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十八讲 关于怕冷症的中医诊治思路※

2014-01-23张惠敏杨玲玲李英帅井慧茹郑燕飞俞若熙焦招柱

中医药通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王琦附子桂枝

●张惠敏 王 琦 杨玲玲 倪 诚 王 济 李英帅 井慧茹 郑燕飞 俞若熙 李 品 焦招柱 梁 雪

第十八讲 关于怕冷症的中医诊治思路※

●张惠敏 王 琦▲杨玲玲 倪 诚 王 济 李英帅 井慧茹 郑燕飞 俞若熙 李 品 焦招柱 梁 雪

怕冷症是以机体寒热调节障碍失衡、产热不足、并对外在寒冷刺激耐受功能低下,而表现的躯体长年难以忍受寒冷,并伴有畏风、自汗等症状的病症。怕冷症属于疑难杂病,患者由于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而严重地影响工作和生活。本次讲堂在王琦教授治疗70余例怕冷症临床经验以及对33例怕冷症调查基础上,结合2则典型病例,对怕冷症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组方用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深入的探讨,为中医治疗怕冷症提供思路和借鉴。

怕冷症 阳虚体质 桂枝加附子汤 玉屏风散

1 王琦教授开讲

怕冷症是以身体严重畏寒怕冷为主要症状,兼或伴随有畏风、自汗、乏力、表情淡漠、性欲低下的一组症候群。目前现代医学对怕冷症没有明确的定义,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认为其属于躯体形式障碍的一种表现,不能证实有器质性损害或明确的病理生理机制存在,一般采用运动治疗、心理治疗和(或)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怕冷症属于疑难杂症,严重的怕冷症患者即使在炎热的三伏天也要穿冬天的衣服,但是理化检测一般没有严重的问题。西医对此症束手无策,甚至认为是患者的心理问题;中医治疗此症又常出现误治和错治现象。目前,没有教科书专门介绍怕冷症中医诊治思路,就连参考文献的数量也非常有限。自2010年来,我诊治了70多例怕冷症患者,经过治疗大多数患者的怕冷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穿衣薄厚接近正常人。为了推动临床研究的进步,我对怕冷症做了如下定义:怕冷症是以机体寒热调节障碍失衡、产热不足、并对外在寒冷刺激耐受功能低下,而表现的躯体长年难以忍受寒冷,并伴有畏风、自汗等症状的病症。怕冷症确实存在,患者由于得不到有效治疗非常痛苦,不能进行正常工作和生活。下面大家通过2则病例,以及33例调查分析,谈谈怕冷症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和处方用药。

2 病案介绍

病案一 胡某,女,44岁,安徽人。2010年5月19日初诊。主诉:严重怕冷6年余。现病史:6年前,第五次流产后出现全身怕冷、甚则寒战,伴有大汗淋漓、乏力气短、关节疼痛,遂去医院检查,自述未查出问题,类风湿因子阴性。但自此以后,患者的怕冷逐渐加重,夏天需穿长袖长裤、穿包脚面的鞋,后背披披肩,不能吹空调和电扇;冬天上身穿1件保暖内衣、1件薄羽绒上衣和1件厚羽绒服大衣,下身穿2条羊绒裤和1条保暖裤,脚穿厚靴子,并且很少出门。平时不能吃凉的食物,吃了则腹痛;大便2日1行。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既往史:盆腔炎3年,乳腺增生1年,心动过缓。人工流产5次。前4次流产后没有休养,第2天就去上班,照常洗衣做饭。第5次流产后身体像垮了一样,出现全身怕冷。诊断:怕冷症。证属肾阳亏虚,营卫不和。治法:温补肾阳,调和营卫。处方:柴胡12g,枳壳10g,桂枝10g,党参20g,熟附片20g(先煎2小时),白芍15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10g。21剂,水煎服。

