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110例分析

2014-01-25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8期
关键词:屏气穿刺针气胸

康 军

(瓦房店市中心医院CT科,辽宁 大连 116300)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110例分析

康 军

(瓦房店市中心医院CT科,辽宁 大连 116300)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方法及安全性。方法 对110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该方法穿刺活检总的诊断准确率95%(105/110),气胸发生率24%(26/110),出血发生率15%(15/110)。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一项对肺肿块诊断准确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操作易掌握的诊断技术;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并发症发生率主要为出血和气胸;且穿刺针穿刺的次数和刺入肺组织内的深度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呈现正相关关系,且病灶越深、越小,并发症发生率越高。

CT检查;肺穿刺活检术;并发症

CT 引导下肺穿刺活检作为当前临床上介入放射诊断领域的新技术,其具备定位准确、诊断准确率高、引发并发症少等优点[1-3]。为分析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特点,选取在我院接受该检查患者110 例为研究对象,对上述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0年4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CT引导喜爱经皮肺穿刺活检110 例为研究对象,上述选取对象中,男70 例,女40 例,年龄22~ 76 岁,平均年龄(43.2±5.6)岁;上述选取对象均因胸痛、咯血、反复咳痰、咳嗽等症状就诊,部分患者应胸透体检时发现异常肿块接受相关检查。110例患者,病灶分布情况如下:左肺上叶、左肺舌叶、右肺下叶、右肺中叶、左肺下叶、右肺上叶人数依次为16、15、12、12、15、20 例,另外20例为双肺多灶。

1.2 术前准备

上述选取对象均给予血常规检查、心电图检查、APTT、PT、CT平扫及增强扫描等检查,接受相关穿刺手术检查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安排专门的护理人员对CT机房进行消毒等处理,同时备齐或复查氧气等抢救药品。检查设备:GE单排螺旋CT 机,18 G、20 G活检枪。

1.3 穿刺方法

CT引导皮肥穿刺活检中使用的方法主要有:CT机计算机直接测量定位法、体表区域定位法以及金属物标记法。①在实施穿刺活检手术前,医师需再次询问和确定患者以往病史,仔细分析体检报告和CT扫描片,依据CT扫描结果对病灶所在位置进行确认,依据穿刺活检术的必要,让患者保持仰卧位,并对患者病灶面积及直径进行测量和确认,在确定病变体表准确位置后,放置定位器后,采取CT设备对病灶上下层进行扫描,若患者病灶直径超过3 cm,扫描厚度设定为5 mm;若直径少于3 cm,厚度设定为2.5 mm。②扫描确认后,应及时标记穿刺点,把握穿刺方向、穿刺深度,同时以及扫描所显示病灶的位置,选择相应型号的穿刺针。③在穿刺标记点进行常规消毒处理,并行局部麻醉,麻醉平面之胸膜,此刻不需要将注射针抽出,并给予再次CT局部扫描,以便确认进针的角度和深度。④依据患者病灶的实际情况和与之相对应的穿刺方案,叮嘱患者屏气后,迅速进针,直达病灶后,再次借助CT设备对该局部地位进行扫描;以便于医师观察和分析针尖所在病灶位置及深度,若穿刺针尖所在位置与预定位置相吻合,应抽出穿刺针芯,送入切割针(可根据病灶范围调整切割长度1 cm、2 cm),嘱患者屏气按压切割枪机关进行取材,在患者屏气状态下快速拔针。⑤在获得活检线样组织样本后,立即将获取的组织样本置入浓度为10%的甲醛固定液中,同时将针上残留的少血组织样本涂抹在玻片上,涂抹时要保持均匀,后将玻片置入相同的甲醛固定液中,及时送往实验室进行病理检查;若是穿刺后获得组织样本不符合病理检验标准,且给予CT扫描后,并未出现无气胸、出血等相关并发症,可进行再次穿刺,获得检验样本。⑥穿刺获取活检样本完毕后,应及时对穿刺点进行消毒、按压、包扎等处理,并给予全肺扫描等检查,查看是否出现气胸、出血等并发症;若患者并无明显不良症状,休息1 h后可离开;对比存在胸部不适感觉、病况严重者,应留院观察,并及时给予吸氧、抗炎、止血等对症处理。

