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

2014-01-25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4年24期
关键词:心血管病进展心衰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标准・方案・指南・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文章介绍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年版。

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活动耐量受限)以及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心衰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患病率高,是当今最重要的心血管病之一。

据我国部分地区42家医院,对10 714例心衰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发现,其病因以冠心病居首,其次为高血压,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比例则下降;各年龄段心衰病死率均高于同期其他心血管病,其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左心功能衰竭(59%)、心律失常(13%)和猝死(13%)。

依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衰可分为LVEF降低的心衰(HF-REF)和LVEF保留的心衰(HF-PEF)。

一般来说,HF-REF指传统概念上的收缩性心衰,而HF-PEF指舒张性心衰。LVEF保留或正常的情况下收缩功能仍可能是异常的,部分心衰患者收缩功能异常和舒张功能异常可以共存。LVEF是心衰患者分类的重要指标,也与预后及治疗反应相关。

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速度、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在原有慢性心脏疾病基础上逐渐出现心衰症状、体征的为慢性心衰。慢性心衰症状、体征稳定>1个月称为稳定性心衰。慢性稳定性心衰恶化称为失代偿性心衰,如失代偿突然发生则称为急性心衰。急性心衰的另一种形式为心脏急性病变导致的新发心衰。

心衰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为心肌病理性重构,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自噬等)的发生,如急性心肌梗死(AMI)、重症心肌炎等;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所致的系统反应,其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同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起着主要作用。切断这两个关键过程是心衰有效预防和治疗的基础。

根据心衰发生发展的过程,从心衰的危险因素进展成结构性心脏病,出现心衰症状,直至难治性终末期心衰,可分成前心衰(A)、前临床心衰(B)、临床心衰(C)和难治性终末期心衰(D)4个阶段。这4个阶段不同于纽约心脏协会(NYHA)的心功能分级。

心衰是一种慢性、自发进展性疾病,很难根治,但可预防。心衰的阶段划分正是体现了重在预防的概念,其中预防患者从阶段A进展至阶段B,即防止发生结构性心脏病,以及预防从阶段B进展至阶段C,即防止出现心衰的症状和体征,尤为重要。

慢性心衰的治疗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重大的转变:从旨在改善短期血液动力学状态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策略,以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从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转变为神经内分泌抑制剂,并积极应用非药物的器械治疗。

心衰的治疗目标不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针对心肌重构的机制,防止和延缓心肌重构的发展,从而降低心衰的病死率和住院率。

本指南包括成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的诊断和治疗,涵盖心衰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

本指南在2007年《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和2010年《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的基础上,参考近年来发布的新药物和新技术应用的临床证据,进行了内容更新,为心衰的诊治提供依据和原则,帮助临床医师作出医疗决策。该指南提供的仅是治疗原则,临床医师在临床实践中面对每一位具体患者时,应该根据个体化原则制定诊疗措施。

本指南采用国际通用方式,对每种诊疗措施均标明了推荐类别和证据水平分级,以利于在临床实践中正确选择。

1672-7185(2014)24-0003-08

10.3969/j.issn.1672-7185.2014.24.002

R54

A

猜你喜欢

心血管病进展心衰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晚期痴呆患者治疗及照护进展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扁平苔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