2010年6月16日二诊:服药后怕冷症状减轻30%。经前期乳腺不适,食凉即小腹隐痛,心动过缓基本缓解,生气即胸骨胀痛,饥饿感,面部起斑。上方将熟附片增加至30g,加石斛15g。21剂,水煎服。

2010年7月14日三诊:服药后怕冷症状减轻50%,其余诸症减轻。处方:桂枝10g,白芍10g,黄芪60g,白术10g,防风10g,紫石英30g,熟附片30g(先煎2.5小时),炙甘草6g,生姜10g,红枣10g。30剂,水煎服。

2010年11月17日四诊:患者服药3个月,怕冷症状控制80%,心悸已愈,入冬以来两下肢、膝关节以下畏寒尤甚,腰、少腹、臀部亦冷,汗多。处方:熟地黄15g,山萸肉15g,山药15g,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肉桂15g,熟附片40g(先煎3小时),仙灵脾15g,巴戟天15g,生黄芪60g,白术20g,防风10g。21剂,水煎服。

2010年12月8日五诊:服上方后诸症控制,继续巩固治疗。处方:仙灵脾12g,仙茅10g,鹿角霜10g,川桂枝10g,白芍15g,熟附片20g(先煎1.5小时),生黄芪30g,白术20g,防风10g,麦芽60g,当归10g,厚朴6g,炙甘草6g,生姜6g,红枣6g。30剂,水煎服。

病案二 梁某某,男,27岁,浙江人,已婚。2012年5月14日初诊。主诉:突发严重畏寒6个半月。现病史:患者于2011年10月底,劳累后夜间12点左右自觉烘热,去除被子后,又立即感觉全身冰冷,立即于当地医院就诊,查各项指标均正常,未予处理。回家后自饮红糖水,发汗少许。第2天症状略有好转。第3天上班后被风扇吹了1~2分钟后,又出现畏寒,即改寻中医药治疗,当地大夫给开了发汗草药,服用后面部通红,出汗10小时。自此以后,终日全身严重畏寒、畏风、自汗、乏力。之后四处寻医治疗,始终不效,遂来就诊。就诊当日28℃,平常人已穿夏装,而患者却头戴毛线帽,上身穿羽绒服,线衣、毛衣3层,下身穿两条厚裤子,脚穿棉鞋,却仍怕冷,触其手足温热不凉,自汗多,望其面色白光白、表情淡漠。患者自述心情烦躁,夜间烘热盗汗,入睡困难,睡后易醒,醒后难以入睡,梦多;大便1~2日1行,成形,偏粘;体重减轻10斤左右;小便黄;无性欲,每周遗精1次;舌红偏胖,苔薄白。患者既往体健,无烟酒嗜好,家中无人得此病。诊断:怕冷症。治法:补肾助阳,填精养血,益气固表。处方:山萸肉30g,肉桂10g,熟附子30g(先煎2小时),杜仲10g,菟丝子20g,鹿角胶15g(烊化),白术20g,夏枯草20g,穞豆衣30g,桑叶30g,当归15g,桂枝15g,黄芪30g,杭白芍30g,炙甘草6g,细辛3g,通草10g。7剂,水煎服。

2012年5月21日二诊:患者2012年5月15日在北京天坛医院体检报告显示:身体消瘦,营养不良;总胆固醇:3.13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3mmol/L↓,孕酮:0.26nmol/L↓,睾酮:2.02 nmol/L↓。其他未见明显异常。服药后,畏寒、畏风略有减轻。处方:仙灵脾10g,仙茅10g,巴戟天20g,炒杜仲20g,山萸60g,肉桂10g,熟附片30g(先煎2.5小时),穞豆衣30g,生龙牡各30g(先煎),炒白术20g,仙鹤草30g,覆盆子15g,鹿角霜10g。8剂,水煎服。

