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58例心理护理体会
2014-01-26刘琳琳
刘琳琳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滑翔院区第二心内科,沈阳 11002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58例心理护理体会
刘琳琳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滑翔院区第二心内科,沈阳 110022)
总结病程>25年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护理体会。
肺源性心脏病;慢性;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指慢性肺胸疾病或肺血管慢性病变,逐渐引起肺动脉高压,进而造成右心室肥大,最后发生心力衰竭的一类心脏病。本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年龄多>40岁,随年龄增长而患病率增高。本病常常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患者易产生恐惧、疑虑、烦恼、渴求等种种心理反应[1]。回顾我科收治的病程较长的5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心理特点及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2月—2013年10月,我科共收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216例,病程10~56年,其中病程>25年者58例。58例中,男36例、女22例;年龄45~97岁,平均(59.56±15.98)岁;病程25~56年,平均(31.74±20.17)年。
1.2 治疗 以控制感染,改善通气,合理氧疗为主,必要时可应用利尿、扩血管药或慎用小量强心剂。
2 心理特点
2.1 恐惧和焦虑 主要是对疾病的担忧,因长期患病引起焦虑或恐惧,担心自己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或怀疑自己已经衰老,多发生于中年人。本组40例出现恐惧和焦虑。
2.2 多疑 本组17例患者表现出多疑或敏感的心理特点。多疑有两种情况,一是不相信自己所患疾病有多严重,认为医务人员夸大其词,这种心理往往导致患者的病人角色减退甚至缺如,在急性发作过后急于任意活动,拒绝他人照料,不遵医嘱,擅自增加活动量;二是认为自己的实际病情比医务人员所说的要严重得多,这种心理多在喘憋、胸闷等症状发作缓解后出现。
2.3 依赖心理增强 在老年患者中较明显,尤其是>65岁者,女性多见。由于疾病反复发作、病情严重,患者感觉痛苦,导致缺乏信心,从家属身上要求获得更多的关心,事事都依赖别人,患者自身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3 心理护理
坚强的意志是患者战胜病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作为护理人员,首先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多与患者及其亲属交谈,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便及时调整治疗和护理措施,并能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其次,要有把患者当作亲人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处处为患者着想,对患者高度负责,临床上各种操作要求做到技术娴熟,遇紧急情况沉着冷静,无论从语言还是行为上,要表现出对治愈疾病的信心,不能流露出任何影响患者信心的言语或表情。第三,对依赖心理增强的患者,亲属的关心和照料只能对其心理产生有限的安慰作用,医护人员的关怀和同情,作用远远大于此,有时甚至能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痛苦。与患者及其家属交谈时,注意言语亲切、态度和蔼。第四,加强健康教育。恰当地向患者及其亲属介绍病情,鼓励患者循序渐进地活动,向其讲明活动量不足的危害,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主动发挥患者在疾病治愈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不迁就姑息患者的依赖心理,尽量鼓舞他们积极主动地自理。
[1] 郭辉.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5):1795.
1672-7185(2014)06-0023-01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6.012
2014-01-24)
R5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