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讲 关于怕冷症的中医诊治思路※
2014-01-23张惠敏杨玲玲李英帅井慧茹郑燕飞俞若熙焦招柱
●张惠敏 王 琦 杨玲玲 倪 诚 王 济 李英帅 井慧茹 郑燕飞 俞若熙 李 品 焦招柱 梁 雪
第十八讲 关于怕冷症的中医诊治思路※
●张惠敏 王 琦▲杨玲玲 倪 诚 王 济 李英帅 井慧茹 郑燕飞 俞若熙 李 品 焦招柱 梁 雪
怕冷症是以机体寒热调节障碍失衡、产热不足、并对外在寒冷刺激耐受功能低下,而表现的躯体长年难以忍受寒冷,并伴有畏风、自汗等症状的病症。怕冷症属于疑难杂病,患者由于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而严重地影响工作和生活。本次讲堂在王琦教授治疗70余例怕冷症临床经验以及对33例怕冷症调查基础上,结合2则典型病例,对怕冷症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组方用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深入的探讨,为中医治疗怕冷症提供思路和借鉴。
怕冷症 阳虚体质 桂枝加附子汤 玉屏风散
1 王琦教授开讲
怕冷症是以身体严重畏寒怕冷为主要症状,兼或伴随有畏风、自汗、乏力、表情淡漠、性欲低下的一组症候群。目前现代医学对怕冷症没有明确的定义,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认为其属于躯体形式障碍的一种表现,不能证实有器质性损害或明确的病理生理机制存在,一般采用运动治疗、心理治疗和(或)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怕冷症属于疑难杂症,严重的怕冷症患者即使在炎热的三伏天也要穿冬天的衣服,但是理化检测一般没有严重的问题。西医对此症束手无策,甚至认为是患者的心理问题;中医治疗此症又常出现误治和错治现象。目前,没有教科书专门介绍怕冷症中医诊治思路,就连参考文献的数量也非常有限。自2010年来,我诊治了70多例怕冷症患者,经过治疗大多数患者的怕冷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穿衣薄厚接近正常人。为了推动临床研究的进步,我对怕冷症做了如下定义:怕冷症是以机体寒热调节障碍失衡、产热不足、并对外在寒冷刺激耐受功能低下,而表现的躯体长年难以忍受寒冷,并伴有畏风、自汗等症状的病症。怕冷症确实存在,患者由于得不到有效治疗非常痛苦,不能进行正常工作和生活。下面大家通过2则病例,以及33例调查分析,谈谈怕冷症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和处方用药。
2 病案介绍
病案一 胡某,女,44岁,安徽人。2010年5月19日初诊。主诉:严重怕冷6年余。现病史:6年前,第五次流产后出现全身怕冷、甚则寒战,伴有大汗淋漓、乏力气短、关节疼痛,遂去医院检查,自述未查出问题,类风湿因子阴性。但自此以后,患者的怕冷逐渐加重,夏天需穿长袖长裤、穿包脚面的鞋,后背披披肩,不能吹空调和电扇;冬天上身穿1件保暖内衣、1件薄羽绒上衣和1件厚羽绒服大衣,下身穿2条羊绒裤和1条保暖裤,脚穿厚靴子,并且很少出门。平时不能吃凉的食物,吃了则腹痛;大便2日1行。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既往史:盆腔炎3年,乳腺增生1年,心动过缓。人工流产5次。前4次流产后没有休养,第2天就去上班,照常洗衣做饭。第5次流产后身体像垮了一样,出现全身怕冷。诊断:怕冷症。证属肾阳亏虚,营卫不和。治法:温补肾阳,调和营卫。处方:柴胡12g,枳壳10g,桂枝10g,党参20g,熟附片20g(先煎2小时),白芍15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10g。21剂,水煎服。
2010年6月16日二诊:服药后怕冷症状减轻30%。经前期乳腺不适,食凉即小腹隐痛,心动过缓基本缓解,生气即胸骨胀痛,饥饿感,面部起斑。上方将熟附片增加至30g,加石斛15g。21剂,水煎服。
2010年7月14日三诊:服药后怕冷症状减轻50%,其余诸症减轻。处方:桂枝10g,白芍10g,黄芪60g,白术10g,防风10g,紫石英30g,熟附片30g(先煎2.5小时),炙甘草6g,生姜10g,红枣10g。30剂,水煎服。