2012年5月31日三诊:服药后,患者畏寒继续减轻,脱掉1件棉毛裤。夜间盗汗减轻,大便2日1行。处方:上方加肉苁蓉30g,五味子10g,海马6g,黄芪30g,白术20g,防风10g。12剂,水煎服。

2012年6月11日四诊:上身脱掉羽绒服,手汗、盗汗减半,食欲可,精神转好。处方:熟地30g,山萸60g,杜仲20g,熟附片40g(先煎3小时),肉桂10g,黄芪30g,白术20g,防风10g,覆盆子20g,五味子10g,鹿角片20g,穞豆衣30g。7剂,水煎服。

2012年6月18日五诊:上身脱掉毛衣,手汗减半,入睡后到凌晨腰以下汗多。处方:肉桂10g,熟附片50g(先煎3小时),熟地黄30g,山萸60g,杜仲20g,覆盆子20g,五味子15g,鹿角霜15g,穞豆衣30g,桑叶30g,生龙牡各30g(先煎)。7剂,水煎服。

2012年6月25日六诊:畏寒已减轻60%,已穿薄运动衫,自汗和盗汗已减轻60%,情绪稳定,不易入睡,腹泻。处方:夏枯草20g,苏叶10g,百合20g,干地黄15g,刺五加15g,酸枣仁30g,延胡索10g,熟附片50g(先煎3小时),仙鹤草30g,桔梗10g,肉桂10g,鹿角胶10(烊化)。21剂,水煎服。

2012年7月9日七诊:睡眠改善,大便成形;唯有汗多,手足冷。处方:黄芪60g,白术30g,熟附片50g(先煎3小时),细辛5g,当归20g,桂枝12g,杭白芍20g,炙甘草10g,五味子10g,通草10g,穞豆衣30g,仙鹤草30g,生龙牡各30g(先煎)。30剂,水煎服。

上次诊治后,患者回家继续服药治疗。2012年8月14日发邮件自诉:穿衣同正常人一样,短袖和七分裤,还是有点怕冷,手心出汗时多时少,食欲可。短信给患者处方:黄芪60g,桂枝10g,白芍20g,炙甘草10g,红枣10g,生姜6g,炒白术30g,防风10g,淡附片50g(先煎3小时),五味子10g,淡苁蓉10g,酸枣仁30g。21剂,水煎服。

2012年10月23日八诊:患者述9月25日以来服用下方:炒白术30g,黑附子60g,桂枝10g,白芍20g,炙甘草10g,黄芪60g,防风10g,苁蓉10g,炒枣仁30g,五味子10g,红枣10g,生姜6g。刻诊:穿衣与正常人大致相同,可外出上街,散步;大量出汗较前减少70%,进食量增加,面容改善近如常人;脐部怕凉;大便1~2日1行,先干后稀;无性事要求;脉弦数,重按沉弦;舌淡胖大,边有齿痕。兹拟再从温阳固摄。处方:桂枝12g,白芍30g,炙甘草10g,生姜10g,干姜20g,红枣10g,黑附子60g(先煎3小时),炒白术30g,黄芪60g,防风15g,生熟枣仁各20g,生龙牡各30g(先煎),山萸肉30g,刺五加20g,五味子15g,仙灵脾20g,仙茅10g,鹿角胶15g(烊化)。30剂,水煎服。另服疏肝益阳胶囊10盒。

3 病案讨论

3.1 怕冷症临床表现

张惠敏(副教授,王琦教授2013级中医师承博士后):怕冷症突出的临床表现就是严重怕冷,中医术语为“畏寒”。我们做了个问卷调查,从怕冷的部位、感觉、程度、发生的时间与季节以及缓解怕冷的方法等方面来描述“畏寒”。目前调查了33例怕冷症患者,其中女性23例,男性11例。

