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再发2例报告
2014-01-23杨柏凤张乾忠
杨柏凤,张乾忠
川崎病是小儿时期一种较常见的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其病理基础是由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近年来全国各地报告的川崎病病例有增多趋势,其中少数为川崎病再发病例。目前国内外报道的川崎病再发病例发生率为2%~3%[1-3],川崎病再发2次或以上少见。川崎病再发病例有其临床特点,已引起儿科医生的关注。现将2006/2011本院收治的川崎病再发病2例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1.1 病例1 李某,男,18个月。患儿于入院前13 d开始发热、咳嗽,伴双眼球结膜发红。在当地医院曾用青霉素、红霉素等进行抗炎治疗。3 d后双眼球结膜发红消退,继之出现口唇潮红、干裂。病程中双下肢曾出现红色皮疹,后自行消退,否认手足硬肿或脱皮。病后一直应用抗生素,但仍反复发热,为求进一步诊治,转来本院。患儿半年前因反复发热、眼红、颈淋巴结肿大在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川崎病,曾用过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和阿司匹林治疗,好转出院。当时做心脏超声检查未发现冠状动脉扩张。1个月各种化验恢复正常。
入院查体:体温38 ℃,脉搏120次/min,呼吸30次/min,体质量12 kg。精神可,呼吸平稳,无皮疹,颈侧淋巴结不大,双眼球结膜无充血,咽充血,扁桃体不大,未见渗出物。口唇潮红,可见皲裂。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律齐,心率120次/min,未闻及心脏杂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四肢关节不肿,肌力正常,手足指趾端未见脱皮。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6.3×109/L,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19%,血红蛋白107 g/L,血小板计数813×109/L,C反应蛋白71.9 mg/L,血沉84~88 mm/h;肝功:白蛋白33.9 g/L,余正常;肺炎支原体抗体1∶80(+);肾功、心肌酶谱正常;风湿系列: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抗SM抗体(-),抗SSA(-),抗SSB(-);心脏超声检查(入院后第5天):右冠状动脉起始部可见二处呈瘤样局限性扩张,内径分别为6.5、4.5 mm,左冠状动脉起始部扩张内径3.1~3.5 mm,左前隆支扩张处内径为3.4~3.8 mm;胸部DR正侧位片:心肺未见异常。
住院诊治经过:入院后诊断川崎病,给予静脉滴注IVIG 5.0 g/d(400 mg/(kg·d))连用3 d,同时伍用阿司匹林30 mg/(kg·d)口服,每日分3次服用;潘生丁口服每次12.5 mg,每日3次,入院后第2天热退,第5天好转出院,带阿司匹林及潘生丁出院观察。
1.2 病例2 李某,男,33个月。患儿于入院前4 d开始发热,体温最高达39.5 ℃,口服美林后可临时退热,伴咳嗽。病后曾去当地医院就诊,静脉滴注头孢呋辛(明可欣)2 d,仍反复发热。2 d前周身出现红色皮疹,伴痒感,口服扑尔敏效果不佳。为进一步诊治入院。患儿1年前曾有发热、颈淋巴结肿大等,经检查诊断为川崎病,用过IVIG和阿司匹林治疗,已愈。
入院查体:体温39.6 ℃,脉搏130次/min,呼吸25次/min,血压80/50 mm Hg,体质量15 kg。精神可,呼吸稍促。周身散在栗粒大小丘疹、红斑。颈侧可扪及黄豆大小淋巴结。双眼球结膜无充血,口唇潮红、干裂、结痂。咽赤,扁桃体Ⅱ度大。两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律齐,未闻及心脏杂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四肢关节无肿胀,肌力正常。手足潮红、硬肿不显,无脱皮。肛周皮肤无脱皮。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3.38×109/L,中性粒细胞90.7%,血红蛋白108 g/L,血小板计数361×109/L,C反应蛋白45.6 mg/L,降钙素原0.14 g/L;IgE 187.0 IU/mL(正常值0~60 IU/mL);肝功、肾功、心肌酶谱、血离子化验值均在正常范围;病毒抗体、结核抗体、肺炎支原体抗体均阴性;入院第7天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3.65×109/L,中性粒细胞57.6%,血红蛋白112 g/L,血小板计数594×109/L。入院第5天心脏超声检查:心内结构及血流未见异常,左心室射血分数66%,左冠状动脉内径2.5 mm,右冠状动脉内径2.4 mm,未见局限性扩张。胸部DR正侧位片:心肺未见异常。入院后第4天因右膝关节肿胀摄右膝关节DR正侧位片,显示右关节腔积液。
住院诊治经过:患儿住院后按感染性发热诊治,给予美罗培南静脉滴注,每次0.25 g,每日2次。3 d后热不退,体温时达39.5 ℃,加用地塞米松3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发热有所缓解,最高体温降至38 ℃左右。入院后第10天(病后第13天)患儿双手拇指、食指指端出现脱皮,结合病史、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所见,诊断为不完全川崎病,给予IVIG每日12.5 g(1.0 g/(kg·d))连用2 d,同时伍用阿司匹林口服,每次100 mg,每日3次,第2天热退,观察体温5 d均正常,一般状良好,带阿司匹林出院观察。
2 讨论
