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误诊2例分析
2014-01-26吴理晖王晓喧
吴理晖 王晓喧
(辽宁省沈阳医学院附属四院口腔颌面外科,112700)
・误诊鉴戒录・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误诊2例分析
吴理晖 王晓喧
(辽宁省沈阳医学院附属四院口腔颌面外科,112700)
通过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误诊分析,总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表现有较多,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及医师的医技水平,以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和目的,以免误诊、误治。
大B细胞淋巴瘤;弥漫性;误诊;面部多间隙感染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并且是一组临床表现和预后等多方面具有很大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31%~34%,在亚洲国家一般>40%。近几年来,该疾病在头颈外科表现多为淋巴结型,表现为类似面部间隙感染的较罕见,临床诊断较困难,明确其诊断主要依靠细胞学检查。我院于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2例此类病例。现回顾性分析,为早期诊治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1
1.1.1 病史 患者男,61岁。因左面颊部肿痛,伴左下后牙疼痛3个月入院。2010年3月因左下后牙疼痛、松动,疼痛加重时、呈持续性半侧头痛,影响进食及睡眠。就诊于当地口腔诊所,行37牙拔除术。术后1个月,患者自觉左面颊部肿胀,左下颌仍疼痛,再次就诊于当地诊所,给予抗生素静滴(头孢类)10 d,局部肿胀无改变。遂就诊外院,诊断为颊间隙感染,继续应用抗生素治疗12 d,局部继续肿大,疼痛加重,牙创未愈。于2010年6月来我院就诊,以左面部肿物收入院。入院后行颌面CT增强检查,牙龈取病理,回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1.1.2 查体 一般情况良好,生命体征平稳,面部左右不对称,左面部弥漫性肿胀,以左颊间隙,颞下及颞间隙肿胀明显,皮肤色正常,皮温略高。触诊,质地硬,无压痛。张口度正常,37牙创未愈。创周牙龈略充血。
1.1.3 辅助检查 颌面增强CT示:左面部弥漫性肿大,界限不清,左面部咀嚼肌结构不清,达蝶筛隐窝,翼腭窝、咽旁间隙内均见占位病变;未见颅骨及面颌骨吸收破坏。肺CT、腹部彩超及全身骨扫描检查未见异常。
1.1.4 治疗 37牙龈取病理,回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行放射、化疗、生物治疗及营养支持治疗。
1.1.5 结果 随访24个月,无复发及远处转移。
1.2 病例2
1.2.1 病史 患者女,58岁。主诉因右面部肿痛6个月,伴张口受限,患侧麻木入院。2010年3月患者因右面部疼痛,阵发性,刀割样痛就诊,伴右下颌部疼痛,就诊于神经内科,诊断为三叉神经痛,建议手术或射频治疗,同时给予止痛剂卡马西平口服,患者疼痛暂缓解。于2010年4月初就诊于山东某医院,行射频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10 d,疼痛症状加重伴右面部肿痛、张口受限,来我院就诊,诊断为右面部多间隙感染,收入病房。
1.2.2 查体 颌面部不对称,右面部广泛性肿胀,右颞部、颞下、眶下、颊部、咬肌区肿胀明显,右额纹消失,右眼睑闭合不全,人中切迹左偏。右面部触诊,质地较硬,无压痛点,无波动感,无凹陷性水肿。张口重度受限,右下颌牙前庭沟隆起,牙龈充血,触痛,无波动感。
1.2.3 辅助检查 颌面CT平扫+增强示:右侧面肌结构不清,下颌骨、上颌骨有骨吸收。头CT、肺CT、腹部彩超未见远处占位病变。
1.2.4 治疗 给予抗生素治疗5 d,局部症状无改变。取牙龈肿胀位送病理,回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行化疗、放射治疗及营养支持治疗。
1.2.5 结果 随访12个月,患者因放疗反应重,复发并远处转移。
2 讨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发病情况,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分布>55岁多见。呈逐年增长趋势。发病因素常见病毒因素:文献报道,与恶性淋巴瘤关系密切的病毒有人类疱疹病毒(EB病毒),人类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病毒、人类疱疹病毒6型等[1]。此外,遗传因素、饮食与紫外线照射等因素有关。
发生在口腔颌面部者多为结外型,而且以非霍奇金淋巴瘤常见。结外型早期临床表现常常单发于牙龈、腭部、舌根部、颊部、颌骨、上颌窦、鼻咽部、颏部等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炎症、坏死、水肿、肿块等。常引起相应症状,局部出血、疼痛、鼻阻塞、咽痛、吞咽困难、中耳炎、面颈部肿胀等。少数结内型者常多发性,浅表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可孤立存在,大小不一,活动,质地韧,无压痛,皮肤色正常,以后互相融合成团,活动受限。组织病理见细胞核呈圆形、锯齿状或不规则折叠,染色质空泡状或粗颗粒状,常有核仁,大小不等、嗜碱或嗜酸性、一个或多个。胞浆中等量或丰富,可透明、淡染或嗜双色。细胞免疫组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HLA-DR常常阳性,Ki-67的表达阳性。
2.1 误诊原因分析 临床相似:病程初期根据牙痛史,放射性头痛史,面部肿大不对称等症状和体征,临床一般很难下淋巴瘤的诊断。通常诊断为牙源性面部间隙感染,应用抗生素治疗暂时缩小,而不久又复发,拔出疼痛牙,发现牙创迁延不愈合。本文2例患者,起病隐匿,进展迅速,无浅表淋巴结肿大、无发热、盗汗、消瘦等淋巴结特征,辅助检查不到位等,先后误诊为面部多间隙感染及间隙感染伴三叉神经痛及面瘫。
2.2 诊断 诊断依据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检查。增强CT、磁共振能比较正确地反应病变部位和范围;PET-CT可帮助准确分期和评价疗效。典型病理表现是肿瘤组织弥漫性破坏淋巴结或界外组织的正常结构,瘤细胞体积大,胞浆常嗜碱性,核大,泡状,核仁明显,表达多种全B细胞标记物,如CD19、CD20、CD22、CD79a和BSAP。
2.3 鉴别诊断 淋巴结肿大型应注意与淋巴结核、淋巴结炎及其他恶性淋巴结转移相鉴别;发生在面部应与牙源性间隙感染相鉴别。本文2例患者病程初期没有进行必要的相关检查,地方医院临床经验不足,对该病认识不清,延误诊治。
2.4 治疗及预后 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及靶向治疗(美华罗)、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等。重视营养支持治疗及合并并发症的治疗。绝大部分恶性淋巴瘤患者经适当的治疗都可获得近期缓解。患者5年生存率,Ⅰ~Ⅱ期达到95%,Ⅲ~Ⅳ期达80%。
总之,对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首先要注重早期确诊,这是治愈的关键。
[1] 张志愿.口腔颌面肿瘤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61-466.
[2] 张文书,路名芝,刘勇.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现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26(1):134-137.
[3] 张军,殷铁军,胡长耀.老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分析[J].2006,24(6):4853-4853.
[4] Steven HS.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M]. 4th ed. Franc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bcer (IARC), 2009: 234.
1672-7185(2014)06-0057-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6.033
2014-1-22)
R73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