主要临床表现:⑴畏寒的程度: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自我评价怕冷的程度,0分为一点都不冷,10分为非常冷,难以忍受。33例患者中有9例打了10分、6例打了9分、8例打了8分、其他人也都在6分以上。⑵畏寒的部位:将怕冷的部位细分为:头部、颈部、肩部、后背、腰部、臀部、上腹部、下腹部、上肢、下肢、膝盖、脚、手。33例患者中有12例感觉全身怕冷,21例有后背怕冷的感觉,可见后背是怕冷的主要部位。⑶畏寒的感觉:怕冷症患者对冷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主要有①皮肤凉,像凉风吹:有的患者感觉全身的毛孔都是张开的,有冷风往身体里钻;有的患者感到会阴部有冷风吹;有的患者感到颈部和腰部像是被凉风吹;②皮肤冰凉,像冰块敷在皮肤上:有的患者形容腿部皮肤冰凉,像冰块敷在皮肤上;有的患者感觉足三里处手掌大的一块儿特凉,像是冰块敷在上面。③从骨头里往外冒凉气:有的患者感觉肩部肩井穴由内往外泛凉气,肩部需用棉布包上。④冷得哆嗦:有的患者全身冷得哆嗦、冷得身体僵硬疼痛。⑷缓解畏寒的方法:多穿衣服是患者缓解怕冷的首选。病情严重的患者在夏天要穿棉衣、棉裤和棉鞋,病情较轻的患者在夏天也要穿长袖长裤和包脚的鞋,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穿应季衣服;到了冬季,患者更是要多穿衣服,,并且11月份后很少出门。其他缓解怕冷的方法有:借助散热的器件,如暖水袋、暖宝;靠近暖气或空调暖风;喝热汤或热水;用热水泡脚等。

其他临床表现:(1)畏风:怕冷症患者都怕风,遇风则加重怕冷,即使炎炎夏日也不敢吹电扇和空调。(2)倦怠乏力:每例怕冷症患者都感到全身乏力、不耐劳累、说话声音小、气短懒言。(3)自汗兼或盗汗:多数患者都伴有自汗,甚至全身像洗澡一样,一天要换好几身衣服,出汗以后又加重怕冷;有的患者还有盗汗现象。(4)失眠:绝大多数患者有不易入睡、多梦、睡眠轻浅、易醒难再眠的表现。(5)口干口渴、大便干燥、手足心热、心烦:怕冷症患者不都是一派寒象,还有虚热的表现,比如有的患者有口干口渴,要喝很多温开水,喝完后出汗,出汗后又加重怕冷;有的患者反映有手足心热,睡觉时要把手脚露在外面,其他部位又盖得很厚很严实;多数患者都很心烦,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怪病。(6)便溏或便秘:有的患者表现为便溏,有的患者表现为便秘。

中医体征:(1)皮肤温度:16例患者摸上去正常,14例患者摸上去冰凉,3例患者摸上去温热。(2)舌象: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或者舌质红少苔,或者舌质暗淡、有瘀斑、苔薄白,提示不是所有怕冷症的患者都会有典型的阳虚之舌象。(3)脉象:脉沉细迟、或细数、或结代脉,提示不是所有的患者都有典型的阳虚之脉象。

王琦教授:怕冷症患者既有阳气亏虚的表现,如怕冷、畏风、自汗、便溏、倦怠、乏力;又有阴虚内热的表现,如口干口渴、手足心热、心烦失眠、盗汗遗精等。说明怕冷症不是单纯的阳虚证,而是属于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证,因为阴阳是互根互化的,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最后导致阴阳两虚。因此,在治疗怕冷症时,如果患者有阴虚内热表现时,一定要从“阴中求阳”,加上滋补阴血的药物以补充阴血使阳气化生有源。