2010年11月17日四诊:患者服药3个月,怕冷症状控制80%,心悸已愈,入冬以来两下肢、膝关节以下畏寒尤甚,腰、少腹、臀部亦冷,汗多。处方:熟地黄15g,山萸肉15g,山药15g,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肉桂15g,熟附片40g(先煎3小时),仙灵脾15g,巴戟天15g,生黄芪60g,白术20g,防风10g。21剂,水煎服。
2010年12月8日五诊:服上方后诸症控制,继续巩固治疗。处方:仙灵脾12g,仙茅10g,鹿角霜10g,川桂枝10g,白芍15g,熟附片20g(先煎1.5小时),生黄芪30g,白术20g,防风10g,麦芽60g,当归10g,厚朴6g,炙甘草6g,生姜6g,红枣6g。30剂,水煎服。
病案二 梁某某,男,27岁,浙江人,已婚。2012年5月14日初诊。主诉:突发严重畏寒6个半月。现病史:患者于2011年10月底,劳累后夜间12点左右自觉烘热,去除被子后,又立即感觉全身冰冷,立即于当地医院就诊,查各项指标均正常,未予处理。回家后自饮红糖水,发汗少许。第2天症状略有好转。第3天上班后被风扇吹了1~2分钟后,又出现畏寒,即改寻中医药治疗,当地大夫给开了发汗草药,服用后面部通红,出汗10小时。自此以后,终日全身严重畏寒、畏风、自汗、乏力。之后四处寻医治疗,始终不效,遂来就诊。就诊当日28℃,平常人已穿夏装,而患者却头戴毛线帽,上身穿羽绒服,线衣、毛衣3层,下身穿两条厚裤子,脚穿棉鞋,却仍怕冷,触其手足温热不凉,自汗多,望其面色白光白、表情淡漠。患者自述心情烦躁,夜间烘热盗汗,入睡困难,睡后易醒,醒后难以入睡,梦多;大便1~2日1行,成形,偏粘;体重减轻10斤左右;小便黄;无性欲,每周遗精1次;舌红偏胖,苔薄白。患者既往体健,无烟酒嗜好,家中无人得此病。诊断:怕冷症。治法:补肾助阳,填精养血,益气固表。处方:山萸肉30g,肉桂10g,熟附子30g(先煎2小时),杜仲10g,菟丝子20g,鹿角胶15g(烊化),白术20g,夏枯草20g,穞豆衣30g,桑叶30g,当归15g,桂枝15g,黄芪30g,杭白芍30g,炙甘草6g,细辛3g,通草10g。7剂,水煎服。
2012年5月21日二诊:患者2012年5月15日在北京天坛医院体检报告显示:身体消瘦,营养不良;总胆固醇:3.13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3mmol/L↓,孕酮:0.26nmol/L↓,睾酮:2.02 nmol/L↓。其他未见明显异常。服药后,畏寒、畏风略有减轻。处方:仙灵脾10g,仙茅10g,巴戟天20g,炒杜仲20g,山萸60g,肉桂10g,熟附片30g(先煎2.5小时),穞豆衣30g,生龙牡各30g(先煎),炒白术20g,仙鹤草30g,覆盆子15g,鹿角霜10g。8剂,水煎服。
2012年5月31日三诊:服药后,患者畏寒继续减轻,脱掉1件棉毛裤。夜间盗汗减轻,大便2日1行。处方:上方加肉苁蓉30g,五味子10g,海马6g,黄芪30g,白术20g,防风10g。12剂,水煎服。
2012年6月11日四诊:上身脱掉羽绒服,手汗、盗汗减半,食欲可,精神转好。处方:熟地30g,山萸60g,杜仲20g,熟附片40g(先煎3小时),肉桂10g,黄芪30g,白术20g,防风10g,覆盆子20g,五味子10g,鹿角片20g,穞豆衣30g。7剂,水煎服。
2012年6月18日五诊:上身脱掉毛衣,手汗减半,入睡后到凌晨腰以下汗多。处方:肉桂10g,熟附片50g(先煎3小时),熟地黄30g,山萸60g,杜仲20g,覆盆子20g,五味子15g,鹿角霜15g,穞豆衣30g,桑叶30g,生龙牡各30g(先煎)。7剂,水煎服。
2012年6月25日六诊:畏寒已减轻60%,已穿薄运动衫,自汗和盗汗已减轻60%,情绪稳定,不易入睡,腹泻。处方:夏枯草20g,苏叶10g,百合20g,干地黄15g,刺五加15g,酸枣仁30g,延胡索10g,熟附片50g(先煎3小时),仙鹤草30g,桔梗10g,肉桂10g,鹿角胶10(烊化)。21剂,水煎服。
2012年7月9日七诊:睡眠改善,大便成形;唯有汗多,手足冷。处方:黄芪60g,白术30g,熟附片50g(先煎3小时),细辛5g,当归20g,桂枝12g,杭白芍20g,炙甘草10g,五味子10g,通草10g,穞豆衣30g,仙鹤草30g,生龙牡各30g(先煎)。30剂,水煎服。
上次诊治后,患者回家继续服药治疗。2012年8月14日发邮件自诉:穿衣同正常人一样,短袖和七分裤,还是有点怕冷,手心出汗时多时少,食欲可。短信给患者处方:黄芪60g,桂枝10g,白芍20g,炙甘草10g,红枣10g,生姜6g,炒白术30g,防风10g,淡附片50g(先煎3小时),五味子10g,淡苁蓉10g,酸枣仁30g。21剂,水煎服。
