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的CT诊断研究
2014-01-25席德彦
席德彦
(河南省太康县人民医院CT室,461400)
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的CT诊断研究
席德彦
(河南省太康县人民医院CT室,461400)
目的 探析CT诊断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48例确诊为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CT表现。结果 48例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患者病灶位于桥小脑角区和桥前池33例(68.75%)、鞍上和鞍旁8例(16.66%)、颞区4例(8.33%)、额叶3例(6.25%)。典型者41例(85.42%),囊肿CT表现均为低密度且低于脑脊液,或其内存在少量的条索样等密度;非典型者7例(14.58%),囊肿CT表现为混杂密度,囊肿内或者囊肿壁存在点状、线状或者弧形钙化。CT增强扫描中,34例(70.83%)肿瘤无强化,3例(6.25%)可见囊肿内部呈条索样分隔物增强。结论 CT能多方位重建成像,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具有特征性CT表现,具有极其重要的诊断价值,可作为首选的辅助检查。
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CT
表皮样囊肿多由胚胎时期神经管闭合时混入外胚层的成分而形成,其主要的病理变化为上皮组织不断更新脱落角化细胞,囊肿内容物不断增加,最终形成肿瘤[1]。表皮样囊肿多发于脊柱或者颅内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硬膜外或者硬膜内,颅内表皮样囊肿约占脑血管肿瘤的1.5%~2%[2]。常规影像学检查难以诊断,随着CT技术的发展,表皮样囊肿的诊断率也有了很大提高。为进一步分析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的CT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外科住院部和门诊部收治的48例确诊为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16~68岁,平均(35.68±5.46)岁,<20岁3例(6.25%)、20~40岁40例(83.33%)、>40岁5例(10.42%)。主要临床表现:眼球运动障碍及视力下降22例(45.83%)、走路不稳和共济失调13例(27.08%)、疼痛和下肢无力甚至大小便功能障碍8例(16.67%)、面瘫和听力障碍5例(10.42%)。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肿瘤全切除且经病理学活检证实为表皮样囊肿。本次调研在患者知情同意下进行。
1.2 CT诊断 患者均行CT检查,使用Sytee-Synergy螺旋CT,均取仰卧位,参数设置:矩阵512×512、电压120~250 kV、电流200~250 mA、层间距3 mm、层厚3 mm、视野25 cm。48例患者均于CT平扫后行增强CT扫描。
2 结果
2.1 病灶部位 48例中枢神经系统表皮囊肿患者中,病灶位于桥小脑角区和桥前池33例(68.75%),肿瘤呈不规则略宽扁平状,常依脑池形状塑形;鞍上和鞍旁8例(16.66%),多呈分叶状;颞区4例(8.33%)、额叶3例(6.25%),多呈椭圆形。肿瘤直径1.5~5.5 cm不等,边界清楚。
2.2 CT表现 根据肿瘤密度,临床将其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两型。典型者41例(85.42%),CT表现均为低密度且低于脑脊液,或者其内存在少量的条索样等密度影;非典型者7例(14.58%),囊肿CT表现为混杂密度,囊肿内或者囊肿壁存在点状、线状或者弧形钙化。CT增强扫描中,34例(70.83%)肿瘤无强化,3例(6.25%)可见囊肿内部呈条索样分隔物增强。
3 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可出现于颅内任何部位,其中以桥小脑角区和脑外脑池为好发部位[3]。本组48例中,位于桥小脑角区和桥前池33例(68.75%)、鞍上和鞍旁8例(16.66%)、颞区4例(8.33%)、额叶3例(6.25%)。肿瘤多呈不规则状,沿着脑池、脑裂、脑沟生长,并向外部延伸,占位效应轻。本组48例患者中无占位5例(10.42%)。
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呈均匀或者不均匀低密度,CT值一般为0~15 HU。病灶多呈扁平型,形态不规则,沿蛛网膜下腔蔓延,见缝就钻。囊肿可有钙化,但不多见,一般位于囊壁,也可能发生于囊内。增强扫描时病灶不强化,偶见边缘有轻度弧形增强[4]。本次结果显示,典型者41例(85.42%),囊肿CT表现均为低密度且低于脑脊液,或者内有少量的条索样等密度影;非典型者7例(14.58%),囊肿CT表现为混杂密度,囊肿内或者囊肿壁存在点状、线状或者弧形钙化。另外,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好发部位为桥小脑角区,可能受到颅底骨伪影干扰,尤其是较小病变可能无法检出。
笔者认为,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采用薄层扫描能有效减少伪影出现,还能提高肿瘤病灶以及周围组织的变化显示率,减少漏诊。本次结果显示,CT诊断符合率为100.00%。由于CT能多方位重建成像,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具有特征性CT表现,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应用较为普遍,可作为首选的辅助检查,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1] 伍锦平.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的CT诊断[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0):42-44.
[2] 曹学斌.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的CT诊断[J].基层医学论坛,2013(35):4727-4728.
[3] 归云荣,归俊,马春艳,等.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与MRI诊断[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30(1):52-53.
[4] 苏贺先,于振国,张少军,等.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20例CT与MRI诊断[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5,30(1):27-28.
1672-7185(2014)24-0055-02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14.24.027
2014-03-28)
R7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