3.2 怕冷症与阳虚体质的关系

李英帅(副研究员,王琦教授2006级博士研究生):阳虚体质是怕冷症发生的体质基础,怕冷症是阳虚体质发展的严重阶段。阳虚体质的人群代谢机能减退,血液中产热的物质如甘油三酯、脂肪酸等含量明显减低,这可能是其产热不足的主要原因[1]。另外,阳虚体质人群调节产热的激素水平也有所减低[2],导致机体产生热量减少,出现怕冷、手足不温等表现。正如病案2的患者,二诊时的体检报告显示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孕酮、睾酮指标均低于正常值。但是,不是所有的阳虚体质都是怕冷症,比较轻的阳虚体质者其怕冷、畏风的程度较轻,在炎热夏天敢穿短袖和凉鞋,还不算怕冷症。

3.3 怕冷症的现代医学机制

王济(副研究员,王琦教授2010级博士后):一般认为,机体产热不足或散热过度会引起寒冷的感觉。正常情况下,机体产热和散热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称为体热平衡[3]。机体的热量来源于体内代谢,特殊情况下来源于外界环境,体内营养物质代谢释放的化学能,50%以上以热能的形式用来维持体温。机体产热调节主要受体液与神经两方面的调节,多种激素如甲状腺激素、生长素、雄激素、肾上腺素等可以增加细胞代谢率,维持正常的产热过程。另外,现代医学认为,皮肤是最大的散热器,在调节体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皮肤通过汗腺分泌汗液增加散热以调节体温。这2例患者都伴有严重自汗,大量的汗液分泌,一方面使机体能量进一步散失,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怕冷的程度。

3.4 怕冷症的鉴别诊断

井慧茹(主治医师,王琦教授2009级博士研究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桥本式甲状腺炎后期也有怕冷表现。人体中甲状腺具有相当高的加速体内细胞氧化反应的功能,可促进能量的脱耦联,从而放出热量,出现产热效应。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可导致低体温(T<35℃)、怕冷、少汗或无汗、呼吸减慢、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四肢肌力松弛、反射减弱或消失,甚至发生昏迷、休克、心肾功能衰竭等症状。实验室甲状腺功能检查可见血清TT4、TT3、FT4、FT3低于正常值。桥本氏甲状腺炎后期亦可见体温偏低的怕冷症状,该病后期甲状腺储备功能逐渐降低,甲状腺破坏到一定程度,从而出现甲减的表现。桥本氏甲减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出汗减少,怕冷,动作迟缓,易疲劳,智力减退,食少纳差,大便秘结,体重增加等。甲减的患者在服用甲状腺激素制剂后,症状能够得到明显改善。而怕冷症患者体温多数是正常的、甚至还偏高,绝大多数人伴有自汗或盗汗,甲状腺功能检测也正常。因此怕冷症不能和甲减划等号。

梁雪(王琦教授2014级硕士研究生):席汉综合征亦可出现怕冷,该病是由于产后大出血,尤其是伴有长时间的失血性休克,使垂体前叶组织缺氧、变性坏死,继而纤维化,最终导致垂体功能减退的综合征。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时,最敏感的是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减少,其后影响促甲状腺激素和促肾上腺激素的分泌。典型表现为:产后大出血,长期衰弱乏力,产后无乳汁分泌,月经稀少,继发闭经,性欲减退,毛发稀疏脱落,乳房、生殖器萎缩,精神淡漠、嗜睡、不喜活动、反应迟钝,皮肤干燥粗糙,纳差食少、便秘,体温偏低、脉搏缓慢、血压偏低,面色苍白、贫血。实验室检查可见垂体激素GH、FSH、LH、ACTH、PR降低,甲状腺激素TT3、TT4、T3、T4、TSH减低,血皮质醇、尿皮质醇下降,空腹血糖降低,雌激素、孕激素、睾酮均降低。颅脑CT、MRI显示垂体萎缩变小,密度显著减低,甚至在蝶鞍区显示空腔回声。因此,遇到女性怕冷症患者要询问其有无产后大出血史,如果有应该做理化检测,排除此病。