2012年10月23日八诊:患者述9月25日以来服用下方:炒白术30g,黑附子60g,桂枝10g,白芍20g,炙甘草10g,黄芪60g,防风10g,苁蓉10g,炒枣仁30g,五味子10g,红枣10g,生姜6g。刻诊:穿衣与正常人大致相同,可外出上街,散步;大量出汗较前减少70%,进食量增加,面容改善近如常人;脐部怕凉;大便1~2日1行,先干后稀;无性事要求;脉弦数,重按沉弦;舌淡胖大,边有齿痕。兹拟再从温阳固摄。处方:桂枝12g,白芍30g,炙甘草10g,生姜10g,干姜20g,红枣10g,黑附子60g(先煎3小时),炒白术30g,黄芪60g,防风15g,生熟枣仁各20g,生龙牡各30g(先煎),山萸肉30g,刺五加20g,五味子15g,仙灵脾20g,仙茅10g,鹿角胶15g(烊化)。30剂,水煎服。另服疏肝益阳胶囊10盒。
3 病案讨论
3.1 怕冷症临床表现
张惠敏(副教授,王琦教授2013级中医师承博士后):怕冷症突出的临床表现就是严重怕冷,中医术语为“畏寒”。我们做了个问卷调查,从怕冷的部位、感觉、程度、发生的时间与季节以及缓解怕冷的方法等方面来描述“畏寒”。目前调查了33例怕冷症患者,其中女性23例,男性11例。
主要临床表现:⑴畏寒的程度: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自我评价怕冷的程度,0分为一点都不冷,10分为非常冷,难以忍受。33例患者中有9例打了10分、6例打了9分、8例打了8分、其他人也都在6分以上。⑵畏寒的部位:将怕冷的部位细分为:头部、颈部、肩部、后背、腰部、臀部、上腹部、下腹部、上肢、下肢、膝盖、脚、手。33例患者中有12例感觉全身怕冷,21例有后背怕冷的感觉,可见后背是怕冷的主要部位。⑶畏寒的感觉:怕冷症患者对冷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主要有①皮肤凉,像凉风吹:有的患者感觉全身的毛孔都是张开的,有冷风往身体里钻;有的患者感到会阴部有冷风吹;有的患者感到颈部和腰部像是被凉风吹;②皮肤冰凉,像冰块敷在皮肤上:有的患者形容腿部皮肤冰凉,像冰块敷在皮肤上;有的患者感觉足三里处手掌大的一块儿特凉,像是冰块敷在上面。③从骨头里往外冒凉气:有的患者感觉肩部肩井穴由内往外泛凉气,肩部需用棉布包上。④冷得哆嗦:有的患者全身冷得哆嗦、冷得身体僵硬疼痛。⑷缓解畏寒的方法:多穿衣服是患者缓解怕冷的首选。病情严重的患者在夏天要穿棉衣、棉裤和棉鞋,病情较轻的患者在夏天也要穿长袖长裤和包脚的鞋,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穿应季衣服;到了冬季,患者更是要多穿衣服,,并且11月份后很少出门。其他缓解怕冷的方法有:借助散热的器件,如暖水袋、暖宝;靠近暖气或空调暖风;喝热汤或热水;用热水泡脚等。
其他临床表现:(1)畏风:怕冷症患者都怕风,遇风则加重怕冷,即使炎炎夏日也不敢吹电扇和空调。(2)倦怠乏力:每例怕冷症患者都感到全身乏力、不耐劳累、说话声音小、气短懒言。(3)自汗兼或盗汗:多数患者都伴有自汗,甚至全身像洗澡一样,一天要换好几身衣服,出汗以后又加重怕冷;有的患者还有盗汗现象。(4)失眠:绝大多数患者有不易入睡、多梦、睡眠轻浅、易醒难再眠的表现。(5)口干口渴、大便干燥、手足心热、心烦:怕冷症患者不都是一派寒象,还有虚热的表现,比如有的患者有口干口渴,要喝很多温开水,喝完后出汗,出汗后又加重怕冷;有的患者反映有手足心热,睡觉时要把手脚露在外面,其他部位又盖得很厚很严实;多数患者都很心烦,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怪病。(6)便溏或便秘:有的患者表现为便溏,有的患者表现为便秘。
中医体征:(1)皮肤温度:16例患者摸上去正常,14例患者摸上去冰凉,3例患者摸上去温热。(2)舌象: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或者舌质红少苔,或者舌质暗淡、有瘀斑、苔薄白,提示不是所有怕冷症的患者都会有典型的阳虚之舌象。(3)脉象:脉沉细迟、或细数、或结代脉,提示不是所有的患者都有典型的阳虚之脉象。
