗歌发展和诗人自觉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认为于坚对诗歌内容和语言的开掘与创造深入到了诗歌的内部,其诗歌主张和创作实践拉近了诗歌与人们之间的距离,为诗歌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维度,同时也大大改变了人们对诗歌的传统理解和传统阅读方式。与传统诗歌相比,于坚独立的诗歌精神立场、充满时代特征的审美意识和独特的呈现方式,使当代诗歌在言说丰富琐碎的现代生活和复杂的现代心态方面具有可供挖掘的更大的潜力。

关键词 口语诗 于坚 “反叛”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1于坚和“他们”的存在背景

说到于坚总是回避不了“他们”。因为于坚的创作对“他们”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他们”既不是诗歌流派也不是文学团体,“他们”汇聚了文学艺术的各方面,包括诗歌、小说、评论、甚至美术作品等,其“成员”散布全国各地,可以把《他们》仅仅看作是一本刊物,它只是提供了一块园地,给于富有才能和创造精神的诗人、作家等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它既没有统一的宣言,也没有公认的指导原则。它的独特风格并非预先设计,而是水到渠成最终形成的结果。“它不是一种倾向,而是一种状态。”“他们”诗人大都出生于20世纪50或60年代,并在中年以前至少经历了四个不同的时期:较为平静的五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时代,思想解放的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时代的迅速更迭,使传统上一切恒定的价值都受到质疑,他们不得不重新寻求一种价值观以对人生做出合理的解释,这为开拓诗歌领域的新局面提供了可能。就于坚来讲,由于身处地域的边缘(昆明)和内地文化的边缘,加之他的青春期很幸运地避开了文革,时代的变化在他的生活中影响不大,日子依旧遵循着正常的轨迹,所以他没有机会热血沸腾,也没有学会振臂高呼,他的眼睛里装满的是民间,是日常生活,他们遭遇了一种局外人的处境,不得不习惯被时代和有经历的人所忽视。但是,对于文学局外人的处境也许是造就真正诗人的重要因素,因为一个真正的诗人需要对人生有某种距离感,以用一种相对客观的目光关照这个世界。

2于坚和“他们”的非主流形态:反“宏大叙事”

作为一个“后来者”,他们的身份决定了其无法融入到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只能作为一个个渺小的个体,置身于被遗忘的角落,这在给他们带来开拓性机遇的同时也最终造成了他们不得不面对的困境。面对这种局面,于坚一代人选择了反抗。当他们背离“北岛们”的时候,却也背离了精英分子的使命感。当然,“朦胧诗”最初也是在对以往意识形态中心话语的反思中、在醒悟到诗歌被利用被愚弄的真相后开始的,因而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与以往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绝决的姿态,要求打破陈腐老化的套语连篇,拒绝直抒胸臆的浅白,追求隐喻,突出象征与暗示,从而使诗歌由明晰变得朦胧,由确定变得不确定。所以,继承和延续朦胧诗的开拓创新精神是“他们”反叛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特色,没有永远流行的诗歌潮流,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正值青壮年的“他们”,面前呈现的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新时代:改革开放、商品化大潮、西方文化的铺天盖地和人们思想意识的深刻变化等。面对这一切,朦胧诗那种背负民族兴亡的使命感在“他们”身上已经衰退,个体的种种生存欲望成了义正辞严的要求。当“北岛们”开始远离生活的真相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地采取了反叛“朦胧诗”的姿态。于坚看到,诗歌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受到了层层遮蔽,以致被异化被扭曲。由此诗歌的王国也渐渐升至空中,变成天上的街市,从而远离了自己的家。

首先,是意识形态的遮蔽。长期以来,传统诗论一直传承延续着“诗言志”一说,综观中国历代的主流文化,都是更重视诗歌“文以载道”的功能。尤其是20世纪以来,“革命”不仅成为整个时代的主题和中心,而且也渗透到中国文学的方方面面,意识形态的标准空前的统一。可是,“有意义”的界定标准往往是被意识形态批准的部分。这样诗歌也就无可避免地被意识形态所遮蔽。我们关于意义的记忆结构就是“集体记忆”,而“人记忆”丧失了它的存在空间,这“使人们往往丧失了对无意义的、私人生活的记忆,即使人们要寻找这些失去的时间,现成的话语系统也不为他们提供能指”日常生活在诗歌中被掩埋,人们对它麻木不仁、视而不见,因为人只有抛开自身完全依附于国家的意识形态,才会获得安全感,或者就站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立面并与之相对抗,只有这样,他才会有存在感。长久以来,诗歌越来越形而上,不仅如此,我们的生活、文化,我们的话语方式、教育方式、写作界限都表现出明显的对日常生活的藐视。这样,诗歌就被降低为意识形态的工具。

其次是知识的遮蔽,也可以把范围夸大一些,称之为文化的遮蔽。以知识为代表的正统文化秩序是导致诗歌异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最可怕的是鼓吹诗歌应从西方获得语言资源,应该处处以西方诗歌为标准,于坚认为这无疑是“通向死亡的知识,这是我们时代最可耻的殖民地知识……它毁掉了很多人的写作,把他们的写作变成了可怕的世界图画的写作,变成了知识的诗。”很多诗人热衷于对外来的复杂诗歌理论津津乐道,似乎诗歌与个体生命没有多大关系,诗歌完全成了一种知识、一种技术,完全成了西方知识体系的附庸。这里的诗歌不再是第一性的不再是最直接的智慧,它处处依赖知识、主义的阐释,它只是知识、主义的复述而已。

于坚在诗歌理论和实践创作方面不断探索,引领着“他们”的发展方向。诗人试图用平常语言还原一场属于生活自身的故事,从而使它成为真实的存在。摆脱了表达精英启蒙思想的使命,“他们”在于坚、韩东等人的带领下从最现实的生活中,从当下、手边,从充满鲜活生命力的民间寻找诗意,并重新发现了借以表达这种“诗意”的“语言”本身。这样,诗歌就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找到了落脚处。

参考文献

[1] 于坚.于坚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 朱光潜.诗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反叛于坚
论架上绘画的跨界与超越
表层事件下的叙事能量——于坚《避雨的鸟》一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