3.5 怕冷症病因介绍

张惠敏:通过对调查问卷中“导致怕冷症的可能因素”分析发现,怕冷症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工流产:调查的23例女性患者中,19例有流产史,1人8次、2人7次、1人6次、1人5次、2人4次、3人3次、3人2次、6人1次。提示人工流产可以损伤阳气引起怕冷症。(2)产后感受风寒:如有例患者28年前在单位阴冷的地下室做月子,再加上抱孩子喂奶,引起浑身酸痛。又有例患者夏天产后用冷水洗头洗脚,从此出现怕冷。(3)工作或生活环境寒冷潮湿:有例女性患者穿棉裤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下看泵3年,而后在没有暖气的屋中看空调9年,又在无暖气的工地上工作了1年后出现了全身怕冷症状。(4)运动出汗后经常用冷水洗澡:有2位男性患者反映年轻时爱运动,运动后就用冷水冲澡。(5)大发汗损伤阳气:有例患者在怕冷症初期误认为是感冒,反复发汗不解,就用大量中药发汗,结果导致全身大汗,将衣服及被褥全部湿透,从此就出现了全身怕冷,还伴有自汗和盗汗。

3.6 怕冷症病因病机

3.6.1 人工流产

王琦教授:妇女产后百脉空虚,营卫失调,腠理不密,若起居不慎,风寒湿邪趁虚而入,损伤阳气,侵犯肢体关节,就会引起怕冷、筋骨关节疼痛。中医将流产称为小产,小产后人体的百脉也是空虚的。我在临床上遇到的怕冷症女性年龄都在30~50岁左右,很多有人工流产史。当然,人工流产史是否是引发女性患有怕冷症的主要病因,还需要流行病学调查提供证据。

张惠敏:人工流产术常用的方法有药物流产术、钳刮人工流产术、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其中后两种流产术还会对子宫内膜进行刮拭,以确保胚胎及胎盘绒毛清理干净,不可避免地会损伤子宫内膜。中医将子宫称为胞宫,因此,人工流产术作为一种创伤性致病因素直接损伤了胞宫,肾通过胞络直接联系于胞宫,胞宫的损伤势必累及于肾。生殖之精藏于肾,人工流产术是直接将生殖之精所化的胚胎组织清除掉,当胚胎组织非自然地从子宫剥离掉时,就严重地耗伤了生殖之精。同时刮拭子宫内膜造成出血更加加重了血液的耗伤。此外,人工流产还会损伤督、任、冲脉,此三脉皆起于胞中。冲脉为血海,冲脉盛则月经以时下;任脉为阴脉之海,凡精、血、津、液均属任脉所司,任脉之气通,则子宫具有蓄溢精血之功能;督脉有“阳脉之海”之称,又因其贯脊属肾,而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故督脉能够维系一身之元气。人工流产术损伤胞宫,累及冲任二脉,导致血海失充、阴脉失养,日久阴血匮乏,阴损及阳;累及督脉,导致全身阳气亏虚。病案1中患者有5次人工流产史,一次次地损伤精血和督脉,随着年龄的增长,精血亏虚到一定程度,阴损及阳,阳气大亏,就引发了怕冷症。

3.6.2 久感风寒湿邪

郑燕飞(讲师,王琦教授2011级博士研究生):中医认为寒邪和湿邪都为阴邪,易伤阳气,风邪又可以导致腠理开泄,使得寒湿之邪趁机入里,侵犯人体的经脉、筋骨、关节和脏腑。所以有久感风寒湿邪的患者,在怕冷的同时,还伴有肢体关节疼痛、小腿容易抽筋、脘腹冷痛、腰背冷痛等。