王琦教授:怕冷症患者既有阳气亏虚的表现,如怕冷、畏风、自汗、便溏、倦怠、乏力;又有阴虚内热的表现,如口干口渴、手足心热、心烦失眠、盗汗遗精等。说明怕冷症不是单纯的阳虚证,而是属于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证,因为阴阳是互根互化的,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最后导致阴阳两虚。因此,在治疗怕冷症时,如果患者有阴虚内热表现时,一定要从“阴中求阳”,加上滋补阴血的药物以补充阴血使阳气化生有源。
3.2 怕冷症与阳虚体质的关系
李英帅(副研究员,王琦教授2006级博士研究生):阳虚体质是怕冷症发生的体质基础,怕冷症是阳虚体质发展的严重阶段。阳虚体质的人群代谢机能减退,血液中产热的物质如甘油三酯、脂肪酸等含量明显减低,这可能是其产热不足的主要原因[1]。另外,阳虚体质人群调节产热的激素水平也有所减低[2],导致机体产生热量减少,出现怕冷、手足不温等表现。正如病案2的患者,二诊时的体检报告显示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孕酮、睾酮指标均低于正常值。但是,不是所有的阳虚体质都是怕冷症,比较轻的阳虚体质者其怕冷、畏风的程度较轻,在炎热夏天敢穿短袖和凉鞋,还不算怕冷症。
3.3 怕冷症的现代医学机制
王济(副研究员,王琦教授2010级博士后):一般认为,机体产热不足或散热过度会引起寒冷的感觉。正常情况下,机体产热和散热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称为体热平衡[3]。机体的热量来源于体内代谢,特殊情况下来源于外界环境,体内营养物质代谢释放的化学能,50%以上以热能的形式用来维持体温。机体产热调节主要受体液与神经两方面的调节,多种激素如甲状腺激素、生长素、雄激素、肾上腺素等可以增加细胞代谢率,维持正常的产热过程。另外,现代医学认为,皮肤是最大的散热器,在调节体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皮肤通过汗腺分泌汗液增加散热以调节体温。这2例患者都伴有严重自汗,大量的汗液分泌,一方面使机体能量进一步散失,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怕冷的程度。
3.4 怕冷症的鉴别诊断
井慧茹(主治医师,王琦教授2009级博士研究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桥本式甲状腺炎后期也有怕冷表现。人体中甲状腺具有相当高的加速体内细胞氧化反应的功能,可促进能量的脱耦联,从而放出热量,出现产热效应。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可导致低体温(T<35℃)、怕冷、少汗或无汗、呼吸减慢、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四肢肌力松弛、反射减弱或消失,甚至发生昏迷、休克、心肾功能衰竭等症状。实验室甲状腺功能检查可见血清TT4、TT3、FT4、FT3低于正常值。桥本氏甲状腺炎后期亦可见体温偏低的怕冷症状,该病后期甲状腺储备功能逐渐降低,甲状腺破坏到一定程度,从而出现甲减的表现。桥本氏甲减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出汗减少,怕冷,动作迟缓,易疲劳,智力减退,食少纳差,大便秘结,体重增加等。甲减的患者在服用甲状腺激素制剂后,症状能够得到明显改善。而怕冷症患者体温多数是正常的、甚至还偏高,绝大多数人伴有自汗或盗汗,甲状腺功能检测也正常。因此怕冷症不能和甲减划等号。
梁雪(王琦教授2014级硕士研究生):席汉综合征亦可出现怕冷,该病是由于产后大出血,尤其是伴有长时间的失血性休克,使垂体前叶组织缺氧、变性坏死,继而纤维化,最终导致垂体功能减退的综合征。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时,最敏感的是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减少,其后影响促甲状腺激素和促肾上腺激素的分泌。典型表现为:产后大出血,长期衰弱乏力,产后无乳汁分泌,月经稀少,继发闭经,性欲减退,毛发稀疏脱落,乳房、生殖器萎缩,精神淡漠、嗜睡、不喜活动、反应迟钝,皮肤干燥粗糙,纳差食少、便秘,体温偏低、脉搏缓慢、血压偏低,面色苍白、贫血。实验室检查可见垂体激素GH、FSH、LH、ACTH、PR降低,甲状腺激素TT3、TT4、T3、T4、TSH减低,血皮质醇、尿皮质醇下降,空腹血糖降低,雌激素、孕激素、睾酮均降低。颅脑CT、MRI显示垂体萎缩变小,密度显著减低,甚至在蝶鞍区显示空腔回声。因此,遇到女性怕冷症患者要询问其有无产后大出血史,如果有应该做理化检测,排除此病。
