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观察
2014-01-26刘德刚
刘德刚
(鞍山市曙光医院传染科,辽宁 鞍山 114033)
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观察
刘德刚
(鞍山市曙光医院传染科,辽宁 鞍山 114033)
目的观察和分析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选取于2011年10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86例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字标记法随机将上述选取对象分成甲、乙、丙三组,甲组给予干扰素联合拉米夫进行治疗,乙组给予拉米夫定进行治疗,丙组给予干扰素α2b进行治疗,观察和对比三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甲、乙、丙三组中,甲组治疗效果最好,其中HBV-DNA阴转率为86.8%,HBeAg转阴率为73.6%,丙组治疗效果次之,其中HBV-DNA阴转率为84.8%,HBeAg转阴率为73.9%;乙组HBV-DNA阴转率为82.5%,HBeAg转阴率为68.3%,三组间在HBV-DNA阴转对比上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乙组在HBeAg转阴率与甲组、丙组对比上均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取抗病毒治疗,疗效明确,其中采取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效果最佳,安全性最高,该治疗方式对改善患者症状,提升转阴率有着明显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影响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区,HBSAg携带率达9.75%,约1亿2千万人,占世界HBV感染人数的1/3,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为3000万,约10%~20%,可发展为肝硬化,1%~5%可演变为肝癌。临床上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取治疗方式一般为抗病毒治疗,而最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为核苷类似物和干扰素。为了分析和探讨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取病毒治疗疗效,选取在我院接受诊治的该类为186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三种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现将结果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1年10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86例为研究对象,本组选取对象病症确诊标准均与2011年南京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和肝病学术会议中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相符合:①HBeAg、HBsAg实验室检查均显示为阳性,HBV-DNA≥104copies/mL;②无明显肝硬化症状;③治疗前半年均未接受相关抗病毒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本组186例选取对象中,男129例,女57例;年龄在23~59岁,平均年龄(40.3± 2.3)岁。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胸闷。其中体现检查发现34例肝区不适,38例肝轻度肿大,42例脾异常增大。随机将上述选取对象分成甲、乙、丙三组,其中甲组58例,乙组63例,丙组65例,所有患者入组前签署知情同意书。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合并症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排除合并孕妇及哺乳期患者;排除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排除肝硬化患者;排除合并其他严重器官或系统性疾病;排除合并甲亢、SLE、不稳定糖尿病患者。
1.3 研究方法
按照2008版亚太肝脏研究学会(APASL)指南,对于年龄>40岁而ALT处于正常高限的患者,实施肝组织活检,如果结果显示中度或重度炎症或纤维化,则进行治疗。HBV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采用ELISA法。HBV DNA检测:采用实时荧光PCR[3]。
1.4 治疗方法
甲组58例患者采取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进行治疗:拉米夫定口服0.1 g,每天1次,同时应用干扰素α2b,5 mIU,隔日1次肌内注射,共12个月;乙组63例患者给予拉米夫定进行治疗:拉米夫定每次口服0.1 g,每天1次,持续12个月;丙组65例患者给予干扰素进行治疗:干扰素α2b,5 mIU,隔日一次肌内注射,持续治疗12个月。三组患者在给予上治疗结束后,均随访6个月。
1.5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组(甲组):53例患者用药12个月,耐受性好,5例患者用药8个月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停药,HBV-DNA阴转46例,占86.8%,HBeAg阴转39例,占73.6%,HBV-DNA定量在1.0× 103拷贝/mL以下50例,占94.3%,ALT复常51例,占96.2%。
2.2 拉米夫定组(乙组):均持续治疗12个月,耐受性好,63例患者中,52例HBV-DNA阴转,占总人数82.5%,43例HBeAg阴转,占总人数68.3%;另外49例HBV-DNA定量低于1.0×103拷贝/mL,占总人数77.8%,ALT复常57例,占90.5%。
2.3 干扰素α2b组(丙组):46例患者用药12个月,耐受性好,8例患者用药6个月后,11例患者用药9个月后,出现严重副作用停药,HBVDNA阴转39例,占84.8%,HBeAg阴转34例,占73.9%,HBV-DNA定量在1.0×103拷贝/mL以下41例,占89.1%,ALT复常43例,占93.5%。
3 讨 论
慢性乙型肝炎是人体在遭遇HBV(乙肝病毒)感染后,其通过病毒持续复制,并导致人体免疫机制对机体肝脏组织进行攻击导致肝脏损害而引发的一种疾病。因此,临床上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方式一般为抗病毒治疗[1]。
拉米夫定作为一定病毒复制抑制剂,其通过干扰病毒蛋白质复制,抑制RNA转录酶活性来达到降低肝脏病毒浓度的效果;同时拉米夫定初始治疗慢性乙肝效果极佳,其病毒的反应极为迅速,但停药后病毒常再现[2]。在使用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时,患者会出现发热反应,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很容易出现食欲下降、精神疲乏等症状,33%的患者在接受该药治疗时,会发生血小板浓度下降、白细胞计数水平下降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引发精神抑郁症状或自身免疫症状,但一般来说上述不适感均在患者可耐受范围内。IFN-α治疗过程中会激发免疫应答,ALT水平一般会提高,且肝内炎症会变得明显,甚至发生较重的代偿性肝病失代偿。一般来说,IFN-α对所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完全效应仅约40%,而对于完全效应患者在治疗3个月内,可发现实验室血清HBV-DNA检出率下降明显,或难以检出,且HBeAg也会转阴;接受12个月治疗后,患者肝炎症状会逐渐趋于稳定。因此临床上采取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治疗,其能快速控制病情,遏制病毒持续性复制,促进肝功能改善,这对稳定病情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3]。
本文研究发现,三组中甲组治疗效果最佳,其HBV-DNA阴转率为86.8%,HBeAg转阴率为73.6%,丙组治疗效果次之,其中HBVDNA阴转率为84.8%,HBeAg转阴率为73.9%;乙组HBV-DNA阴转率为82.5%,HBeAg转阴率为68.3%,这说明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取抗病毒治疗,疗效明确,其中采取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效果最佳,安全性最高,该治疗方式对改善患者症状,提升转阴率有着明显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4]。
[1]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和肝病学术会议[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
[2] 金瑞,张世斌,边新渠,等.干扰素α-2b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27(6):678-679.
[3] 任娜,闫杰,蔡晧东,等.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初始联合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96周疗效观察[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2,19(3):98-99.
[4] 王南芳.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7(4):136-138.
R512.62
B
1671-8194(2014)25-01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