3.6.3 反复发汗

杨玲玲(主治医师,王琦教授2009级硕士研究生):中医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出汗过多不仅损伤津液,也会耗伤阳气。把怕冷畏风当做是外感风寒表证而误用汗法也会导致怕冷症。正如病案2中患者患病初期有发热、怕冷的表现,自己认为是感冒了,喝了姜糖水发汗不解后,又用发汗峻药大发其汗,导致几层被褥都湿透,津液和阳气短时间内大量亏虚,而又没有得到及时补充,所以很快这个患者就出现了严重的怕冷、畏风、乏力,自汗、盗汗。“汗为心之液”,过汗损伤心阴,心藏神,心阴虚不能养神,则出现心烦、失眠、遗精。

3.7 怕冷症的治法方药

3.7.1 王琦教授谈怕冷症的治法组方思路

王琦教授:怕冷症患者几乎都有畏寒、畏风、自汗症状。畏寒说明阳气大亏;畏风、自汗说明卫气虚弱、营阴外泄,是典型的营卫不和表现。我治疗怕冷症以温阳益气、祛风固表、调和营卫为主要治法,用桂枝加附子汤合玉屏风散为主方治疗。桂枝加附子汤是《伤寒论》治疗“太阳病发汗太过,遂致汗出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者”,具有温阳固表,调和营卫功效;玉屏风散是益气祛风、固表止汗的常用方,和桂枝加附子汤相配,能温补阳气、调和营卫、祛风固表。怕冷症患者还有许多兼症:兼有漏汗不止者加穞豆衣、煅牡蛎;兼有口干、手足心热者加山萸肉、石斛;兼有气短乏力者加仙鹤草、党参;兼有便溏者加党参、山药、炒扁豆;兼有便秘者合济川煎;兼有心烦、失眠者加生龙骨、生牡蛎、炒枣仁;兼有关节疼痛者加威灵仙、秦艽、乳香;兼多次流产史者加仙茅、仙灵脾、鹿角胶、鹿角霜;兼有胸闷、心悸者合用炙甘草汤。

3.7.2 针对怕冷症治法组方的讨论

倪诚(教授,主任医师,王琦教授学术继承人):督脉“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能敷布命门之火,温煦机体。叶天士认为“鹿性阳,入督脉”,鹿茸壮督脉之阳,鹿霜通督脉之气,鹿胶补督脉之血,因此,王老师在治疗怕冷症时喜欢加用鹿角霜、鹿角胶或鹿茸片来温督脉、益精血。《本草便读》:“鹿角胶、鹿角霜,性味功用与鹿茸相近,但少壮衰老不同,然总不外乎血肉有情之品,能温补督脉,添精益血。如精血不足而可受腻补者,则用胶;若仅阳虚而不受滋腻者,则用霜可也。”以上2则病例也印证了王老师的用药思路。

俞若熙(王琦教授2010级硕士研究生):病案1中患者初诊时伴有经前期乳房胀痛,生气后胸骨胀痛,面部起斑症状,这是为气滞血瘀之征象,所以王老师在初诊、二诊时,在用桂枝加附子汤温阳固表的同时,还运用了四逆散通阳解郁,发越阳气,使郁遏的阳气能够通达,也能起到缓解怕冷的效果。在第三诊时,气血条畅了,就用桂枝加附子汤合玉屏风散还加上温阳的紫石英,专门来温阳固表。因患者有5次流产史,必定损伤肾阳精血,故从第四诊开始王老师加上了金匮肾气丸以阴中求阳,又加仙茅、仙灵脾、巴戟天、鹿角霜等温阳补肾之品以增强大补元阳之功。

李品(王琦教授2014级硕士研究生):王老师治疗时,均从主症“怕冷”入手,运用大辛大热的“炮附子”,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方剂。病案2中患者其病正如《伤寒论》20条所述:“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但从其发病原因可知其人平素为“虚性体质”,故在治病同时,予以调体之药,标本兼顾。在六诊时王老师改变了主方,因前症已减过半,但入睡困难,以失眠为主症加减用药,“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不足,则神无所养,故眠差,欲养其阳,先安其神。从附子用量变化来看,王老师在前五诊进行试药之后,在第六诊即加大剂量,以熟附子50g,21付。从此处可以看出王老师用药谨慎而又极具魄力,正合药王孙思邈之言“胆愈大而心愈细,智欲圆而行欲方”,又合“盖卫阳将脱,非得附子之大力,必不能迅走卫分以回阳,今但使卫阳亟固,先断其外泄之路,则就吾身固有之津液,还返于内,阳回而津自复”之意。