3.5 怕冷症病因介绍
张惠敏:通过对调查问卷中“导致怕冷症的可能因素”分析发现,怕冷症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工流产:调查的23例女性患者中,19例有流产史,1人8次、2人7次、1人6次、1人5次、2人4次、3人3次、3人2次、6人1次。提示人工流产可以损伤阳气引起怕冷症。(2)产后感受风寒:如有例患者28年前在单位阴冷的地下室做月子,再加上抱孩子喂奶,引起浑身酸痛。又有例患者夏天产后用冷水洗头洗脚,从此出现怕冷。(3)工作或生活环境寒冷潮湿:有例女性患者穿棉裤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下看泵3年,而后在没有暖气的屋中看空调9年,又在无暖气的工地上工作了1年后出现了全身怕冷症状。(4)运动出汗后经常用冷水洗澡:有2位男性患者反映年轻时爱运动,运动后就用冷水冲澡。(5)大发汗损伤阳气:有例患者在怕冷症初期误认为是感冒,反复发汗不解,就用大量中药发汗,结果导致全身大汗,将衣服及被褥全部湿透,从此就出现了全身怕冷,还伴有自汗和盗汗。
3.6 怕冷症病因病机
3.6.1 人工流产
王琦教授:妇女产后百脉空虚,营卫失调,腠理不密,若起居不慎,风寒湿邪趁虚而入,损伤阳气,侵犯肢体关节,就会引起怕冷、筋骨关节疼痛。中医将流产称为小产,小产后人体的百脉也是空虚的。我在临床上遇到的怕冷症女性年龄都在30~50岁左右,很多有人工流产史。当然,人工流产史是否是引发女性患有怕冷症的主要病因,还需要流行病学调查提供证据。
张惠敏:人工流产术常用的方法有药物流产术、钳刮人工流产术、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其中后两种流产术还会对子宫内膜进行刮拭,以确保胚胎及胎盘绒毛清理干净,不可避免地会损伤子宫内膜。中医将子宫称为胞宫,因此,人工流产术作为一种创伤性致病因素直接损伤了胞宫,肾通过胞络直接联系于胞宫,胞宫的损伤势必累及于肾。生殖之精藏于肾,人工流产术是直接将生殖之精所化的胚胎组织清除掉,当胚胎组织非自然地从子宫剥离掉时,就严重地耗伤了生殖之精。同时刮拭子宫内膜造成出血更加加重了血液的耗伤。此外,人工流产还会损伤督、任、冲脉,此三脉皆起于胞中。冲脉为血海,冲脉盛则月经以时下;任脉为阴脉之海,凡精、血、津、液均属任脉所司,任脉之气通,则子宫具有蓄溢精血之功能;督脉有“阳脉之海”之称,又因其贯脊属肾,而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故督脉能够维系一身之元气。人工流产术损伤胞宫,累及冲任二脉,导致血海失充、阴脉失养,日久阴血匮乏,阴损及阳;累及督脉,导致全身阳气亏虚。病案1中患者有5次人工流产史,一次次地损伤精血和督脉,随着年龄的增长,精血亏虚到一定程度,阴损及阳,阳气大亏,就引发了怕冷症。
3.6.2 久感风寒湿邪
郑燕飞(讲师,王琦教授2011级博士研究生):中医认为寒邪和湿邪都为阴邪,易伤阳气,风邪又可以导致腠理开泄,使得寒湿之邪趁机入里,侵犯人体的经脉、筋骨、关节和脏腑。所以有久感风寒湿邪的患者,在怕冷的同时,还伴有肢体关节疼痛、小腿容易抽筋、脘腹冷痛、腰背冷痛等。
3.6.3 反复发汗
杨玲玲(主治医师,王琦教授2009级硕士研究生):中医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出汗过多不仅损伤津液,也会耗伤阳气。把怕冷畏风当做是外感风寒表证而误用汗法也会导致怕冷症。正如病案2中患者患病初期有发热、怕冷的表现,自己认为是感冒了,喝了姜糖水发汗不解后,又用发汗峻药大发其汗,导致几层被褥都湿透,津液和阳气短时间内大量亏虚,而又没有得到及时补充,所以很快这个患者就出现了严重的怕冷、畏风、乏力,自汗、盗汗。“汗为心之液”,过汗损伤心阴,心藏神,心阴虚不能养神,则出现心烦、失眠、遗精。
3.7 怕冷症的治法方药
3.7.1 王琦教授谈怕冷症的治法组方思路