国内尚无统一的川崎病再发的诊断标准,目前多采用日本的定义[1,2]:临床表现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初次发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2个月以上,初次发病的异常实验室检查结果已恢复正常。笔者认为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若诊断川崎病再发病例应慎重,并需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诊断的前提是有川崎病的既往史。对初发病例在院外确诊者,应认真核对当时的临床资料,以便确定川崎病诊断是否成立;(2)两次发病之间须有一定的间隔期;(3)再次发病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须符合川崎病(包括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同时具备以上3点才能诊断川崎病再发。本组例1、例2既往都有川崎病病史,复核相关资料川崎病诊断无疑;两次发病的时间相隔分别为半年和1年,均超过2个月以上;例1第2次发病院外热程13 d,病后曾有双眼结膜充血、口唇潮红、皲裂,皮疹等表现。心脏超声显示右冠状动脉有2处呈瘤样局限性扩张,左冠状动脉也有2处局限性扩张。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71.9 mg/L)、血沉明显增快(84~88 mm/h)、恢复期血常规显示血小板显著增高(813×109/L)也支持川崎病诊断;例2,第2次发病院外热程4 d,入院后虽经静脉滴注美罗培南3~4 d患儿仍反复发热,查体可见周身散在丘疹和红斑、口唇潮红伴皲裂,入院后第10天(发病后第13天)出现双手指端脱皮。尽管心脏超声检查未见冠状动脉扩张,仍可诊断为不完全川崎病。综合上述,本组2例符合川崎病再发的诊断标准或定义。
既往的国内外文献资料显示,川崎病再发病例多发生在3岁以下婴幼儿,且以男性为多,男女患儿比例约为(2.3~2.7)∶1,临床症状和体征较初发川崎病相对不显著,病情轻、热程短[1,2,4,5]。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改变也不如初发者明显。川崎病再发病例易发生冠状动脉损伤。从本组2例临床资料看,例1 18个月,例2 33个月,均小于3岁,2例皆为男孩。但从临床表现比较初发和复发,本组2例热程并无明显缩短,例1院外热程已13 d,例2院外和入院后总热程也达12 d之久,均经静脉滴注IVIG后热才消退。例2再发时表现为不完全川崎病,早期除发热外只有皮疹及口唇潮红干裂,故未能及时确诊,当患儿住院第10天出现双手指端脱皮时才考虑为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从这个角度说川崎病再发病例临床表现有时可能不典型,症状和体征相对较少或较轻。本组例1川崎病初发时经心脏超声检查未发现冠状动脉异常,但当川崎病再发时,心脏超声显示右冠状动脉多发动脉瘤及左冠状动脉扩张,表明川崎病再发易导致冠状动脉损伤,可能与多次血管炎有关,由于川崎病再发是冠状动脉扩张的高危因素,因此对川崎病再发病例应注意随访,以便及早发现冠状动脉病变。
川崎病再发病例的治疗基本上同川崎病初发病例。需应用IVIG,剂量按2 g/kg单剂给予,也可按1 g/kg,连用2 d。川崎病再发病例也有对IVIG治疗无反应者,一旦发生可重复给予IVIG,或加用糖皮质激素。阿司匹林和潘生丁的应用同川崎病初发病例。本组例1、例2给予静脉滴注IVIG和口服阿司匹林后热退,其他症状和体征也随之有好转。例1因血小板813×109/L,另给予潘生丁抗血小板治疗。
目前国内关于川崎病再发的病例资料相对较少,多数为零散报告[2,4,6,7],尚缺乏川崎病再发病例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今后需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提高对川崎病再发病例的诊治水平,加强对川崎病的随访观察,减少对心血管的损伤。
[1] Nakamura Y,Hirose K,Yanagawa H,et al.Incidence rate of recurrent Kawasaki disease in Japan[J].Acta Paediatr,1994,83(10):1061-1064.
[2] 王宏伟,程佩萱.川崎病再发10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2):96-98.
[3] Hirata S,Nakamura Y,Yanagawa H.Incidence rate of recurrent Kawasaki disease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from the results of nationwide surveys of Kawasaki disease in Japan[J].Acta Paediatr,2001,90(1):40-44.
[4] 邹丽霞,龚方戚.再发川崎病20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8,10(5):617-619.
[5] Chahal N,Somji Z,Manlhiot C,et al.Rate,associated factors and outcomes of recurrence of Kawasaki disease in Ontario,Canada[J].Pediatr Int,2012,54(3):383-387.
[6] 陈茂荣.川崎病再发1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6):686.
[7] 刘秀云,张晓云.川崎病再发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5):3666.
(收稿日期:2013-12-23)