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阳日治腑、阴日治脏”理论再认识

2014-01-26杜金凯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7期
关键词:经脉阴阳气血

杜金凯

(承德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阳日治腑、阴日治脏”是赵福康[1]先生在《子午流注全息解》里提出的子午流注针灸运用的规律之一。所谓阳日,就是日子的天干是甲、丙、午、庚、壬,而阴日指日子的天干是乙、丁、己、辛、癸。也就是说,阳日以阳经为主、阴日以阴经为主进行针灸治疗。医家应该遵循以上规律,对各类疾病进行施治,以保障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

1 “阳日治腑、阴日治脏”符合天人合一观念

天人合一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人处于天地之间,必然会受到天地之气变化的影响,同时人的生理活动也必然随着天地的变化而调节自身,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素问·生气通天论》讲:“夫自古通天者,生于本,本于阴阳。”《素问·宝命全神论》:“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提出凡有生命的东西都与天地相通,以阴阳二气为根本,以阴阳相互作用为运动变化的根据,也就是人与自然界的统一。《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指出:“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这里说明人与自然在同一时间内阴阳变化的情形。也就是说,人体的生理活动随着自然界的运动和自然条件的变更而发生相应变化。人的阴阳变化不仅与自然界昼夜变化相应,也与四季变化相应,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人的阴阳之气发生变化明显的节气。同样,日的节律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有一定影响,在阴阳之气交换之时人体的气机也会发生变化,子时、午时正是阴阳之气交换的关键时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浊气在上,则生从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说明阴阳是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和普遍法则,是认识万物之纲领,事物发生发展和衰退消亡的根本。疾病作为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现象之一,自然也遵循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因此,医生在认识人体、诊治疾病的时候,就必须寻求阴阳变化这一根本。

2 “阳日治腑、阴日治脏”符合气血运行规律

《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景岳全书》:“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十四经发挥》说:“故经脉者行气血,通阴阳。”清·张志聪曰:“夫气为阳,血为阴,腑为阳脏为阴,脏腑阴阳,雌雄相合”,说明气与血是人身所固有的,而相对言之,则气属阳,血属阴,二者互为其根。《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指出了阴阳平衡、阴阳消长的关系。而脉象歌诀“阳日阳时气在先,血在后兮脉在边:阴日阴时血在先,气在后兮脉归原”,是说气血运行有一定规律。《灵枢·卫气行》:“……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病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针灸甲乙经》也有同样论述:“仅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百病不除。”《素问·八正神明论》:“……法天则地,合以天光……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以因天时而调气血也。”另外,名医徐风在《针灸大全》论曰:“阳日气先行而血后随也;阴日血先行而气后随也,得时者谓之开,失时者谓之阂。”表明在治疗时按经脉的属性,也就是同气相求的原理,阳日可以通过阳经治疗相表里的阴经疾病,阴日可以通过阴经治疗相表里的阳经疾病,这样不仅不会调乱气血,还会大大提高疗效。

3 络穴存在也决定“阳日治腑、阴日治脏”

众所周知,人体十二条经脉及任督二脉各分出一支别络,加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它们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的作用。十二条经脉六阴六阳,阴阳之间有表里关系,具有表里关系的两条经脉之间以络穴为纽带紧紧联系在一起;每条经脉都有一个络穴与其相表里的经脉相连。《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大肠手阳明之脉,下入缺盆络肺。”明·张介宾释曰:“络,联络也,肺脉络于大肠,以肺与大肠为表里也,按十二经相通,各有表里,凡在本经者皆曰属,以此通彼者皆曰络,故在手太阴则曰属肺络大肠,在手阳明则曰属大肠络肺。”《灵枢·经脉》:“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别走阳明也……手阳明之别,其名曰偏沥……别入太阴。”说明手太阴肺经通过络穴列缺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而手阳明大肠经通过络穴偏历与手太阴肺经相连,说明络穴是单向开放,其余以此类推。我们认为阳日阳经运行旺盛,阳经络穴开放;阴日阴经旺盛,阴经络穴开放。这一点与武当山道医祝华英[2]提出的络穴定时开放关闭的观点有一致性。这也符合太极阴阳学说,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我们假设阴日阴时阴经络穴开放,阴经气血流注阳经,阳经络穴关闭;阳日阳时阳经络穴流注阴经,阳经气血流注阴经,阴经络穴关闭。虽然没有实验证实,但是这种说法是可以把络穴讲明白。如足太阴脾经络穴功能发生关闭障碍,总是处于开放状态,则足太阴脾经气血持续流注足阳明胃经,寒厥就容易发生,表现为下肢冰凉。另外,如果针灸不分阴日阳日,那么无需用络穴,阳经有病治阳经,阴经有病治阴经即可。虚实的问题可以通过穴位的选择和手法补泻即可。因此,我们认为“阳日治腑、阴日治脏”符合医理,是针灸应该遵循的原则之一。阳日治疗阴经疾病,用阳经及其络穴;阴日治疗阳经疾病,用阴经及其络穴。

“阳日治腑、阴日治脏”,即阳日运用手足6条阳经治疗相关疾病,阴日运用手足6条阴经治疗相关疾病。“阳日治腑、阴日治脏”虽然是在子午流注针灸里运用的规律,但是根据上述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建议凡是针灸就要遵循使用。在子午流注针灸具体运用时还涉及阳日阴时、阴日阳时的一些问题,在以后的文章中我们再详述。

[1] 赵福康,张洪耀. 子午流注全息解[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55-156.

[2] 祝华英.十二经运行之管见[J].上海针灸杂志,1998,17(5):33-34.

猜你喜欢

经脉阴阳气血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
补中益气汤联合归脾汤加减治疗气血两虚型低血压性眩晕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