王琦教授:怕冷症患者几乎都有畏寒、畏风、自汗症状。畏寒说明阳气大亏;畏风、自汗说明卫气虚弱、营阴外泄,是典型的营卫不和表现。我治疗怕冷症以温阳益气、祛风固表、调和营卫为主要治法,用桂枝加附子汤合玉屏风散为主方治疗。桂枝加附子汤是《伤寒论》治疗“太阳病发汗太过,遂致汗出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者”,具有温阳固表,调和营卫功效;玉屏风散是益气祛风、固表止汗的常用方,和桂枝加附子汤相配,能温补阳气、调和营卫、祛风固表。怕冷症患者还有许多兼症:兼有漏汗不止者加穞豆衣、煅牡蛎;兼有口干、手足心热者加山萸肉、石斛;兼有气短乏力者加仙鹤草、党参;兼有便溏者加党参、山药、炒扁豆;兼有便秘者合济川煎;兼有心烦、失眠者加生龙骨、生牡蛎、炒枣仁;兼有关节疼痛者加威灵仙、秦艽、乳香;兼多次流产史者加仙茅、仙灵脾、鹿角胶、鹿角霜;兼有胸闷、心悸者合用炙甘草汤。
3.7.2 针对怕冷症治法组方的讨论
倪诚(教授,主任医师,王琦教授学术继承人):督脉“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能敷布命门之火,温煦机体。叶天士认为“鹿性阳,入督脉”,鹿茸壮督脉之阳,鹿霜通督脉之气,鹿胶补督脉之血,因此,王老师在治疗怕冷症时喜欢加用鹿角霜、鹿角胶或鹿茸片来温督脉、益精血。《本草便读》:“鹿角胶、鹿角霜,性味功用与鹿茸相近,但少壮衰老不同,然总不外乎血肉有情之品,能温补督脉,添精益血。如精血不足而可受腻补者,则用胶;若仅阳虚而不受滋腻者,则用霜可也。”以上2则病例也印证了王老师的用药思路。
俞若熙(王琦教授2010级硕士研究生):病案1中患者初诊时伴有经前期乳房胀痛,生气后胸骨胀痛,面部起斑症状,这是为气滞血瘀之征象,所以王老师在初诊、二诊时,在用桂枝加附子汤温阳固表的同时,还运用了四逆散通阳解郁,发越阳气,使郁遏的阳气能够通达,也能起到缓解怕冷的效果。在第三诊时,气血条畅了,就用桂枝加附子汤合玉屏风散还加上温阳的紫石英,专门来温阳固表。因患者有5次流产史,必定损伤肾阳精血,故从第四诊开始王老师加上了金匮肾气丸以阴中求阳,又加仙茅、仙灵脾、巴戟天、鹿角霜等温阳补肾之品以增强大补元阳之功。
李品(王琦教授2014级硕士研究生):王老师治疗时,均从主症“怕冷”入手,运用大辛大热的“炮附子”,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方剂。病案2中患者其病正如《伤寒论》20条所述:“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但从其发病原因可知其人平素为“虚性体质”,故在治病同时,予以调体之药,标本兼顾。在六诊时王老师改变了主方,因前症已减过半,但入睡困难,以失眠为主症加减用药,“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不足,则神无所养,故眠差,欲养其阳,先安其神。从附子用量变化来看,王老师在前五诊进行试药之后,在第六诊即加大剂量,以熟附子50g,21付。从此处可以看出王老师用药谨慎而又极具魄力,正合药王孙思邈之言“胆愈大而心愈细,智欲圆而行欲方”,又合“盖卫阳将脱,非得附子之大力,必不能迅走卫分以回阳,今但使卫阳亟固,先断其外泄之路,则就吾身固有之津液,还返于内,阳回而津自复”之意。
焦招柱(王琦教授2012级硕士研究生):对于附子的用法,《伤寒论》中除“附子泻心汤”另煎取汁外,其余均非先煎,而是与他药同煎,但分析方中配伍不难发现,含有附子的方剂中经常与干姜、生姜、白芍、甘草等配伍以降低附子毒性,正如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所言:“俗方动用附子,须甘草,或人参、干姜相配者,正以制其毒故也”。现代临床多采用先煎的方法,降低毒性,药理研究表明,附子中的毒性多是乌头碱引起,长时间的水煎煮,可以使乌头碱变为毒性低的乌头次碱,从而保证用药安全。对于毒性中药的用量,《神农本草经》指出:“若毒药疗病,先起如黍栗,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王老师在运用附子时也建议先从小量开始,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慢慢加大用量,中病即止。
4 王琦教授总结