焦招柱(王琦教授2012级硕士研究生):对于附子的用法,《伤寒论》中除“附子泻心汤”另煎取汁外,其余均非先煎,而是与他药同煎,但分析方中配伍不难发现,含有附子的方剂中经常与干姜、生姜、白芍、甘草等配伍以降低附子毒性,正如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所言:“俗方动用附子,须甘草,或人参、干姜相配者,正以制其毒故也”。现代临床多采用先煎的方法,降低毒性,药理研究表明,附子中的毒性多是乌头碱引起,长时间的水煎煮,可以使乌头碱变为毒性低的乌头次碱,从而保证用药安全。对于毒性中药的用量,《神农本草经》指出:“若毒药疗病,先起如黍栗,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王老师在运用附子时也建议先从小量开始,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慢慢加大用量,中病即止。

4 王琦教授总结

本次讲堂围绕怕冷症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鉴别诊断、治法组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讨论。临床中,大家要注意提高两方面能力。一是提高发现临床研究问题的能力。为什么会想起来研究怕冷症呢?首先是患者夸张的穿衣行为引起了我的关注,患者在炎热三伏却感同冰冷三九,要穿冬天的衣服和鞋子,虽然捂得全身都是汗,也不敢少穿1件衣服。这种不正常的穿衣表现就是个敏感的信号,提示这个病不同寻常。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关于怕冷症的研究非常少,说明两点:一是此病比较少见,二是学术界关注度不高,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提示。如此,我们对怕冷症的因机证治进行深入研究,就走在了别人的前面。需要注意的是要想发现临床研究的问题,关键是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功底,这样才能有敏锐的眼光。二是提高解决临床研究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后还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什么用桂枝加附子汤合玉屏风散治疗怕冷症?我治病喜欢抓主症,怕冷症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怕冷、畏风、自汗,这就是桂枝加附子汤和玉屏风散的适应症,将这两个方子的合方定为主方。至于某些患者的手足心热、心烦、口干、失眠、便秘等症状都属于兼有症状,在主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即可。此外,提高解决临床研究问题的能力还需借助适宜的工具,如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了很多详细信息,便于对其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进行总结分析,这些信息又对临床遣药组方提供思路。

现在,很多医学生对初诊患者采集病例信息。建议大家要详细地询问患者的临床表现、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个人生活史,将这些信息和患者的主诉联系起来考虑,就有可能发现新的临床研究问题或者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反之,如果应付式地写病历,很难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古语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要珍惜与患者交流的机会,多倾听、多总结、多思考,不断提高中医临床水平。

[1]李英帅,王 琦,袁卓珺.阳虚体质者血清和尿液的核磁共振代谢组学[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32(11):2521-2527.

[2]王 琦,姚实林,董 静.阳虚体质者内分泌及免疫功能变化[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12):1226-1232.

[3]王庭槐主编.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94-200.

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原创思维与健康状态辨识方法体系研究”项目(No.2011CB505403);②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王琦名老中医体质学术流派研究”(No.7132125);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琦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④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王琦名医传承工作站建设项目。

▲通讯作者 王琦,男,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协中医原创思维论坛首席科学家。本刊学术顾问。E-mail:wangqi710@126.com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100029)

猜你喜欢

王琦附子桂枝
Ultra-broadband absorber based on cascaded nanodisk arrays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riefly Talking About Methods Of Infiltrat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喊魂
附子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不同姜制附子中6种生物碱含量的比较
《皇帝的新装》后传
有毒的附子产值高
我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