2 结 果

2.1 活检结果

本组110 例患者共130例病灶作了270 次穿刺活检,其中1例因气胸严重中止穿刺,其余患者术中顺利。活检组织病理诊断:47例为腺癌,38 例为鳞癌,1 例为孤立性纤维瘤,为神经内分泌癌,4 例为肺结核,13 例为小细胞肺癌,6 例为炎性假瘤;其中5例误诊,手术后病理确诊为腺癌,总诊断准确率95.45%,误诊率为4.55%。

2.2 术后并发症

本组110 例选取对象中,其中术后活检26例出现气胸,气胸的发生率23.64%,15 例术后出血,出血的发生率13.64%;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7.28%。

通过对上述发生并发症患者活检手术进行分析,发现出现气胸、出血并发症患者,其术中穿刺深度均较其他患者深,且穿刺次数均在2次或2次以上。

3 讨 论

临床上,影响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成功的因素较多,导致术后出现出血、气胸等并发症的原因也呈现多样化,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医师的穿刺技巧、穿刺路径、穿刺熟练度、适应证的选择、患者体质情况、病灶部位及深度以及穿刺次数等。

对于穿刺路径:以病灶距离体表最短垂直距离为宜,由于穿刺活检对肺组织会造成伤害,因此穿刺越浅,对肺组织造成的损伤越轻,对患者影响越小,术后出现发症的概率就越低,这说明穿刺针穿刺肺组织的深度对肺组织造成的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而肺组织损伤程度越重,并发症发生概率越高;我们实际操作时穿刺路径不选择通过斜裂既不选择跨叶穿刺,这样可大大减低并发气胸的概率;穿刺路径上要避开血管,要参照增强CT图像看清病灶周围的血管分布情况。穿刺次数:本组共穿刺270次,最少1次,个别病例穿刺4次,平均每例2次以上,统计分析可见随着活检的次数增加,并发气胸、出血的概率也在升高。

活检枪的选择:不同的活检枪获得活检组织不一样,对肺组织造成损伤也不一,因而引发并发症概率也不一样;本组选用18 G及20 G活检枪,根据病灶距离体表远近选择不同的活检枪。适应证的选择:严格按照适应证的要求选择患者,否则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也会升高,本组病例有1例肺气肿的患者,穿刺针刺入病灶后出现严重气胸导致穿刺失败,有严重肺气肿的患者是不适应做穿刺活检的。患者配合度:活检入侵损伤组织手术,其穿刺点、穿刺方向、穿刺速度与患者的配合度有着很大的联系,若患者配合性差,会增加手术难度,加重肺组织损伤,这里强调训练患者屏气的重要性,本组所有病例均选择患者平静呼吸状态下吸气末屏气状态下穿刺。

病灶情况:本组所有病例均行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明确病灶实性成分分布情况、与周围血管关系,穿刺选取病灶实性部分,本组<3 cm越深的病灶并发症发生率越升高。本文研究显示,穿刺针穿刺的次数和刺入肺组织内的深度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呈现正相关关系,且病灶越深、越小,并发症发生率越高;对于病灶大、距胸膜近者,可挑选适量粗型号的切割活检枪,增加活检次数。获得满意的活检组织;而对于病灶稍小、距胸膜远者,应尽量挑选合适的活检枪,保证一次活检取样成功,这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着实际的意义。

综上所述,只要设计好穿刺路径、掌握好适应证、掌握好操作技巧、在患者的合作下,就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活检诊断准确率。

[1] 崔玉忠,赵如森,王洪敏.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52例分析[J].山东医药,2010,50(13):77.

[2] 孙燕,张春萍.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162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10,50(29):239.

[3] 沈查.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预防[J].重庆医学,2012,41(22):119.

R563

B

1671-8194(2014)18-0270-02

猜你喜欢

屏气穿刺针气胸
一种新型套管针用穿刺针的设计
拍胸片时为何要屏气
槽型鞘脑穿刺针的设计及动物实验初步结果
新生儿气胸临床分析
EBUS-TBNA中不同型号穿刺针对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结果的影响
气胸的分类及诱发原因
出现气胸后,患者及其家属如何处理
气胸的分类及诱发原因
简单几招锻炼肺功能
手术穿刺针清洗质量控制方法的改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