本次讲堂围绕怕冷症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鉴别诊断、治法组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讨论。临床中,大家要注意提高两方面能力。一是提高发现临床研究问题的能力。为什么会想起来研究怕冷症呢?首先是患者夸张的穿衣行为引起了我的关注,患者在炎热三伏却感同冰冷三九,要穿冬天的衣服和鞋子,虽然捂得全身都是汗,也不敢少穿1件衣服。这种不正常的穿衣表现就是个敏感的信号,提示这个病不同寻常。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关于怕冷症的研究非常少,说明两点:一是此病比较少见,二是学术界关注度不高,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提示。如此,我们对怕冷症的因机证治进行深入研究,就走在了别人的前面。需要注意的是要想发现临床研究的问题,关键是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功底,这样才能有敏锐的眼光。二是提高解决临床研究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后还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什么用桂枝加附子汤合玉屏风散治疗怕冷症?我治病喜欢抓主症,怕冷症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怕冷、畏风、自汗,这就是桂枝加附子汤和玉屏风散的适应症,将这两个方子的合方定为主方。至于某些患者的手足心热、心烦、口干、失眠、便秘等症状都属于兼有症状,在主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即可。此外,提高解决临床研究问题的能力还需借助适宜的工具,如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了很多详细信息,便于对其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进行总结分析,这些信息又对临床遣药组方提供思路。
现在,很多医学生对初诊患者采集病例信息。建议大家要详细地询问患者的临床表现、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个人生活史,将这些信息和患者的主诉联系起来考虑,就有可能发现新的临床研究问题或者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反之,如果应付式地写病历,很难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古语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要珍惜与患者交流的机会,多倾听、多总结、多思考,不断提高中医临床水平。
[1]李英帅,王 琦,袁卓珺.阳虚体质者血清和尿液的核磁共振代谢组学[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32(11):2521-2527.
[2]王 琦,姚实林,董 静.阳虚体质者内分泌及免疫功能变化[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12):1226-1232.
[3]王庭槐主编.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94-200.
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原创思维与健康状态辨识方法体系研究”项目(No.2011CB505403);②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王琦名老中医体质学术流派研究”(No.7132125);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琦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④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王琦名医传承工作站建设项目。
▲通讯作者 王琦,男,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协中医原创思维论坛首席科学家。本刊学术顾问。E-mail:wangqi710@126.com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